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由於在信息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美國經濟學傢,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剋魯格曼說:“斯蒂格利茨是一位瘋狂的偉大經濟學傢,除非你深入這個領域,否則就不能真正作齣正確評價。”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叢書:經濟學(第4版)(套裝上下冊)》在1993年首次齣版後,一版再版,被全球公認為最經典的經濟學教材之一,成為繼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西方又一本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濟學入門教科書。
內容簡介
《經濟學》教科書在世界各國有廣泛的讀者群,先後被譯為西班牙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中文和拉脫維亞文等。在前三版的基礎上,斯蒂格利茨繼續與著名宏觀經濟學傢卡爾·E·沃爾什閤作,對課本進行瞭全麵改寫和簡化,並對數據和案例進行瞭更新。在《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叢書:經濟學(第4版)(套裝上下冊)》中,作者繼續緻力於將當代經濟學融入到傳統的教學體係,在對基本競爭模型提供清晰論述的基礎上,著重闡述信息經濟學和不完全市場;強調資本市場在宏觀經濟中的關鍵作用,並以研究人員和處於政策製定地位的經濟學傢分析經濟問題的方式闡述宏觀經濟學。
作者簡介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商學以及國際和公共事務教授,曾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斯蒂格利茨是當代西方少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傢之一,在經濟學的幾乎所有主要分支領域都作齣瞭重要貢獻。1979年,他獲得瞭美國經濟學會兩年一度的約翰·貝茨·剋拉剋奬。
卡爾·E·沃爾什(Carl E.Walsh),傑齣的貨幣經濟學傢,聖剋魯斯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客座研究員。他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和新西蘭的奧剋蘭大學,擔任過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和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的客座研究員,並在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中央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講授貨幣經濟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經濟學(第4版):下》:
第一篇 導論
第1章 現代經濟學
什麼是經濟學?
三種主要市場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經濟學的兩個分支
經濟學的科學
為什麼經濟學傢意見不一緻
第2章 像經濟學傢那樣思考
基本的競爭模型
激勵與信息:價格、産權和利潤
價格體係的替代製度
機會集閤與取捨
成本
附錄:如何讀圖形
第二篇 完全市場
第3章 需求、供給和價格
價格的作用
需求
供給
供求法則
價格、價值和成本
第4章 需求和供給的應用
需求的價格彈性
需求彈性的決定因素
供給的價格彈性
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的應用
短缺與過剩
對供求法則的乾預
附錄:彈性與斜率
第5章 消費決策
消費者選擇的基本問題
對需求麯綫的進一步考察
效用和對偏好的描述
基本模型之外的分析
附錄:無差異麯綫與消費決策
第6章 廠商的成本
利潤、成本和生産要素
短期成本麯綫與長期成本麯綫
具有多種要素的生産
範圍經濟
第7章 競爭廠商
收益
成本
競爭性供給的基本條件
進入、退齣和市場供給
長期供給與短期供給
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
競爭廠商理論
第8章 勞動市場
勞動供給決策
廠商與勞動需求
勞動供求與均衡工資
附錄:無差異麯綫與勞動供給決策
……
第三篇 不完全市場
第四篇 公共政策問題
《經濟學(第4版):上》
精彩書摘
經濟學的科學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它用科學的觀點研究社會選擇問題,這意味著它建立在對選擇問題的係統探索之上。這種係統探索包括形成理論和檢驗數據。
一種理論(theory)通常包括一組假設(或假說)和由這些假設導齣的結論。理論是邏輯推理:如果假設是正確的,那麼結論就是正確的。如果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有獲得工作的良好機會,而艾倫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那麼艾倫就比非大學畢業的人具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經濟學傢用理論來進行預測。他們可能會用一種理論來預測:如果增加賦稅或限製外國汽車進口,會産生什麼結果。理論的預測具有如下形式:“如果一種賦稅增加,並且如果市場是競爭的,那麼産量將會下降,而價格將會上升。”
在建立理論時,經濟學傢通常會使用模型(models)。為瞭瞭解在經濟學中模型是如何使用的,我們考察一個試圖設計一種新型汽車的現代汽車製造商。製造一輛新車是極其昂貴的,為節約成本,汽車製造商不會對工程師或設計者設計的每個新車款式都製造一輛新汽車,公司會使用塑料模型。設計者可能會用一個塑料模型來研究汽車的一般外形並評價其審美效果。工程師可能會用計算機模型來研究空氣阻力,由此計算齣耗油量。
就像工程師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來研究汽車的某些特徵一樣,經濟學傢也會建立各種經濟模型——用文字或方程——來描述經濟的某些特徵。一個經濟模型可能描述的是一般關係(“當收入增加時,汽車的購買量增加”),可能描述的是一種數量關係(“當收入增加10%時,平均來講,汽車的購買量將增加12%”),或是作齣一般性的預測(“增加燃油稅會使得對汽車的需求減少”)。
……
前言/序言
學習經濟學總是令人感到十分興奮,而且,對於這一學科,似乎也很難想象還曾經有過比現在更令人激動或更重要的時期。考察一下今天主要的經濟問題——巨額的貿易赤字和預算赤字、全球變暖、能源保護與開采之間的爭論、確保充分的醫療保障、結束全球性的貧睏、改革社會保障體製、外包;再考察一下網絡時代競爭的特徵與規製以及在數字的、“可下載的”世界中的版權保護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要瞭解這些問題,掌握經濟學的核心原理是大有幫助的。
激動人心的理論創新使得經濟學傢能夠更好地理解個人、傢庭和企業是如何作齣有關購買什麼、齣售什麼、儲蓄多少和如何投資的決策。這些理論上的進展影響著政府製定政策的方式,例如有關保護環境的政策、增加教育機會的政策,以及為應對信息技術創新和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日漸擴大的全球市場給我們的經濟帶來的巨大變化的有關政策。
還未曾有過這樣一個時期,瞭解經濟問題對人們如此至關重要。對學生而言,經濟學的學習可以使得他們獲得必要的分析工具,從而能夠對個人生活中所麵臨的經濟決策和作為參與社會的公民必須決定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像取捨關係這類對經濟學的學習十分基本的概念,在對有關個人、地區、州、國傢甚至於全球層麵上的問題的思考上,也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對商業專業的學生而言,“經濟學原理”課程總是備受青昧,但現在大多數學生已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熟悉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在寫作這部教科書和在第四版的準備過程中,我們始終在考慮所有學生的真實需要。
……
聚焦全球熱點、洞察未來趨勢的權威時事評論閤集:《變局中的抉擇:21世紀的全球挑戰與治理重塑》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刻剖析當代世界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重量級時事評論文集。它匯集瞭多位享有國際聲譽的政治學傢、國際關係學者、社會評論傢及資深外交官的真知灼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視角,以理解和應對當前全球正經曆的深刻變革。全書緊密圍繞“變局”這一核心主題,係統梳理瞭地緣政治衝突的演變邏輯、全球化進程的內在張力、技術革命對社會結構的衝擊,以及不同文明間互動模式的重構,並著力探討在碎片化與衝突加劇的背景下,國際閤作與全球治理體係如何纔能實現有效的創新與重塑。 第一部分:地緣政治的“多極迷局”與大國博弈的新範式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冷戰後國際秩序的瓦解與新興大國崛起的復雜互動。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單極主導的時代,而是進入瞭一個權力分散、區域集團化傾嚮日益明顯的“多極迷局”。 1. 權力轉移與安全睏境的升級: 詳細分析瞭傳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係如何受到來自東方的結構性挑戰。論述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競爭”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安全睏境”在信息時代和高科技領域的演化——即一方提升自身安全的舉動,如何被他方解讀為緻命的威脅,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軍備競賽和聯盟重組。書中特彆關注瞭“灰色地帶”衝突的興起,包括網絡戰、認知戰和經濟脅迫手段,這些手段如何繞過傳統軍事威懾的邊界,成為常態化的權力展示工具。 2. 區域衝突的“溢齣效應”與全球治理的失效: 聚焦於當前全球範圍內的熱點區域,如歐亞大陸的衝突前沿、印太地區的海洋主權爭議以及中東地區的長期不穩。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現有國際機製(如聯閤國安理會、區域組織)在麵對大規模衝突時所體現齣的結構性無力。分析指齣,民族主義和“本國優先”政策的抬頭,使得國際法和集體安全原則受到侵蝕,任何區域性危機的處理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全球性的溢齣影響。 3. 意識形態的復興與身份政治的全球投射: 探討瞭在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差距和文化焦慮背景下,意識形態對立如何重新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關鍵變量。書中區彆分析瞭不同社會中“自由民主”敘事所麵臨的內部質疑和外部挑戰,以及威權主義模式在全球南方國傢中的吸引力變化。這部分特彆關注瞭信息繭房和社交媒體如何加劇瞭國內的極化,並將其投射到國際外交舞颱上,使得跨國共識的達成愈發睏難。 第二部分:全球化退潮與經濟韌性的重建 全球化自20世紀末以來構建的“效率至上”模型正麵臨生存危機。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供應鏈的重塑、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矛盾。 1. 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與經濟安全的重定義: 過去二十年間,企業追求的“成本最小化”策略,如今被“安全冗餘”和“地緣政治考量”所取代。本書係統梳理瞭關鍵礦物、半導體和生物技術等戰略性産業的供應鏈布局變化,分析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實際操作睏境與長期影響。結論指齣,全球經濟正在朝著“碎片化的高效”邁進,這將不可避免地推高某些商品的成本,並在全球範圍內加劇通脹壓力。 2. 技術霸權與數字主權的爭奪: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並未帶來預期的全球信息共享,反而催生瞭新的數字鴻溝和技術控製權之爭。本書深度解析瞭關鍵技術的標準製定權、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的衝突,以及各國在人工智能倫理和監管方麵的立場差異。強調瞭技術治理已成為繼貿易和軍事之後的第三大戰略角力場。 3. 氣候變遷的緊迫性與“綠色轉型”的全球不公: 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正在發生的經濟衝擊。本部分評估瞭各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采取的政策差異,特彆是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在曆史責任和轉型成本分攤上的長期僵局。探討瞭如何設計一個既能有效應對氣候危機,又能避免加劇南北貧富差距的全球金融和技術支持機製。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性壓力與治理模式的適應性挑戰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考察內部的社會張力如何反噬外部的國際行動力,探討瞭國傢治理能力在應對復雜危機時的極限。 1. 人口結構劇變與社會契約的重塑: 深入分析瞭全球範圍內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深刻經濟和社會影響,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養老金體係和醫療資源分配上的壓力。對比瞭東西方不同社會在應對人口挑戰時所采取的政策工具及其效果,指齣社會保障體係的不可持續性是許多國傢內部政治極化的深層驅動力之一。 2. 城市化、不平等與社會信任的危機: 聚焦於全球超級城市群的擴張,以及這種高密度生活模式如何加劇瞭社會內部的財富和機會不平等。研究錶明,當公民對核心公共機構(司法、教育、醫療)的信任度下降時,民粹主義和反精英情緒的滋長便難以避免。這些內部矛盾削弱瞭政府進行長遠、艱難的外部政策調整的能力。 3. 全球治理的“多邊主義2.0”構想: 麵對現有國際組織的僵化,本部分探討瞭未來全球治理的創新路徑。這包括“小多邊”(Minilateralism)的興起,即由少數意願相近的國傢或利益攸關方組成的靈活閤作機製;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大型非政府組織、技術聯盟)在填補現有治理真空中的角色。最終,本書呼籲一種更具包容性、更側重於“危機管理”而非“意識形態輸齣”的新型全球協作框架。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求“韌性領導力” 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應對當前的“變局”,需要的不是迴到過去的穩定幻想,而是培養一種接受並駕馭不確定性的“韌性領導力”(Resilience Leadership)。這種領導力要求決策者具備高度的戰略耐心、跨部門的協同能力,以及在承認全球挑戰相互關聯性的基礎上,采取務實、適應性強的行動。本書並非提供確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工具和框架,幫助讀者穿透迷霧,理解我們所處的曆史節點,並為即將到來的復雜決策做好準備。 本書適閤對象: 國際關係、政治學、經濟學專業研究人員與學生 外交、政策製定與智庫分析工作者 關注全球趨勢、希望深入理解當代世界復雜性的商業領袖與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