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报告

中国湿地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包云,马广仁 编
图书标签:
  • 湿地
  • 中国
  • 生态环境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保护
  • 自然资源
  • 科研报告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9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13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湿地报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共同举办,报道组将兵分四路深入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不同类型湿地进行调查采访,来自14个记者站及中国之声、中广网的20多位记者,将会同湿地所在地驻站记者,进行为期约20天的采访。

目录

序:湿地保护美丽中国
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湿地报告》正式启动:王求台长对报道组提出要求
湿地公约
东北华北篇
1.初到塞罕坝
2.滦河源探寻记
3.绿波中的明珠
4.塞罕坝:“保卫京津”最前线
5.森林守护者:一切为了自然
6.油田里的“湿地明珠”一一盘锦
7.探寻世界珍稀鸟类——黑嘴鸥的家园
8.留住大地的胎记
9.记者手记:辽河梦圆
10.吉林向海丹顶鹤的驿站
11.十年十旱补水急迫
12.我爱的鸟已经飞走了
13.救助伤病鸟类
14.向海湿地里丹顶鹤的故事
15.记者手记:直行向海故乡在右
16.芦苇荡青纱帐
17.扎龙湿地的幸与不幸
18.特写:湿地深处育鹤人
19.鄂尔多斯湿地风沙中的泪珠
20.鄂尔多斯湿地:经济利益牺牲品
21.拿什么拯救你一遗鸥
22.倾听杭锦淖尔湿地里的鸟声
23.评论:谁该为湿地消失负责?

东南中南篇
24.黄河三角洲上的“湿地之城”
25.人工繁育岛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鸟类繁殖
26.黄河三角洲湿地:向开发要保护向保护要发展
27.洪湖与洪湖人
28.洪湖水几多欢喜几多愁
29.有多少爱为洪湖而来
30.洪湖水何时浪打浪
31.史博士五进洪湖
32.伤不起的洞庭湖湿地
33.丁字堤的生态故事
34.走进安度禁渔期的洞庭渔家
35.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救赎
36.洞庭湖湿地生态记忆
37.把美丽、和谐的洞庭湖留给未来
38.记者手记:湿地印象
39.记者手记:湿的不仅是鞋
40.鄱阳湖上那一抹朝霞
41.政府引导转产转业祖辈渔民洗脚上岸
42.鄱阳湖上以船为家、靠天吃饭的渔民
43.牛成为鄱阳湖湖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
44.鄱阳湖湿地人鸟和谐共处
45.鄱阳湖候鸟的守护者:孤独但快乐着
46.记者手记:冰火两重天的鄱阳湖
47.湿地干旱严重威胁丹顶鹤生存
48.丹顶鹤的乡愁:田园将芜何处归乡
49.西溪生态的攻守之道
50.从西溪湿地公园保护区看全国湿地保护的未来
51.记者手记: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湿地
52.厦门:湿地保护算好“三本账”
53.记者手记:中国湿地保护的利益博弈
54.记者手记:归去来兮的湿地情结

西南篇
55.在拉鲁感受自然呼吸
56.寻找麦地卡
57.这才是麦地卡
58.麦地卡野生动物的天堂
59.记者手记:麦地卡的艰险之旅
60.记者手记:奔赴麦地卡向着天的方向
61.纳木措的天上人间
62.纳木措悬在心上的湖
63.沙漠步步紧逼若尔盖湿地难见当年红军草地
64.若尔盖沙化快过治理湿地沼泽难寻
65.若尔盖:求解人与自然难题
66.拉市海湿地:金生丽水
67.滇池:忧茫茫空阔无边
66.高原明珠再放光彩
67.海上神奇的红树林
70.海洋湿地:保护红树林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71.记者手记:守望我们共同的生命绿洲

西北篇
72.阅海湿地造就“塞上西湖”
73.沙湖之美贯南北
74.宁夏黄沙古渡湿地:沙漠边上不断扩大的湿地
75.腾格里沙漠湿地:昔日荒漠变绿洲改善人居最佳范例
76.宁夏缘何有如此多的湿地公园?
77.守卫湿地守卫宁夏的生命线
78.宁夏湿地保护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79.记者手记:我们在路上
80.记者手记: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队!
81.寻找生命的湖
82.青海湖母亲河布哈遭遇采砂
83.青海湖湟鱼生存危机稍有缓解
84.记者手记:那些游走在体制外的环境保护者
85.记者手记:敬畏大自然
86.形势危急的新疆湿地
87.博斯腾湖水人不敷出逼近最低水位警戒线
88.假如失去绿洲
89.记者手记:敬畏湿地守护我们生命的绿洲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作客中央台
后记:掩卷长思看湿地

前言/序言


《古蜀文明探源:巴蜀之地的史前与早期国家形态》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古蜀文明”的综合性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界,系统梳理和阐释了自距今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秦灭巴蜀(公元前316年)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演进轨迹、社会结构变迁及其与周边文化群体的互动关系。我们旨在超越传统上将古蜀视为“他者”或简单依附于中原文明的视角,深入挖掘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与多元性。 第一部分:巴蜀之地的史前脉络——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序曲 本部分着眼于古蜀文明的文化基石的形成过程。首先,对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地、高台地遗址群的出土遗物,特别是石器技术、早期用火遗迹和人骨化石进行细致的分析,重构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石器时代的先民生存图景。重点探讨了“川西高原的古人类活动带”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扩散与整合”等关键议题。 进入新石器时代,本书将重点聚焦于陶器的风格演变、早期农业的起源与传播。我们详细考察了宝墩文化、樊冢文化、石峁文化在四川盆地的区域性发展与相互影响。通过对出土的稻作遗存、定居点的布局、手工业技术(如骨器、玉器雏形)的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特定地理环境的驱动下,一种区域性、内敛型农业文明已然萌芽。其中,对于宝墩遗址中神秘的“月亮城”式环壕聚落的解读,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它标志着早期聚落形态已具备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勃兴——金沙、三星堆的辉煌与巴蜀的早期国家构建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致力于剖析古蜀文明在青铜时代的质的飞跃,以及围绕这一飞跃所形成的政治与宗教中心。 一、三星堆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不再简单地罗列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祇、黄金面具和象牙等奇特器物,而是将其置于“区域权力中心”的建构模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祭祀坑内涵的年代学分析与文化元素(如古蜀王的权杖、奇异的人头像造型)的文化人类学解读,探讨三星堆文化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高度集中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特别是对“青铜之树”的象征意义及其可能与天地沟通的巫术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见解。 二、金沙文化的继承与转型: 紧随三星堆之后兴起的金沙文化,被视为古蜀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转型期”。本章对比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在祭祀遗存的延续性与创新性。重点分析了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探讨其如何从三星堆的神秘主义向更具地域特色的“太阳崇拜”演变,以及这种崇拜如何服务于新一代王权的合法性构建。我们关注到,在金沙时期,与外部(如长江中游、汉中地区)的贸易网络显著增强,青铜铸造技术吸收了更多区域元素。 三、早期国家形态的辨识与结构: 基于考古证据,本章尝试勾勒古蜀早期王权的特征。与中原早期国家通过礼器体系和文字记录来巩固权力不同,古蜀的权力结构似乎更依赖于神权(巫术)与对稀有资源(如黄金、玉石、象牙)的垄断。我们引入了社会考古学的工具,分析聚落遗址的规模差异、墓葬等级的对比,试图界定古蜀文明何时、以何种方式跨越了“酋邦”阶段,进入到区域性早期国家的门槛。 第三部分:巴文化的崛起与秦灭巴蜀——多元互动下的文明整合 随着三星堆、金沙中心的衰落,历史的舞台转向了川江流域的“巴文化”区域。本部分将巴文化视为古蜀文明在地理上和文化上的一次重要延伸和变异。 一、川江流域的青铜文化: 本章侧重于对金沙文化衰落后,以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如:广汉陡坎、宝城遗址群)的考察。巴文化显著区别于古蜀的特征在于其强烈的“船家文化”和“渔猎”色彩,以及在兵器和乐器(如柳叶形剑、虎钮錞于)上的独特发展。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文化特征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紧密相关。 二、巴蜀青铜器与“虎的意象”: 巴蜀青铜器上大量出现的猛虎、兽面纹、以及复杂的几何纹饰,构成了独特的视觉系统。本书认为,与三星堆对神性世界的描绘不同,巴文化更倾向于将“虎”这一意象作为王权(军事力量)与自然力量的结合体进行崇拜,这为秦人征服后,巴蜀地区对武力的迅速接受提供了文化土壤。 三、秦汉的并入与历史的终结: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的历史事件。本书并不着重于战役本身,而是分析巴蜀地区在秦灭前后的社会结构稳定性、资源流动性(盐铁、矿产)对秦统一战略的重要性。我们探讨了秦人在当地推行的郡县制、移民政策以及对巴蜀原有宗教和丧葬习俗的“有限干预”,如何最终促成了巴蜀文化在政治实体上被纳入统一的中华帝国体系,但其深层的文化基因仍以“巴蜀精神”的形式继续流传。 结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巴蜀维度 全书的收尾部分将重新审视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它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图景中,至少存在着以黄河为核心的文明分支以外,一个以上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和高度成就的区域性复杂社会形态。古蜀文明的独特神话体系、青铜技术奇迹以及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深刻适应,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鲜活样本。本书资料翔实,图版丰富,旨在为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及文化遗产研究者提供一部扎实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开始接触《中国湿地报告》的时候,我抱着一种非常功利的心态,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或者是一些科研论文可以参考。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用极其详尽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各地湿地从古至今的变迁。我被书中关于早期湿地生态系统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原始而神秘的景象,在文字的描绘下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书中对不同地区湿地物种多样性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我从未听闻过的鸟类、鱼类、植物,它们各自在湿地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构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湿地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这种坦诚和担当,让我对这本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中国湿地报告》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书中关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损耗的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让我感到触目惊心。那些关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章节,不再是遥远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危机,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对不同类型湿地(如滨海湿地、内陆湿地、河流湿地)面临的具体威胁的细致阐述,让我对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它并非只呈现问题,而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从政策法规的完善,到技术手段的应用,再到公众参与的引导,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行动的号角。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中国湿地报告》意外地给了我很多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但实际上,它巧妙地将湿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书中关于早期聚落依水而生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湿地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重要性。那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渔猎习俗的记载,不仅展现了先民智慧,也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些特定湿地文化符号的解读,例如某些地方的民间传说、节日习俗,都与当地的湿地生态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湿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精神家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段与湿地共生共荣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湿地报告》非常直观,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却远超我的想象。在阅读之前,我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关于湿地概况的统计性书籍,但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这片土地上湿地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湿地形成的地质过程和演替规律的讲解所折服,它们如此详尽,又如此生动,让我对地球的鬼斧神工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绘,也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精妙设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湿地,都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们是地球生命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厚重的《中国湿地报告》,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书脊上那简洁却意味深长的标题吸引了。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接触不多,但对“湿地”这个概念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总觉得它们是地球上被低估的宝藏。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图表,而是那种沉甸甸的、充满生命力的质感。书页的纸张很细腻,印刷也非常清晰,这一点对于一本内容丰富的报告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配的一些插画和摄影作品,色彩饱满,构图精巧,仿佛能将我瞬间带入那些生机勃勃的湿地之中,听到水鸟的鸣叫,闻到泥土和水草混合的清香。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里面的文字部分,但仅仅是这些视觉上的呈现,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良苦,以及对中国湿地深深的热爱和敬意。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地球之肾”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