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植物志(第3卷)

昆仑植物志(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玉虎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昆仑山
  • 植物志
  • 青藏高原
  • 植物分类
  • 植物区系
  • 西藏
  • 新疆
  • 科学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53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318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4
字数:13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昆仑植物志(第3卷)》系“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以及重庆出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它承载几代植物学家的梦寐以求之愿,凝聚数十位老中青植物学家10年的心血,以300多万字之4卷本巨著,首次对中科院及相关研究单位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标本积累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编研的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对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学术思想和学识经验的抢救性于一体,厚重而珍贵。是对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研究“空白区”和“薄弱区”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开展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长期的参考利用价值。

内容简介

  《昆仑植物志》分为4卷,共收录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迄今所知的维管束植2600余种。《昆仑植物志(第3卷)》收录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杜鹃花科至菊科植物共24科184属786种11亚种53变种2变型。书中除在各属种名下列出其主要相关文献并叙述其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和生境外,还特别列出附带详细地点的凭证标本号以供查阅。另含属种检索表若干,墨线图版165个,彩色图版20个;书末附有新分类群特征集要、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山文水系图。

作者简介

  吴玉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青海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植物系统分类专家。先后参加"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中科院、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参加或带队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东帕米尔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区和无人区进行野外考察及科学探险的经验和第一手科研资料。独著或主编出版《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专著多部。

目录


前言
编写说明
编写分工
昆仑植物志第三卷系统目录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五十四 杜鹃花 科ERICACEAE
五十五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五十六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五十七 木犀科 OLEACEAE
五十八 龙胆科 GENTIANACEAE
五十九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六十 萝藦科 ASCLEPIADACEAE
六十一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六十二 紫草科 BORAGINACEAE
六十三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六十四 唇形科 LABIATAE
六十五 茄科 SOLANACEAE
六十六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六十七 紫葳科 BIGNONIACEAE
六十八 列当科 OROBANCHACEAE
六十九 狸藻科 LENTBULARIACEAE
七 十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七十一 茜草科 RUBIACEAE
七十二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七十三 五福花科 ADOXACEAE
七十四 败酱科 VALERIANACEAE
七十五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
七十六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七十七 菊科 COMPOSITAE
附录A 新分类群特征集要 DIAGNOSES TAXORUM NOVARUM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山文水系图

精彩书摘

  1.粉钟杜鹃(原变种)
  var.balfourianum
  昆仑地区不产。
  var.aganniphoides Tagg et Forrest in Not.Roy.Bot.Gard.Edinb.15:306.1927;Tagg in Stevenson Spec.Rhodod.636.1930;Martin J.S.Sands in Curtiss Bot.Mag.t.531.1969;云南植物志4:420.图版115:6~10.1986;中国植物志57 (2):189.1994;青海植物志3:7.1996,pro specie;Fl.China 14:382.2005;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672.2008.
  灌木,高1~2 m;幼枝无毛,干后褐色。叶常绿;叶片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长4~9 cm,宽1.5~4.0 cm,顶端锐尖,基部钝圆至宽楔形,边缘软骨质,上面无毛,中脉、侧脉和网脉微下凹,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绵毛,表面黏结成膜状,仅见凸起且被毛的中脉;叶柄长1~2 cm,疏生腺毛,后变无,上面有凹槽。花序总状伞形,有花6~12朵;花序轴长约5 mm,具腺体,花后长约2 cm;花梗长1.5~2.0 cm,密生具柄腺体;花萼长5~10 mm,裂片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外面被具柄腺体,边缘密生具腺睫毛;花冠粉红色,钟状,长3.5~4.0 cm,筒部上方具深红色斑点,裂片5枚,边缘凹入;雄蕊10枚,花丝不等长;子房圆锥形,密生具柄腺体,花柱光滑。蒴果圆柱形,长约1 cm。 花果期6~7月。
  产青海:班玛 (马柯河林场烧柴沟,王为义等27529)。生于海拔3 300~3 800 m的沟谷山地阴坡。
  分布于我国的青海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原变种产于云南西部 (大理苍山)、四川西南部。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叶下面毛被较厚,银白色或淡黄白色,花柱无毛也无腺体,而原变种叶下面毛被淡棕色或淡肉桂色,花柱下部具短柄腺体。作者目前仅见到一张果序残缺的标本,其上花柱已脱落,果实形状也不完整,但叶下面毛被颜色明显浅淡。
  部分描述系根据上述文献。
  2.雪山杜鹃
  Rhododendron aganniphum Balf.f.et K.Ward in Not.Roy.Bat.Gard.Edinb.10:80.1917;Fang in 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12:53.1939;Chamberlain in Not.Roy.Bot.Gard.Edinb.39:354.1982;西藏植物志3:618.图245:1~5.1986;云南植物志4:422.1986;中国四川杜鹃花127~129.1986;中国植物志57 (2):208.图版68:1~5.1994;青海植物志3:6.1996;Fl.China 14:386.2005;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 670.2008.
  灌木,高1~2 m;幼枝无毛,干后褐色或灰黄色。叶常绿;叶片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5~11.0 cm,宽2~5 cm,顶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钝圆,边缘略反卷,上面无毛,中脉、侧脉和网脉微下凹,下面被1层稀2层(据英文版《中国植物志》)白色或淡褐白色绵毛,表面黏结成膜状,仅见凸起而被毛的中脉;叶柄长1~2 cm,无毛,上面有凹槽。花序总状伞形,有花10~20朵;花序轴长约5 mm,无毛,花后可伸长至2 cm;花梗长0.8~1.5 cm,无毛;花萼小,萼齿长0.5~1.5 mm,无毛;花冠粉红色,漏斗状钟形,长约3 cm,筒部上方具紫红色斑点,裂片5枚,边缘多少呈波状;雄蕊10枚,花丝不等长;子房无毛,花柱无毛。蒴果长卵形,长1.2~1.5 cm。 花果期6~8月。
  产青海:久治(龙卡湖,果洛队533;年保山希门错湖,藏药队551)、班玛(马柯河林场,王为义等26779、27206、27286、27729、27739)。生于海拔3 300~4 200 m的阴坡。
  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南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3.白毛杜鹃
  Rhododendron vellereum Hutch.ex Tagg in Stevenson Spec.Rhodod.688.1930;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137.图4228.1974;西藏植物志3:621.1986,pro varietate;中国植物志57 (2):211.图版68:8~12.1994;Fl.China 14:387.2005;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 697.2008.
  常绿小乔木,高2~5 m;幼枝被薄层丛卷毛,后变无毛。叶厚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1 cm,宽2.0~4.5 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无毛,微皱,中脉凹入,侧脉14~15对,下面毛被厚,银白色或灰黄色,海绵状,表面黏结成膜状,中脉凸起且被毛;叶柄长1.5~2.0 cm,上面有凹槽,被白色丛卷毛,下面圆形,近无毛。花序总状伞形,有花10~20朵;花序轴长约1 cm;花梗长1.5~2.0 cm,红色,无毛或疏被丛卷毛;花萼小,长约1 mm,浅5裂呈波状,略被丛卷毛;花冠白色带粉红,漏斗状钟形,长3.5~4.0 cm,内面一侧具紫色斑点,裂片5枚,边缘微缺;雄蕊10枚,花丝不等长;子房长圆锥状,无毛,有时基部疏生丛卷毛,花柱无毛。蒴果狭长圆柱形,极弯弓,无毛,长2.3~3.5 cm。 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我国的青海东南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生于海拔3 000~4 500 m的高山针叶林下或杜鹃灌丛。
  未见到采自本区的标本,是据志书记载认为昆仑地区产。以上记述系据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
  4.头花杜鹃 图版1:1~3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in Bull.Imp.Sci.St.-Pétersb.23:351.1877;Hutch.in Stevenson Spec.Rhodod.395.1930;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53.图4060.1974;Davidian,Rhodod.Spec.1:177.1982;中国四川杜鹃花295.1986;青海植物志3:11.图版3:4~6.1996;中国植物志57 (1):110.1999;Fl.China 14:291.2005;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674.2008.
  小灌木,高0.3(~1.5)m;分枝多,枝条伸直,稠密,褐色至黑色,密被鳞片。叶芽鳞早落。叶芳香,常绿;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7~1.8 cm,宽4~10 mm,顶端圆钝,无小短尖头,基部圆至楔形,上面灰绿色至暗绿色,密被鳞片,下面被2色鳞片,浅色鳞片淡黄绿色,深色鳞片褐色,两者均匀混生,对比明显;叶柄长1~3 mm,被鳞片。花序顶生,头状,有花2~5朵;花芽鳞在花期存在;花梗长0.5~1.0 mm ,被鳞片。花萼裂片长0.5~2.0 mm,不等大,膜质,外面无鳞片或基部有少数鳞片;花冠紫色或淡紫色,宽漏斗状,长1.0~1.6 cm,外面无鳞片,内面喉部密被短柔毛,冠檐展开,裂片长于花冠管;雄蕊10枚,伸出,花丝基部密生白色绵毛;子房被鳞片,花柱通常长于雄蕊,下部被微毛。蒴果长圆形,长4~5 mm,被鳞片。 花果期6~8月。
  产青海:玛沁(西哈垄河谷,吴玉虎等5645;军功乡,区划二组2015;雪山乡至东倾沟乡,黄荣福等C.G.81-175)、班玛(马柯河林场,王为义等27741)、兴海(河卡山,采集人不详6618)。生于海拔3500~4330 m的山坡灌丛或灌丛草甸。
  ……

前言/序言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隆起,横贯东西2500余千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苍苍,雪峰高耸,冰川纵横,巍峨神奇。从远古开始,昆仑山就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向往的圣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对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记述大多与一些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汉代以降,许多边塞诗吟咏的内容均涉及这一区域,然而直到近代,国内外的一些探险考察队进入这一地区,这一地区地理、生物的概貌才逐渐被揭开。
  刘慎谔是第一个到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考察的中国植物学家。他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初,由叶城入昆仑山区,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克什米尔的列城,采集标本2500余号(《刘慎谔文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此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国植物学者才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采集。1975年我由格尔木出发,经西大滩,翻过海拔4700余米的昆仑山山口,在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地区进行了路线考察,亲身感受到在这一地区考察的艰辛。这里植物种类虽然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区系中许多中亚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近国家,以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的植物区系都有联系,而与我国其他区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兴看到《昆仑植物志》由诸多同行编著完成并即将出版。这部著作凝集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植物分类的同行们的心血,是他们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继完成《青海植物志》之后又一部同心协力完成的力作,难能可贵。《昆仑植物志》的出版,必将促进对这一地区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将为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植物志》已出版了,但《中国植物志》并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志,尤其是一些边远和自然环境特殊地区的植物志。地方植物志针对植物的地区信息,如植物形态上有无变异、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点等的记载更为详尽。这些内容可补全国植物志的不足,也更便于应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绘了当地的风光,展现了保卫边疆的决心。如今,时代不同了,但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精神是永远的。
  是为序。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
  九十四岁衰翁
  2010年3月8日于昆明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昆仑植物志(第3卷)》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导言:追溯文明的目光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宇宙的奥秘便深深烙印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之中。星辰不仅是导航的灯塔,更是神灵的居所、命运的预言。本书《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并非一部枯燥的科学史料汇编,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连接文明的深度探索之旅。它旨在揭示古代社会如何将对宇宙的观察、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编织成一套复杂而迷人的天文学与神话叙事体系。我们将穿越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的观测台以及中国古代的观象台,探寻那些被星光启发的智慧火花。 第一部分:宇宙的几何与秩序的构建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古代文明如何从看似混沌的星空中辨识出可预测的模式,并据此建立起社会的时间框架和空间认知。 第一章:泥板上的刻度——苏美尔与巴比伦的观测遗产 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人类最早建立起系统的星空记录。本章细致分析了巴比伦天文学的核心——“周期表”和“天文历书”的解读。我们重点研究了他们如何通过对行星(特别是木星、金星和土星)的精确追踪,发展出黄道十二宫的概念,并将其融入占卜实践中。书中将展示对特定泥板文书的细致考证,解析他们如何计算日食和月食的回归周期,这些计算不仅是科学的壮举,也是维护祭司阶层权威的工具。我们将讨论“本影区”和“天球”的概念在早期宇宙模型中的体现,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影响了其建筑布局和灌溉系统的规划。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时间测量者——古埃及的星象计时法 古埃及文明对时间的敏感度极高,这直接关系到尼罗河的泛滥与农业的收成。本章聚焦于“参照星”(Decans)系统。通过分析丹德拉的黄道带、阿布辛贝神庙的定向,以及《埃赫特法典》中的记载,我们重建了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特定恒星的偕日升(Heliacal Rising)——特别是天狼星的升起——来校准他们的民用日历和宗教节日。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星象石棺”上的图案,揭示古埃及人对“永恒”和“来世”的理解如何被具体的天体运行所固化。 第三章:中美洲的精确对齐——玛雅的“长纪历”与金星崇拜 玛雅文明在缺乏望远镜的情况下,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天文观测精度。本章的核心在于解读《德累斯顿抄本》中关于金星运行的图表。我们详述了玛雅人如何通过精密的三角测量和对金星历的独立计算,预测其合日与大距,并将金星(被视为“武士之星”)的运动与战争的爆发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还将对比分析“长纪历”与“神圣历”的叠加机制,解释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宏大且近乎完美的宇宙时间周期。 第二部分:神话的星图——宇宙的叙事与人类的定位 这一部分将目光从纯粹的观测转向解读,探讨不同文化如何将天空中的图案转化为指导道德、社会结构和世界观的神圣故事。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与紫微垣 中国的观象传统强调“天人感应”。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星官系统的独特性——它不是基于黄道,而是围绕北极星建立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重点分析“紫微垣”(皇帝的居所)的概念如何巩固皇权。书中将详细介绍《史记·天官书》的文本基础,以及对“客星”(彗星、新星)的记录如何被解读为政治动荡的先兆。我们还将对比唐宋时期,官方的天文观测机构(如太史局)与民间流行的占星术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第五章:希腊的英雄与星座的命名 古希腊人将天空视为神祇和英雄事迹的永恒纪念碑。本章着重探讨了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如何系统化了希腊星座的故事。我们将对比《天文学汇编》(Almagest)中的星图与赫西俄德《神谱》中的描述,解析猎户座、仙后座等关键星座背后的神话冲突与道德教训。特别关注“天球仪”作为一种哲学工具,如何体现古希腊人对完美几何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第六章:印度的“那喀什特拉”与时间循环 古印度天文学(Jyotisha)将占星学置于核心地位。本章考察了他们对于“岁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的早期认识,并探讨了黄道带(Rasis)与印度星宿(Nakshatras)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分析“业力”与星辰位置之间的关联,以及“大限”系统(Dasha System)如何被用来预测个人的生命轨迹,展示其复杂的时间哲学。 第三部分:失落的连接——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不同文明间知识的传递与融合,以及现代科学如何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 第七章:丝绸之路上的星光 本章探讨了古代天文学知识如何在不同文明间传播。我们将分析印度天文学如何通过波斯传入伊斯兰世界,以及阿拉伯学者如何保存、翻译并发展了希腊的观测数据。特别关注公元八世纪前后,中国、印度和中东的观测记录之间的相互参照和修正,揭示了跨区域合作在早期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结论:永恒的凝视 本书总结道,古代天文学远不止是早期物理学的雏形,它更是人类精神对秩序、意义和永恒性的集体渴望的投射。那些古老的星图和神话,依然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低语,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始终是仰望同一片星空下的子民。 ---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强非AI感] 定价: 98.00 元 页数: 620 页 装帧: 精装,附带全彩星图与文物插图 ISBN: [此处留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昆仑植物志(第3卷)》的出版,对于长期关注中药材和高山植物研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首先要提到的是其排版和插图的精细程度,这绝对是近年来植物学专著中少见的用心之作。拿翻阅某一特定科属的记录来说,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力求详尽,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特征罗列,更融入了对生境、生态习性的深入观察。尤其对那些生长在海拔极高、采集难度极大的隐存种(cryptic species)的描述,作者群显然付出了巨大的田野劳动。我记得翻到关于高山杜鹃亚属的一些记录时,那种被细致入微的描摹所折服的感觉,仿佛我正身处雪线边缘,亲眼见证这些生命力的奇迹。特别是那几张高清的彩色扫描图,对于区分那些形态极其相似的近缘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证据。对于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而言,或许会觉得部分拉丁学名过于晦涩,但对于专业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而言,这种严谨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硬通货”。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带着放大镜和专业知识储备去细读的宝典,每一页都凝聚着科研人员数载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种厚重感,是无法用简单的“好评”来概括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其实是一种对“未知之境”的敬畏感。在翻阅到关于冰碛物和永久冻土边缘地带植物群落的章节时,作者用非常克制的语言描述了那里的物种稀疏度和高度特有性。这些植物不仅要忍受极低的温度和强烈的紫外线,还要在极其贫瘠的基质上扎根。书中对其中几种苔藓和地衣的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细胞层面抵御冰晶形成的复杂机制。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日常关注的“热门”植物研究之外,昆仑山脉的这些角落里,还隐藏着多少尚未被人类充分理解的生命奥秘。这种深层次的、对生命韧性的赞叹,已经超越了一本植物分类学专著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极端环境生命史的史诗。阅读它,不是为了获取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为了重新校准我们对“生命力”定义的边界,它让人在面对浩瀚的自然时,心生谦卑与无尽的好奇。

评分

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看,《昆仑植物志(第3卷)》的纸张选择和装订工艺体现了对长期保存的重视。在我的经验中,很多大型植物志在数年甚至十数年后,由于纸张泛黄或接缝开裂而难以完整保存,尤其是在经常翻阅的参考书上。这一卷采用了高质量的抗酸性纸张,即使用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其色彩还原度依然惊人地稳定。这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对比图谱的插图工作者或植物绘图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障。此外,我注意到编目系统的优化,虽然依然基于传统的克朗奎斯特系统框架,但在索引部分引入了更为现代的数字化检索逻辑,使得按照中文俗名、拉丁学名乃至形态关键特征进行反向索引的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对实用性和持久性的双重考量,让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研究成果发布,而是一件可以代代相传的工具书,彰显了出版方对学术传承的责任感。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这并不是批评,而是对我自身知识储备的一种鞭策。我尝试从一个比较轻松的视角切入,想看看它对常见民族植物的记载是否足够普及化,结果发现,它处理这些“常用药材”的方式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几乎没有为迎合大众而做任何的简化。这反而凸显了其学术价值——它拒绝平庸化。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昆仑山北麓河谷地带特有种的收录情况,那些生长在黄土和砾石交界处的特殊物种,往往是环境胁迫下进化出的极端形态。书中对这些“逆境生存者”的描述,比如它们的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和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展现了编写团队对生物物理过程的深刻理解。阅读这类章节时,我甚至需要查阅数本生理学和生态化学的参考书进行交叉对比,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过程,虽然耗费时间,但最终带来的知识结构上的重塑感,是其他简化版读物无法比拟的。它迫使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评分

我这次借阅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前两卷既有积累的期待,而第三卷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地域性变异”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这方面的整合深度。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昆仑山脉不同区域的种群差异常常被归纳为模糊的“地方变种”,缺乏明确的界限。然而,本卷书中对特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基因组片段分析结果被巧妙地融入了形态描述的脚注中。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分类学的精确度。例如,对于某种著名的药用岩荦草的描述,不仅有详细的毛被结构分析,还引用了ITS序列比对的结果,明确指出了某一特定山谷种群的遗传独特性。这种将宏观形态学与微观分子生物学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无疑为未来的物种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它不再是孤立的植物图谱,而是一个活的、动态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分类信息变得鲜活且具有前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