我最近在阅读一位著名哲学家的著作,那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平铺直叙地阐述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的对话和反思,逐渐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大量的长难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需要读者极大的专注力去梳理逻辑脉络。读起来的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上下文才能确保理解无误。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一旦领悟到作者精妙的论证结构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的逻辑思辨能力非常有帮助,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不那么直观的、需要深度加工的信息。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富有深度的感觉,很符合我对佛学经典研究的期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排版风格,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内容过于晦涩,要么是装帧过于粗糙,而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字体选择,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不失庄重典雅,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手边有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画册,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创作背景的细致描摹。这本书并非仅仅展示作品图片,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每一位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压力以及他们与同时代其他流派的辩论与互动。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作品的理解。过去看画,总觉得是孤立的审美体验,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理解每一笔触背后所承载的时代重量和个人挣扎。它让冰冷的艺术品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带着耳朵和眼睛去看画”的指南。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它的行文风格非常亲切,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作者很擅长将那些抽象的、实验室里验证的理论,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解释,比如排队时为什么会感到时间过得慢,或者我们在做重要决定时容易陷入的思维陷阱。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很巧妙,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的认知偏差展开,然后通过小测验或思考题来引导读者自我反思。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角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调整,不再轻易接受表象,而是会习惯性地去探究背后的心理机制,确实很有启发性。
评分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研究专著,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他不仅仅是罗列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母题的演变和深层意涵。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横向的比较视野,将地理上遥远但主题相似的神话进行对照分析,揭示出人类集体潜意识中一些共通的母题。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中,不断地在不同文明的碎片间穿梭,构建着一幅跨越时空的宏大图景。它让我意识到,看似无关紧要的民间传说,其实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投射。
评分但是,既然心、意、识、了这些只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其意义并没有实际的差别,那么,在唯心之外又为什么还要再建立唯识呢?对此,《唯识二十论》没有给出继续的说明,其他唯识论师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论说。然而,这个问题是值得追问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我们可以进一步明了唯识学建立的意趣,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唯识学的真正宗旨。
评分永明寿禅师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当我们修定时,想把心境定住,随即进入沉寂状态。你们诸位也有这个经验,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手一放好,那一刹那就定住,不过跟着睡眠就来了,沉默寂然!有些老修行非常有本事,明明没有功夫,两条腿坐一天都坐得住,你认为他在入定吗?没有,他在沉寂睡觉。他怎么睡?打起坐来,两个肩膀一紧,头在肩膀上卡紧了,外行睡觉会点头,内行的则不会。我懂了这个道理以后,一次一个朋友到纱厂当管理,夜里管几百个工人,怕工人睡觉,他说:“我的妈呀!我都想睡得厉害,怎么叫人家不要睡!”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我戴副黑眼镜,靠在墙上睡。”我说:“你笨蛋,戴墨镜大家也晓得你睡觉。告诉你,找个墙角站着,两个肩膀靠紧,手插在裤袋尽管睡,那些工人以为你眼睛看见就不敢懒了!’,就是这个法子,不过坏事不要学,讲笑话给你们笑笑。
评分四大皆空。佛学认为构成世界的元素都是虚幻的,我们感受的有限存在并非真实的存在,乃是虚幻的存在,因此,无须对各种“渴望”如此执着。从而去掉苦因,了却烦恼。这点我同意,既然知道烦恼的形成,何不换个角度来认识?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佛教中的“心自在”——一种自我平静的状态。提及空,就要说明一下“无我”。佛学认为,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的动物更强烈。一方面注重自我的获得,另一方面注重外在的认同。我的理解是,无我,不涉及、不评价,任由世界在身边经过,与己无关,肉体与世界一道,只有思想在飘荡。其中不评价,是克里希那穆提禅学里的基本理论,是通往心灵自由的路。尼采的理论,在酒神文化上,也涉及到忽视外在评价和认同,从而发挥自己的能力的内涵,但无专门论述。
评分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宗性写的唯识学经论诠释丛书·改造生命的原理八识规矩颂通诠很不错,对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是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的。但就哲学体系而言,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以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大抵是将之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人认为客观服从于主观,也有人认为主观服从于客观,甚至有人认为二者互不相干,或是二者相互依存也有人认为二者互相依存。但不管是持何种观点,都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特别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进展迅速,带来了人类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甚至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征服客观世界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并非一帆风顺,似乎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瓶颈,也使今人越来越认识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征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识佛法(印度称瑜伽行派)能弘显于世,首倡者当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上承佛陀及弥勒教法,下启世亲菩萨广显弘力。世亲菩萨在唯识佛法弘扬的过程中,创作了唯识三十颂,对八识的活动,以及在修学历程中八识的转化情况作了系统的总结。但遗憾的是,唯识三十颂作成后,世亲菩萨却示寂了。由于世亲菩萨所作的唯识三十颂内容十分丰富,非注释难以深入了解其内容和意趣。继世亲菩萨后,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注释的论师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家,史称十大论师。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学期间,在那烂陀寺受戒贤论师之教,对唯识佛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玄奘法师学成回国后,带回大批佛教典籍,其中有大量是与唯识佛法相关的论典和经藏,也包括十大论师注释的唯识三十颂。玄奘法师回国后,翻译了唯识佛法系列的大量经论。但在翻译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时,他接受了弟子窥基大师的建议,采取了糅译的办法,以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体,将其他论师的注释选择性地翻译,作为介绍和补充。翻译成的中文典籍,就是现在大家学习中所熟知的成唯识论。所以,成唯识论实际上是以护法论师唯识思想为主的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性典籍,也是目前研修唯识三十颂最核心的论典。成唯识论译出后,由于结构复杂,内容广博,给学修者了解其主要精神及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玄奘法师基于自己对十大论师注释的熟知和理解,对成唯识论的内容又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创作了现在学习的八识规矩颂,以便学习者能简洁明了地了解唯识佛法的思想。因此,八识规矩颂实际上是成唯识论的概括性精华版。
评分有些人一定下来“弥见沉寂”,越来越昏沉。“都无进忍”,打了几个钟头坐,白坐的,没有进步,把杂念切断的功夫做不到,换句话说,做不到神凝气聚”。实际上“进忍”就是神凝气聚,也就是佛家的“气住脉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告诉我们方法,以密宗来讲就是传法。此时要动脑运用思想,坐还是坐着,眼睛半开半闭,不要全闭;或者计数目字,或者拨念佛珠,计算一天念几千声阿弥陀佛,拼命拨珠子,手停了就晓得不对。不用心容易睡眠,这个时候非用心不可。用心就是用脑,脑不怕用,越用越灵光。年轻同学不大用心,一看书就头痛,因为你懒得用脑,头越来越痛。
评分物流超快……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还在学习中应该是很好的书籍
评分佛学知识 对人生有很大帮助
评分建议操作南怀瑾先生唯识学相关讲座的文字记录,不是每一点都相同,基本是些最基本的东西。但这本书还是有价值,有提纲挈领之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