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 [Allyl Phenoxyacetat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 [Allyl Phenoxyacet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216-2011
  • 苯氧乙酸烯丙酯
  • Allyl Phenoxyacetate
  • 化学标准
  • 有机化合物
  • 工业标准
  • 质量控制
  • 分析方法
  • 轻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7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llyl Phenoxyacet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规定了苯氧乙酸烯丙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适用于对以苯氧乙酸和烯丙醇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苯氧乙酸烯丙酯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 [Allyl Phenoxyacetate] 标准背景与概述 本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 [Allyl Phenoxyacetate]》,是一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领域相关专业机构制定和发布的行业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对苯氧乙酸烯丙酯(CAS号:708-83-8,分子式:$ ext{C}_{11} ext{H}_{12} ext{O}_3$)的质量、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化管理。 苯氧乙酸烯丙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由于其特定的化学结构,在精细化工领域,特别是在香精香料、高分子材料单体或特定化学合成中间体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具有特定的应用价值。轻工行业标准(QB/T)的制定,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行业内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技术进步,并为市场流通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并非一部涵盖所有化学品的通用技术手册,而是严格聚焦于苯氧乙酸烯丙酯这一特定物质。因此,其内容将围绕该化合物的特定技术要求展开。 标准的主要内容范围界定 《QB/T 4216-2011》的核心在于界定“苯氧乙酸烯丙酯”这一物质的合格性。它将明确规定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1. 产品技术要求(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这部分是标准的心脏,它详细规定了苯氧乙酸烯丙酯必须达到的质量指标。这些指标通常包括: 外观与性状: 描述产品在标准状态下的物理形态(例如,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无特殊气味等)。 纯度指标: 核心参数,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GC)测定苯氧乙酸烯丙酯的主含量百分比。标准会设定最低允许值(如 $ge 98.0%$)。 杂质控制: 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残留溶剂或未反应原料,设定严格的限量要求。例如,可能包括对特定异构体、水分、酸度(以酸值表示)的控制。 理化常数: 可能会提及折光率、密度等辅助鉴别参数的允许范围。 2. 试验方法(Test Methods): 为了确保对产品质量的判定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标准必须详细阐述如何测定上述技术要求中的各项指标。这部分通常会引用或参照国家标准(GB)或行业内公认的分析方法,并针对苯氧乙酸烯丙酯的特性进行必要的修改和细化。 取样规定: 规定了从批次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样品的操作规程,以避免取样偏差。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明确了使用何种仪器和操作流程来分析主成分和杂质,例如,精确的色谱柱选择、进样量、检测器参数和校准曲线的绘制要求。 3. 检验规则(Inspection Rules): 这部分规定了产品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的频率、依据以及判定原则。例如,当某个指标不合格时,应如何进行复检,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判为整批不合格。 4. 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Packaging, Marking, Transport and Storage): 由于苯氧乙酸烯丙酯作为一种精细化学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特殊保护。标准会具体规定: 包装材料: 必须使用与苯氧乙酸烯丙酯相容且能有效密封的容器(如特定规格的内衬桶、钢桶或铝制容器)。 标志要求: 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号(QB/T 4216-2011)、净重、生产日期、生产厂名、批号以及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 储存条件: 鉴于其烯丙酯的结构特性,可能要求避光、密闭、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并可能需要规定适宜的储存温度范围,以防止聚合或降解。 本标准所不包含的内容范围界定 《QB/T 4216-2011》作为特定物质的行业标准,其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排他性。它不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其他化学物质的规范: 本标准不涉及任何其他化学品的质量要求、检测方法或管理规范,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其他烯丙酯类化合物,或者与苯氧乙酸烯丙酯结构完全不相关的物质(如食品添加剂、医药原料、农药原药等)。 2. 国家标准或部门标准(GB/T/S): 本标准是行业标准(QB/T),它不取代或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或推荐性国家标准(GB/T)中关于通用化学品测试方法或安全管理的要求,除非标准中明确引用。它专注于轻工行业的特定应用需求。 3. 毒理学、药理学或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 虽然轻工标准会包含安全操作和标识,但本标准不提供关于苯氧乙酸烯丙酯的详尽毒理学数据报告、致癌性研究、长期环境迁移分析或完整的职业病防护指南。这些内容通常归属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环保部门的专业法规中。 4. 应用领域的详细工艺指南: 标准规定的是产品本身的“合格”界限,不包含如何使用苯氧乙酸烯丙酯进行特定香精配方、聚合物合成反应的详细操作工艺流程、反应条件优化、催化剂选择或设备选型等应用技术指导文件。 5. 国际贸易术语或海关编码: 本标准是针对国内轻工行业内部质量控制制定的,不规定国际贸易中使用的Incoterms、H.S.编码或出口报关所需的特定技术文档格式。 总而言之,《QB/T 4216-2011》是一个精确、专业的工具,其作用是界定“苯氧乙酸烯丙酯”作为一种工业原料或中间体,在轻工供应链中流转时必须满足的技术质量门槛。它服务于生产商、采购商和质量监督机构,确保市场上流通的该物质符合行业公认的最低质量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标准书,是希望能在里面找到关于苯氧乙酸烯丙酯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特定化学品出口或进口时的合规性参考指南。我关注的是那种跨越国界的监管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国标作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基石。但翻阅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完全聚焦于“中国制造”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质量把控。标准中对检测方法的描述,比如特定色谱柱的选择、仪器的校准周期,都带有强烈的国内操作习惯烙印。这本标准书在确保国内产品质量一致性方面无疑是扎实的,但如果我需要将其成果转化为面向全球市场的PPT演示文稿,我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翻译”这些技术术语,并与其他国际化学品名录进行比对验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审”功能,而非“外联”导向,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国际市场拓展的伙伴来说,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寻找信息补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专业术语密度,对非专业读者构成了极高的阅读门槛。即便是轻工行业里做产品配方设计的人员,如果日常接触的不是直接的化学分析工作,也会感到吃力。大量的引用和强制性的条款,使得文本逻辑非常严密,但缺乏任何辅助性的图示或流程图来形象化复杂的化学反应或分离过程。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清晰的化学背景知识进入,才能理解“某成分的相对峰面积百分比不得低于XX”这类描述的深层含义。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技术规格书的附录,而非一本旨在普及知识或指导创新的综合性文献。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苯氧乙酸烯丙酯在不同溶剂体系下的溶解度曲线图,或者一个简化的工业合成路线图,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无疑会大大提升,但很遗憾,它保持了极端的专业化和技术文档的冷峻风格。

评分

这本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6-2011):苯氧乙酸烯丙酯 [Allyl Phenoxyacetate]”的册子,拿到手的时候,我原本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这个特定化学物质在轻工产品中应用的前沿研究或者详尽的工艺流程解读。毕竟“标准”二字意味着权威性和操作性。然而,深入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技术性的“操作手册”的集合体,侧重于质量控制和检测规范,而非宏观的市场分析或者创新应用案例。比如,书中对苯氧乙酸烯丙酯的纯度判定、杂质控制的阈值设定,描述得极为详尽,但如果你是一个想要了解它如何催生新型香精、涂料助剂或者其他功能性材料的行业观察者,这本书的“干货”可能就显得有些偏重基础的技术参数罗列。它缺少了那种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生动应用场景的桥梁,读起来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支撑,才能领会这些数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它更像是为质检部门和生产线上的化学工程师量身定制的工具书,对于更广泛的研发人员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文献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说实话,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了解苯氧乙酸烯丙酯在调香工业中的“气味特征曲线”和“留香持久性评估标准”。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被感官评价系统量化和分类,因为它在某些芳香剂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然而,这本书的焦点显然完全偏离了“感官科学”这一块。它对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描述极其详尽——熔点、沸点、密度、折光率等——这些都是纯粹的物理属性,对于判断其在最终产品中带来的“体验”帮助甚微。因此,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此标准来指导产品香型设计或优化消费者接受度的配方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指导价值是间接的、有限的。它教会你如何确保这批化学原料的“纯净”,但没有告诉你如何利用这份纯净去“创造美感”。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对物质本身的量化控制上,而非其应用层面的美学或功能转化。

评分

作为一个对精细化工产品应用历史和发展趋势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原本对“QB/T 4216-2011”这个时间戳抱持着一丝好奇:相比于更早或更晚的标准,这个2011年的版本在技术细节上有什么“时代特色”?是不是在反应安全性、环保要求上有了显著的进步?阅读后发现,书中对生产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的管控描述非常谨慎,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安全指南,强调的是“如何不出错”,而不是“如何优化”。这种稳健性在保证行业安全运行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追求效率和绿色化学的现代趋势而言,标准本身似乎略显保守。它固化了彼时(2011年)的最佳实践,却鲜有对未来十年技术迭代的预判性指导。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化合物在“未来化学工厂”中将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可能略显滞后,它更像是一个忠实的、关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技术快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