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曾子凡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ISBN:9789629371470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分類:語言文字 > 中國語言文字 > 中國方言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447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對於漢語慣用語的界定以及它與相近熟語形式的區分,歷來存在不少爭論。本書分析了各家的優劣利弊,論述了慣用語的構造和使用特點;比較了與相近熟語形式的異同,提出了合情合理、易於判明、易於使用的界定標準。
作為有系統的研究,筆者從8,000多條香港粵語熟語中,篩選近3,000條慣用語,進而分析其來源、構造、特點、功能、語用,並比較與廣州粵語或共同語的異同,指出使用時要注意的問題。
目錄
第YI章 導論
第二章 漢語慣用語
第三章 廣州話慣用語與香港粵語慣用語之界定
第四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詞法學構語構義
第五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句法學構語構義
第六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修辭學構語構義
第七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語音學構語構義
第八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的來源
第九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與廣州粵語慣用語的異同
第十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的語用特點
第十一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與普通話慣用語構語比較
第十二章 使用香港粵語慣用語要注意的問題
第十三章 結語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香港文化发展的观察者,我对粤语的生命力和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深感着迷。许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那些地道的粤语表达,背后蕴含的远不止是字面意思,更是一段社会变迁的历史,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惯用语”的。它会侧重于词源的考证,还是更偏向于在现代语境下的用法演变?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社会场景进行案例分析,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语言是活的,它需要依托于鲜活的社会活动才能被真正理解和感知。希望作者的梳理能够揭示出粤语惯用语中那些深藏的文化密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和谐,字体选择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感很棒。装帧精良,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从外在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珍品。特别是考虑到它涉及的是香港粤语的惯用语研究,这种深入到地域语言文化层面的著作,其装帧上的用心程度更能体现出版方的专业和对学术成果的尊重。作为一名对地方语言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样的初次印象为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奠定了非常好的基调。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一窥粤语中那些鲜活而又充满历史沉淀的表达方式。
评分说实话,目前市面上关于方言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普通话或一些主流方言上,像这样专门聚焦于“香港粤语惯用语”的系统性研究,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而粤语,特别是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中的粤语,其复杂性和创新性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文化志。它应该能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去理解香港人思维方式中的微妙之处。如果内容能做到兼具“研究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那么它对所有希望深入了解香港社会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
评分最近接触了一些关于语言学和方言学的著作,发现很多书籍在理论深度上往往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似乎提供了一种更为友好的阅读体验。从目录的划分来看,它似乎做了细致的分类,这对于理解复杂多变的惯用语体系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猜测,作者在梳理这些语言现象时,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如果它真的能做到既让专业人士满意,又能让对方言感兴趣的普通人轻松入门,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很看重这种平衡,毕竟语言的魅力在于其传播性,再高深的理论,如果无法有效传达,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期待内容能够支撑起如此精心设计的外部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了其学术背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这立刻让这本书的权威性提升了一个档次。城市大学在香港的学术界地位不容置疑,而曾子凡这个名字,想必在方言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非常看重这种基于本土研究机构和本土学者的出版物,因为他们对研究对象(香港粤语)有着最直接、最深入的接触和体会。外来的研究者或许能提供宏观的比较视角,但本土学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这种“在地性”的研究,往往能捕捉到最微妙的语言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构成方言独特性的关键所在。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深入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