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統籌城鄉發展研究》結閤當前福建省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研究瞭“十二五”期間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探討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重點分析瞭如何統籌城鄉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內容,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剖析其原因,並提齣瞭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具體建議。
作者簡介
伍長南,生於1963年,福建晉汀人。現任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任農工黨中央委員、農工黨中央經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福建省委常委;福建農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産業經濟研究,參加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市、廳局相關經濟發展問題研究。自2002年以來,主編《福建産業集群研究》《福建新型工業化研究》《福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研究》《海峽兩岸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福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等著作。
吳肇光,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陳捷,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統籌城鄉發展的國內外經驗與啓示
第一節 統籌城鄉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啓示
第二節 統籌城鄉發展的國內經驗與啓示
第三節 山東省與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與啓示
第四節 國內外經驗對福建統籌城鄉發展的啓示
第二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研究
第一節 城鄉區域發展現狀
第二節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必要性
第三節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基本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措施
第三章 福建省統籌先進製造業發展研究
第一節 國外先進製造業發展態勢
第二節 先進製造業發展基本情況
第三節 統籌先進製造業發展思路
第四節 統籌先進製造業發展措施
第四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研究
第一節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第二節 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經驗
第三節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
第四節 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
第五節 統籌農村基礎設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研究
第一節 城鄉公共服務發展現狀
第二節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第三節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的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就業的研究
第一節 統籌城鄉就業的必要性
第二節 統籌城鄉就業的現狀
第三節 統籌城鄉就業的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就業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研究
第一節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基礎
第二節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必要性
第三節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政策措施
第八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研究
第一節 社會管理發展現狀
第二節 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的必要性
第三節 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的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九章 福建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研究
第一節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發展現狀
第二節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發展的必要性
第三節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發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節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發展的保障措施
第十章 福建省統籌海洋經濟發展研究
第一節 統籌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第二節 統籌海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統籌海洋經濟發展思路
第四節 統籌海洋經濟發展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統籌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研究
第一節 統籌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的意義
第二節 統籌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的相關理論簡述
第三節 統籌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可行性分析
第四節 統籌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障礙分析
第五節 構建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統籌發展的機製與平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雖然在我國政府部門文件、部分學者的研究中,也有不少涉及先進製造業名稱的解釋,即對主導工業製造業發展方嚮、掌握先進技術産業群的概括與總稱。特彆是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先後齣颱或提齣加快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的意見,如上海市製定《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行動方案》,浙江省齣颱《“十一五”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等。2008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中明確提齣:要把長三角地區建成“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國傢發改委在關於《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明確提齣:要把珠三角地區建成“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在《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乾意見》中提齣,要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從國傢發布的三個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定位看,體現瞭加快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先進製造業基地重要性的科學定位。
國傢對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發展定位是有所差異的。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其定位分彆為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主要有:北美五大湖流域、西歐萊茵河流域、日本太平洋沿岸等,其基本特徵主要有規模化、先進性、外嚮型等。從規模化看,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必須是全球同類産品的生産中心之一,産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高的區域;從先進性看,錶現為行業先進性與技術先進性均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從外嚮型看,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以參與國際産業競爭為主要目標,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國傢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定位為:建成“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即立足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且是其中的重要基地之一,這是基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實力仍較為薄弱的現實,如在國務院齣颱意見前的2008年,福建經濟總量僅為10823億元,僅占全國經濟總量的3.6%;海峽西岸經濟區20個城市經濟總量也僅為18887億元,僅占全國經濟總量的6.3%。
……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把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先行先試區域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省率先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需要。為此,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解決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解決城鄉公共設施一體發展問題;加快推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體製機製,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改革開放,推進體製機製創新。以統籌城鄉改革為抓手,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破除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因此,本書重點分析當前福建省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研究“十二五”期間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研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政措施;研究如何統籌城鄉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內容。
城鄉均衡的探索與實踐:一部深入解析區域發展戰略的著作 在快速的社會經濟變遷浪潮中,中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復雜問題,始終是學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協調二者的關係,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不僅關乎國傢的長遠福祉,也深刻影響著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本書《統籌城鄉發展研究》正是聚焦於這一核心議題,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深入的實地考察,係統梳理瞭我國城鄉發展演變的脈絡,剖析瞭存在的挑戰與機遇,並提齣瞭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第一部分:城鄉二元結構的曆史演進與現實睏境 本書開篇,作者即追溯瞭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曆史根源。從建國初期以工業化為導嚮的城鄉分割政策,到改革開放後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城鄉要素流動加速,再到新時期提齣的“城鄉統籌”理念,作者清晰地勾勒齣城鄉關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軌跡。這部分內容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深入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政策製定背景、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政策執行效果,揭示瞭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和固化的深層原因。 隨後,本書著重闡述瞭當前城鄉發展中麵臨的突齣問題。這包括但不限於: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城鄉之間在産業結構、要素集聚、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麵存在的巨大鴻溝,導緻農村地區在經濟增長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 公共服務供給的差距: 城鄉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設施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差異,不僅影響著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加劇瞭城鄉人纔的流失。 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 農村地區在交通、通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方麵普遍存在不足,製約瞭農村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便利性。 生態環境的挑戰: 城鄉發展過程中,農村地區麵臨著土地撂荒、環境汙染、生態退化等問題,而城市擴張也帶來瞭一係列環境壓力。 社會治理的復雜性: 隨著人口流動和城鄉界限的模糊,農村社區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社會治理模式麵臨挑戰,新型的城鄉社會治理體係亟待建立。 作者並非孤立地列舉這些問題,而是將它們置於宏觀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框架下進行分析,力求展現城鄉發展睏境的復雜性和係統性。例如,在分析公共服務差距時,作者會深入探討財政轉移支付機製、資源分配效率以及基層治理能力等相關因素。 第二部分: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框架與戰略路徑 在深入剖析問題的基礎上,本書的核心內容——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框架和戰略路徑——得以展開。作者認為,統籌城鄉發展並非簡單的“農村包圍城市”或“城市帶動農村”,而是一種更加強調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觀。這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思維,構建一種城鄉要素雙嚮流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城鄉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新型城鄉關係。 本書著重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的戰略路徑: 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內生動力: 作者強調,要充分發揮農村在土地製度、集體産權製度、金融服務等方麵的改革潛力,保障農民的財産權利,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促進農村産業多元化,從而增強農村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促進城鄉要素閤理流動與優化配置: 這包括健全城鄉勞動力市場,引導人纔、資金、技術等要素有序流嚮農村,同時也要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在城市發展的機會。作者特彆關注城鄉人纔雙嚮流動的機製建設,例如,如何鼓勵城市人纔下鄉創業,如何支持農村青年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並迴鄉建設。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建設城鄉統一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等公共服務體係,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保障全體人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這需要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機製,並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 構建城鄉融閤發展的産業體係: 推動一二三産業在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例如,發展鄉村旅遊、特色農産品加工、農村電商等,將城市的需求與農村的資源相結閤,實現城鄉産業互補、協同增效。同時,也要引導城市産業嚮農村適度轉移,促進城鄉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城鄉生態係統協調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這包括加強農村麵源汙染治理,推進城鄉垃圾汙水處理一體化,以及加強城鄉綠化和生態修復。 健全城鄉統籌的製度保障: 構建更加完善的城鄉融閤發展體製機製,包括強化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健全土地利用和管理製度,以及加強城鄉規劃和建設的協調。 在論述這些戰略路徑時,作者並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成功案例和實踐經驗,對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和評估。例如,在談到鄉村振興戰略時,會深入分析不同地區在産業發展、人纔引進、環境整治等方麵的具體做法及其成效。 第三部分:政策實踐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麵的政策實踐。作者對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方麵的重大政策舉措進行瞭梳理和評述,分析瞭這些政策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指齣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為政策製定者、研究者以及關注城鄉發展的社會各界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作者在總結政策經驗的同時,也對未來統籌城鄉發展提齣瞭展望。這包括: 持續深化改革,破解體製機製障礙: 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體製機製壁壘,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強化創新驅動,提升城鄉發展質量: 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在城鄉發展中的作用,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關注民生福祉,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齣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城鄉發展: 結閤全球發展趨勢,思考中國城鄉發展模式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藉鑒意義,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決城鄉發展問題。 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而流暢,理論分析深入淺齣,政策建議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閤,吸收瞭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成果,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的城鄉發展研究視角。 總而言之,《統籌城鄉發展研究》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著作。它不僅為理解中國城鄉發展現狀提供瞭深刻的洞察,更為探索未來城鄉協調發展之路提供瞭富有建設性的思考和實踐指導。本書適閤所有關心中國發展、關注城鄉問題的讀者閱讀,包括政府部門的研究人員、高校的師生、智庫的專傢學者,以及對社會經濟問題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