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徒手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疾病
  • 天道
  • 命理
  • 哲学
  • 人生
  • 修身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578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516
字数:38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内容简介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精彩书评

  历史是不可摧毁的,也不能抹杀,不能瞒,不能骗。还有历史会再现。以理性或感性再现在史书上,在艺术里,在真里或美里,不论戏剧或悲剧。果然再现了,就有震撼的力量,倒会是摧毁的手段。
  在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档案,找资料,访人物。为真也为美,青灯黄卷,善哉善哉。
  ——林斤澜
  
  作家的戏剧性经历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史,也是人性的证明。陈君的文章就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人证。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细,生动,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独得之秘至少是独得之深与细,他的文章十分好读。读着读着“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至少是一点点风雷。
  ——王蒙
  
  读陈徒手的文章,眼里闪过一个个老先生们,会想起一句话:“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只是,只是,更多的,是想起孤独。怎么也忘不了沈从文先生那封未发出的信:“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孤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望……
  ——网友

目录

善哉 林斤澜 2
人证与史证 王蒙 4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10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28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66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48
1959年冬天的赵树理 200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218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284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404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440
浩然的历史场466
严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协琐事480
林希翎女士489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496
初版后记 508
再版后记 513
三联版后记 515










精彩书摘

《青年突击队》上演颇费周折,屡屡被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打乱,导演和演员们已经无暇去顾及剧本、角色问题。1955年1月下旬,全院组织学习批判《(红楼梦)研究》的有关文件,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院内一些人把焦菊隐视为俞平伯式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把党委书记赵起扬看作“向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投降”、“压制新生力量”的《文艺报》式人物。
据内部印行的《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4月16日刚刚请演员们初读《青年突击队》,不料又布置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政治学习,院里请来了杨献珍、孙定国、黄药眠等学者作学习辅导报告。5月底、6月初,白天举行报告会,晚上分组讨论。6月10日,全院召开反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动员大会,分组讨论报上公布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三批材料及按语。就在这一天忙中偷闲,邀请老舍来剧组谈《青年突击队》剧本。
7月7日特邀当时北京建筑工地上著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来剧院作报告,9日开始组织演员到建筑工地体验生活。谁知8月初全国开展肃反运动,剧院五人领导小组宣布,排练演出全部停止,转入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全院抓出一批历史上有问题的人,立案审查。
11月20日,肃反运动暂告一段落。在这前后,组织全院人员每天上午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文件,进入12月又集中学习上级布置的《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历时一个多月。
很奇异的是,经历了大轰大起的一连串政治运动之后,政治上不断生长的激进引发了艺术上的无比热情。1956年1月28日至31日,剧院连续召开制订十二年规划的会议,初步提出在七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演员四至五人、设计一人;在十二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以上、演员十人以上、设计两人以上。
剧院对“国际水平”的解释是,其艺术作品、水平均获国际公认,享有国际声望。
总导演焦菊隐做规划说明时强调,在十二年内使我院的总体艺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求做到作家成为我院最好的朋友,要争取作家乐意为我院写戏。
院长曹禺兴奋地表示:“一个没有性格的剧院,群众一定不会喜欢。树立我们剧院这一派,在十二年里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在这样气氛里,拖延近一年的《青年突击队》总算进入彩排阶段,1956年2月6日正式公演。在体验生活时,就听到建筑部门不少意见。上演后招待青年突击队员和建筑工地领导观看,收到的意见之多更使剧组一下子难以消化。

前言/序言


《心海拾遗:人生况味与世间观察》 在这幅由无数细碎情感与深刻洞察交织而成的生命画卷中,我们得以窥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本书并非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严谨的学术论著,而是一系列关于个体心灵历程、社会现象观察以及人生哲思的随笔、杂记与短篇故事的集合。它如同一个温婉的倾听者,又像一个睿智的旁观者,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探索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并在此过程中,引发共鸣,启迪思考。 篇章一:浮世绘卷,人间百态 本书的开篇,便以一双细腻的眼睛审视着周遭的世界。从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头,到灯火阑珊的深夜小巷;从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到泥泞乡间的小路,作者的目光无处不在。我们能看到早高峰时,人们脸上写满的疲惫与匆忙,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奔波于各自的轨迹;也能看到黄昏时分,老人们坐在公园长椅上,脸上泛起的淡淡笑意,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安宁与智慧。 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为生计而奔波的平凡打工者,他们用汗水浇灌着梦想的种子;心怀理想却屡屡受挫的创业者,他们坚韧不拔,在逆境中寻找破局之道;经历风雨,却依然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沉淀出醇厚的光泽;还有那些孤单的老人,他们的回忆里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眼神里写满了对过往的眷恋。这些人物,或许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瞬间的投影,或许是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浮世绘,让我们不禁感叹人生的丰富与复杂。 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同样敏锐而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如何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挟,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如何寻找自身的价值与定位,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焦虑与迷茫;在人与人之间日益疏远的今天,如何维系真挚的情感,如何构建温暖的社群。这些问题,都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穿梭于文字之间,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的深层思考。 篇章二:心之 labyrinths,情感的潮汐 人生而有情,情感的潮汐起伏跌宕,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丰富也最动人的篇章。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了更加私密的内心世界,探寻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脉络。 这里有关于“爱”的种种表达。它可能是一见钟情时的怦然心动,是细水长流中的彼此扶持,是默默守护时的深情不语,也可能是因误解与隔阂而产生的痛苦与遗憾。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萌芽、滋长、成熟,以及偶尔的枯萎。读者的情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时而为主人公的幸福而欣喜,时而为他们的遭遇而黯然神伤。 除了爱情,亲情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父母与子女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兄弟姐妹之间或许有争执,却永远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书中对亲情的描绘,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出这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可能蕴含着无尽的关怀与付出。 此外,还有友情、乡愁、孤独、失落、希望……这些构成了人类情感光谱中丰富而多样的色彩。作者不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也毫不吝啬对光明与美好的赞颂。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犹豫、挣扎、恐惧,以及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良、勇气、担当,都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者或许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不曾言说的情绪,在此刻得到了理解与释放。 篇章三:哲思低语,生命的诘问 当情感的潮水稍稍退去,我们便会开始对生命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和形而上的领域,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终极关怀。 作者并非试图给出标准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本就因人而异,且随着个体经历而不断演变。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片段,引发读者自身的探索。例如,关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是否珍惜眼前的时光,还是沉湎于过往,或是不知所措地担忧未来? 关于“选择”的艰难,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岔路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结局。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承担选择的后果,又如何在失意时重新站起? 关于“孤独”的本质,它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还是一种可以被超越的状态?在现代社会,孤独感似乎愈发普遍,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连接中,同时保持独立的自我? 关于“死亡”的思考,它是终结,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积极地生活? 这些思考,如同在静夜中的低语,不激昂,却足够穿透人心。它们来源于作者长久的观察与体悟,也来源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读者在阅读这些篇章时,可能会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进入一种宁静的沉思状态,与作者一同,在生命的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微光。 尾声:在平凡中寻找诗意 《心海拾遗:人生况味与世间观察》并非要宣扬某种特定的生活态度或人生哲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生百态,映照出读者自身的内心。作者以一种谦逊而充满敬意的姿态,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引人深思的片段。 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有的只是寻常巷陌里的温情,日升月落间的感慨,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交流,以及个体在时光长河中,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恒久追问。 本书的核心,在于“看见”与“感知”。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看见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深刻;感知那些细微的情绪,感知那些流淌在生命中的温暖与力量。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那些属于自己的“诗意”。 或许,在阅读完本书的每一页之后,你并不能立刻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你的眼睛能够看到更多,你的心能够感受到更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宝藏,而本书,只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能够更好地审视这份宝藏,并从中汲取属于你的养分。 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人生况味的细致品尝,一次对世间万象的温情观察。愿这本书,能成为你生命旅途中,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一个可以分享的知己,一份可以不断回味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也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被它朴实又带着点哲学意味的书名所吸引。读进去之后,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的文字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挖出一些常人忽略却又意味深长的东西。 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停下来,想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以为已经释怀的,或是被遗忘的,又会在文字的触动下重新浮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真实的情绪,那些柔软的,甚至有些脆弱的部分。它没有强加给我任何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自己去审视,去思考。 在某个深夜,读到一段关于“和解”的文字,我突然就释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不肯放过自己,不肯与过去的自己,或者那些不愉快的情绪达成和解。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做,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那种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突然间,一丝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前行的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平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焦虑和压力裹挟着前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内心的浮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目标,而是享受当下,珍惜眼前。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鸡汤”式的读物,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的不完美,去理解人生的无常,去在经历中成长。每一次翻开,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找到力量,也找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评分

初见《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是被那略带沧桑的书名所吸引。读过之后,才发觉它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人生的种种况味。 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逃不脱人性的枷锁,也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读他们的故事,就像在照镜子,看见了自己身上那些或光明或阴影的部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给“病”下任何定义,也没有提供简单的“治愈”方法。它只是呈现了“有病”的状态,然后让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去接纳。这种不设限的探讨,反而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通过这些细节,他勾勒出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每一次读这本书,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让我更加理解人生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也更加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励志读物,而是一本陪伴你成长的心灵导师。

评分

翻开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知道“人有病,天知否”这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没想到,它带给我的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心灵旅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描绘的那些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境遇里,却有着相似的困境和挣扎。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那些角色,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希望也有绝望。读他们的故事,就像在读我们自己的人生片段,会心一笑,也会黯然神伤。有时候,我会忍不住代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如何面对。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但又不显得空洞。作者善于将抽象的道理,融入到具体的叙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着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关于“意义”的探讨,关于“选择”的权衡,关于“苦难”的接受,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结构。虽然是以“修订版”的名义出现,但读起来却毫无突兀感。文字流畅自然,衔接紧密,仿佛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打磨而成。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雕琢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阅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理解人性的复杂,并在困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

评分

读《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恰恰是这种平淡中的深刻,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特别到位。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那些难以言说的隐秘心思,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在说出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的人生是为了什么?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作者通过他的文字,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在的自己,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去理解那些看似“病态”的根源。 我喜欢这本书的真实感。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也没有刻意制造虚假的希望。它只是如实地呈现,然后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接纳。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给了我一种力量。 它不是一本让你看了之后就能立刻改变的书,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慢慢发芽,慢慢成长。它像一位智者,用温和的语言,引导你走向更开阔的心灵境界。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新的启发。

评分

拿到《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这本书,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哲理书。然而,读下去之后,却深深被它的独特风格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真”。作者没有回避人生的痛苦与无奈,也没有过度美化生活的理想。他只是用一种平和的姿态,去描绘那些真实的,充满矛盾的人生片段。 我喜欢作者对“病”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疾病,更包含了心灵的困顿、情感的羁绊,以及人生中的种种不圆满。这种广阔的视角,让我对“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一些论述,虽然看似简单,却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它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角落。有时候,读到某一段,会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个问题,突然就有了答案。 这本书不是要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灰度的色彩。 读完这本书,虽然内心依旧会有一些困惑,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释然。它让我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关怀自己和他人。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好书。

评分

那时的人有病,现在的何曾不是?一样

评分

京东物流速度很快 东西都完好 价格优美

评分

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满减活动叠加神券后再银联-30,性价比无敌,懂的人买书一直都在京东,不二之选!

评分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评分

以不同的视角看看建国后知识分子经历过一系列的波折,值得深思

评分

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评分

京东买书就是快!晚上下单第二天一早就送来了!书很好 快递小哥也好,家里只有老人 他就给送上楼了?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这个书名起的好,很有哲理,很契合那个年代。《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