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去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紧,什么时候该放开。有些章节会聚焦于某件具体事件的讨论,讨论得非常深入,细节丰富到让人感觉自己就在现场参与了那些学术争论;而另一些篇章则会突然切换到更宏观的背景介绍,比如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或是整个学术界的生态环境。这种跳跃感和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发现的乐趣,你不会感到枯燥,因为总有新的信息点在不经意间抛出来。最难得的是,作者或整理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并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把解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探寻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对人物精神的探寻,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试图捕捉“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那个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我能感受到整理者在收集资料和访谈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种对事实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复杂人性的包容与理解。这种精神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完美的英雄构成的,而是由一群在特定环境下面临选择、做出挣扎、最终留下印记的鲜活个体共同铸就的。这种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责任感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见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到手的时候就注意到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色调偏向沉稳的米白和深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亮闪闪的商业畅销书的做派。内页的字体排版也显得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直接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那些历史人物鲜活的样子。这本书的开本也比较方便携带,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翻阅都很合适,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学术机构和人物口述历史的记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所记录内容的尊重与致敬。整体感觉,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肃的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极其吸引我。有时,你会读到非常精准、近乎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表述,每一个名词的运用都掷地有声,体现了对专业领域的敬畏;但下一秒,可能就会跳跃到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人情味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是当事人坐在你面前,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往事,那种语气、那种情绪上的起伏,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正经”与“鲜活”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冷硬的学术史料,变得立体可感、触手可及。这种多重语态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能够进入的切入点,无论是想深入研究历史细节的学者,还是仅仅想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具有匠心,它似乎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推进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或人物的“光环”来展开的。你会发现,即便是谈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最终也会巧妙地回归到主线人物或机构的核心精神上。这种环形或螺旋式的结构,避免了传统传记或机构史的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僵硬感。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学术图景。这种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到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片段。
评分(4)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全二册> 精裝550元 平裝500元 990頁 1984年出版
评分一直比较喜欢胡适,这次买到这本书,等有空闲的时候好好看
评分以上是笔者综合此书中各位述者的视角后,所得出的对郭廷以先生的认识,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指正,以期让更多的学人了解郭先生的风采。
评分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是英年早逝的青年学人张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书,集合了他近些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也是他唯一的自选论文随笔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他做学问时倾注的重点,也可看到他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尽管从事的是古典文学专业,他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斋型学者。他一直试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专业领域内,把学问和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他认为,古典文学并不只是古典,重要的在于文学,对于古人种种处境的呈现,最终是建立一种超越性意义,使得它和自己的生活建立关联。当他谈及元稹、姜夔的诗词时,他选择的不是他们的代表作和名篇,而是深深进入过他生命的作品,他也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表述出来。该书呈现了,一个在当下把学术和人生相结合的青年学人,他对于做学问意义的拷问。
评分11月1日消息,悄然无声间,京东网上商城已经开始了图书商品的布局。今日,记者在京东网上商城首页发现,图书频道已悄然上线,与手机数码、电脑办公商品等并列于京东产品大分类。记者从京东网上商城内部获悉,该公司已经为图书布局良久,随着今日的上线,一场前所未有的低价狂潮将会席卷网购图书市场。
评分品相很好,物流很快,京东很赞,爱生活,爱京东。
评分生活中的郭廷以,为人率真,不喜欢闲谈,而喜欢探讨学术话题,对那些话不投机者虽然谈不上冷眼相对,但往往缄默不语,颇有无友不如己的样子。对晚辈他并不以长者自居,常常会就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向年轻人或悉心询问,或衷心赞赏。他晚年身居国外,生活清贫,但笔耕不辍,全力删改自己的著述,颇具颜回风范,而在这个时期最终定稿的《近代中国史纲》现在已经成为了了解近代史的首选之作。
评分(4)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全二册> 精裝550元 平裝500元 990頁 1984年出版
评分作为教师的郭廷以,面容严肃,不苟言笑;所讲的内容有凭有据,句句有出处,而且内容丰富,有条理,有深度,更富启发性。授课的同时,他经常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能接触第一资料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面,注重研究性、方法性和启发性。他讲课的风格并不花俏,但稳重踏实,以其渊博的学识培养了一大批南港学人。他对学生期许甚高,他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会把它从头看到尾、逐字逐句地看一遍,并在文旁进行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润饰,即便是遇到了十分不像样子的论文,甚至一开始都可以丢弃的论文,他也在火气稍平之后,拿回来帮学生修改,这也说明,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背后,还蕴含着对学生的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