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模具CAD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模具C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岩,杜江,陶毅 等 编
图书标签:
  • 模具设计
  • CAD/CAM
  • 机械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模具制造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工业设计
  • 数字化模具
  • 模具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93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054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模具CAD》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的多年实际经验,通过大量实例讲解,系统地介绍以Pro/ENGINEER Wildfire的Pro/MOLD及Pro/ASSEM-BLE模块进行模具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过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基础、注射成形基础知识与模具、模具设计工作流程及基本操作、简易模具设计、模具零件检测、靠破孔设计、以UDF设计浇道系统、斜滑块设计、哈夫块设计、一模多腔设计、注塑模设计、真空成形模具设计、模具设计变更、专家模座系统及应用例等。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模具CAD》内容全面,以图文方式进行讲解,直观易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模具CAD》可作为各大中专院校的CAD/CAM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尤其适合机械、模具、汽车、工业设计、电子、家电、玩具等行业的模具设计专业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塑料模具设计基础
1.1 模具简介
1.1.1 模具的概念
1.1.2 模具的作用
1.1.3 模具的分类
1.1.4 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1.2 模具材料
1.2.1 模具材料概述
1.2.2 塑料模具材料
1.3 塑料成形基本知识
1.4 塑件制品设计原则
1.4.1 塑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4.2 脱模斜度设计
1.4.3 塑件壁厚设计
1.4.4 加强筋设计
1.4.5 凸台设计
1.4.6 圆角和边缘修饰设计
1.4.7 孔、槽设计
1.4.8 标记和符号设计
1.4.9 嵌件设计
1.4.10 螺纹设计
1.4.11 飞边
简答题

第2章 注射成形基础知识与模具
2.1 注射成形基础知识
2.1.1 注射成形原理和工艺过程
2.1.2 注射成形设备
2.2 注射成形模具
2.2.1 注射成形模具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2.2 塑料制品分析及型腔数目确定
2.2.3 注射机的技术规范
2.2.4 确定分型面
2.2.5 确定浇注系统
2.2.6 成形零件结构设计
2.2.7 确定侧凹处理方法,进行侧面成形与抽芯机构的设计
2.2.8 顶出机构设计
2.2.9 拉料杆
2.2.10 辅助机构设计
简答题

第3章 模具设计工作流程及基本操作
3.1 模具设计工作流程
3.2 Pro/ENCINEER Wildfire模具设计功能
3.2.1 设计功能
3.2.2 菜单结构
3.2.3 模具设计的配置
3.2.4 Pro/MOLDESIGN术语英汉对照及定义
3.3 模具设计基本概念
3.3.1 设计模型
3.3.2 参照零件
3.3.3 工件
3.3.4 模具模型
3.3.5 模具基础元件
3.3.6 模具组件
3.4 模具设计基本操作
3.4.1 建立模具模型
3.4.2 设置收缩率
3.4.3 设计浇道系统
3.4.4 设计分型面
3.4.5 拆模
3.4.6 模具分析
3.4.7 填充
3.4.8 开模
3.5 Pro/MOLDESICN文件
3.5.1 文件类型
3.5.2 保存文件
3.5.3 文件管理
简答题

第4章 简易模具设计
4.1 简易分型面设计
4.2 分型面设计实例
4.2.1 建立一个新的Mold文件
4.2.2 装配Mold Model
4.2.3 建立毛坯(Work piece)
4.2.4 设置收缩率
4.2.5 建立分型面
4.2.6 拆分型腔
4.2.7 由下模型腔和上模型腔生成型腔
4.2.8 生成浇注件
4.2.9 定义开模
4.2.10 保存后退出
简答题

第5章 模具零件检测
5.1 模具零件检测功能
5.2 盖类模具零件检测实例
5.2.1 建立一个新的Mold文件
5.2.2 建立MoldModel
5.2.3 建立毛坯(Work piece)
5.2.4 设置收缩率
5.2.5 建立分型面
5.2.6 拆分模具型腔、型芯
5.2.7 产生模具型腔、型芯零件
5.2.8 生成浇注件
5.2.9 模具零件检测
5.2.10 定义开模动作
5.2.11 保存后退出
简答题

第6章 靠破孔设计
6.1 仪表外壳类塑料件模具设计
6.1.1 建立一个新的Mold文件
6.1.2 建立MoldModel
6.1.3 建立毛坯(Work piece)
6.1.4 设置收缩率
6.1.5 建立分型面
6.1.6 拆分型腔、型芯
6.1.7 生成模具型腔、型芯零件
6.1.8 生成浇注件
6.1.9 定义开模动作
6.1.10 保存后退出
6.2 手机外壳塑料件模具设计
6.2.1 建立一个新的Mold文件
6.2.2 装配MoldModel
6.2.3 建立毛坯(Work piece)
6.2.4 设置收缩率
6.2.5 建立分型面
6.2.6 拆分型腔、型芯
6.2.7 生成模具型腔、型芯零件
6.2.8 生成浇注件
6.2.9 定义开模动作
6.2.10 保存后退出
6.3 壳类零件的模具设计
6.3.1 建立一个新的Mold文件
6.3.2 装配MoldModel
6.3.3 建立毛坯(Work piece)
6.3.4 设置收缩率
6.3.5 建立分型面
6.3.6 滑块头体积块设计
6.3.7 拆分成形零件的体积块
6.3.8 生成模具型腔、型芯滑块零件
6.3.9 生成浇注件
6.3.10 定义开模动作
6.3.11 保存后退出
简答题

第7章 以UDF设计浇道系统
7.1 建立UDF特征
7.1.1 建立新的实体零件
7.1.2 建立Cut特征,用以模拟浇口
7.1.3 建立Cut特征,用以模拟流道(Gate)
……

第8章 斜滑块设计
第9章 哈夫块设计
第10章 一模多腔设计
第11章 注塑模设计
第12章 真空成形模具设计
第13章 模具设计变更
第14章 专家模座系统(EMX)及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著,旨在为读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代制造业需求。本书内容涵盖了模具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及维护等全流程,力求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融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实践。 第一部分:模具基础理论与分类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实现高效、精密、大批量生产的关键。本部分将从模具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剖析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并对各类模具进行详尽的分类介绍。 模具概述: 我们将首先阐述模具的定义、功能及其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模具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体产品的桥梁,其精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我们将探讨模具的演变历史,从早期手工制作的简易模具,到如今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模具,展现其技术进步的轨迹。 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深入分析模具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日用消费品等各个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汽车工业中,冲压模具用于制造车身覆盖件,注塑模具用于生产内饰件和发动机部件;在电子行业,精密模具用于制造半导体封装、连接器和外壳;在医疗器械领域,高精度模具则用于生产输液管、手术器械等关键部件。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模具如何实现产品的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模具分类: 按加工工艺分类: 详细介绍冲压模具(如落料模、冲孔模、弯曲模、拉深模、翻边模、胀形模、校平等)、注塑模具(如注射模、吹塑模、压缩模)、压铸模具(如重力铸造模、低压铸造模、压铸机用模)、锻模(如模锻、镦锻、辗压模)、挤压模(如管材挤压模、型材挤压模)、玻璃模具、陶瓷模具等。对每类模具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材料及产品类型进行阐述。 按产品特点分类: 如薄板成形模具、金属制品模具、塑料制品模具、橡胶制品模具、复合材料模具等。 按生产方式分类: 如单工序模、复合模、级进模(连续模)等。尤其会强调级进模在自动化生产中的优势。 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传统模具、半自动化模具、全自动化模具(如伺服驱动模具)。 第二部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 模具材料的选用是决定模具性能、寿命及成本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将重点介绍模具常用材料的性能特点、选择原则以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以确保模具在承受高载荷、高温、腐蚀等恶劣工作条件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模具钢材: 详细介绍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硬质合金、渗碳钢、渗氮钢、不锈钢等常用模具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如导热性、热膨胀系数)、耐磨性、韧性、淬透性、热处理工艺性等。例如,在介绍冷作模具钢时,会重点提及Cr12MoV、Cr8Mo2Si2等牌号,分析其高硬度、高耐磨性的特点;在介绍热作模具钢时,则会关注Cr12NiMoV、5CrNiMoV等牌号,强调其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热疲劳性。 非金属模具材料: 介绍塑料、橡胶、玻璃钢、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模具钢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与正火: 介绍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正火等目的、工艺及效果,以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 淬火: 详细阐述淬火的目的、介质(油、水、盐浴、气体)的选择、淬火方式(整体淬火、局部淬火、表面淬火)、淬火变形的控制。 回火: 介绍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的作用,如何根据模具的使用条件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回火温度和时间,以获得所需的硬度、韧性或应力消除。 表面热处理: 介绍感应加热淬火、火焰加热淬火、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表面强化技术,以及其对模具表面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的提升。 其他热处理工艺: 如时效处理、调质处理、真空热处理等。 第三部分:模具设计原理与方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详细介绍模具设计的通用原理、设计流程以及各种常用模具的具体设计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读者掌握独立进行模具设计的能力。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工艺性设计: 确保工件工艺性能良好,易于成形,减少缺陷。 结构合理性: 模具结构紧凑、强度高、刚性好、易于制造、维修和更换。 经济性: 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生产成本。 安全性: 模具操作安全可靠,减少人身伤害。 标准化与系列化: 推广使用标准件,提高模具通用性。 模具设计流程: 产品分析: 仔细研究产品图纸,了解产品材料、精度要求、表面质量、生产批量等。 工艺方案确定: 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模具类型。 分模方案设计: 对于复杂零件,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模,确定分型面。 初步设计: 绘制模具总图和主要零件图。 详细设计: 绘制所有零件图,确定零件的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热处理要求等。 标准件选型: 选择合适的导柱、导套、顶杆、弹簧、唧嘴等标准件。 模具寿命预测: 评估模具的使用寿命。 模具装配图: 绘制模具装配图。 冲压模具设计: 落料模设计: 确定送料步距、卸料方式、推件方式,设计凸模、凹模、导料板、卸料板等。 冲孔模设计: 确定冲孔位置、冲孔顺序,设计冲孔凸凹模,考虑废料的排出。 弯曲模设计: 确定弯曲角度、弯曲半径,设计弯曲件的压料、定位、弯曲成形部分。 拉深模设计: 确定拉深次数、拉深系数,设计拉深凸凹模、压料圈、拉深筋等,控制拔模斜度。 级进模设计: 介绍级进模的结构特点,重点讲解步距计算、展开图设计、各工位功能的设计,以及串联、并联等不同形式的设计思路。 注塑模具设计: 分型面设计: 考虑排气、脱模、注塑位置等因素。 浇注系统设计: 浇口类型(点浇口、扇形浇口、潜伏浇口等)、流道设计、主流道、分流道、冷料井的设计。 成形零件设计: 模腔、模仁、型芯的设计,考虑强度、刚性、耐磨性。 脱模机构设计: 顶杆、推板、斜顶、拉杆、气顶等脱模方式的选择和设计。 冷却系统设计: 提高冷却效率,缩短成型周期。 排气系统设计: 消除型腔内的气体,保证产品质量。 滑块、斜顶机构设计: 针对带有倒扣或复杂结构的零件。 热流道系统设计: 介绍其优点及应用。 压铸模具设计: 浇注系统设计: 浇口、流道、内浇口的设计,控制金属液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排气槽设计: 有效排出型腔内的气体。 冷却系统设计: 均匀冷却,减少产品变形。 脱模机构设计: 考虑铸件的拔模斜度。 对中与定位设计: 保证模具的精确合模。 模具强度校核: 对模具的关键受力零件进行强度和刚度校核,确保其在工作载荷下不易变形或损坏。 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强调模具零件尺寸的精度要求,以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第四部分: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 精密的模具离不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本部分将介绍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加工方法、设备以及相关的工艺流程。 模具制造通用工艺: 下料与预加工: 介绍各种下料方式(线切割、电火花、锯切等)及毛坯的准备。 粗加工与精加工: 介绍车削、铣削、磨削、刨削、钻削等基本切削加工方法,以及高精度加工技术。 电加工技术: 重点介绍电火花加工(EDM,包括成形电火花和打孔电火花)、线切割加工(WEDM)在复杂型腔和精密零件加工中的应用。 数控加工(CNC): 详细介绍CNC铣削、CNC车削、CNC磨削等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强调其高精度、高效率和自动化特点。 磨削加工: 介绍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等,以及其在提高模具表面精度和光洁度方面的作用。 抛光与研磨: 介绍手工抛光、机械抛光、电化学抛光等方法,以及对模具光洁度的要求。 模具专用制造设备: 冲压设备: 压力机(机械压力机、液压压力机、伺服压力机)、冲床。 注塑设备: 注射成型机。 压铸设备: 压铸机。 慢走丝、快走丝线切割机床。 高速铣削加工中心。 电火花成形机床。 模具制造的质量控制: 介绍尺寸检测、形位公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硬度检测等质量控制手段。 第五部分: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 模具制造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密的装配、严格的调试才能投入使用。本部分将重点介绍模具的装配流程、调试方法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知识。 模具装配: 装配前的准备: 清洁零件,检查零件尺寸和表面质量。 零件的装配顺序: 遵循先装零件,后装部件的原则。 精度调整: 对动、静模的配合精度进行调整。 润滑: 对运动副和关键部位进行充分润滑。 模具的装配标准: 确保装配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模具调试: 试模准备: 检查模具安装是否正确,设备参数是否设置合理。 初步调试: 空载运行,检查模具的运动是否顺畅,有无干涉。 试生产: 小批量试生产,观察产品质量,记录生产数据。 问题排查与调整: 根据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模具进行调整或返修。 模具参数优化: 调整注塑温度、压力、时间等工艺参数,以获得最佳生产效果。 模具维护保养: 日常检查: 每次使用前后对模具进行外观检查,是否有磨损、变形、裂纹等。 清洁: 定期清洁模具表面,去除残留物。 润滑: 定期对模具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 防锈: 长期不使用的模具应进行防锈处理。 定期检修: 根据模具的使用情况,制定定期检修计划。 故障诊断与排除: 介绍常见的模具故障及其原因和排除方法,如粘模、飞边、毛刺、浇不足、缩痕、翘曲变形等。 第六部分:现代模具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模具技术也在不断革新。本部分将探讨现代模具技术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指明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重点。 智能化与自动化: 介绍模具在智能化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如模具状态监测、故障预警、自适应调整等。 精密化与微型化: 探讨微型模具、精密注塑模具、微纳加工模具等技术。 新材料与新工艺: 介绍先进模具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以及3D打印(增材制造)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快速响应制造: 探讨如何通过快速原型制造、模块化模具等技术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介绍节能降耗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本书旨在为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研究和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对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捕捉上,这本书展现出明显的时代滞后性,这对于一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来说,或许情有可原,但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却是硬伤。当我试图寻找关于增材制造(3D打印)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或者关于如何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协同设计的相关内容时,这些章节要么付之阙如,要么只是一笔带过,介绍的是几年前的旧技术路线。书中强调的软件版本,也明显是几代以前的旧版,许多在当前主流软件中已经集成且效率极高的功能(比如参数化设计的高级应用、拓扑优化模块),在书中只字未提。这让我感觉像是在学习一门已经固化的“历史技术”。对于希望毕业后能立刻投入使用最新工具链的同学,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结构像是一辆老式拖拉机,虽然能干活,但速度和效率远不如现代化的轿车。因此,如果将这本书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料,读者很可能在进入职场初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反向学习”和“纠正”书本中那些略显过时的设计习惯和流程规范。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上,存在一些明显的跳跃感,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不够流畅,尤其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自学者而言,门槛较高。例如,从基础的二维草图过渡到复杂的三维实体特征定义时,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投影几何学的知识,对于部分关键的约束和驱动关系并未做充分的铺垫或回顾。这种“知识断层”在涉及模具运动分析和顶出机构设计时尤为明显。读者常常需要在前几章的基础知识和当前章节的复杂应用之间来回翻阅,以弥补缺失的中间环节。如果教材能更注重知识的“生长性”,即前一章节的知识点如何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一章节的基石,而不是被简单地罗列,那么学习的效率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感会大大增强。目前的结构更像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各自贡献了一部分内容,然后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统一的、贯穿始终的教学主线来串联起这些技术模块,使得学习过程显得有些零散和疲惫。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封面上醒目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字样,立刻让人联想到这是一本肩负着特定时代使命的学术工具书。我最初翻开它时,期待能看到对模具设计流程的宏观梳理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毕竟是“十二五”规划下的产物,想来应该融入了当时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行业标准。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更像是在一个资料库里查找特定的技术规格。内容组织略显陈旧,侧重于软件操作的步骤罗列,对于模具设计背后的力学原理、材料选择的深层考量,乃至如何应对实际生产中的复杂突发情况,着墨不多。例如,在讲解曲面造型时,书中详细列出了每一个菜单命令的点击顺序,但对于为什么选择这种特定的曲面构建方法而非另一种,缺乏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对比论证。这使得初学者在掌握了基础操作后,一旦遇到需要创意思维和灵活应变的实际项目,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仿佛手中握着一本精密的工具说明书,却不知道如何用它来创造艺术品。对于追求融会贯通、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广度有限,深度也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离真正培养一个独立、创新的模具工程师的目标,尚有相当的距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说,让人有些许怀旧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符合当下高等教材的审美标准。彩色图例的使用非常节制,很多关键的截面图和装配图仍然采用黑白线条勾勒,这对于学习三维空间几何和复杂的零件间配合关系时,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记得翻到关于分型面设计的那一章,图示的清晰度不足以完全展现复杂斜导柱和倒扣的处理细节,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书本和电脑屏幕上的CAD软件之间来回切换,试图将书上的二维简化图与软件中的三维实体对应起来,过程颇为费力。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书中似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动态的装配干涉检查过程,如果能配上二维码链接到配套的演示视频,或者至少在章节末尾提供更详尽的自检清单,那学习效果必将大为改观。现有的呈现方式,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显得较为松散,读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让教材自然而然地引导你进入系统的思考模式。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教材,本书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度上,平衡得并不尽如人意。它似乎陷入了“要么太理论,要么太操作”的二元对立之中。前半部分对几何公差和配合的讲解,虽然遵循了标准体系,但更多是机械制图层面的机械搬运,缺少了对“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精度”以及“不同精度等级对生产成本和模具寿命的具体影响”的深入探讨。而到了后半部分讲解复杂模具结构(如热流道系统、气辅/水辅技术)时,内容又突然变得非常概括,仿佛只是在介绍名词,而没有给出解决实际模具热平衡、压力分布等核心工程问题的计算模型或设计指导原则。这导致读者学完后,一方面对标准符号了如指掌,但面对一个全新的、没有现成案例参考的复杂模腔设计时,却抓不住关键的技术突破点。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参考手册”的初稿,而非一本能激发工程思维的“规划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