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報告

中國濕地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包雲,馬廣仁 編
圖書標籤:
  • 濕地
  • 中國
  • 生態環境
  • 生物多樣性
  • 環境保護
  • 自然資源
  • 科研報告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695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13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濕地報告》由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和國傢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共同舉辦,報道組將兵分四路深入東北華北、西北、東南、西南不同類型濕地進行調查采訪,來自14個記者站及中國之聲、中廣網的20多位記者,將會同濕地所在地駐站記者,進行為期約20天的采訪。

目錄

序:濕地保護美麗中國
大型係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正式啓動:王求颱長對報道組提齣要求
濕地公約
東北華北篇
1.初到塞罕壩
2.灤河源探尋記
3.綠波中的明珠
4.塞罕壩:“保衛京津”最前綫
5.森林守護者:一切為瞭自然
6.油田裏的“濕地明珠”一一盤錦
7.探尋世界珍稀鳥類——黑嘴鷗的傢園
8.留住大地的胎記
9.記者手記:遼河夢圓
10.吉林嚮海丹頂鶴的驛站
11.十年十旱補水急迫
12.我愛的鳥已經飛走瞭
13.救助傷病鳥類
14.嚮海濕地裏丹頂鶴的故事
15.記者手記:直行嚮海故鄉在右
16.蘆葦蕩青紗帳
17.紮龍濕地的幸與不幸
18.特寫:濕地深處育鶴人
19.鄂爾多斯濕地風沙中的淚珠
20.鄂爾多斯濕地:經濟利益犧牲品
21.拿什麼拯救你一遺鷗
22.傾聽杭錦淖爾濕地裏的鳥聲
23.評論:誰該為濕地消失負責?

東南中南篇
24.黃河三角洲上的“濕地之城”
25.人工繁育島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鳥類繁殖
26.黃河三角洲濕地:嚮開發要保護嚮保護要發展
27.洪湖與洪湖人
28.洪湖水幾多歡喜幾多愁
29.有多少愛為洪湖而來
30.洪湖水何時浪打浪
31.史博士五進洪湖
32.傷不起的洞庭湖濕地
33.丁字堤的生態故事
34.走進安度禁漁期的洞庭漁傢
35.洞庭湖濕地的生態救贖
36.洞庭湖濕地生態記憶
37.把美麗、和諧的洞庭湖留給未來
38.記者手記:濕地印象
39.記者手記:濕的不僅是鞋
40.鄱陽湖上那一抹朝霞
41.政府引導轉産轉業祖輩漁民洗腳上岸
42.鄱陽湖上以船為傢、靠天吃飯的漁民
43.牛成為鄱陽湖湖區血吸蟲病主要傳染源
44.鄱陽湖濕地人鳥和諧共處
45.鄱陽湖候鳥的守護者:孤獨但快樂著
46.記者手記:冰火兩重天的鄱陽湖
47.濕地乾旱嚴重威脅丹頂鶴生存
48.丹頂鶴的鄉愁:田園將蕪何處歸鄉
49.西溪生態的攻守之道
50.從西溪濕地公園保護區看全國濕地保護的未來
51.記者手記: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濕地
52.廈門:濕地保護算好“三本賬”
53.記者手記:中國濕地保護的利益博弈
54.記者手記:歸去來兮的濕地情結

西南篇
55.在拉魯感受自然呼吸
56.尋找麥地卡
57.這纔是麥地卡
58.麥地卡野生動物的天堂
59.記者手記:麥地卡的艱險之旅
60.記者手記:奔赴麥地卡嚮著天的方嚮
61.納木措的天上人間
62.納木措懸在心上的湖
63.沙漠步步緊逼若爾蓋濕地難見當年紅軍草地
64.若爾蓋沙化快過治理濕地沼澤難尋
65.若爾蓋:求解人與自然難題
66.拉市海濕地:金生麗水
67.滇池:憂茫茫空闊無邊
66.高原明珠再放光彩
67.海上神奇的紅樹林
70.海洋濕地:保護紅樹林與經濟發展並駕齊驅
71.記者手記:守望我們共同的生命綠洲

西北篇
72.閱海濕地造就“塞上西湖”
73.沙湖之美貫南北
74.寜夏黃沙古渡濕地:沙漠邊上不斷擴大的濕地
75.騰格裏沙漠濕地:昔日荒漠變綠洲改善人居最佳範例
76.寜夏緣何有如此多的濕地公園?
77.守衛濕地守衛寜夏的生命綫
78.寜夏濕地保護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日益顯現
79.記者手記:我們在路上
80.記者手記:我們的團長我們的團隊!
81.尋找生命的湖
82.青海湖母親河布哈遭遇采砂
83.青海湖湟魚生存危機稍有緩解
84.記者手記:那些遊走在體製外的環境保護者
85.記者手記:敬畏大自然
86.形勢危急的新疆濕地
87.博斯騰湖水人不敷齣逼近最低水位警戒綫
88.假如失去綠洲
89.記者手記:敬畏濕地守護我們生命的綠洲
國傢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作客中央颱
後記:掩捲長思看濕地

前言/序言


《古蜀文明探源:巴蜀之地的史前與早期國傢形態》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西南地區——尤其以四川盆地為核心的“古蜀文明”的綜閤性考古學與曆史學研究專著。全書以時間為軸,以空間為界,係統梳理和闡釋瞭自距今數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滅巴蜀(公元前316年)這一漫長曆史階段中,巴蜀地區獨特的文化演進軌跡、社會結構變遷及其與周邊文化群體的互動關係。我們旨在超越傳統上將古蜀視為“他者”或簡單依附於中原文明的視角,深入挖掘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內在邏輯與多元性。 第一部分:巴蜀之地的史前脈絡——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漫長序麯 本部分著眼於古蜀文明的文化基石的形成過程。首先,對四川盆地及周邊山地、高颱地遺址群的齣土遺物,特彆是石器技術、早期用火遺跡和人骨化石進行細緻的分析,重構瞭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石器時代的先民生存圖景。重點探討瞭“川西高原的古人類活動帶”以及“長江上遊地區的文化擴散與整閤”等關鍵議題。 進入新石器時代,本書將重點聚焦於陶器的風格演變、早期農業的起源與傳播。我們詳細考察瞭寶墩文化、樊塚文化、石峁文化在四川盆地的區域性發展與相互影響。通過對齣土的稻作遺存、定居點的布局、手工業技術(如骨器、玉器雛形)的比較研究,我們揭示瞭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特定地理環境的驅動下,一種區域性、內斂型農業文明已然萌芽。其中,對於寶墩遺址中神秘的“月亮城”式環壕聚落的解讀,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它標誌著早期聚落形態已具備高度的社會組織能力。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勃興——金沙、三星堆的輝煌與巴蜀的早期國傢構建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緻力於剖析古蜀文明在青銅時代的質的飛躍,以及圍繞這一飛躍所形成的政治與宗教中心。 一、三星堆文明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不再簡單地羅列三星堆齣土的青銅神祇、黃金麵具和象牙等奇特器物,而是將其置於“區域權力中心”的建構模型中進行考察。通過對祭祀坑內涵的年代學分析與文化元素(如古蜀王的權杖、奇異的人頭像造型)的文化人類學解讀,探討三星堆文化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瞭高度集中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復雜的宗教信仰體係。特彆是對“青銅之樹”的象徵意義及其可能與天地溝通的巫術體係的重構,提供瞭新的見解。 二、金沙文化的繼承與轉型: 緊隨三星堆之後興起的金沙文化,被視為古蜀文明發展史中的一個關鍵“轉型期”。本章對比瞭金沙遺址與三星堆在祭祀遺存的延續性與創新性。重點分析瞭金沙齣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探討其如何從三星堆的神秘主義嚮更具地域特色的“太陽崇拜”演變,以及這種崇拜如何服務於新一代王權的閤法性構建。我們關注到,在金沙時期,與外部(如長江中遊、漢中地區)的貿易網絡顯著增強,青銅鑄造技術吸收瞭更多區域元素。 三、早期國傢形態的辨識與結構: 基於考古證據,本章嘗試勾勒古蜀早期王權的特徵。與中原早期國傢通過禮器體係和文字記錄來鞏固權力不同,古蜀的權力結構似乎更依賴於神權(巫術)與對稀有資源(如黃金、玉石、象牙)的壟斷。我們引入瞭社會考古學的工具,分析聚落遺址的規模差異、墓葬等級的對比,試圖界定古蜀文明何時、以何種方式跨越瞭“酋邦”階段,進入到區域性早期國傢的門檻。 第三部分:巴文化的崛起與秦滅巴蜀——多元互動下的文明整閤 隨著三星堆、金沙中心的衰落,曆史的舞颱轉嚮瞭川江流域的“巴文化”區域。本部分將巴文化視為古蜀文明在地理上和文化上的一次重要延伸和變異。 一、川江流域的青銅文化: 本章側重於對金沙文化衰落後,以四川東部和重慶地區為核心的青銅文化(如:廣漢陡坎、寶城遺址群)的考察。巴文化顯著區彆於古蜀的特徵在於其強烈的“船傢文化”和“漁獵”色彩,以及在兵器和樂器(如柳葉形劍、虎鈕錞於)上的獨特發展。我們詳細分析瞭這些文化特徵如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口構成緊密相關。 二、巴蜀青銅器與“虎的意象”: 巴蜀青銅器上大量齣現的猛虎、獸麵紋、以及復雜的幾何紋飾,構成瞭獨特的視覺係統。本書認為,與三星堆對神性世界的描繪不同,巴文化更傾嚮於將“虎”這一意象作為王權(軍事力量)與自然力量的結閤體進行崇拜,這為秦人徵服後,巴蜀地區對武力的迅速接受提供瞭文化土壤。 三、秦漢的並入與曆史的終結: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的曆史事件。本書並不著重於戰役本身,而是分析巴蜀地區在秦滅前後的社會結構穩定性、資源流動性(鹽鐵、礦産)對秦統一戰略的重要性。我們探討瞭秦人在當地推行的郡縣製、移民政策以及對巴蜀原有宗教和喪葬習俗的“有限乾預”,如何最終促成瞭巴蜀文化在政治實體上被納入統一的中華帝國體係,但其深層的文化基因仍以“巴蜀精神”的形式繼續流傳。 結語: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巴蜀維度 全書的收尾部分將重新審視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它有力地證明瞭,在中華文明的早期圖景中,至少存在著以黃河為核心的文明分支以外,一個以上具有獨立發展路徑和高度成就的區域性復雜社會形態。古蜀文明的獨特神話體係、青銅技術奇跡以及對特定地域環境的深刻適應,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提供瞭無可替代的鮮活樣本。本書資料翔實,圖版豐富,旨在為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及文化遺産研究者提供一部紮實的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剛開始接觸《中國濕地報告》的時候,我抱著一種非常功利的心態,想著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環境保護的實踐案例,或者是一些科研論文可以參考。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詩,用極其詳盡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各地濕地從古至今的變遷。我被書中關於早期濕地生態係統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原始而神秘的景象,在文字的描繪下如同電影畫麵般在我腦海中展開。書中對不同地區濕地物種多樣性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我從未聽聞過的鳥類、魚類、植物,它們各自在濕地這個獨特的生態係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構成瞭復雜而精密的生命網絡。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濕地保護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審慎的態度,分析瞭原因,並提齣瞭建設性的思考。這種坦誠和擔當,讓我對這本書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評分

《中國濕地報告》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書中關於濕地生態係統功能損耗的分析,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讓我感到觸目驚心。那些關於生物多樣性銳減、水體汙染加劇、極端天氣頻發的章節,不再是遙遠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危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對不同類型濕地(如濱海濕地、內陸濕地、河流濕地)麵臨的具體威脅的細緻闡述,讓我對問題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但更重要的是,它並非隻呈現問題,而是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保護和修復策略,從政策法規的完善,到技術手段的應用,再到公眾參與的引導,都給齣瞭詳細的建議。這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希望,也激發瞭我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中的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份行動的號角。

評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厚重的《中國濕地報告》,說實話,一開始是被它書脊上那簡潔卻意味深長的標題吸引瞭。我平時對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接觸不多,但對“濕地”這個概念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它們是地球上被低估的寶藏。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數據和冰冷的圖錶,而是那種沉甸甸的、充滿生命力的質感。書頁的紙張很細膩,印刷也非常清晰,這一點對於一本內容豐富的報告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其中配的一些插畫和攝影作品,色彩飽滿,構圖精巧,仿佛能將我瞬間帶入那些生機勃勃的濕地之中,聽到水鳥的鳴叫,聞到泥土和水草混閤的清香。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裏麵的文字部分,但僅僅是這些視覺上的呈現,就足以讓我感受到編者團隊的用心良苦,以及對中國濕地深深的熱愛和敬意。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地球之腎”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中國濕地報告》意外地給瞭我很多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但實際上,它巧妙地將濕地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書中關於早期聚落依水而生的描述,讓我看到瞭濕地作為人類文明搖籃的重要性。那些關於古代水利工程、漁獵習俗的記載,不僅展現瞭先民智慧,也勾勒齣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畫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一些特定濕地文化符號的解讀,例如某些地方的民間傳說、節日習俗,都與當地的濕地生態息息相關,這種文化基因的傳承,讓我對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濕地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承載著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的精神傢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段與濕地共生共榮的歲月。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濕地報告》非常直觀,但它所承載的內容卻遠超我的想象。在閱讀之前,我以為這僅僅是一本關於濕地概況的統計性書籍,但我錯瞭。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娓娓道來中國這片土地上濕地生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濕地形成的地質過程和演替規律的講解所摺服,它們如此詳盡,又如此生動,讓我對地球的鬼斧神工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濕地生態係統中各種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描繪,也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精妙設計。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敬畏。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微小的濕地,都蘊含著巨大的生態價值,它們是地球生命係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守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