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 著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分析
  • 分析仪器
  • 光谱学
  • 色谱学
  • 电化学分析
  • 质谱
  •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54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7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4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编的《仪器分析(高等学校教材)》是在天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多年教学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教材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7章,涵盖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四大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本书采取了“新形态教材”的编写方式,通过扫描每章末的二维码,可下载相应章节的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仪器分析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类型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分析测试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第1节 电磁波谱
2.1.1 电磁辐射的性质
2.1.2 电磁波谱的产生
2.1.3 电磁波谱
第2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2.1 原子光谱
2.2.2 分子光谱
第3节 光谱法的分类
2.3.1 发射光谱法
2.3.2 吸收光谱法
2.3.3 Raman散射
第4节 光谱法所用仪器
2.4.1 光源
2.4.2 单色器
2.4.3 试样池
2.4.4 检测器
2.4.5 读出装置
第5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5.1 透射比与吸光度
2.5.2 朗伯-比尔定律
2.5.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3.2.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2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常用术语
3.2.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第3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3.1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3.3.2 分光光度计类型
第4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3.4.1 定性分析
3.4.2 定量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1节 分子荧光与磷光分析法
4.1.1 基本原理
4.1.2 荧光(磷光)光谱仪
4.1.3 荧光、磷光分析及应用
第2节 化学发光分析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4.2.3 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4.2.4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5.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5.2.2 双原子分子振动模型
5.2.3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
5.2.4 谱带的吸收强度
第3节 典型红外谱带吸收范围及红外光谱解析
5.3.1 基团频率区
5.3.2 指纹区
5.3.3 红外光谱解析实例
第6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7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8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9章 电化学分析法导论
第10章 电位分析法
第11章 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第12章 伏安分析法
第13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第15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6章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法
第17章 质谱法
测绘工程技术手册 第一章 测绘基础理论与技术 本章系统阐述了现代测绘工程所依赖的数学基础、地球物理学原理以及空间几何学的核心概念。内容涵盖了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如地球参考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确定,以及各种坐标系的相互转换(WGS84、CGCS2000等)。详细介绍了平面几何、空间解析几何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包括曲面拟合、误差传播的理论分析。重点讲解了测绘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测量误差理论,包括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分、评定方法(标准差、可靠度)以及如何通过数学模型优化数据精度。 第二章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应用 本章深入剖析了GNSS(包括GPS、北斗、GLONASS、Galileo)系统的原理、结构与工作模式。内容覆盖了GNSS信号的传播、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静态、快速静态、动态实时差分定位(RTK)和网络RTK(NRTK)的技术规范、数据处理流程与精度控制要点。探讨了在高精度工程、形变监测以及三维空间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数据后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基线向量的解算与质量评估,以及如何应对电离层、对流层延迟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工程测量方法 本章涵盖了现代测绘工程中使用的各类经典与前沿测量仪器及其操作规程。 3.1 经典仪器应用: 详细描述了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在工程中的布设、观测与数据平差方法。重点讲解了精密工程水准测量的闭合差计算与调整,以及三角高程测量在高层建筑和复杂地形中的应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3.2 现代光电测量技术: 全面介绍了全站仪(Total Station)的技术指标、数据采集流程、坐标测量、极坐标测量、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及尺束测量(Resection)的实用技巧。针对建筑放样、桥梁轴线定位等典型工程场景,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误差分析。 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LiDAR): 探讨了地面激光扫描仪(TLS)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模式(站点的选择与重叠度控制)以及点云数据的后处理流程,包括配准(Registration)、滤波、特征提取与模型生成,特别是在文物保护、复杂结构建模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章 地形图测绘与数字化表达 本章聚焦于大比例尺工程地形图的采集、绘制与更新。内容包括控制点的布设原则(控制网的密度与精度要求)、样点数据的采集方法(线划控制、碎步控制),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DTM)的构建技术。详细介绍了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规范要求、图示要素的绘制标准,以及在GIS环境中如何进行数据的组织、存储与可视化表达。探讨了从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到正射影像图(DOM)、数字表面模型(DSM)的生成流程。 第五章 工程控制测量与精度保障 本章是工程施工阶段测量的核心技术指南。内容涵盖了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加密与维持。 5.1 工业与变形监测: 针对大型基础设施(如大坝、隧道、超高层建筑)的沉降、位移监测,介绍了监测点的选设标准、重复测量的周期安排与数据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线性、平面及三维空间形变的最小二乘拟合分析技术和预警指标的设定。 5.2 施工放样: 针对土木工程(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放样需求,规范了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的传递方法。重点讲解了曲线元素(圆曲线、缓和曲线)的参数化设计与现场放样步骤,以及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复杂结构件的精确定位。 5.3 精度评定: 提供了贯穿测量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现场原始数据的精度检验、数据平差后的残差分析、以及最终成果精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判定标准。 第六章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 本章介绍了航空摄影测量和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内容包括航摄规划(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像片定向(内外方位元素确定)、空中三角测量(Aerial Triangulation)的流程与精度评估。详细介绍了从原始影像到正射影像、数字表面模型(DSM)的生产工艺,以及在土地利用调查、矿区测量中的应用案例。 第七章 地籍测量与不动产数据管理 本章专注于不动产测绘的法律法规框架、技术标准和数据成果的应用。内容包括地籍调查的流程、界址点的测量与界址线的恢复技术。阐述了宗地平面图、地籍图的绘制规范,以及不动产登记数据成果的建库要求。重点讨论了房产测绘中平面定位、面积计算和垂直高程确定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八章 测量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写 本章指导读者如何科学地整理、计算和报告测量成果。涵盖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最终成果输出的全过程管理。内容包括:不同测量项目的原始数据记录格式规范、误差的系统计算与分析、数据平差报告的撰写结构、以及工程测量成果报告中应包含的关键要素(如坐标系统说明、精度指标、图件清单等)。强调了测量成果的归档与信息安全管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仪器分析》入手的感觉非常实在,纸张的质感和装帧都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我原本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只知道它跟各种精密的测量设备打交道,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想象。一开始被那些复杂的化学原理和物理背景给“镇住”了,像是面对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章的标题都充满了专业术语,什么色谱、光谱、电化学分析的,看得我头都大了。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解释基础概念时,非常注重逻辑的清晰和循序渐进。比如,讲到色谱分离的原理,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类比,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拉锯战”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抓住核心。当然,要真正掌握里面的那些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恐怕还得结合实验操作去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的说明书”,它详细地列举了每一种“工具”的工作机制、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差,读完之后,我对现代分析化学的广度和精度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检测报告都如此值得信赖。

评分

对于我这种跨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对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的默认掌握程度。它假定读者已经非常熟悉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对误差理论和统计学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当我读到关于“最小二乘法拟合”或“检出限的统计学意义”这些章节时,感觉稍微有些吃力,需要频繁地翻阅其他基础教材进行回顾和确认。这种“高起点”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在专业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于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深度是足够的。我个人认为,如果这本书能在前几章增加一个“快速回顾”或“预备知识清单”,或许能更好地帮助非化学专业的读者顺利过渡。尽管如此,当我最终啃下那些统计章节后,对数据处理的严谨性有了质的提升,不再是盲目相信仪器给出的数字,而是懂得如何去质疑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似乎作者在努力平衡学术的深度与读者的接受度。插图和图表的质量非常高,这一点在理解复杂的仪器结构时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在学习质谱(MS)的离子源部分时,光靠文字描述完全无法想象那个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但书中那张高清晰度的三维示意图,瞬间就把那些抽象的离子轨迹具象化了。而且,作者似乎很擅长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来穿插讲解技术的演进,比如某个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一步步优化了检测灵敏度的。这让原本冷冰冰的“科学史”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激情。唯一的遗憾可能在于,这本书出版时间相对稍早,对于最新一代的微型化、集成化分析芯片等前沿技术涉及不多,但作为理解经典和主流仪器的基石,它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总的来说,阅读《仪器分析》是一个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的旅程,但绝对是物有所值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如何操作仪器的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物理和化学的眼光去看待“测量”这一行为的哲学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计算题,而是要求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如果你的样品中存在严重基体干扰,你会优先选择哪种检测模式并说明理由?”这类问题,强迫读者去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我明白,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现代光谱仪,其底层逻辑依然是基于几个世纪以来沉淀下来的基本物理定律。它让人学会的,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而非仅仅是仪器的开关顺序。

评分

我接触这本书是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快速熟悉一下几种主流检测仪器的原理,说实话,我对理论深究的兴趣不大,更关注的是“这个仪器到底能做什么,怎么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的阅读体验更侧重于实用性和操作指导方面。这本书在介绍每一类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原子吸收光谱(AAS)时,结构安排得很有意思。它不会一开始就陷入冗长的历史介绍,而是直接切入仪器的核心部件——光源、进样系统、检测器等——的功能和选择标准。我特别欣赏它在“故障排除”这一块的细致程度,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书中列举了“基线漂移”、“峰形不对称”等常见问题,并给出了从样品准备到仪器参数调整的多个排查路径。这种详尽到近乎唠叨的描述,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省时省力的宝贵财富。虽然有些涉及到高深数学推导的部分我选择性跳过了,但光是关于不同检测器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对比分析,就足够我优化我们实验室的日常检测流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