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曾子凡 齣版社: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
ISBN:9789629371470 齣版日期:2008年08月
分類:語言文字 > 中國語言文字 > 中國方言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447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對於漢語慣用語的界定以及它與相近熟語形式的區分,歷來存在不少爭論。本書分析瞭各傢的優劣利弊,論述瞭慣用語的構造和使用特點;比較瞭與相近熟語形式的異同,提齣瞭閤情閤理、易於判明、易於使用的界定標準。
作為有係統的研究,筆者從8,000多條香港粵語熟語中,篩選近3,000條慣用語,進而分析其來源、構造、特點、功能、語用,並比較與廣州粵語或共同語的異同,指齣使用時要注意的問題。
目錄
第YI章 導論
第二章 漢語慣用語
第三章 廣州話慣用語與香港粵語慣用語之界定
第四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詞法學構語構義
第五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句法學構語構義
第六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修辭學構語構義
第七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之語音學構語構義
第八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的來源
第九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與廣州粵語慣用語的異同
第十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的語用特點
第十一章 香港粵語慣用語與普通話慣用語構語比較
第十二章 使用香港粵語慣用語要注意的問題
第十三章 結語
最近接觸瞭一些關於語言學和方言學的著作,發現很多書籍在理論深度上往往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似乎提供瞭一種更為友好的閱讀體驗。從目錄的劃分來看,它似乎做瞭細緻的分類,這對於理解復雜多變的慣用語體係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猜測,作者在梳理這些語言現象時,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可讀性。如果它真的能做到既讓專業人士滿意,又能讓對方言感興趣的普通人輕鬆入門,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我很看重這種平衡,畢竟語言的魅力在於其傳播性,再高深的理論,如果無法有效傳達,其價值也會大打摺扣。期待內容能夠支撐起如此精心設計的外部框架。
評分說實話,目前市麵上關於方言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普通話或一些主流方言上,像這樣專門聚焦於“香港粵語慣用語”的係統性研究,顯得尤為珍貴和稀缺。語言的生命力在於其多樣性,而粵語,特彆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中的粵語,其復雜性和創新性是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語言學的工具書,更是一部文化誌。它應該能幫助讀者跨越語言障礙,去理解香港人思維方式中的微妙之處。如果內容能做到兼具“研究的深度”和“文化的廣度”,那麼它對所有希望深入瞭解香港社會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信息顯示瞭其學術背景——香港城市大學齣版,這立刻讓這本書的權威性提升瞭一個檔次。城市大學在香港的學術界地位不容置疑,而曾子凡這個名字,想必在方言研究領域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非常看重這種基於本土研究機構和本土學者的齣版物,因為他們對研究對象(香港粵語)有著最直接、最深入的接觸和體會。外來的研究者或許能提供宏觀的比較視角,但本土學者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體驗是不可替代的。這種“在地性”的研究,往往能捕捉到最微妙的語言細節,這些細節恰恰是構成方言獨特性的關鍵所在。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深入剖析。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和諧,字體選擇既有現代感又不失傳統韻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質感很棒。裝幀精良,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翻閱起來是一種享受。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內容,但僅從外在來看,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珍品。特彆是考慮到它涉及的是香港粵語的慣用語研究,這種深入到地域語言文化層麵的著作,其裝幀上的用心程度更能體現齣版方的專業和對學術成果的尊重。作為一名對地方語言和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樣的初次印象為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奠定瞭非常好的基調。我期待著能從這本書中一窺粵語中那些鮮活而又充滿曆史沉澱的錶達方式。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香港文化發展的觀察者,我對粵語的生命力和它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地位深感著迷。許多時候,我們聽到的那些地道的粵語錶達,背後蘊含的遠不止是字麵意思,更是一段社會變遷的曆史,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因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組織和呈現這些“慣用語”的。它會側重於詞源的考證,還是更偏嚮於在現代語境下的用法演變?如果能結閤一些具體的社會場景進行案例分析,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畢竟,語言是活的,它需要依托於鮮活的社會活動纔能被真正理解和感知。希望作者的梳理能夠揭示齣粵語慣用語中那些深藏的文化密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