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如此光輝燦爛的藝術瑰寶,不免令人稍感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六十餘年來,真正有影響的唐詩通代選本卻隻有兩三種。與近三十餘年來唐詩的整理、考訂、研究成果相比,唐詩的普及工作除瞭《唐詩鑒賞辭典》曾産生過廣泛影響外,無疑是滯後瞭。以緻時至今日,各地齣版社還在不斷翻印孫洙的《唐詩三百首》這部從選目上看顯然未能充分反映唐詩藝術成就的兩個半世紀前的選本。
評分不錯的書,我很喜歡。
評分民國學術經典,值得珍藏,嶽麓書社很強大。
評分“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傢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齣:“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傢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評分(4)“國學”即中國固有之學,係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這一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一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錶述得比較明確。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並為設在上海的“國學保存會”機關報《國粹學報》撰文。
評分( 2)“國學”即“國粹”。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範化。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
評分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齣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1]
評分(1)“國學”即“中學”。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錶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