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朝内166”是我们赖以栖身半个多世纪的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大师,沁透着一股股书香,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与灵魂地标;“人文文库”似已毋须赘言;而随后还将对文库该辑所集纳之图书某一门类予以描述,我们的描述将是客观的、平实的,诸如“经典”、“大全”、“宝典”一类的炫丽均不是我们的选择。
“文库”将分门别类推出,版本精良、品质上乘是我们的追求,至于门类的划分则未必拘于一格,装帧也不强求一致。总之,我们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1),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回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灵魂的事》《扶轮问路》等。《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这不免又让我想起我与丁一初到人间的情景:树影里闪动起一盏盏陌生的目光,渐渐地围拢过来,逼视过来,指指点点,哧哧窃笑……有个声音说:“嚯,瞧他呀,就这么光着屁股站在街上!”又一个声音说:“哈,这个小玩意儿不错嘛,你就让它这么翘翘着给人看?”……赤裸的男孩于是羞愧难当,浑身上下发一阵冷,本能似的将那朵小小的萌芽遮住……——这就是“耻”吗?但这,为什么是“耻”?
我便又记起伊甸,记起我从亚当起程、告别夏娃的情景:赤裸的亚当和赤裸的夏娃走出那乐园,手牵手一同眺望这吉凶莫测的人间。那时,他们也是忽然间浑身上下发一阵冷,于是羞愧难当,牵手分开,无措地垂落……而也就是在这时,虚冥中飘来些无花果叶,那叶子也是首先遮住了那两朵不同的花……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人因为懂得了羞耻而被逐出伊甸,但问题是:为什么,人会感到羞耻?
对此我久思不解。
对此我猜想多年。
不过你注意过动物吗,所有的动物?当它们——比如说猿、鱼、犬、马——将身体最软弱的部位展示给或暴露给同类的时候,你认为那是在表示什么?对对,表示爱慕。还表示什么?是呀是呀,还表示屈服!这就怪了,何以爱慕与屈服竟是相同的表达方式?莫非爱慕包含了屈服?抑或,屈服与爱慕竟可以互为表达?
如果我说是的,估计你不会信。要是我说恨孕育着征服,你多半会信,但要是我说爱包含着屈服,你就不愿意信。要是我说,爱是一种非凡的屈服,你大概会莫名其妙。要是我说,能够解除征服的正是这非凡的屈服,你也许会觉得逻辑新颖,但对不对呢?可要是换句话,我说能够解除恨的是爱,能够解除恨的最初是爱,最终还得是爱,我想你一定能同意,甚至会赞赏。——唉咳,毛病就出在这儿:人是多么向往爱呀,可人又是多么的不愿意屈服!毛病就出在这儿:人是多么软弱,而又是多么的不愿意承认软弱啊!
尤其是在白天。
尤其是在轰鸣、蒸腾的白昼!
因此夜要降临。夜,是祈祷爱并且宁愿屈服的时候,是祭祀爱因而奉献屈服的时候。因为夜是诉说,是心魂挣脱开白昼的威迫而倾心相许的时候,是宁愿屈服也要倾心相许的时候!
但是,夜要你屈服于什么?
爱,并不屈服于暴戾,但是屈服于人的软弱。
自打上帝把人从混沌之中分离出来,便注定了人的软弱。自打上帝把人分别成我、你、他,便注定了人的软弱。上帝是以分离的方式制造差别,从而创造世界的:第一天他分离出昼和夜;第二天他分离出天空;第三天他分离开海洋与陆地,并在陆地上分离开各种各类的植物;第四天他分离出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他分离开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和陆地上走的种种牲畜、野兽和爬虫;第六天他分离出人类,并把他们区分为男女;第七天上帝完成了他创造,就休息了,“他赐福给第七天,圣化那一天为特别的日子”(《旧约·创世记》)。
但是有个问题:上帝既巳在第六天就区分出了男女,何以又在以后的日子里抽出亚当的一条肋骨,分离出夏娃?啊,那分明是说:上帝在那圣化的一天,要人们脱离开繁重的劳作,脱离开一味的谋生。那分明是说:上帝要人们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记念起伊甸,从而有机会察看自己,和询问别人。
……
前言/序言
《朝内166人文文库·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 一部关于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寻找意义的深刻叙事 《我的丁一之旅》并非一本描绘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是刻意雕琢的传奇,它是一部沉静而有力的长篇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细腻地勾勒了个人生命轨迹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跌宕起伏与内在求索。故事的主人公,丁一,他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一次又一次的遇见与告别中,在一次次的选择与反思中,艰难地打磨着自己生命的棱角,试图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独特坐标。 小说的开篇,读者便被拉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场景。丁一并非生来便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的成长经历,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样,充满了懵懂、好奇,也夹杂着一些不经意的困惑与迷茫。作者没有急于抛出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缓慢而富有质感的笔触,描绘了丁一家庭的氛围,学校的生活,以及那些少年时代里,纯真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友情与初恋。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如同温润的玉石,在时光的打磨下,逐渐显露出人性的光泽,为丁一之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温暖而坚实的情感基础。 随着丁一步入青年时期,时代的变化如同涌动的暗潮,开始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迷惘。《我的丁一之旅》并没有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社会变迁本身,而是通过丁一的个人体验,折射出时代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他可能经历了下海经商的浪潮,也可能在体制内寻求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他可能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迷失方向,也可能在乡村淳朴的土地上寻找慰藉。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失落与希望,都可能是一次冒险,也可能是一次妥协。 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丁一在情感世界里的探索与挣扎。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如同星辰般划过,照亮我们的夜空,也可能留下淡淡的痕迹。丁一的情感经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充满了现实的况味。他可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恋,也可能遭遇过难以释怀的错过。那些女性角色,或许是他生命中的红玫瑰,或许是他心口的白月光,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丁一的情感世界,更在与丁一的互动中,展现出各自的生命姿态与价值观念。作者笔下的爱情,不是虚幻的浪漫,而是现实的碰撞,是灵魂的交流,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每一次情感的触动,都可能引发丁一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缺失。 除了情感的羁绊,丁一的职业生涯也是他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可能从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一步步打拼,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可能经历过事业的起伏,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苦涩。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描绘商业斗争的波诡云谲,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丁一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他在职业选择上的犹豫,以及他对工作意义的追问。他或许会在物质的诱惑面前挣扎,也可能在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中迷茫。这些职业上的起伏,往往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成为他自我认知的催化剂。 《我的丁一之旅》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还在于其深刻的现实关照。它不是一部脱离现实的幻想小说,而是扎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土壤,描绘了当代人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困境。例如,城乡之间的差异,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以及个体在社会转型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丁一的经历,可能包含着无数个普通人的缩影,他的迷茫、他的挣扎、他的成长,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然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摹写。作者更重要的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丁一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并非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他会反思自己的过错,会审视自己的选择,会追问生命的价值。他可能在某个时刻,会质疑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是否真正重要,会思考“活着”的真正含义。这种内在的哲学追问,让《我的丁一之旅》超越了单纯的现实主义叙事,增添了一层哲学的光辉。 小说的叙事风格,是沉静而富有力量的。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丁一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朴实而精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情感的力量传递得恰到好处。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性的笔触,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读者仿佛能够走进丁一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 《我的丁一之旅》的魅力还在于它所传递的乐观精神。尽管丁一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会经历挫折,会感到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最艰难的时刻,他总能从内心的深处找到坚持下去的力量,或许是对某个人的爱,或许是对某个理想的执着,又或许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小说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最能给读者带来鼓舞。 随着故事的推进,丁一的人生逐渐走向成熟。他或许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冲动,也不再像中年时那样焦虑。他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他可能经历过辉煌,也可能经历过低谷,但最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平和。他或许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传奇。 《朝内166人文文库·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以一位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命运,探讨了在时代变迁中,个人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粹。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去过”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生,也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动人的力量。通过丁一的“旅程”,我们仿佛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某种启示与回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所能拥有的那份坚韧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