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27-2012):键盘乐器用音箱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mplifier for Electronic Keyboards]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27-2012):键盘乐器用音箱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mplifier for Electronic Keyboard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键盘乐器
  • 音箱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327-2012
  • 电子乐器
  • 技术标准
  • 音响设备
  • 放大器
  • 通用技术条件
  • 乐器配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89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mplifier for Electronic Keyboard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27-2012):键盘乐器用音箱通用技术条件》规定了键盘乐器用音箱的分类、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27-2012):键盘乐器用音箱通用技术条件》适用于键盘乐器用音箱。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电子琴与音响设备:从基础原理到高级应用》 本书旨在为音响技术人员、音乐专业学生以及对电子乐器和音频设备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指南。全书内容涵盖了电子键盘乐器(如电子琴、合成器)的声学原理、信号处理流程,以及与其配套使用的各类音箱系统的设计、性能评估与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电子键盘乐器的声学与电子基础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乐理和物理声学出发,阐述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感知。随后深入介绍现代电子键盘乐器中用于生成和模拟真实乐器音色的核心技术。 1.1 声音的物理学基础与数字合成原理 详细解析了声波的特性(频率、振幅、波形),以及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机制。重点讲解了电子键盘乐器中声音合成的四大核心技术:减法合成(Subtractive Synthesis)、加法合成(Additive Synthesis)、频率调制合成(FM Synthesis)和波表合成(Wavetable Synthesis)。书中会以大量图表展示不同合成方法如何构建复杂的音色,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1.2 键盘乐器的信号路径与接口标准 本章剖析了从键盘内部的振荡器、滤波器、包络发生器(ADSR)到效果器(如混响、延迟、合唱)的完整信号流程。同时,详细阐述了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协议的结构、数据包的含义以及其在现代音乐制作中的应用。书中会配有详细的电路框图,解释如何通过这些模块控制声音的动态变化。此外,还包括对各类音频接口(如平衡/非平衡接口、TRS、XLR)的电气特性和适用场景的解析。 第二部分:音箱系统理论与设计精要 本部分聚焦于将电子信号转化为可闻声波的关键设备——音箱系统,深入探讨其设计理论和关键性能指标。 2.1 扬声器单元的电声转换理论 系统阐述了动圈式扬声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纸盆、定心支架、音圈和磁路的设计。重点解析了影响扬声器性能的Thiele-Small(T-S)参数(如Fs, Qts, Vas),并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参数来设计合适的箱体(如密闭式、倒相式或传输线式)。书中对不同类型的高音、中音和低音单元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2.2 音箱的箱体声学与结构优化 本章详细讨论了音箱箱体对最终声音表现力的决定性作用。内容包括箱体谐振的抑制、内部吸音材料的选择与布局、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箱体几何形状来减少驻波和内部反射。特别探讨了倒相管(Bass-Reflex)的设计计算,确保低频响应的平顺过渡。 2.3 功率放大器电路与稳定性分析 深入探讨了驱动扬声器的核心部件——功放。内容覆盖了从甲类(Class A)、甲乙类(Class AB)到丙类(Class D)等主流放大器架构的工作原理、效率和失真特性。书中会结合实际电路拓扑图,分析反馈电路对音质的影响,并讲解如何评估功放的瞬态响应和阻尼系数(Damping Factor)。 第三部分:电子键盘音箱的特定应用与集成 本部分将前两部分的基础理论应用于电子键盘乐器配套音箱的实际需求,讨论其特殊性与优化方向。 3.1 键盘音箱的设计哲学与性能指标 与传统Hi-Fi音箱或舞台监听音箱相比,电子键盘音箱(Keyboard Amplifier)需要处理更宽的频率范围(尤其是合成器的极低频和高频泛音),并承受较大的动态冲击。本章将定义并解析衡量键盘音箱的关键指标,例如:全频响应范围、相位一致性、最大声压级(SPL)的线性度保持能力,以及快速瞬态信号的处理能力。 3.2 多路输入与混音功能在键盘音箱中的集成 现代键盘演奏者常需要同时接入多台键盘、效果器甚至麦克风。本章探讨了集成式混音器在键盘音箱中的设计考量。内容包括前置放大器的增益结构设计、高品质均衡器(EQ)的频率选择与控制范围,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输入/输出矩阵实现灵活的监听与返送配置。 3.3 舞台环境下的声学部署与维护 针对现场演出环境的复杂性,本部分提供了实用的部署指南。讲解了如何根据舞台尺寸、听音位置(On-Stage vs. Front-of-House)来调整音箱的摆放角度和EQ设置,以达到最佳的舞台返送效果。同时,包含了对音箱系统进行日常维护、故障诊断(如线圈烧毁、单元损坏的判断)和保护电路的检查步骤。 结语 本书的编写遵循严谨的工程学和声学原理,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通过对电子乐器发声原理到音箱驱动系统的系统性梳理,读者将能更专业地理解、选择、设计和优化任何与电子键盘乐器相关的音频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挺有意思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可靠的感觉。我本来是抱着对“轻工行业标准”这个标题的好奇心翻开的,想着里面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设备制造的硬核干货。不过,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更像是一份技术规格的汇编,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过程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说明书。它详细列举了测试方法、性能指标、乃至材料选择的规范,每一步都写得一丝不苟,仿佛在为一场极其严苛的质检做准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环境适应性”的部分,里面提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具体允许范围,这对于那些需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演出的乐手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参考。但坦白讲,对于我这种只是想了解家用电子琴音箱大致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繁琐的测试流程,让人在阅读的连贯性上会遇到不小的挑战。它更像是工程师和质检人员的案头工具,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知识的读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极致的细节,才能确保市场上流通产品的基本质量线,避免了劣质品的泛滥,这点值得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标准的行业规范用书通常都不会在视觉呈现上投入过多精力,但这份QB/T 4327-2012的纸张触感和装订都相当扎实,墨迹清晰,即便是图表部分也处理得干净利落。这反映了国家标准制定部门在文本实体化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当我翻到那些关于“可靠性测试”的章节时,那些密集的表格和流程图,简直就像是给音箱设备做了一套全身的“体检清单”。例如,它规定了不同负载下的长期运行时间和断电恢复测试,这无疑是对制造工艺的严峻考验。不过,这种对流程的详尽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很快就会让注意力飘散。我试着去想象一个音箱制造厂的工程师是如何运用这份文件,将那些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图纸,这个过程本身是充满智慧的,但这份文件本身,是冰冷的规范陈述,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音乐设备更新换代的爱好者,我原以为这份行业标准会触及到一些关于音色塑造和声场还原的前沿技术探讨。毕竟,电子琴音箱在现代音乐制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期待的不仅是“能响”,更是“能好听”。然而,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更侧重于“合规性”而非“艺术性”。它更像是在为产品的“合格证”提供蓝图,而非为音箱设计师提供“创新灵感”。比如,对于失真度、信噪比这些参数的规定,它们更多是设置了一个“不低于”或“不高于”的门槛,确保了基础的播放质量,但对于如何通过箱体设计、单元匹配来提升音乐的“感染力”或“空间感”,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种聚焦于“底线标准”的做法,虽然保证了行业的下限,却也无形中限制了创新的方向,让阅读的体验略显“平淡”。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新型阻尼材料应用、或者对特定频率响应曲线进行差异化标准的讨论,但这些在当前的文本中并未被重点阐述。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份标准,它确实是中国轻工业在规范电子乐器周边设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为市场提供了一套统一的“语言”和“尺度”。在过去,可能不同厂家对“高保真”的理解千差万别,有了这份标准,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大家有了一个可参照的基准线。然而,标准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电子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数字处理和新型扬声器技术的出现,使得现行的某些技术指标可能很快就会被超越。因此,阅读这份文件时,总会有一种时间感——它清晰地定格了2012年左右行业对“通用技术条件”的最高共识,但对于当前市场上涌现出的更先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特性,这份标准能提供的指导作用可能就相对有限了。它更像是历史的记录,而非面向未来的预言书,对于那些追求尖端技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的产品发布资料才能构建完整的认知图谱。

评分

拿起这本标准手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严谨的结构布局。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从前言到正文,再到附录,每部分的功能界限都划分得十分明确。我尤其欣赏它在定义术语时所采取的极度精确的措辞。例如,对于“额定输出功率”的界定,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还附加了特定的测试条件和允许的误差范围,这种颗粒度的控制,体现了制定者力求消除歧义的专业态度。然而,这种过度精确性也造成了阅读上的“沉重感”。翻阅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前面的定义或脚注,才能完全理解某个条款的实际含义。这说明,如果读者没有一定的电子工程背景,或者没有长期接触过类似行业标准的经验,那么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的书籍,它要求的是专注、耐心,以及一份对技术规范的敬畏之心。这本书更像是图书馆里存放的“基准文献”,而非畅销书店里的“热门新书”,它服务于特定的专业需求,而非广泛的兴趣导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