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唐德刚先生国内授权
附赠原声现场光盘
晚年张学良如何让看待西安事变?
“花花公子”究竟有多少女人?
东北易帜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如何?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者,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长期致力于美国史、亚洲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主要著作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等。
出版说明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帅起自草莽
1. 张家发迹前
2. “那国家的玩意儿,能随便给你么
3. 大帅本是草莽英雄
4. 父亲有雄才
第二章 年少时:将门父子情
1. 少年聪慧
2. 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
第三章 女人们: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1. 贤妻良母于凤至
2. 我和赵四
3. 非常喜欢梁九小姐
4. 很多女朋友
5. 叶公超、顾维钧逸事
第四章 内战和将领们
1. 我的带兵之道
2. 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3. 郭松龄:宁折也不弯
4. 南口军纪案
5. 张宗昌之死
6. 厌倦了内战
7. 我就想自个儿逃了
第五章 不做东北皇帝
1. 东北易帜
2. 阎锡山干不过我
3. 美丽的东北
4. 市长风波
5. 和汪精卫的交往
6. 热河失守: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7. 墨索里尼小姐
8. 胡汉民
第六章 “九一八”与西安事变
1. 要还,就把东三省还国家
2. 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1. “忏悔录”风波
2. 我和溥杰
3. 我的孩子们
4. 喜京戏好字画
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
附录一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附录二本书所述大事年表
2.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
蒋先生是原谅我了,不原谅我,他不把我枪毙呀?我到南京是预备被枪毙的,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我也带兵,也带过部下。假设我的部下这样,我就把他枪毙了。
到南京,我真是都准备好,预备死!我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呀,我不在乎的,真是不在乎!就是今天我还敢说这句话,当你面说,假如国家要用(得)着我,虽然九十岁了,我赴汤蹈火我不推辞!好事我不干,假设那个事没人能干,没人敢干,我今天虽然九十了,我还是想。可是为私人事情,我也不帮谁私人忙,也不帮谁,我就是过去,我也不是帮蒋先生忙,也不是帮谁私人的忙,我完全是问心无愧!
西安事变的时候,(有人)说我放了蒋公是为了给蒋夫人一个生日礼物。
到南京的时候,那我真决心去死啊,南京把我枪决了,我不敢说;要是我部下这样子,我就把他枪决了。那我对老先生,我要负起责任呐,可以说,大部分的决心我是下定要死了。
他不在了,现在我讲,否则,我不讲。本来我是决心至死不说出来这个事情的,西安这事,至死我不说出去的,不是因为面子的事情。你问我,我不能不说。
别人说“扩大会议”的时候,我是帮蒋先生的忙。不是!
是我的主张,我认为他那么做是不对的。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
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们两个冲突就是冲突这点,没有旁的冲突,一点冲突没有,旁的没有冲突。所以呀,蒋先生的那个秘书,叫汪日章,他说,我从来没听见有人敢跟他这样子吵的!
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我说,这样下去,你就等于投降呀。蒋先生说,汉卿呀,你真是,你无耻,咱们军人从来没有“降”这个字。我说,你这样做比投降还厉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策也。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还不如?
蒋先生大骂我呀,我跟他这样吵呀,蒋先生当时看我的情形很怪,后来也很安慰我几句。
还有蒋先生几句话,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否则)我不愿意说出来。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不好意思再说他了,因为我真是气呀,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
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别看我太太跟我这么凶,她可是怕我发火,我要是发了火,我谁也不怕的,我发火会开枪打人的。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我现在已经九十岁了,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最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蒋公这个人,我认为他失败了。
蒋先生这个人,我跟你讲,我不愿意批评他。蒋先生这个人很顽固,很守旧的,太守旧了!这么讲吧,我搁这么一句话批评他,假设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了。就这么一句话。他认为我说的事都是对的,我做的事情就应该是对的,他就剩个派头。
说实在的,蒋先生对我,我暗中想,他对我也相当看得起。觉得我有种?这话倒不敢说,他不能容忍人家挑战他的权威,我损害了他的尊严。
但是,我到了南京的时候,我也说这句话,我当时在西安,我也说过这个话,不晓得西安现在还有人在不在,不过最近死了一个人,还有我的处长都在那儿。我当时就说,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实际上我这样做,他不是更亮了?
我到南京,他们问我,你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我说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说那是个泥菩萨呀,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呀,我把那泥菩萨已经扳倒了,那我只好把这个泥菩萨扶起来。它有灵,拿(它)我脑袋疼,不能不给他磕头呀。到南京,我一样是请罪,(再)一样我也是让他维护权威,既然这样答应了。
那蒋先生也真是说到做到,当时我没跟他讲,现在我可以说,他后来也真是做到了,他没说假话:我不剿共,我不剿共,跟共产党合作。
这是他亲自跟我讲的。不是我当时听到,我绝不说这话。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不愿意我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但这个事情,我现在都可以直截了当说的。我是跟周恩来见面了,我跟你说,中国现代人物,我最佩服是周恩来,我最佩服他。
这个人,我们俩一见面,他一句话就把我刺透了,他也相当佩服我,你看周恩来说没?可以说我们俩一见面,我当时我答应周恩来了。周恩来说,如果你能够做保证,那我们共产党呀可以放弃掉这些个事情,我们很希望这样,你能领导,我们更愿意。我说我去说服。我自个太自骄了,我说我去说服蒋先生,我可能把他说服了,我负责任,我说我给你保证,如果你们这个条件是真的,都是这样,不变。他说好。
……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处理堪称一绝。它并没有采用传统传记那种严格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更像是一张由无数记忆碎片编织而成的网。不同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会以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相互交织、相互映照。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提取方式——一件往事往往会因为一个触点而被唤醒,并牵扯出更早或更晚的相关联的场景。这种安排的好处在于,它让读者得以跳脱出历史事件本身的线性因果链条,更专注于体验特定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和心境变化。比如,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回忆,可能会被放在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之后来叙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和烘托,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性格的形成轨迹。这种编排上的匠心,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联结和顿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以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坐,听他讲述那些决定了时代走向的瞬间。他对于细节的把控令人惊叹,无论是对特定人物的音容笑貌的描摹,还是对某一历史场景下微妙的心理活动的刻画,都显得那么真实可感,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书中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口吻,而是将自己置于那个特定时空下,展现了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权衡与无奈。这种“在场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性,让人不禁反思,如果换作是我,是否能做出比他当时更好的选择。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张力的,行文间不时穿插的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感慨和反思,更是为厚重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度。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关系的深刻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老实说,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朴实甚至略显平淡,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反而构建了一种强大的真实力量。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故作深沉的晦涩,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石,带着岁月的包浆和历史的质感。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贴近口语的自然流动,仿佛是午后闲谈时突然忆起某事的片段,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复杂政治局面的描述,没有陷入僵硬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串联,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与冲突,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困境,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基于亲历者的视角,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博弈,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对于那些习惯了教科书式叙事的读者来说,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或许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但一旦进入节奏,就会发现它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它教会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日常对话和最私密的个人感受之中。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中流露出的那种高度的自我审视精神。能够如此坦诚地回顾自己波澜壮阔却也充满争议的一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清醒的头脑。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自我和解的努力,以及对历史定论的某种程度上的超脱。他对自己年轻时某些激进行为的剖析,对自身局限性的承认,都展现了一种超越“英雄”或“罪人”二元对立的复杂人性。书中对许多重要人物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好坏标签,而是充满了对个体处境的理解与同情,即使是政敌,其立场和动机也被尽可能地还原。这种近乎哲学层面的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口述史记录,而上升到了对“历史如何塑造人,人又如何面对历史”这一永恒命题的探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判断更加审慎和立体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结论,而是开始探究他们行动背后的复杂动因。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出人意料的“现代感”与“疏离感”并存。尽管内容涉及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但其对当时社会氛围、人际交往的描述,却能精准地击中当代读者的某些情感共鸣点。那种身处权力中心却又感到无力、渴望变革却又被现实束缚的复杂情绪,在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同时,在描述一些关键的谈判或会面场景时,作者的笔触又显得异常冷静和克制,仿佛拉开了一段距离来客观地审视自己当年的行为,这使得叙述拥有了一种奇特的“历史的疏离感”,好像在看一部自己出演的、剧本已经写好的电影。这种冷静与热情的交替,使全书的基调保持在一种令人既沉浸又警醒的平衡状态。这无疑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东西不错 物流也超级给力 下次海货再来
评分JD618,东券+白条券,120买600,尽管限制颇多,还是能挑出自己想要的书籍,很是满意。
评分历史是公正的,客观的,这是一本引起人思考的书
评分这是一个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对于其回忆的东西多带有老年人特有的遗忘和篡改。大概只能怀有猎奇和管中窥豹的侥幸心理去阅读。写者唐德刚先生的作品读过很多,尤其广西师大社新近出版的作品集,大多买了一读。文笔很好,有些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写意美感。虽然还没有拆封,但是作者必定是有保证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不错吧挺好的一本书啦,我大姐很喜欢
评分还不错吧挺好的一本书啦,我大姐很喜欢
评分JD618,东券+白条券,120买600,尽管限制颇多,还是能挑出自己想要的书籍,很是满意。
评分更进一步走进这个是是非非的伟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