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都挺好的,正在收藏全套
评分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值得研读和收藏的学术专著。
评分《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德国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哲学家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1898年,李凯尔特在弗莱堡“文化科学协会”作了有关历史哲学问题的讲演,讲演稿作为报告发表,成为此书。全书分为十四章,讨论了历史哲学中的重要的问题。其基本思想如下。
评分这位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历史哲学思考,于此得到清晰展示。
评分这次出版的《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以涂先生重新校改的原译本《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并补译李凯尔特另一部代表作《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之第五章“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该章占本书近一半篇幅),这样,两部文献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解李凯尔特历史哲学思想的更为全面的文本。
评分 评分既然区别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那么,人们通常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性就不应该再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了。李凯尔特论证了,当经验的现实或者形而上学的现实都不适合于赋予自然科学概念形成和历史学概念形成以客观性时,唯有一条道理还可以走,即价值的客观性。李凯尔特采用的方式是,证明自然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的、超经验的因素并不比历史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包含的类似因素更少,更确切地说,“自然”概念的形成,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文化活动的成果。一旦这种证明成立,那么“历史学的客观性不仅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当自然科学反思它的客观性时,它甚至首先要隐含地做出文化科学中客观地有效的、个别化的根本形成所依据的那些假设,此外还要补充以一些与内容上确定的理论价值的有效性有关的特殊假设。”(第195页)这样,在李凯尔特这里,历史的观点与价值相关联,并且比普遍化的观点更具逻辑的优先性,于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似乎有赖于历史学概念了。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