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继续,早期著作的五卷本于1972年完成。与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卷按照年代顺序出版,并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出版的各卷是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版本,加盖有该中心“认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卷,每卷400至600页,总共有7152页,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虽然整体上是学术性的著作,但其中穿插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反思片段,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不至于太过枯燥。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似与主线略有偏离,实则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插叙,它们像是给严谨的逻辑论证提供了一点人性的温度和呼吸的空间。这些片段常常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或个人遭遇下的心路历程记录,反而更让人感到亲近和真实。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一个具体、有血有肉的个体经历紧密相连的。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宏大哲学构建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让读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思想者所经历的挣扎与突破,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思想家的“心灵史”,而非单纯的理论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用“古典的优雅”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散发着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厚重感,读起来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极其严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这使得阅读过程既缓慢又充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链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他总能将看似零散的观点巧妙地编织成一张严密无暇的逻辑之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体系的功力。那种行文风格,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哲学家的风范,逻辑推演步步为营,如同精密的手表机械般运作,毫不拖泥带水,但又在关键处留有哲学家特有的那种韵味和留白,非常考验读者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了节奏,那种顺畅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实践性关怀”,它并非高悬于云端的纯粹思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作者似乎总是在探问:“我们是如何‘做’出意义的?”而不是“意义‘是’什么?”。这种焦点从本体论转向方法论的转变,对于我理解日常的伦理困境和决策过程有着极大的启发。特别是关于“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论述,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些无意识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轻易接受既定的分类和界限,而是倾向于观察事物在实际运作中的流动性和适应性。这是一种活的哲学,它不提供安抚,只提供工具,让你去亲手改造你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惰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关于形而上学基础的探讨,读起来确实有些费力,它要求读者对哲学史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迷失方向。但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经典问题,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康德或黑格尔的观点,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极具创造性的推进。比如他对“时间性”的论述,彻底打破了我以往对线性时间的刻板印象,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内在的建构要素,而不是外在于心灵的独立实体,这种颠覆性的认知冲击,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现象学或实用主义源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虽然攀登过程略显崎岖,但山顶的风景绝对值得每一次喘息和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简直是思想的盛宴,尤其是在探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边界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其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跟一位智者面对面地对话,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着我去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关于知识的建构过程,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不自觉地运用着某些预设的范畴。读完那些关于“心智活动如何塑造世界图景”的章节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客观实在”的理解,那种震撼感,远超一般的学术著作。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拿来就用”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次对思维深度的淬炼,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那些看似绕口的术语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最本质的关怀与探索,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在《重估价值》里,朱特花了两章的篇幅来评价20世纪的10位知识分子。这些 知识分子中,马内•斯帕勃和阿瑟•凯斯特勒已经只被很少一部分人记得;而普莱里•莱维尽管还拥有广大的读者,“却不是以他希望的方式”;即使是还算“大名 鼎鼎”的阿伦特和加缪,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不断地提起这些知识分子,朱特并不是想要沉湎于对20世纪“文人共和国”的怀念之中,而是想带领我们去重新认识和评判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
评分前言
评分本卷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十卷,收录了杜威于1916至1917年间除《民主与教育》以外发表的所有作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0卷1916-1917)》是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文本。
评分杜威收录于《创造性智慧》中的文章《哲学复兴的需要》,可能是杜威这卷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霍勒斯·M·卡伦早在1913年向杜威提出编一本题为“实用主义态度”论文集的想法的时候,杜威并没有全部接受这个意见;杜威写信给卡伦说:“我并不喜欢搞什么确定的派系,我认为实用主义的精神与敞布一些观念——宣传一些观念是相悖的。”不过,早在1913年,杜威就开始考察将在那个文集中成为核心问题的观点,当然,这个文集包含了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文章,比如A·W·摩尔、J·H·塔夫茨、霍勒斯·卡伦、乔治·米德、博伊德·博德、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亚特、哈罗德·查普曼·布朗。1913年,杜威写信给博德说,他想要写的是“关于哲学的本质,以及如果实用主义哲学家将他的概念忠实地应用于自身,这些概念将会对哲学产生什么影响”。从这一原初的动机出发,可以理解杜威文章中那个重要的评述:“当哲学不再成为处理哲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工具,而成为一种由哲学家为解决人类问题而培育出来的方法时,哲学才实现了自身的复兴。”
评分导言
评分行末连字符号的使用
评分3.关于大学教育
评分在《重估价值》里,朱特花了两章的篇幅来评价20世纪的10位知识分子。这些 知识分子中,马内•斯帕勃和阿瑟•凯斯特勒已经只被很少一部分人记得;而普莱里•莱维尽管还拥有广大的读者,“却不是以他希望的方式”;即使是还算“大名 鼎鼎”的阿伦特和加缪,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不断地提起这些知识分子,朱特并不是想要沉湎于对20世纪“文人共和国”的怀念之中,而是想带领我们去重新认识和评判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
评分本书以杜威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全面收录了杜威一生中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所撰写的文章与专著。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文版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