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佛學認為構成世界的元素都是虛幻的,我們感受的有限存在並非真實的存在,乃是虛幻的存在,因此,無須對各種“渴望”如此執著。從而去掉苦因,瞭卻煩惱。這點我同意,既然知道煩惱的形成,何不換個角度來認識?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佛教中的“心自在”——一種自我平靜的狀態。提及空,就要說明一下“無我”。佛學認為,人類的煩惱多過於其他的動物,隻因為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更強烈。一方麵注重自我的獲得,另一方麵注重外在的認同。我的理解是,無我,不涉及、不評價,任由世界在身邊經過,與己無關,肉體與世界一道,隻有思想在飄蕩。其中不評價,是剋裏希那穆提禪學裏的基本理論,是通往心靈自由的路。尼采的理論,在酒神文化上,也涉及到忽視外在評價和認同,從而發揮自己的能力的內涵,但無專門論述。
評分有些人一定下來“彌見沉寂”,越來越昏沉。“都無進忍”,打瞭幾個鍾頭坐,白坐的,沒有進步,把雜念切斷的功夫做不到,換句話說,做不到神凝氣聚”。實際上“進忍”就是神凝氣聚,也就是佛傢的“氣住脈停”。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告訴我們方法,以密宗來講就是傳法。此時要動腦運用思想,坐還是坐著,眼睛半開半閉,不要全閉;或者計數目字,或者撥念佛珠,計算一天念幾韆聲阿彌陀佛,拼命撥珠子,手停瞭就曉得不對。不用心容易睡眠,這個時候非用心不可。用心就是用腦,腦不怕用,越用越靈光。年輕同學不大用心,一看書就頭痛,因為你懶得用腦,頭越來越痛。
評分宗性法師的注解,既有些學術的價值,也有佛法的信仰,這點是結閤的比較好的。
評分當念頭一提起來,眼睛一睜開,阿彌陀佛停不瞭,那糟瞭!這一下念念不住,心念停不下來,像一匹疲勞過度、跑齣一身汗的馬,馬蹄止不住。等於行遠路,一天走一百多裏,最後兩條腿已經不知道是自己的腿,隻曉得本能地嚮前走,不會轉彎,跟死人一樣直著走,腿已經死瞭半截。又如思想過頭,夜裏失眠,思想如汗馬奔逸。那麼,這個時候趕快用止念的方法來對治馳蕩。
評分我們一天到晚有那麼多不好的心念行為,假定有人能在這幾個鍾頭,或者一天,把念頭始終定在很純善的一念上,他不要做功德,就已經有多少功德瞭!不為惡就是善,所以他告訴我們定的重要,“凝停莫動。”
評分總之偏執事相,容易成妄,太講性理,容易沉空。因此《宗鏡錄》這一部書告訴我們修持之路,特彆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抽取齣來,告訴我們修持要“性相融通,真妄交徹”,這樣便“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斷見與覺見是很嚴重的。所謂小乘的佛法就落在斷見,認為斷瞭一切煩惱就成空,就成道,這是斷見的觀念。你把相轉瞭,煩惱化去瞭,它的根是不可能沒有的。所以斷煩惱,實際上也就是文學上李太白那兩句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澆愁愁更愁。”煩惱的本身就像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假使煩惱可以斷的話,斷一個妄念,你證一個道。其實你不曉得你覺得很空很清淨,那正是一個大煩惱,隻不過換一個樣子而已。因此煩惱的本身,不是你想的那種斷法去斷瞭就能成道。《維摩經》上不就說“煩惱即菩提”嗎?煩惱本身即是道,這是免你斷煩惱而落斷見。但因此若有人專門找煩惱的事情來乾,那你就落魔障瞭。
評分京東書很好喲 不錯的書 全滿分約!!!!!!!!!!
評分x颱D灣KO著SV名繪ag本qn作傢
評分總之偏執事相,容易成妄,太講性理,容易沉空。因此《宗鏡錄》這一部書告訴我們修持之路,特彆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抽取齣來,告訴我們修持要“性相融通,真妄交徹”,這樣便“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斷見與覺見是很嚴重的。所謂小乘的佛法就落在斷見,認為斷瞭一切煩惱就成空,就成道,這是斷見的觀念。你把相轉瞭,煩惱化去瞭,它的根是不可能沒有的。所以斷煩惱,實際上也就是文學上李太白那兩句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澆愁愁更愁。”煩惱的本身就像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假使煩惱可以斷的話,斷一個妄念,你證一個道。其實你不曉得你覺得很空很清淨,那正是一個大煩惱,隻不過換一個樣子而已。因此煩惱的本身,不是你想的那種斷法去斷瞭就能成道。《維摩經》上不就說“煩惱即菩提”嗎?煩惱本身即是道,這是免你斷煩惱而落斷見。但因此若有人專門找煩惱的事情來乾,那你就落魔障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