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道 [Strong National Road]

大国之道 [Strong National Ro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庆 著
图书标签:
  • 国家战略
  • 大国崛起
  • 国际关系
  • 政治经济
  • 国家治理
  • 战略规划
  • 中国发展
  • 全球化
  • 大国博弈
  • 现代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1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41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rong National Roa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通信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国民很难受到物质诱惑,只有专心“读书”是乐趣,既提高了技术水准,还没有浪费和“同学”比拼的时间。用了不到一个世纪,日本就掌握了全套先进工业技术。由于技术水平高,少量的技术产品就从世界市场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和资源,有效保存了本土的有限资源。日本20世纪30年代,平民生活水平还与中国持平;40年代打仗,平民没有饭吃;但是50——60年代家电就普及起来;70年代汽车就进入普通家庭。

作者简介

  钟庆,男,1970年生人,网名愚蠢小猪。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1992年在华中理工大学数控中心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留校任教。200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东渡日本从事自然语言机械翻译研究。
  于2005年出版《刷盘子还是读书》在中国经济界获得极大反响。本书是应广大热心读者的要求重新修订改版而成。
  作为一名留日的工学博土,他在本书叶,以实际并极具可操作性的“工科语言”,剖析了英、美、德等世界大国,尤其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几度兴衰的命运。通过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变革进程,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构了中国强盛之路上的操作误区和认识误区。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出时弊所在,更提出了赶超强国的应对之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和之后,我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圣经能带给人的改变一样,从之前和大家一起的盲目乐观,转变为能够理性看待中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
  ——冰尘绝霜
  
  看完这本书,我们的确需要反思,就日本而言,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一点就是如何“向强者学习”。
  ——楚山秋
  
  愚蠢小猪的这本书可谓红极一时的经典之作,它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一般的经典,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经济真实面目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打破了对西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迷信,打破了对市场经济的迷信,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高原红

目录

上篇 此消彼长的大国兴衰之道
第1章 在战火中诞生的发达国家
一、西班牙帝国的金山沉没
二、英国用鸦片逆转的自由贸易
三、美国在战火中涅燊
四、德国用军事工业加垄断来超车
第2章 大工业之痛——后发国家的道路
一、大国战略的首位一一重工业体系
二、西方工业化的路径不可拷贝
三、有三条典型道路
四、必须应对四大挑战
第3章 崛起奇迹——日本的再次腾飞
一、政企不分的经济体制
二、财团控制下的政治体制
三、产经联与日本平民的生活
四、日本经济的改革随机应变
五、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表相
第4章 东亚神话——外资带来的悲剧
一、亚洲模式的水际制造业
二、易蒸发的繁荣
三、神话破灭的内在规律
四、急骤变化的结果
五、文化变革和工业革命
六、最有力的竞争者一一印度
七、新时期的“共荣圈”
第5章 体系的秘密
一、唯求技术力,而非GDP
二、体系的根
三、循序渐进和超级繁殖能力
四、落后的根源
五、GDP的秘密

下篇 反思中日强国之路
第6章 中日追赶路径比较
一、19世纪的日本:无悔的坚持
二、崩溃与复兴
三、近代中国: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四、1949年的中国
五、毛泽东时代的重工之路
六、租不如买,买不如造
七、突进消费社会
……
后记 从过去走向未来

精彩书摘

  1827-1832年,德国人己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通。
  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
  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德国各邦政府起初对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了。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鲁士国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
  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渐渐增多起来。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己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带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
  1815年以后,作为莱茵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 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年更增至670万吨。
  ……

前言/序言



《风起云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新生》 一、 时代洪流下的民族觉醒(1840-1911) 184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鸦片战争,如同晴天霹雳,彻底击碎了沉睡已久的“天朝上国”美梦。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撕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宣告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那时起,古老的中华民族便被裹挟进前所未有的时代洪流,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艰难曲折的民族新生。 鸦片战争的屈辱,只是一个开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主权开始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冰冷的条约名称,背后是无数国人的血泪控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驻军权……列强的步步紧逼,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在苦难与压迫中,中华民族的抵抗从未停止。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壮举,是民族尊严的呐喊;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发了无数农民的抗争意识;义和团运动,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虽然带有盲目性,但反映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在“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洋务运动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初步基础。 甲午海战的惨败,让洋务运动轰然倒塌,也让更多中国人看到了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戊戌变法,这场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运动,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变法图强,实现中国的富强。光绪帝力排众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仅仅持续了百日,便被顽固派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镇压,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留下了“戊戌泣血”的悲壮历史。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的改革将永远无法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将目光转向暴力革命。他们组织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斗争。 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次武装起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到黄花岗起义,每一次的失败都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打响,犹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全国。 二、 共和的曙光与曲折(1911-1949)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它结束了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开了新的道路。 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利用手中的军权,逼迫清帝退位,攫取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职位。紧接着,他又勾结帝国主义,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试图复辟帝制,恢复封建统治。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又一次将中国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帝国主义列强依然在中国攫取各种特权,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它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924年至1926年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然而,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斗争。 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面对外敌入侵,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史诗。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百年屈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民主。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了全国性胜利。 三、 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掌握在自己手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的宣告,响彻云霄,振奋人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土地改革到恢复国民经济,从“一五”计划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初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时期的失误,但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从未停止。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科技创新,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的飞跃,再到“天眼”的落成,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新中国的辉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但中国人民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必将继续谱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什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是领土的辽阔,是人口的众多,抑或是经济的繁荣?《大国之道》这本书,则试图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历史的维度来解答这个问题。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史书,也不是一本政治评论,更像是一部关于文明演进和国家命运的哲学思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并将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结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代机遇”的分析,它揭示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抓住历史的关键节点,而那些能够把握机遇的国家,往往具备了更为深厚的内在积累和更为灵活的应对机制。这本书让我在看待国际关系时,不再是简单地关注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开始思考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更深层的文化根基。每一次阅读,都感觉自己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强大”的定义也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时代的恩赐,更有自身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拿到《大国之道》这本书,我就被它传递出的那种深邃感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上来就抛出几个惊人的观点,而是以一种更加沉稳、内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大国”背后的复杂逻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历史进程时那种宏大的视角,他能将无数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清晰的发展脉络,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跌宕起伏和文明的演变规律。书中关于“国家凝聚力”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民心所向,更是指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形成的强大合力。这本书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实体,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体。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世界格局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著作,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起我深度思考的书籍,《大国之道》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那些激昂的叙述或者耸人听闻的观点,而是源于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慧眼,能够洞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又是如何面临衰落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对“文明基石”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政治制度或经济结构视为国家强大的唯一要素,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传承、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命运。这种视角非常宝贵,因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内外兼修,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书中的某些观点,即使在当下看来可能不那么“主流”,却往往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角度,令人醍醐灌顶。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不断提问、不断探索的书。

评分

《大国之道》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带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市面上关于“大国崛起”、“国家战略”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都流于表面,充斥着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泛泛而谈的论调。但这本书,从它独特的装帧设计,到扉页上那句耐人寻味的引言,都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我并不是一个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作者的文字却异常平易近人,他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概念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来,让人即便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韧性”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进程的梳理,揭示了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一个国家能否“扛得住”的真正原因,这让我对“强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一种经历风雨后的沉淀和再生。书中对不同文明形态的比较分析也十分精彩,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了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借鉴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能够更清晰地审视世界格局的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国之道》就充满了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才开始阅读的,他形容这本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理论和冰冷的史料,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引人入胜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繁复的概念,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替,感受到了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沉浮。书中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时期,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大国”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那种辩证思维,他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轻描淡写,而是深入剖析,展现出事物多面性的魅力。这本书让我对“强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的硬实力,更关注文化、制度、思想等软实力的深层影响。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思考良久。

评分

——冰尘绝霜

评分

——高原红

评分

看完这本书,我们的确需要反思,就日本而言,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一点就是如何“向强者学习”。

评分

愚蠢小猪的这本书可谓红极一时的经典之作,它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一般的经典,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经济真实面目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打破了对西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迷信,打破了对市场经济的迷信,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

于2005年出版《刷盘子还是读书》在中国经济界获得极大反响。本书是应广大热心读者的要求重新修订改版而成。

评分

于2005年出版《刷盘子还是读书》在中国经济界获得极大反响。本书是应广大热心读者的要求重新修订改版而成。

评分

作为一名留日的工学博土,他在本书叶,以实际并极具可操作性的“工科语言”,剖析了英、美、德等世界大国,尤其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几度兴衰的命运。通过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变革进程,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构了中国强盛之路上的操作误区和认识误区。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出时弊所在,更提出了赶超强国的应对之策……

评分

于2005年出版《刷盘子还是读书》在中国经济界获得极大反响。本书是应广大热心读者的要求重新修订改版而成。

评分

于2005年出版《刷盘子还是读书》在中国经济界获得极大反响。本书是应广大热心读者的要求重新修订改版而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