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作品,作者在书中述说了她与吴祖光在四十多年的风雨岁月中相知相爱,虽历经磨难,爱情却始终坚贞不渝的故事,褒扬了真善美,贬抑了假恶丑。书中,老舍先生的亲切、齐白石老人的率真、丁聪的义气……许多文化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目录
选对象
老舍先生说:“我知道了,你就是要我说吴祖光吧?你这小丫头的心事还能瞒得了我!”
见面了
本来这一夜都在想,见面一定很拘束,不好意思,又不知怎么是好,可见着了,由于他的沉着大方,我也很自然。
谈心
我说:“我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啊!他一点儿精神准备都没有,他站起来停了一会儿,像大姑娘一样脸轰的红了!
决定终身
我问祖光要不要求得你父母同意呢?祖光说:“用不着,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说:“我也用不着问我的父母,谁也管不着我。”
结婚
我没头没脑第一句话:“快,我们结婚吧!”祖光傻乎乎的听,一面回答:“那要做好准备呀!”我说:“是,本来领了结婚证就行了,可是现在反对的太多了,我非要办个样子给他们看看。”
祖光拍《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祖光在拍这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每个角色都和梅先生商量,也要和梅大奶奶,还有梅剧团里几位管事的老人,都一一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兴趣的改变
嫁了一个读书人,一下子不习惯、不理解,慢慢我也迷上了书,学认字。
选对象
老舍先生说:“我知道了,你就是要我说吴祖光吧?你这小丫头的心事还能瞒得了我!”
见面了
本来这一夜都在想,见面一定很拘束,不好意思,又不知怎么是好,可见着了,由于他的沉着大方,我也很自然。
谈心
我说:“我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啊!他一点儿精神准备都没有,他站起来停了一会儿,像大姑娘一样脸轰的红了!
决定终身
我问祖光要不要求得你父母同意呢?祖光说:“用不着,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说:“我也用不着问我的父母,谁也管不着我。”
结婚
我没头没脑第一句话:“快,我们结婚吧!”祖光傻乎乎的听,一面回答:“那要做好准备呀!”我说:“是,本来领了结婚证就行了,可是现在反对的太多了,我非要办个样子给他们看看。”
祖光拍《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祖光在拍这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每个角色都和梅先生商量,也要和梅大奶奶,还有梅剧团里几位管事的老人,都一一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兴趣的改变
嫁了一个读书人,一下子不习惯、不理解,慢慢我也迷上了书,学认字。
追求学文化
大会、小会我都是早进会场坐在墙角,我常穿工作服戴着套袖,口袋装着笔记本,别着钢笔,随时随地可以写。
和白石老人的父女之情
我在大家的欢笑声里给干爹行了礼。做白石老人的干女儿多好啊!我想,那天我是最高兴的人了。
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
汇演那天,祖光没有坐在前排看戏,他说“怕我紧张”。
突然来了1957年
“王宝钏等薛平贵18年,我等他28年!”
在反右的日子里
他走了,我转身关上大门,一个人趴在大门上痛哭了一场。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两出戏,一出是《林冲发配》的长亭送别林娘子别夫,另一出是《孟姜女》……
思想连在一起
虽然内心也有很多不服,挨批、挨斗,随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也正是这时在祖光的信中,我得到他的帮助和鼓励。
团圆总比分离好
孩子们跟我一起玩儿,他们总是说:“爸爸就快回来了,我们跟爸爸一起再来玩儿……”这时候,我的心里难过面带笑,人为的分离又可笑又好恨……
祖光去北大荒以后
毛衣是我最拿手的活,毛衣、毛裤、毛背心、毛袜子,都是我一针针织出来寄给祖光,穿在他身上,暖在我心里。
我在苦难的三年中跟孩子在一起
我照约定的时间去了丰泽园,但我带上母亲和三个孩子,先把钱付了,李某某不知我先把钱付了,又带上孩子,这位油头粉面的演员,全没想到我会这样。
祖光从北大荒归来
祖光倒了霉,他们仍然当官,我心里不服,觉得这是一个大骗局,可祖光却说:“他们虽革命功劳大,也是读书人,对解放后如何建设国家,对知识分子如何,心里也不明白……”
这是一个人的本
祖光的一堆旧衣服被婆婆放到院里,祖光又都捡进屋里,他说:“劳动穿的衣服最干净……”
我们家的四合院及其他
住了这么多年的四合院,眼看着被这些人糟蹋,也实在太难过了。
借抄家趁火打劫
来抄家的红卫兵简直明火执仗。一群人闯进来,把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奶奶都推出屋,让他们面对墙站着,抄家人在屋里大砸,大抄,房顶都打通了,墙壁都砸穿了。
我和我的小梳妆台
那些红木硬木黄花梨木的好家具都遭了难,离开了我,唯有这件小梳妆台一直守在我的家……
霜霜探母
霜霜让我不要怕他们,霜霜是为妈妈争气的孩子,可是做妈妈的胆子这么小!
一生追求品德
人在任何时候可做好事,也可做坏事;可积德,也可缺德。在这方面,祖光给我影响很多!
探亲
我看到祖光和张庚同志正在道边等我们。这是1974年冬天。我们是从1967年分手后,头一次见面。
祖光陪我在河南治病
有一次,我坐汽车晕车,吐了,祖光把他身上的衬衫脱下来为我接着,他光着膀子。
我还是我
我决不空度,要把那些丑恶的事、整人的小丑写出来叫广大人民看看。
学习画画
祖光劝我画画,他为我置来纸笔、颜料、墨、砚,我开始画画……
尽点儿心——参加北京赈灾义演
民政部收钱人非常激动地说:“祖光同志,你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这么热的天自己跑来,太感动了……”祖光说:“我不做特殊人物,这是对灾民尽点儿心啊!
前言/序言
null
《京城往事:民国文坛群英录》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一幅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北京城为背景,描绘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像的恢弘画卷。它聚焦于那段风云激荡、思想碰撞最为剧烈的年代,通过对多位文化名流及其交游圈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矛盾与魅力的“京城”侧面。 全书分为“燕园烽火”、“沙龙旧梦”、“剧场内外”和“风雨故人”四个主要篇章,共计三十余万字,旨在通过侧写的方式,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第一篇:燕园烽火——知识的熔炉与启蒙的呐喊 本篇追溯了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北京几所高等学府,尤其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园内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与学术争鸣。我们不详述具体的教员履历,而是着眼于他们如何在保守与革新、传统与西学之间架设桥梁。 重点描绘了围绕“新文化运动”展开的论战,那些激昂慷慨的讲堂辩论,以及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展现出的思想锋芒。书中通过对当时学术会议、小型研讨会场景的细致还原,展现了思想的活力。例如,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不同学派(如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如何在燕园的松柏下扎根、生长,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知识界的整体走向。 我们通过对几位核心人物(仅以代号指称,旨在聚焦群体而非个体)早期求学、留学归国以及投身教育事业的片段描写,呈现他们如何将前沿思潮引入国内,并努力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责任感的历程。这里的“烽火”,更多指的是思想上的交锋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二篇:沙龙旧梦——咖啡、烟雾与精神的共鸣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北京,是文人墨客雅集的重要场所。本篇着重描绘了城内几处著名的文人沙龙、私人书房以及茶馆中的场景。这些地方不仅是社交场所,更是信息交换和艺术共创的温床。 书中详细描摹了文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如何围绕一本新出版的书籍展开尖锐的评论;如何借着酒意和烟雾缭绕的气氛,探讨诗歌、小说创作中的“真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处理个人生活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张力。例如,对于当时文学创作中“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争论,本书通过重现数次非正式的聚会细节,展现了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如何互相影响、又互相排斥的。 特别关注了当时文学团体内部的运作机制,他们如何筹措经费、如何互相推荐作品、如何在审查制度的阴影下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此处的“旧梦”,是对那个相对纯粹、充满理想主义的文人圈子的怀念与记录。 第三篇:剧场内外——舞台上的光影与台下的风云 本篇将视角投向了北京的戏剧艺术领域,特别是话剧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深知戏剧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许多文学家、思想家都积极投身于舞台实践。 书中详尽描述了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的诞生过程,从剧本的打磨、演员的遴选到首次演出的盛况。我们着重刻画了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舞台这一媒介,隐晦地表达对时局的不满与对民众命运的关切。例如,某些剧目如何在一次演出中获得知识界热烈的反响,又如何在另一次演出中因政治压力而被迫修改或禁演的曲折过程。 同时,本篇也涉及了艺术与商业的边缘地带。一些剧团如何在动荡中维持运营,艺术家们如何在生计与艺术理想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对舞台幕后紧张的排练场景和观众席上各阶层反应的交叉描写,展现了艺术的生命力如何穿透时代的桎梏。 第四篇:风雨故人——战火中的坚守与流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的文化生态遭受了毁灭性的冲击。本篇记录了知识分子在日据时期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是坚守沦陷的故土,以文化教育的形式进行抵抗,还是南迁后方,继续为抗战大业服务。 书中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一部分人选择“铁骨铮铮”,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在危险的环境中坚持民族气节;另一部分人则被迫或自愿地进入新的体制,这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关于“立场”与“生存”的伦理讨论。 本篇通过展现几位重要人物在南迁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后方大学中如何延续学术香火的片段,凸显了“故人”之间跨越地域和政治立场的深厚情谊。那些共同经历的苦难,使得他们即便在不同的阵营中,也保留着对共同文化传统的敬畏。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战后,知识分子们如何带着战争留下的伤痕,重新审视他们所热爱的这座城市,以及他们所肩负的民族未来。 全书力求提供一种全景式、去中心化的叙事角度,旨在通过这些侧面群像的描绘,让读者对民国时期北京知识界的复杂性与深度有一个更为丰富的认识。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