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你我身边》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看到一篇关于聂绀弩先生的文章,文章作者感慨聂绀弩当年是由于朋友的告密才被送进监狱。被点名的是一些文化名人,他们本身也长期受到政治迫害。后来,我又看到这些说法的来源——一位名叫寓真的作者写了一篇关于聂绀弩档案的长文。爆炸性的揭秘都是来自文中公布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显示,聂先生的罪名部分来自朋友的揭发。
关于道德的讨论冲在最前面,因为既然“告”的是“密”,告密者和被告之间应有比较亲密的关系,而告密会有恶果,会带来惩罚。
把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送入一个受惩罚状态,是人们按常情常理特别不能接受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前不久,在布拉格研究院负责管理历史档案的年轻历史学家,发现一份1950年的档案,有米兰·昆德拉的告密材料,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被告密的人差点被判死刑,最后被送到铀矿强制劳动十四年。档案材料提到是大学生米兰·昆德拉的揭发,却没有留下他的笔迹。而米兰·昆德拉本人否认有过这样的事情。此案至今还是个谜。
另外,在东西德合并之后,东德档案公布也一度使得告密问题公开,涉及面之广,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原有的人际关系要重新洗牌,维护最基本社会安定的家庭、朋友、同事和邻里关系等等,都处在崩裂的可能之中,当局不得不暂停公众对一些档案的查阅,或者在档案中隐去告密者的姓名。
因此,有曾经是“政治运动过来人”的学者指出,告密根源是由于几十年严酷的政治运动摧残扭曲着人性,而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这样的揭秘会带来许多难以料想的伤害,我们应该停止“揭疮疤”。也有学者认为,告密现象今天还没有绝迹,所以,“揭”有警示作用,让大家知道,告密是坏事,做不得,做了之后,有一天可能会被揭示,会被大家所不齿。那么,到底如何是好呢?我想,首先要问:为什么会形成社会的告密之风?大家注意到,在某种社会机制下,会出现大量类似的告密。我想,应该探究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所谓告密的要害究竟是什么?我以为这里的关键不是这个社会是否缺失道德教育和警示警告,而是这个社会是否缺失健全的法制。
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时常是含混的。
这里所说的“告密”,并不是说某人犯下刑事重罪,被亲近的人正当举报;而是指某人并没有触犯任何法律,却被告发而导致灾祸。
这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告发,而是“无罪惩罚”。换句话说,如果在法制健全的社会,哪怕被告发,也不会带来惩罚和灾祸,因为这些言论或行为本来就是“不违法的”。于是告密也就失去意义。
在一个告密流行的社会,“罪与非罪”界限不清,非罪行为会受到等同犯罪的处理。这样,问题突然就简单了,不合理的制度在简化复杂的告密问题。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真正的刑事犯罪,对正当举报有种种法律规定,以避免诬陷。也尽可能对人之常情予以照顾。例如,一个犯罪嫌疑人的直系亲属,可以有权不出庭提供对自己亲人不利的证词。可是,哪怕是亲人,你也不能帮助罪犯藏匿罪证、不能协助逃亡,否则就是共谋罪。比如,在美国也有亲属举报犯罪的,最出名的是一个校园炸弹手,专给人寄炸弹邮包,寄了好多个了,高额悬赏好多年也没有破案,最终是他弟弟从他的“宣言”里识破真相,告诉自己的母亲。两人商量下来,决定阻止亲人的犯罪行为,举报并谢绝了奖金。美国社会的大多数人体谅这对母子的内心煎熬,对他们还是很敬重。至于对犯罪集团布下“线民”,更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必要措施。因为这里讨论的是严重的刑事罪行。
法治社会的最基本要求,是以法律划出罪与非罪的明确界限。对罪行依法处置,鼓励正当举报。而对非罪的言论行为则依法保护。
设想如果处在法治社会中,假如有人去报告说,聂绀弩写了什么文章,警察会说,对不起,出版社在隔壁,你走错门了。假如有人报告领导说,聂绀弩批评了某项政府措施,领导会说,大家都在忙着挣钱,难得聂先生还关心国家,批评得可有水平?有水平的话我们给发点奖金。这样,自然就杜绝了我们在讨论的、充满贬义的所谓“告密”。
在我们曾经经历的多次政治运动中,有层出不穷的“聂绀弩事件”发生,说明社会在那个阶段,“罪与非罪”严重不分。这种不分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无罪公民受到严酷惩罚,一方面是社会假借法律名义伤害无辜者。告密者只是病态制度运作中必然会发生的一环。P44-47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考证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读到某些特定历史场景的描述时,那种确定无疑的语气和精确到位的描述,让人不得不相信作者背后付出了海量的案头工作。很多地方,作者甚至会引用多方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对于存在争议的观点,也会坦诚地指出,并给出不同的学说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和诚实的态度,体现了真正的学术良知。这与那些为了故事性而随意夸大或杜撰的流行读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查阅了一些作者提到的特定文献或考古发现,发现书中的内容完全站得住脚。这种扎实的根基,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遨游时,内心充满了踏实和信赖感,感觉自己正在接受的是一场货真价实的知识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封面的设计充满了复古的质感,那种泛黄的纸张纹理和老照片般的色调,让人一拿到手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内页的排版也相当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之旅。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更是一种仪式感,它让阅读体验从文字本身延伸到了触觉和视觉,每一次抚摸书页,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读者的诚意。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插图和历史地图,排版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又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叙述中的场景。不得不提的是纸张的厚度和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或磨损,看得出选材非常讲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它不是简单地陈述“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许多对比和呼应的线索,将历史的长河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个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竟然能让人联想到当代城市管理中遇到的某些困境;又或者,对某种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剖析,能够解释现代社会中某些情感联系的疏离。它成功地打破了“历史与我无关”的固有印象,迫使读者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和行为模式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读完之后,不仅仅是脑子里多了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发生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转变,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我们理解当下的最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堆砌年份和人名的传统历史写法,而是选择了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切入点,仿佛是邻家那位博学的老爷爷,拉着你的衣角,娓娓道来那些被主流历史课本忽略的“小事”。这种叙事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那些遥远、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片段。比如,它会细致描绘某个特定年代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或者某个重要历史转折点时期,市场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和人们的衣着变化。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而非仅仅是记住几个冰冷的日期。这种“微观历史”的视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鲜活、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但它处理得相当流畅自然。时而,在描述宏大场景或严肃的社会结构时,它会切换成一种凝练、富有哲理性的笔调,句子结构严谨,用词考究,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一旦转入对某个特定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或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语言又能瞬间变得轻快、生动,甚至带着一丝幽默感,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这种语气的无缝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绝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著作的枯燥和通俗读物的轻浮,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就像在听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能根据故事情节自由调动情绪和音色。
评分是看了一站到底的书推荐的这本,还不错,挺喜欢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送货也快,非常满意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历史深处的忧虑》讲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一大堆毛病来。本书以信件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评分整个过程非常满意,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本身都五分,会推荐朋友们来的,希望能推出更多优惠。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会继续光顾!期待更多折扣
评分《历史在你我身边》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评分京东的速度不用说,头天买第二天就到了。每次都用一个大纸箱书的包装非常好,每一本都有薄膜保护。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很不错。
评分林达的书从美国系列开始。都很不错,客观又有感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