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1-2011):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 [Food Additive-Disodium5'-Inosinat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1-2011):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 [Food Additive-Disodium5'-Inosin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添加剂
  • 5′-肌苷酸二钠
  • QB/T 4261-2011
  • 轻工行业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食品安全
  • 调味剂
  • 增味剂
  • 标准规范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84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ood Additive-Disodium5'-Inosin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1-2011):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规定了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产品的技术要求、分析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1-2011):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适用于以淀粉、糖质为原料,经发酵法或酶解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的生产、检验与销售。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QB/T 4261-2011)内容概述 本书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标准号为 QB/T 4261-2011,标题明确指出其内容聚焦于“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 [Food Additive-Disodium 5'-Inosinate]”的规范、检测与应用要求。因此,本书的全部内容紧密围绕该特定食品添加剂展开,不涉及任何其他主题或标准。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旨在为食品工业、质量控制部门以及监管机构提供一套完整、权威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市面上流通和使用的 5′-肌苷酸二钠(以下简称 IMP-Na 或 5′-肌苷酸二钠)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一部分: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定义 标准的前置部分通常界定其法律和技术适用范围。对于 QB/T 4261-2011 而言,其适用范围涵盖了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作为食品添加剂的 5′-肌苷酸二钠。 关键内容点: 1. 术语和定义: 详细界定了“5′-肌苷酸二钠”的化学名称、分子结构简式(可能包含 IUPAC 命名法下的表述)、CAS 登录号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功能——主要作为呈味增强剂使用。同时,也可能定义了如“纯度”、“酸度”、“水分”等与该标准直接相关的关键技术术语。 第二部分:质量规格要求(技术指标) 这是标准的骨干部分,明确规定了合格的 5′-肌苷酸二钠必须满足的理化和卫生指标。这些指标是检验和验收产品质量的客观依据。 技术指标的详细分解: 1. 性状(外观): 描述了合格品的外观特征,例如:通常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异味等。 2. 鉴别试验: 规定了用于确认该物质确为 5′-肌苷酸二钠的化学或光谱学方法,确保产品不被假冒或混淆。 3. 理化指标(主成分含量): 主含量(Assay): 规定了 5′-肌苷酸二钠(以干燥物计)的最低百分比含量,这是衡量产品纯度的核心指标。 有关物质(杂质): 严格控制可能存在的相关核苷酸杂质,如 5′-尿苷酸二钠(UMP-Na)、5′-鸟苷酸二钠(GMP-Na)或其他合成副产物。 4. 水分: 规定了产品中允许存在的最大水分含量,因为水分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保质期和有效添加量。 5. 重金属限制: 严格执行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重金属控制标准,如铅(Pb)、砷(As)的最大允许残留量。 6. 酸度/pH值: 规定了 5′-肌苷酸二钠的水溶液必须处于特定的 pH 范围内,以保证其在食品体系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 微生物指标: 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的通用要求,规定了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污染的上限,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第三部分:试验方法(检测规范) 本部分是标准的核心操作指南,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科学、可重复的实验方法来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第二部分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每项指标的检测方法都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主要检测方法涵盖的领域: 1. 含量测定方法: 通常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主要的定量分析手段,详细说明了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检测波长、标准品的制备以及峰面积归一化或外标法计算的具体步骤。 2. 水分测定: 明确规定使用烘干法(如在特定温度和时间下烘干至恒重)或卡尔·费休滴定法。 3. 重金属的测定: 依据国家标准方法(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来测定微量重金属的含量。 4. pH 值的测定: 规定了配制测试溶液的浓度(例如 1% 或 5% 溶液)和所使用的 pH 计的校准要求。 5. 鉴别试验方法: 可能包括特定的化学反应显色试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或者红外光谱(IR)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包装、贮存、运输与标志要求 此部分关注于确保产品在离开生产环节后,直至最终被使用前,其质量特性能够得到有效维持。 关键控制点: 1. 包装要求: 规定了用于包装 5′-肌苷酸二钠的材料必须是食品级、无毒、密闭的,通常要求使用聚乙烯袋内衬并外加纸板桶或复合袋包装。 2. 贮存条件: 明确指出产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中,并远离热源和污染源。同时,可能强调避免阳光直射,以防止光解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3. 运输要求: 指导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受潮和机械损伤。 4. 标志和标签: 规定了产品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的关键信息,包括: 产品名称:“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 标准编号:QB/T 4261-2011。 执行标准:应明确标示“执行国家标准/轻工行业标准”。 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名称和地址。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编号。 总结 QB/T 4261-2011《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是一份技术性极强的、专门针对这一重要呈味核苷酸的质量控制文件。全书内容完全局限于界定该物质的规格标准、精确的检测方法,以及对其包装、贮存和使用的规范,旨在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提供国家层面的技术依据。本书不涉及其他任何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也不涉及食品加工工艺、设备设计或食品营养学等非标准技术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官方文件气息,厚重而缺乏亲和力。我原本以为,既然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食品添加剂,至少应该包含一些行业内的“八卦”或者应用趋势的预测。比如,在植物基食品爆炸式增长的今天,这种核苷酸类鲜味剂在模仿肉类风味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面对消费者对“E数字”的普遍警惕,行业内部是如何进行公共关系和科普教育的?这本书似乎完全回避了这些社会和市场层面的讨论,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了技术规范的细节上——如何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如何设定微生物指标等等。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从宏观视角理解食品科学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枯燥,就像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的设备维护手册,而不是一本关于“味觉科学”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标准的“终点”,而不是探索的“起点”。

评分

我试图在目录中寻找关于“替代品比较”的部分,希望能看到5′-肌苷酸二钠与其他增鲜剂,比如呈味核苷酸(如鸟苷酸二钠)的对比分析,了解它们的成本效益、风味特征和法规差异。遗憾的是,全书似乎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了对这一个特定分子的“精确定义”上,缺乏横向的行业视野。这种专注于微观层面的做法,固然保证了标准的严谨性,却牺牲了读者的广阔视野。我更想知道,在全球化采购和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这份标准是如何确保无论产地在哪里,流入市场的这种添加剂都能达到统一的品质要求,它背后有没有一套复杂的国际协调机制?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只测量某一物的长度,却不告诉我这件物品在整个森林中的位置和生态作用。读完后,我只对“它是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它如何影响世界”依然一片迷茫。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本意是想深入探究一下现代食品工业中那些“看不见”的功臣们。我脑海中构想的场景是,每一页都应该像一个微型的科学纪录片,详细剖析5′-肌苷酸二钠如何从天然来源(比如酵母提取物)中被分离、纯化,再到最终被安全地纳入到我们的食品体系中。我特别想知道,在制定这个标准的过程中,专家们是如何平衡“口感提升”与“消费者健康”这两把尺子的?是否存在一个“最佳浓度”的阈值,在这个阈值之上,鲜味会变得过于霸道,反而破坏了食物本身的特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仿佛是写给质检部门和化学工程师的内部参考资料。我更希望读到的是一段充满故事性的叙述,讲述早期食品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盲测和反复试验,最终锁定了这个分子,并为其确立了如今的标准。这种对过程的揭示,远比单纯的参数罗列更能激发读者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厚重的标准手册,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严谨的编号和发布信息,让人立刻感受到它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然而,对于一个普通食品爱好者或者只是想了解“鲜味”来源的好奇者来说,这份文件无疑是晦涩难懂的。我期待在这里找到一些关于这种添加剂如何影响日常饮食口感的生动描述,比如它在不同菜系中的应用案例,或者是什么样的小故事促成了它的诞生。我希望看到一些图表,展示出它与味精(谷氨酸钠)在风味轮廓上的细微差别,或许还有一些关于‘鲜味增强剂’的哲学讨论——鲜味究竟是人类味觉的终极目标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说明书,充斥着化学结构式、纯度检测方法和安全评估数据,这些对我来说,更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虽然重要,却缺乏与现代生活的即时关联。如果能有一章专门探讨在家庭烹饪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它来提升汤品的层次感,而不是仅仅关注实验室里的合格率,那阅读体验一定会大为改观。它似乎将所有“为什么”的问题都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探索,而专注于“是什么”和“该怎么做”的规范。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极其冷静、克制,每一个句子都服务于“规定”和“验证”的目的,完全没有叙事上的起伏或情感上的波动。我曾经设想,标准制定者们可能会在引言部分,稍微提及一下过去食品中“鲜味不足”所带来的困扰,从而引出这项技术进步的意义。这能让人在进入繁复的技术细节之前,对这项标准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认同感。然而,它直接跳入了定义和测试方法,仿佛这个添加剂的出现是理所当然、无需解释的自然现象。对于渴望了解科学发现背后人文关怀的读者,这种纯粹的技术文献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它没有告诉我,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地域,对“鲜”的追求是如何演变的,也没有探讨过度依赖人工增鲜是否会削弱人们对天然食物本味的敏感度。它更像是一份法律条文,而不是一篇探讨食品文化与技术交织的深度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