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關於形而上學基礎的探討,讀起來確實有些費力,它要求讀者對哲學史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紛繁復雜的曆史脈絡中迷失方嚮。但如果能夠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作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經典問題,他並不是簡單地重復康德或黑格爾的觀點,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極具創造性的推進。比如他對“時間性”的論述,徹底打破瞭我以往對綫性時間的刻闆印象,他將時間視為一種內在的建構要素,而不是外在於心靈的獨立實體,這種顛覆性的認知衝擊,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之一。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現象學或實用主義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座高峰,雖然攀登過程略顯崎嶇,但山頂的風景絕對值得每一次喘息和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思辨簡直是思想的盛宴,尤其是在探討“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邊界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其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智者麵對麵地對話,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著我去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特彆是關於知識的建構過程,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不自覺地運用著某些預設的範疇。讀完那些關於“心智活動如何塑造世界圖景”的章節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客觀實在”的理解,那種震撼感,遠超一般的學術著作。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拿來就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對思維深度的淬煉,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內化。那些看似繞口的術語背後,其實隱藏著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最本質的關懷與探索,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雖然整體上是學術性的著作,但其中穿插瞭一些非常個人化的反思片段,使得整體閱讀體驗不至於太過枯燥。我特彆喜歡那些看似與主綫略有偏離,實則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插敘,它們像是給嚴謹的邏輯論證提供瞭一點人性的溫度和呼吸的空間。這些片段常常是作者在特定曆史或個人遭遇下的心路曆程記錄,反而更讓人感到親近和真實。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一個具體、有血有肉的個體經曆緊密相連的。這種將個體生命體驗融入宏大哲學構建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讓讀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作為一個思想者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讀起來更像是一部思想傢的“心靈史”,而非單純的理論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用“古典的優雅”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散發著一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厚重感,讀起來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但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極其嚴謹,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這使得閱讀過程既緩慢又充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證鏈條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敘事能力,他總能將看似零散的觀點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嚴密無暇的邏輯之網,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構建體係的功力。那種行文風格,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哲學傢的風範,邏輯推演步步為營,如同精密的手錶機械般運作,毫不拖泥帶水,但又在關鍵處留有哲學傢特有的那種韻味和留白,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瞭節奏,那種順暢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實踐性關懷”,它並非高懸於雲端的純粹思辨,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具體的生活經驗之中。作者似乎總是在探問:“我們是如何‘做’齣意義的?”而不是“意義‘是’什麼?”。這種焦點從本體論轉嚮方法論的轉變,對於我理解日常的倫理睏境和決策過程有著極大的啓發。特彆是關於“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論述,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那些無意識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再輕易接受既定的分類和界限,而是傾嚮於觀察事物在實際運作中的流動性和適應性。這是一種活的哲學,它不提供安撫,隻提供工具,讓你去親手改造你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思維惰性。
評分5.初等教育心理學
評分約翰·杜威,美國早期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錶,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傢、教育傢和心理學傢。他生於佛濛特州,在佛濛特大學讀書。後來他在霍普金斯大學的赫爾門下學習。
評分8.注意力的發展
評分心理發展的原則——以嬰兒早期為例
評分2.大學初等學校:學校工作的總綱
評分書評
評分3.關於大學教育
評分書評
評分看著這一切的硃特,終於不得不提醒我們去“重估”20世紀,去反思那些被遺忘掉的人和思想,去拾迴在泥沙俱下的時代裏被錯誤扔掉的那些觀念和責任,去正視那些已經犯下的錯誤、走錯的路。在硃特看來,在20世紀最後的30年中,起碼有兩個現象是值得思考和重視的:一個是知識分子群體的消失,一個是國傢的作用逐漸受到質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