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尚可,值得深阅。
评分周国平 论读书(1):好读书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一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评分(8)写读
评分很好,很有用,满意,,,,
评分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评分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评分来自: 净修斋主(净明居士 持金刚手 启蒙学人) 2011-01-30 16:23:18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这些统计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 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来人左右的小镇,有四五十个麻将馆四五家网吧是常事。 麻将馆白天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凭高低(不能说文化程度高低,因为中国的文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材料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或偷菜。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一个经常读书学习的学者,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 由是观之,中国人年读书的本数,也许比统计的还要少。这样的读书量实在是让人忧心。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材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人不爱读书就两个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也最重要的因素。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读书并没有引起国民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很多中小学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评分读书是一种牵挂。有人用“了无牵挂”表现潇洒自在,然而,在洒脱的背后,多少藏着几分无依与凄凉。
评分《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兽医病理学(第3版)》结合我国兽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把病理形态学变化与机能改变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兽医病理学(第3版)》共20章,着重介绍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器官系统病理(包括代表性疾病病理特征)和病理学常规检验技术。在继承《兽医病理学》(第2版)传统体系的同时,力求反映学科新进展,适度地介绍了新的发病机制;强调病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增加了相似病变的鉴别、主要病理过程的治疗原则,使学生具有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能力;全书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增加了彩色附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