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01-2012):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mputer Controlled High-Speed Zigzag Sewing Mach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01-2012):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mputer Controlled High-Speed Zigzag Sewing Mach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301-2012
  • 工业缝纫机
  • 计算机控制
  • 高速曲折缝
  • 缝纫机
  • 机械标准
  • 技术标准
  • 工业设备
  • 制造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9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Computer Controlled High-Speed Zigzag Sewing Mach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01-2012):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规定了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01-2012):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适用于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以下简称“产品”)。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301-2012):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 标准简介 本标准(QB/T 4301-20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专门针对“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这一特定设备类型进行了规范。该标准旨在为该类缝纫机的设计、制造、检验、安全性能和术语定义提供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评价依据,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并保障使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明确界定了其适用的工业用缝纫机范畴,即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具备高速曲折缝合功能的工作母机。这通常包括那些在服装制造、箱包、鞋帽、家纺等对缝制精度和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工业生产线上使用的曲折缝设备。标准对设备的机械结构、电子控制系统、操作界面以及最终缝制效果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核心技术内容概述 本标准对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的技术要求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对本领域内的关键术语进行了精确界定,例如“计算机控制”、“曲折缝”、“高速”、“送布机构”、“剪线机构”、“张力控制系统”等。这些清晰的定义是后续所有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的基础,确保了行业内沟通的一致性。 2. 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 这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对设备的性能提出了量化要求。 速度要求: 针对“高速”特性,标准对缝纫机的最大缝制速度(如每分钟最大针数,针/分钟)进行了规定。同时,还可能对不同缝制模式下的速度稳定性提出要求。 曲折缝精度: 曲折缝的宽度和密度是决定缝迹质量的关键因素。标准对缝宽的调节范围、最小可达的针距精度,以及在高速运行下曲折缝形状的保持能力进行了规范。 控制系统性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程序存储能力、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性、故障诊断和保护功能等均在标准范围内。例如,对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的控制精度、以及程序化操作的可靠性有明确指标。 缝纫功能: 包括自动剪线、自动抬压脚、自动倒针(定针位)等自动化功能的技术指标,这些直接关系到操作效率和劳动强度。 送布系统: 对送料机构(如针板、压脚、送布牙)的同步性、材料适应性(如应对不同厚度面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3. 机械结构与材料要求: 标准对设备的机械部件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部件材质: 对易损件、运动件(如曲轴、连杆、针杆)的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工艺提出指导意见,以保证设备在高速、高负荷下的使用寿命。 噪声与振动控制: 考虑到工业环境的要求,标准对设备在额定速度下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水平和机械振动幅度设定了限值。 润滑系统: 规定了润滑点的设置规范和自动供油系统的性能要求,以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4. 安全与电磁兼容性(EMC): 工业机械的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机械安全防护: 规定了对运动部件(如皮带轮、飞轮、高速运转的针杆区域)的防护罩要求,以及紧急停止装置(急停按钮)的设置位置和响应时间。 电气安全: 遵循国家相关的低电压电气安全标准,对设备的电气绝缘、接地保护、过载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磁兼容性: 鉴于计算机控制设备会产生电磁干扰,标准会依据国家或行业的相关EMC标准,对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限值和抗干扰能力提出要求,确保其不会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5. 检验方法: 标准详细列出了针对上述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这些方法必须是可重复、可量化的,包括: 速度测试方法: 如何测量实际工作速度及其稳定性。 缝迹偏差测量: 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检测曲折缝轨迹与预设轨迹的偏差。 耐久性测试: 可能包括特定的运行循环测试,以验证设备在模拟长期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 安全性能验证: 对急停功能、防护装置有效性的现场检查和测试流程。 标准的意义与影响 QB/T 4301-2012的实施,统一了国内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缝纫机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它不仅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制造指导蓝图,减少了因标准不一导致的内部质量波动,同时也为采购方和用户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产品质量参照系。通过遵循此标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工业缝纫机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向高端自动化、高精度方向发展。该标准保障了高端缝制设备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下的效率、精确性和安全性,是现代服装及相关制造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支撑文件。 注: 本简介仅是对该行业标准可能涵盖的主要技术领域的概述,具体技术数值和详细规定需查阅标准原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借阅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清晰地了解,在进行设备招投标时,我们应该依据哪些条款来排除那些性能虚标的低端产品。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严谨的、条理清晰的“合格/不合格”判定清单。在实际阅读中,我发现标准中确实有大量的测试步骤描述,这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检测过程。然而,在某些关键的“公差判定”环节,文字表述略显模糊,比如“应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这样的描述虽然听起来专业,但在实际的验收测试中,如何界定“良好”的标准,就成了一个需要双方(买方和卖方)反复协商的灰色地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于每个关键性能指标,都对应一个明确的“接受范围”(例如:±0.05mm)或者一个具体的“通过/不通过”的判据。这种细节上的模糊处理,使得标准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商业武器”时,效力有所减弱。毕竟,标准如果不能被清晰、无歧义地执行,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的约束力也会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标准书,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得是多硬核的专业人士才能完全读懂啊”。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新一代工业缝纫机操作维护的实用手册,毕竟我们车间里的设备更新换代挺快的,特别是那种带电脑控制的高速曲折缝设备,性能是真不错,但一旦出了点小毛病,非专业背景的人员简直是束手无策。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更像是一份严谨的、面向行业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而不是一本面向一线操作人员的“使用说明书”或“故障排除指南”。它大量使用了缩写和技术术语,比如对伺服电机控制精度、送布机构的行程偏差、甚至是某些特定缝制效果的量化指标描述,都非常精确,但这种精确性对于我这个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来说,显得有点过于“学术化”了。我期待看到更多配有高清爆炸图和详细拆装步骤的插图,或者至少是一些常见故障的图文对照分析,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在于“规定”而不是“演示”。它更像是制定标准的人员用来互相确认技术边界和性能底线的文本,而不是工厂车间里能随手翻阅的工具书。也许对于设备供应商或大型制造企业的研发部门来说,它的价值无可替代,但对我这种只是想让机器稳定跑起来的人来说,感觉稍微有些“高不可攀”。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制版师,我最关注的是设备在处理复杂面料,特别是那些弹性材料或高密度合成纤维时的表现。我们现在用的曲折缝设备,很多时候需要进行非常精细的张力调整和针距微调,以避免起皱或跳针。我本希望能在这本QB/T标准中找到一些关于不同面料类别(比如针织布、氨纶混纺、TPU贴合材料等)对应的标准缝制参数推荐范围,或者至少是针对特定缝纫机结构(如摆梭类型、刀片设计)对不同材料的适应性描述。遗憾的是,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在“机器本身”的结构、性能和测试方法上,对于“机器如何与材料互动”这一关键环节的探讨几乎没有涉及。它似乎假定使用者已经拥有了关于材料科学和缝纫工艺的全部知识,然后只负责验证这台机器是否满足了硬件要求。这种“脱离应用场景”的编写方式,让它在实际的工艺优化工作中显得力量不足。如果能增加一章关于“标准件在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性能验证示例”,那价值可能就要翻好几番了。

评分

这本工业用缝纫机标准的出版,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化无疑是件好事,它统一了上下游的语言。但从一个长期在国际展会上接触欧美日系高端设备的工程师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某些“前沿技术集成”的描述上,似乎略微滞后于最新的市场动态。比如,对于现代高速设备普遍采用的“智能诊断与预防性维护系统”(如基于传感器数据的实时磨损预测、远程诊断接口等),标准中提及的测试方法和验收标准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物理参数检测阶段。虽然标准更新速度很难跟上技术迭代,但作为行业标杆,如果能更早地将对嵌入式智能系统的联网能力、数据安全性和算法可靠性的初步规范纳入其中,将会更有前瞻性。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份对“机械/电子一体化成熟技术”的权威确认,而非对“下一代智能缝纫系统”的指引。这让那些致力于研发更高集成度、更少人工干预设备的本土企业,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时,参照的维度可能不够全面。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确实在对比采购几家不同品牌的计算机控制高速曲折缝纫机,想看看哪家的产品在耐用性和缝制质量上能达到我们客户要求的最高标准。我以为这本行业标准里会详细罗列出各个关键部件的性能极限和测试方法,比如最高缝纫速度下的线迹均匀性波动范围,或者在连续高强度工作(比如连续8小时不停机)后,机头温度的允许升幅等“硬指标”。毕竟,标准嘛,就该是衡量好坏的尺子。但实际翻阅下来,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框架性”的描述,而非具体的“可量化验收参数清单”。它更多地定义了“什么才算是一台合格的”设备,而不是“如何测量它到底有多合格”。举个例子,关于噪音控制,标准中提到了一个限值,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在不同的负载和速度下,这个噪音是如何被测量的,使用的是什么环境背景噪音作为基准。对于我们采购部门来说,我们需要的是能拿到工厂里去直接对照检测的细则,而不是一份理论上的规范。这使得我们在实际的供应商评估环节中,仍然需要依赖供应商自己的“内部测试报告”,这无疑削弱了行业标准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