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过镇海 著
图书标签:
  • 钢筋混凝土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清华大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工程教育
  • 混凝土结构
  • 建筑工程
  • 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03480
版次:3
商品编码:1121570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3
字数:6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为《钢筋混凝土原理》一书的修订第3版,共4篇20章,主要内容有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作用,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裂缝变形及其分析方法,结构的抗震、疲劳、抗爆、抗高温和耐久性等特殊受力性能。
  书中详细介绍了混凝土材料的各种受力性能,并以此为基础和以试验为依据,深入地分析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受力机理、计算原则和方法等,以展示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组合结构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可作为建筑、水利、交通、地下、海洋工程等结构工程类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用作高等学校本科的教学参考书,并供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科学研究、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特点
0.2 本课程的特点

第1篇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第1章 基本力学性能
1.1 材料组成和材性特点
1.1.1 材料的组成和内部构造
1.1.2 材性的基本特点
1.1.3 受力破坏的一般机理
1.2 抗压强度
1.2.1 立方体抗压强度
1.2.2 棱柱体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
1.2.3 主要抗压性能指标值
1.3 受压应力一应变全曲线
1.3.1 试验方法
1.3.2 全曲线方程
1.4 抗拉强度和变形
1.4.1 试验方法和抗拉性能指标
1.4.2 受拉破坏过程和特征
1.4.3 应力一应变全曲线方程
1.5 抗剪强度和变形
1.5.1 合理的试验方法
1.5.2 破坏特征和抗剪强度
1.5.3 剪切变形和剪切模量
第2章 主要因素的影响
2.1 荷载重复加卸作用
2.2 偏心受压
2.2.1 试验方法
2.2.2 主要试验结果
2.2.3 应力一应变关系
2.3 偏心受拉和弯曲受拉
2.4 龄期
2.5 收缩
2.6 徐变
2.6.1 基本概念
2.6.2 主要影响因素
2.6.3 计算公式
第3章 多种结构混凝土
3.1 高强混凝土
3.1.1 应用和制备
3.1.2 基本力学性能
3.2 轻质混凝土
3.2.1 分类
3.2.2 基本力学性能
3.3 纤维混凝土
3.3.1 分类
3.3.2 基本力学性能
第4章 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
4.1 试验设备和方法
4.2 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
4.2.1 二轴应力状态
4.2.2 三轴应力状态
4.2.3 不同材料和加载途径
4.3 典型破坏形态及其界分
4.4 破坏准则
4.4.1 破坏包络面的形状和其表达
4.4.2 破坏准则表达式
4.4.3 多轴强度计算图
4.5 本构关系
4.5.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
4.5.2 非线(性)弹性类本构模型
4.5.3 其他类本构模型
……
第2篇 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作用
第3篇 基本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
第4篇 构件的特殊受力性能
符号表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是中国土木工程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由享有盛誉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组织编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和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材料与性能 本书的开篇,对钢筋混凝土这一关键工程材料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介绍。首先,详细阐述了混凝土的组成、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混凝土作为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耐久性(如抗冻融、抗侵蚀、抗碳化等)以及徐变和收缩等特性,都与骨料、水泥、水、外加剂的种类和配合比,以及水化过程、养护条件等密切相关。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些内在联系,为读者理解混凝土的宏观性能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接着,重点剖析了钢筋的种类、性能及其与混凝土的粘结机理。从不同强度等级的碳素钢筋、低合金钢筋到高性能的钢筋,本书都逐一介绍其化学成分、力学指标(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性能等)以及表面处理工艺(如带肋钢筋、螺纹钢筋)对性能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发挥整体作用的根本。粘结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和裂缝发展,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详细解释了粘结力的来源(表面粘附力、摩擦力、机械咬合力),并提出了衡量粘结性能的关键指标和影响因素。 此外,本书还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作为整体材料的性能。当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受力时,由于两者模量相差悬殊,协同工作机制十分复杂。本书通过分析应力应变关系,揭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受压、受拉、受弯等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行为特征,包括裂缝的产生、发展和扩展过程,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的演变规律。对这些整体性能的理解,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 第二部分:钢筋混凝土构件基本原理与分析 在奠定了材料基础后,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原理。 2.1 轴心受力构件 本书首先从最简单的轴心受力构件入手,即轴心受压构件(如柱)和轴心受拉构件(如受拉短肢墙)。对于轴心受压构件,详细分析了其破坏机理,包括混凝土压碎和钢筋屈服。基于材料的本构关系和截面假定,推导了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并考虑了钢筋屈曲、混凝土压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轴心受拉构件,分析了其在受拉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开裂现象,以及钢筋屈服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2.2 偏心受力构件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更为普遍的偏心受力构件,包括单偏心和双偏心受力构件。对于单偏心受压构件(如梁柱节点、偏心受压的梁),分析了其受力特征,即截面同时承受轴力和弯矩。基于平截面假定,推导了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强调了中性轴位置、钢筋配筋量和混凝土强度对承载能力的影响。本书还介绍了等效矩形应力块法等简化计算方法,方便实际工程应用。 对于双偏心受压构件,即截面同时承受轴力、弯矩,并且弯矩方向存在夹角,本书详细阐述了其受力分析的复杂性。通过将双偏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单偏心,或采用更先进的三维分析方法,介绍了求解其承载能力和配筋设计的方法。 2.3 受弯构件 受弯构件是结构中最为常见的构件类型,本书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详细讲解。 受弯构件的破坏机理: 详细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适筋梁破坏: 钢筋先屈服,然后混凝土压碎。这是最理想的破坏模式,具有较好的延性和预警能力。本书深入分析了钢筋屈服和混凝土压碎的条件,以及相应的破坏机理。 少筋梁破坏: 钢筋未达到屈服强度时,混凝土就被压碎。这种破坏模式脆性较大,不利于结构安全。本书强调了避免少筋梁破坏的重要性,并通过设计要求进行约束。 超筋梁破坏: 钢筋屈服后,混凝土仍有较大的剩余强度。这种破坏模式承载能力高,但延性差,且易发生突然破坏。本书通过分析和计算,指出了超筋梁破坏的危害,并提供了避免的方法。 剪切破坏: 构件在剪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会专门讨论剪力分析和设计。 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基于材料性能和截面假定,本书详细推导了各种截面(矩形、T形、I形等)的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包括单筋矩形截面、双筋矩形截面、T形截面等。重点介绍了“等效矩形应力块”概念,它能够简化弯矩计算,便于工程实践。 受弯构件的裂缝控制: 裂缝是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固有现象,但过大的裂缝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本书详细阐述了影响裂缝宽度和分布的因素,如钢筋应力、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构件截面尺寸等,并提供了控制裂缝宽度的设计方法和验算公式。 受弯构件的变形验算: 构件的挠度是影响结构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本书详细介绍了挠度验算的方法,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以及考虑徐变和收缩对挠度影响的修正方法。 2.4 受剪构件 剪切力是结构中常见的荷载,对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至关重要。本书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剪性能。 受剪构件的破坏机理: 详细分析了受剪构件的典型破坏模式,如斜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混凝土受压区的压碎,以及箍筋的屈服等。 受剪构件的抗剪强度: 区分了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和钢筋(箍筋)的抗剪贡献。本书详细阐述了混凝土的斜压破坏机理,以及箍筋在抵抗剪力中的作用。 受剪构件的设计方法: 提供了完整的受剪构件设计流程,包括抗剪强度验算、箍筋的配置数量、间距和形式的选择等。强调了在强剪区域(如支座附近)加强箍筋配置的重要性。 2.5 受扭构件 扭转作用在某些工程结构(如螺旋楼梯、筒体结构)中十分常见。本书也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扭性能进行了分析。 受扭构件的破坏机理: 阐述了受扭构件的斜裂缝破坏机理,以及纵向钢筋和箍筋在抵抗扭矩中的作用。 受扭构件的设计方法: 介绍了受扭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和配筋设计方法,包括纵向钢筋和箍筋的配置要求。 第三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特殊问题 在掌握了基本构件的设计原理之后,本书进一步扩展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分析和一些特殊构件的设计。 3.1 框架结构分析 本书深入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力学行为,包括荷载的传递途径、内力分析方法(如力法、位移法)以及结构的侧向抗侧力性能(如抗风、抗震)。对于抗震设计,本书特别强调了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重要性,包括梁、柱的配筋原则、节点域的构造要求等。 3.2 剪力墙结构分析 剪力墙是抵抗侧向力(风荷载、地震作用)的有效结构构件。本书详细介绍了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内力分析方法,以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剪力墙的抗剪、抗弯和轴压性能,以及配筋设计原则。 3.3 楼板与基础 楼板和基础是构成房屋、桥梁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楼板: 介绍了不同类型楼板(如单向板、双向板、密肋楼板)的力学特性、内力分析和配筋设计。 基础: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原理,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面板的抗弯、抗剪设计,以及桩基的承载力计算和群桩效应分析。 3.4 钢筋混凝土节点设计 节点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连接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安全。本书特别强调了钢筋混凝土节点(如梁柱节点、墙柱节点、梁梁节点)的设计要求,包括配筋构造、锚固长度、连接方式等,以确保节点能够传递和承受设计荷载。 3.5 混凝土耐久性与特殊环境下的设计 除了正常的受力分析,本书还高度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详细介绍了混凝土在各种不利环境(如寒冷地区、潮湿地区、腐蚀性介质环境、海洋环境等)下的耐久性问题,包括混凝土的抗冻融、抗侵蚀、抗化学腐蚀等性能,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设计要求。 3.6 预应力混凝土基础知识 部分章节还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基础概念和初步的力学分析,为读者进一步学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打下基础。 总结: 《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是一本集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教材。它不仅提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所需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更注重实际工程的应用和对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深刻理解。本书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涵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主要方面,是广大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和从业人员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建立起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基础,并能够独立完成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的设计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几年,但仍然感觉在钢筋混凝土设计方面有所欠缺的工程师,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知识,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加入了最新的设计规范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的内容非常详实,覆盖了从材料力学基础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方方面面,而且讲解得非常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分析,作者不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详细解释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来源,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难题,例如裂缝控制、变形计算等,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指导,这些内容对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非常有参考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分析方法,例如薄壁构件、偏心受压构件等,这些内容的处理都非常精细,能够帮助我避免在设计中出现一些潜在的错误。而且,书中提供的算例也都非常贴近实际工程,我可以直接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遇到困难时,总能给我提供最专业的指导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土木工程发展的科研人员,我深切感受到了第三版在内容上的精进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书中对塑性力学理论在混凝土结构分析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构件在极限状态下的破坏机理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高性能混凝土和纤维增强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我们未来的材料研发和结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结构的可靠性理论和概率论方法的应用,这标志着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正在向更加科学和精确的方向发展。此外,书中对一些关键性工程案例的深入分析,特别是针对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书中案例的深入研究,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宝贵的学术文献,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我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虽然不是直接的设计师,但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于我把握整体项目至关重要。这本书《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结构概念,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如何承受荷载的,以及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书中关于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的内容,对我日常的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图纸背后的意图,也能在施工过程中更好地与结构工程师沟通,有效避免一些潜在的理解偏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荷载作用下构件受力行为的分析,例如风荷载、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配筋来抵御这些荷载。这些内容让我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结构的工作状态。我曾经在某个项目上,对一个复杂的楼板配筋方案感到困惑,翻阅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我茅塞顿开,对整个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土木工程师准备的,对于建筑师、项目管理者等相关从业人员,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完成项目。

评分

我是一名学习土木工程的双学位学生,需要同时掌握结构和岩土两个方向的知识,时间非常紧张。这本书《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以其高效和精炼的特点,成为了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助手。它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梳理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让我能够快速掌握最关键的知识点。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没有多余的冗杂信息,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我喜欢书中对关键公式和概念的精炼总结,使得我在复习时能够事半功倍。例如,在复习受压构件的设计时,书中对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以及适用的条件都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让我能够快速回顾并熟练掌握。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虽然我可能无法像专业的设计师那样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岩土工程与结构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我曾经在学习桩基础设计时,对桩顶传力机理感到困惑,而这本书中关于桩与土共同作用的讲解,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帮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吸收和掌握知识,为我的双学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师,当年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条件远不如现在,很多知识都需要自己摸索。如今看到这本《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我感到非常欣慰,也为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们感到高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且讲解得非常透彻,即便是对于我这样多年的老工程师来说,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和理念。书中对一些经典理论的阐述,比如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在混凝土破坏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中的结合,都让我感到非常清晰和深刻。我特别怀念当年学习时,对结构概念的理解总是有些模糊,而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概念解释得非常具体,让我能够回顾并深化我的理解。我曾一度担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的经典理论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但这本书恰恰证明了,经典理论的基石作用依然不可替代,而且通过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些经典理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书中关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也是我当年接触较少的内容,如今看到如此系统和深入的讲解,我深感时代的进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知识的宝库,能够跨越代际,为不同阶段的工程师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发,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

评分

我是一名对结构力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这本《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视角。书中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从基础的材料性能分析,到复杂的结构构件设计,再到整体结构的抗震设计,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解释,例如塑性理论在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有限元方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基础概念,这些内容都为我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和梳理,也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这对于我的学术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非常有帮助。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高强度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也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应用到我目前的研究课题中,发现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加快了我的研究进程,也提升了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本科生设计的教材,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加系统和前沿的知识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我一直认为,理解设计图纸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这本《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书中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机理的讲解,让我能够从设计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配筋方式,以及这样的配筋方式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书中关于配筋构造和施工工艺的介绍,对我指导一线施工人员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关于箍筋的加密区设置,以及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都详细说明了其背后的原因,让我能够更好地向工人解释,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我曾经在施工一个楼梯间时,对踏步板的配筋方案产生过疑问,翻阅本书后,我明白了踏步板的受力特点,以及为什么需要采用那样的配筋方式。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单纯的施工管理者,向一个具备一定设计理解力的管理者转变,这对我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有益。而且,书中对一些复杂节点处理的介绍,也为我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给设计师看的,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经典,那种沉稳的蓝色搭配着银色的字体,一下子就透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力作。翻开扉页,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的标识,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仿佛与大师们对话一般。我拿到的是第三版,相比前几版,页面的纸张质量似乎有所提升,触感更佳,印刷也更加清晰,即便是细小的图表和公式,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目录的设置清晰明了,章节的划分逻辑性很强,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循序渐进,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入门,或者作为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例如某著名建筑的结构设计思路,以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有时候,理论知识再扎实,如果没有工程实践的印证,总会觉得浮于表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讲理论,更是在通过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力学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也解释得非常详细,不会让人觉得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数学逻辑,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精髓至关重要。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所有章节,但仅仅是浏览,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严谨和全面,它不愧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的代表之作。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直以来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觉得这部分内容有些枯燥和抽象。直到我开始阅读这本《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我才真正体会到学习这门学科的乐趣。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清晰易懂,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总是能够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简明的逻辑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例如,在讲解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力时,书中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和文字描述,将混凝土的抗压和钢筋的抗拉作用机理阐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够想象出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变形”的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实例的选择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桥梁、高层建筑到地下工程等多种类型的结构。通过对这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去的,以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同时,书中对于规范条文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它能够引导我们理解规范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于我们今后独立进行设计工作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我的朋友们都推荐我购买这本《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说这是学习钢筋混凝土的“圣经”。拿到书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书中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从最基本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到各种构件(梁、柱、板、墙)的设计,再到整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几乎涵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所有重要方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讲解都非常细致,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书中在讲解梁的正截面受力时,用了非常详细的示意图来展示混凝土的受压区和钢筋的受拉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应力传递过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梁会发生弯曲破坏。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实例都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抗震设计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如何根据地震作用等级来选择合适的配筋方案。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学习抗震设计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如何建造安全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奥秘。

评分

提高体温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健康:

评分

过院士的经典中的经典,历久弥新!

评分

书不错,对我有点帮助,好评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送货很快书也很好。。

评分

在这个犬儒主义横行的社会,任何上进的想法和做法都可能被人投以另类的目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是要追求“万人之上”,“唯我独尊”。所以,人们都会被可怕的文化惯性地推动,而认为:这人以后就是想要踩我头上呀。

评分

1.2.3 主要抗压性能指标值

评分

正版图书,适于科研和学习。

评分

单位用书,正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