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稻作授时历

寒地稻作授时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克良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
  • 稻作
  • 寒地农业
  • 作物栽培
  • 农业技术
  • 东北农业
  • 授时历
  • 农事历
  • 农业生产
  • 传统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0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52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时,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事耕作、管理、收获等作业的时节。这是传统农业从原始农业开始就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违反了农时,就等于违反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只有按着农时从事农业生产,才能获得好的收成。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苗床播种期
二、本田插秧期
三、返青分蘖期(返青期-够苗期)
四、生育转换期[(N-n)叶龄期——(N-n+2)叶龄期]
五、长穗期[穗分化(N-n+0.5)叶龄期抽穗期]
六、结实期(抽穗-成熟)
七、收获期
附录 寒地水稻旱育壮秧实用图解
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浪淘沙科技种稻(代跋)

精彩书摘

  苗床播种时叶子尚未长出,无法用叶龄来确定水稻的播种农时。苗床播种期宜根据天气预报来确定。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可以在有塑料大棚保护的旱育秧苗床上播种。从《授时历》可以看出,11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时间是4月11日。计划播种期就定在从4月11日开始。晒种可以提前安排。如果按选种、浸种时间需要7天,催芽、晾芽2-3天计,选种、浸种应该安排在播种前10天,即从4月1日开始分批进行。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qC的具体时间可能在4月11日之前,也可能在4月11日之后。确定具体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是当地气象台在网上公布的近日天气预报。把预报当地4月11日前后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通过5℃的第一天为实际播种的始播期。特殊回暖晚或有倒春寒的年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时间可能拖后,如2010年,佳木斯市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时间是4月21日,比11年平均整整拖后10天,像这样的年份要按灾年对待。也就是说,当预报4月11日前后3~5天内日平均气温不能稳定通过5℃时,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可以把已浸好并催芽的种子按计划播种期先播。大棚旱育秧属保护地栽培,对不良外部环境有一定的抗御能力。需要时播后还可以在棚内采取一些增温措施。这样就可以把因农时拖后可能耽误的积温抢回来。在寒地稻作区,温度是决定丰、平、欠的第一要素。把春季可能耽误的积温抢回来,是保证当年安全抽穗的关键,也是秋冷前安全成熟的关键。对先播的部分要做好预案,必须保证遇到单纯依靠大棚尚抗御不了的低温时,秧苗不受冻害。
  ……

前言/序言

  农时,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事耕作、管理、收获等作业的时节。这是传统农业从原始农业开始就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违反了农时,就等于违反了当地的自然规律。只有按着农时从事农业生产,才能获得好的收成。正如《荀子·王制篇》所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五谷不绝,民有余食也。”
  现代农业科学,明白了农时的本质,掌握了农时的规律;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部分满足作物对农时的要求。温室、塑料大棚的采用,反季种植的成功,显得传统农时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其实不然,时至今日,对农业生产来说,农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作物统统装入温室保护起来。以水稻生产为例,在寒地稻作区,由于塑料大棚的采用,水稻旱育秧播种期比直播栽培提前了1个月的时间。如果苗床播种从4月11日算起,到9月19日成熟,共需5个多月的时间。其中在大棚里度过的育苗期为1个月左右。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前后移入本田,一直到成熟,还有4个月左右,水稻又回归了大自然。占全生育期80%的时间,还得接受大自然的洗礼;生产技术措施,还得受农时的制约。实践告诉我们,违误农时是农业生产之大忌。
  ……
《寒地稻作授时历》这本著作,如同一本承载着千年智慧与辛勤劳作的古籍,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寒地稻作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农业实践。它并非仅仅记录日期与农事,而是将历法、气候、土壤、水文、生物节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融汇于一卷之中,勾勒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寒地稻作画卷。 首先,本书的宏观背景设定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这里地处严酷的气候带,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而严寒,霜冻期长,对许多农作物生长构成严峻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驯化并发展出了适应严寒气候的稻作文化。这本书将深入剖析寒地稻作之所以能在如此极端环境下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地理、气候和历史渊源。它会细致探讨不同寒地稻作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例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分析这些区域的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能力以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书中还会对这些地区的季节性气候变化进行详尽的阐述,包括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变化趋势、无霜期长度以及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早霜、晚霜、干旱、洪涝等,并分析这些气候因素如何塑造了寒地稻作的独特规律。 其次,《寒地稻作授时历》的核心在于其对“授时”二字的深刻解读。这里的“授时”绝非简单的日升日落的机械记录,而是蕴含着一种与自然精妙对话的智慧。本书将详细阐述寒地稻作中如何观察和利用自然节律来指导农事活动。这包括对二十四节气的细致解读,分析在寒地环境下,每个节气所对应的气温、降雨、光照等关键气候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如播种、育苗、移栽、分蘖、拔节、孕穗、抽穗、灌浆、成熟)的影响。书中会引证大量古代文献、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追溯寒地稻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自然变化调整播种时间、育苗方法、施肥策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时机。例如,在北方地区,春季返青时间、夏季的积温累积、秋季的降温速度和初霜日期,都成为决定水稻能否安全成熟的关键因素。本书将揭示当地农民如何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与水稻生长周期相匹配的“授时”规律,例如“芒种前后插秧”“白露前收获”等谚语背后所蕴含的科学依据。 再者,本书将深入探讨寒地稻作的农具、栽培技术与品种选择。它会详细介绍在寒冷地区长期使用的传统农具,例如犁、耙、耖、耧车等,以及这些农具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使用技巧。同时,书中会重点介绍寒地稻作特有的栽培技术,例如覆盖育苗、地膜覆盖、温室育苗、浅水灌溉、抢墒播种、适时移栽等,这些技术都是为了在短暂的生长季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书中还会详尽介绍寒地稻作的品种演变,从最早的适应性较强的野生稻,到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具有耐寒、早熟、抗病虫害等优良性状的粳稻和籼稻品种,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所流行的主要稻作品种及其特点。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梳理和考古发现,力求还原这些技术和品种的真实面貌,并分析其在寒地稻作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寒地稻作授时历》还会触及寒地稻作的生态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将分析寒地稻作如何与其他生物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例如在稻田周边生长的植物、栖息的鸟类、昆虫以及微生物群落。书中会探讨水稻种植如何影响当地的水文循环和土壤健康,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农事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层面,稻作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民俗习惯、节日庆典和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会搜集和整理与寒地稻作相关的民歌、传说、故事、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展现稻作文化如何融入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例如,书中可能会描述冬季农闲时节,人们如何通过讲述关于稻谷丰收的故事来祈福来年,或者在播种时节,如何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 最后,本书的“授时”理念还将延伸至对未来寒地稻作的展望。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的授时方法和栽培技术是否还能应对新的挑战?书中将结合现代气象科学、作物遗传学、精准农业等技术,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寒地稻作的优秀传统,以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需求。它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新品种的研发方向,例如培育更耐寒、更早熟、更抗逆的品种;探讨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更科学、更精准的寒地稻作授时系统,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自然风险,实现稳产增产。 总而言之,《寒地稻作授时历》是一部融汇了历史、地理、气候、农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以“授时”为核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寒地稻作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农业实践的奥秘。它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启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在严酷自然条件下,如何通过与自然的智慧互动,创造出独特的稻作文明,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片段”来构建一个宏大的图景。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初看可能会让人有些许不适应,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和探索欲。作者似乎故意将一些关键的“锚点”散落在不同的章节,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构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主动的知识重构。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叙事策略,它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乏味,让知识不再是被动灌输的对象,而是需要我们亲手去挖掘和拼凑的宝藏。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对传统历史叙事的一种有力挑战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配合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中。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读起来毫不费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绘制,线条细腻,色彩沉稳,看得出作者在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觉得一些专业书籍的排版过于刻板,但这本书却能将知识的深度和审美的愉悦完美结合起来。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致的仪式,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敬畏之心,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书籍,而是一件凝聚了匠心与智慧的艺术品。这种用心的设计,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我对书中所承载的内容也更加期待。

评分

我必须赞叹作者在考据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每一处引证,无论是对古代文献的引用,还是对考古发现的解读,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并且对不同观点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绝不轻易下定论。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这本书即便是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也显得底气十足。我尝试去对照了其他几本我手头上的相关著作,发现这本书在某些关键史实的交叉验证上,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令人信服的论据。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研究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结论,更在于它展示了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达成这些结论的过程。这份对“真”的追求,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内核。

评分

从情感体验上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长河的深切关怀和敬畏,是无法用冰冷的学术语言完全掩盖的。虽然内容严肃,但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对过往智慧的由衷赞叹和对现实的反思。特别是那些对古人生活细节的描摹,虽然朴素,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不易。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感,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短暂地参与了那段悠远岁月的呼吸与脉动。这种能够触动人灵魂深处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畅销书都难以企及的,它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照亮今人”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考证,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地理学、气候学,甚至还有一些人类行为学的视角来阐释问题。例如,在探讨某个古代社会变迁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政治或军事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特定气候模式对农业生产周期和集体劳作方式的具体影响,进而推导出社会组织结构调整的必然性。这种将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无比立体和鲜活,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它打破了学科壁垒,证明了历史研究只有跳出单一的框架,才能捕捉到事物发展的真正脉络。这本“非典型”的著作,为我拓宽了思考问题的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