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承学 著
图书标签:
  • 晚明文学
  • 明代文学
  • 小品文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修订本
  • 古典文学
  • 文学批评
  • 晚明文化
  • 戏曲杂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28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04
字数:39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晚明小品研究》:全面展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晚明小品文。

  追求个性解放、现世乐趣和享受的小品文之盛行,如何见出小品文的危机。

  突显晚明文人性灵与真情。

  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极盛。《晚明小品研究》深入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方面,勾勒出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地评判晚明小品的价值。同时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考察其历史影响。作者把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作者颇重艺术感受,笔下常蕴诗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遥之趣。《晚明小品研究》是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吴承学,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主要研究领域是古代诗文评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著作有《晚明小品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旨永神遥明小品》等及论文多篇。编著有《晚明文学思潮研究》《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中国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明小品的文学背景与文化土壤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散文
第二节 唐宋派及艺术家散文
第三节 个性之潮与艺术氛围

第二章 晚明文学前驱的小品
第一节 徐文长小品
第二节 李卓吾小品
第三节 屠赤水小品

第三章 汤若士诸家小品
第一节 汤若士小品
第二节 张元长小品
第三节 陈眉公小品

第四章 公安派小品
第一节 袁中郎小品
第二节 袁伯修、袁小修小品
第三节 公安派的友声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
第一节 钟伯敬小品
第二节 谭友夏小品
第三节 刘同人小品

第六章 李长蘅诸家小品
第一节 李长蘅小品
第二节 王季重小品
第三节 张宗子小品

第七章 林泉高致
第一节 山水园林小品
第二节 古今游记之最

第八章 逸致闲情
第一节 清言与箴言
第二节 清赏小品

第九章 尺牍随笔
第一节 尺牍小品
第二节 艺术随笔

第十章 谑趣风情
第一节 戏谑小品
第二节 香艳小品

第十一章 悲怆之音
第一节 不平与讽刺
第二节 亡国悲声

第十二章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
第一节 闲适与放诞
第二节 焦灼与困惑
第三节 真趣与轻狂

第十三章 晚明小品的艺术创造
第一节 传统与出新
第二节 体制与形态
第三节 意境营造

第十四章 晚明小品的命运和地位
第一节 晚明人的小品观
第二节 晚明小品在清代
第三节 晚明小品在日本
第四节 晚明小品在二十世纪中国


征引书目






精彩书摘

文震亨,字启美,长洲人,文徵明的曾孙。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明亡后,殉节而死。他著有清赏类小品文《长物志》十二卷(“长物”,即多余之物,典见晋代王恭之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三《长物志》提要说此书:“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槃余事》为参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谓‘清供’者是也。然矫言雅尚,反增俗态者有焉。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长物志》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类,各为一卷,比较全面地表现了晚明文人关于生活环境的美学观念。
《长物志》所论,大致是如何营造家居高雅的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室庐”一则说: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生活环境有多种多样,有在山水之间者,有在乡村者,有在远离车马的郊居者,但对于多数士人来说,其生活环境却是“混迹廛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世俗生活也越来越喧嚣。于是,有必要在“廛市”中营造一个优雅清静的艺术环境,像陶潜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以清言的形式,非常精辟地谈论说:“幽居虽非绝世,而一切使令供具,交游晤对之事,似出世外。”于是,人们大可不必车船劳顿,或艰难跋涉去游山玩水、寻幽访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自己的庭院、台阁、居室,水石、草木、蔬菜、门窗阶栏、书画古玩、文房四宝、坐几椅榻、车舟等,都可以构成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比山水园林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平和,也更为温馨,是人们最为寻常,也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这反映一种新的生活美学意识。
同文学艺术一样,中国古代环境建构艺术,也讲究“师法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进行再创作,把自然景观带到庭院之中。文震亨《瀑布》讲在庭院中构建人工瀑布:

山居引泉,从高而下,为瀑布稍易。园林中欲作此,须截竹,长短不一,尽承檐溜,暗接藏石罅中,以斧劈石叠高,下凿小池承水,置石林立其下,雨中能令飞泉喷薄,潺湲有声,亦一奇也。尤宜竹间、松下,青葱掩映,更自可观。亦有蓄水于山顶,客至去闸,水从空直注者,终不如雨中承溜为雅。盖总属人为,此尚近自然耳。

再造自然,又要泯灭人为的痕迹,使之近于自然。这种艺术环境的建构,主要不是“侈土木,尚丹垩”,追求富丽堂皇,而是要反映一种幽雅的审美趣味。如房间内部的布置,讲究“安设得所”:

位置之法,烦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若使前堂养鸡牧豕,而后庭侈言浇花洗石,政不如凝尘满案,环堵四壁,犹有一种萧寂气味耳。

所谓“清斋位置”,也即是生活环境的布置,使每一细微之处都透露出清雅的人文气息。如坐几、坐具、椅榻屏架、悬画、置炉、置瓶等处的布置,都很有讲究。同是居室,小室与卧室、敞室,各异其趣。《长物志》既讲实用,也讲艺术,其环境美学的观念,甚至在今天,仍有其价值。而从小品文角度,《长物志》多以优美和抒情的语言来叙述清雅环境的建构和鉴赏,文采清丽,精致可爱,本身也是颇有审美价值的小品文。
茶与酒,不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物资,也是文人生活的清品。文震亨《长物志》卷一二《香茗》在香与茶之上,寄托了深厚的人文意义: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语蓬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茶道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使人达到妙合自然的淡泊心境。饮茶不但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格培养和熏陶的大事。
程羽文的《清闲供》,是一部相当细致、别致地表现文人日常生活艺术的小品文。《清闲供》中的“小蓬莱”条说,蓬莱之所以是仙境,因为它隔谢了人世间的嚣尘浊土。而对于士人而言,心远地自偏,“即尘土亦自有迥绝之场,正不必侈口白云乡也”,关键是自己建构一个清逸宁静的生活环境。下面便是程羽文对生活环境的一些标准: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在这里,程羽文别出心裁地用顶针的修辞方式来写。这并非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体现一种美学观念。即以这种环环相扣的语言,建构一个诸种要素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大体上构成一幅当时文人理想的园林生活场景。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学观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一种清雅的情调。
《清闲供》还说,日月流逝如梦,加上人们又“名犇利竞,膏火自煎”,所以,人生如蜉蝣。高士必须在日常生活之中善于发现情趣和美感,把握和享受每时每刻、每个场景、每个细节。故又作“四时欢”一则。写在一年四季中,如何品味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如“秋时”的清课是:

晨起下帷,检牙签,挹露研朱点校。禺中操琴调鹤,玩金石鼎彝。
晌午,用莲房,洗砚,理茶具,拭梧竹。
午后,戴白接,着隐士衫,望红树叶落,得句题其上。
日晡,持蟹螯鲈脍,酌海川螺,试新酿,醉弄洞箫数声。
薄暮,倚柴扉,听樵歌牧唱,焚伴月香,壅菊。

“冬时”的清课则是:

晨起,饮醇醪,负暄盥栉,禺中置毡褥,市鸟薪,会名士,作黑金社。
晌午,挟理旧稿,看晷形移阶,濯足。
午后,携都统笼,向古松,悬崖间,敲冰煮建茗。
日晡,布衣皮帽装,嘶风镫,策蹇驴,问寒梅消息。
薄暮,围炉促膝煨芋魁,说无上妙偈,谈剑术。

高濂的四时清赏,只是开列了游赏的内容和地点,而程羽文则连时间表都排出来了。岂但一年四季的享受不同,便是一日十二时辰,也须是“随方作课,使生气流行”。故又有“二六课”一节,从清晨到深夜的时时刻刻(“二六”即十二时辰),都有讲究。程羽文在此则的序文中说:“撒开两手,鱼跃鸢飞;打破桶底,中流自在。此是转身向上一路,还从法外护持。所以饥食困眠,假借四大;行生坐卧,不离色身。但令二六时中,随方作课,使生气流行,身无奇病。只此着衣吃饭家风,便是空假中观正局。”可见,程羽文的“清闲供”,受到佛家很大的影响。他在“二六课”中,把每天的时间分为“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子”“丑寅”“卯”,详细地开列了一张享受生活、品赏人生与修身养性的时刻表。
晚明有不少关于文人清玩的小品。所谓清玩,主要是指古钟鼎彝器、书画、石印、镌刻、窑器、漆器、琴、剑、镜、砚等。屠隆《考槃余事》一书,即是讲述关于书版碑帖、书画琴纸、笔砚炉瓶和日用的器用服饰之物的鉴赏艺术。而董其昌(1555—1636)的《骨董十三说》,可以说,是对于古玩的概论性小品,其书论“骨董”的类别、特点、形态和品赏方法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人们古玩清赏的文化分析。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声色臭味之好,“故人情到富贵之地,必求珠玉锦绣、粉白黛绿、丝管羽毛、娇歌艳舞、嘉馐珍馔、异香奇臭,焚膏继晷,穷日夜之精神,耽乐无节,不复知有他好。”于是,人们逐渐厌倦了这些新声艳色,“故浓艳之极,必趋平淡;热闹当场,忽思清虚”。他的结论是“好骨董,乃好声色之余也”。这是说,品鉴古玩,是为了在声色之外,找到一处清虚之地。所以,品赏古玩,也是一种闲适的人生修养,也可以进德修身,而且“有却病延年”之助。因此,玩赏“骨董”,便不可“草草而玩”:

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若与古人相接欣赏,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故玩骨董,有助于却病延年也。

清玩的目的是“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是,这种清玩便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意义。不过,清玩生活本身具有一种贵族气息,不但百姓“玩”不起,一般的文人恐怕也难以有此清福。

前言/序言

绪论

中国古代散文经过先秦两汉的辉煌,此后在六朝让位于骈俪之文;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复兴古文,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继而光大之,并从骈体文手中夺回失去多时的文坛宗主地位。于是,传统古文又轰轰烈烈,呈现中兴气象,一时威风八面。
然而宋代以后,传统古文便呈式微之势,而那些曾为文人雅士所鄙视的通俗文学样式,如词、曲、小说、戏剧,不但热热闹闹地登上文坛,还逐渐堂堂正正地唱起主角。虽然,在正统文人眼中,传统诗文仍占统治地位,但事实上,它们已是雄风不再。尽管明代不少文人多次试图复兴传统古文,几经努力,亦有所起色,但总体终究无法恢复往日辉煌。
正当传统古文逐渐式微之时,先前在文言文中并不起眼的小品文,却如老枝新芽,蓬勃发展,蕞尔小邦,竟蔚然而成大国。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盛极。晚明小品艺术价值颇高,流露出晚明文人的性灵与真情,富有生活情调。它表现出的强烈个性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否定。晚明小品是古代散文珍品,它为古代散文带来了荣耀,使之在文坛上能于通俗文学样式之外,争得一席之地。人们在列举明代文学成就时,往往如数家珍地提到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小说、传奇,但切不可忘记晚明小品。
晚明小品历史上曾长期受到贬抑和忽视,近年却又被推崇到不甚合适的地位。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晚明小品,是一个兼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晚明小品在传统古文之外另立一宗,它们不但走出“文以载道”的轨辙,而且逸出古文体制,以悠然自得的笔调,以漫话和絮语式的形态体味人生。晚明小品淡化了“道统”而增强了诗意,这可以说是其主要特点。这种特点既包含长处,也包含短处:它在自由抒发个性,真实表现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方面,比传统古文更为灵活自如;而传统古文的规模、气魄、格调、法度、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等,则晚明小品文难以望其项背。晚明小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能忽视,但也要避免不切实际地拔高。我们在欣赏晚明小品时,亦应看到它的一些流弊;在品鉴晚明文人的风流格调时,也不要忽略他们的不良习气。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拓展了文学散文的表现疆域,然而在总体上,又表现出某种狭隘性。抒发性灵本是文学创作题中应有之义;“性灵”二字固然重要,然文学表现的对象却绝不止于此。闲适固然也令人向往,但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而绝不是全部。
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真实而形象的写照。这些小品,素以清高、淡远、萧散、倜傥著称,然而也反映出晚明某些文人的浮躁、不安、狂放、压抑、困惑、焦灼和痛苦。那个时代既有“个性解放”,又是人欲横流,文人们大胆地追求现世的乐趣和享受,他们放荡风流,同时不少人也难免卑俗化,沾染上市侩气,沉湎于纵欲狂澜之中,而难以自拔。
一丘一壑,一亭一园,固足令人玩味不已、流连忘返,然若以为天下之美尽于此,而不知此外复有名山大川、北海南溟,则陋矣!晚明小品空灵闲适,足令人称赏;然若以为中国文学之精妙尽于此,或以为此即是古典散文最精妙之处,则亦陋矣!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历史中,那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那些与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休戚相关而且表现出正大刚强审美理想的作品,才是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主体。晚明小品,尽管佳妙,毕竟还是小品。它们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主体的补充,当然是一笔相当精彩的补充。不过,就是在中国历代小品文中,晚明小品的艺术成就,也并非前无古人。晚明固然是小品文极盛的时代,但魏晋、唐宋的诗人作家,以余事作小品,亦可谓无意于佳而自佳。与晚明小品相比,它们自有其难以企及的妙趣。
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历史研究,对于理解当代史也是大有裨益的。十年来,小品热持续不降,也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奇观。小品热,反映了当代的社会心态。文学告别了崇高和沉重,走向轻松和自由。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逃避崇高、走向世俗的时代,而其极端者,甚至走向鄙俗化、市侩化。当今社会,弥漫着一种“小品习气”。不少读者偏嗜小品,他们流连于此,而不知此外有更为瑰丽辉煌的世界;一些作家,也只追求这种空灵闲适的小品风味,而不愿去追求更为崇高壮美的艺术境界。一些人粗通文墨,辄满纸庄禅;初涉人生,已泛论尘外。装深沉反成佻薄,饰高旷却显浅陋。而其下者,弄“真”成假,求雅得俗,空灵变为空洞,闲淡流为扯淡,小品也就成为无聊小语了。小品的危机,正隐藏在小品文盛行之时。
鲁迅先生在《杂谈小品文》中,指出当时的小品文创作,只重在“逸士”的“超然”。他非常深刻地说:

逸士也得有资格,首先即在“超然”,“士”所以超庸奴,“逸”所以超责任:现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实是大有理由,毫不足怪的。

今天,重温鲁迅先生的话,仍然意味深长,启人心智。重视明人小品,固然可以,问题就在于“特重”二字。今天文坛的“特重”小品,也是“大有理由”。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序》中,有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我卤莽地说一句,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这句话的确有点“卤莽”,把小品文视为文学发达的极致,未免失之偏颇;但如果一个时代只剩下小品文“兴盛”,却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撰此小书,并无意为目前的小品热推波助澜,只是想介绍晚明主要的小品作家,勾勒晚明小品的发展线索,概括它表现在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总体特点。既道出其妙处,也揭示其弊端。让读者比较真实、全面地认识晚明小品,而不是毫无保留地欣赏、玩味和接受。我更希望读者不仅喜爱晚明小品,还能进一步去探索、欣赏古典文学中更为宏大、更为崇高的艺术世界。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想对本书的研究范围略作一点说明。所谓晚明,传统是指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朝灭亡(1573─1644)这段七十余年的历史。但是晚明作家因有其承前接后的生活跨度,却难以作出绝对的划分。本书所研究的晚明作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指那些主要生活与创作年代在晚明的作家,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另一种是指那些尽管主要生活与创作年代是在明代中期或清初,但在晚明生活过相当一段时间,在当时又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比较难以区分的是明末清初作家,有时难以明确是明人还是清人。碰上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态度是“从众”——依照学术界的惯例。
再说晚明小品的范围。“小品”之名,本于佛学。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文学》引释氏《辨空经》说:“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二十七卷本与十卷本,一称作《大品般若》,一称作《小品般若》。所以,“小品”原意是与“大品”相举而言的,小品是佛经的节文。小品佛经因为简短约略,便于诵读、理解和传播,故颇受人们喜爱。如六朝张融《遗令》就写道:“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临死尚念念不忘“小品”,可见其受欢迎之程度。中国古代小品文历史悠久,但直到晚明,人们才真正把“小品”一词运用到文学之中,把它作为某类作品的称呼。而小品文在晚明也从古文的附庸独立为自觉的文体。“小品”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文体概念,要为“小品”下一个准确定义,恐非易事。它不像小说、戏曲、诗词、骈文等文体,在艺术形式上有着某些鲜明具体的标志与特点;更准确地说,“小品”是一种“文类”,它可以包括许多具体文体。事实上,在晚明人的小品文集中,如序、跋、记、尺牍,乃至骈文、辞赋、小说等几乎所有文体都可以成为“小品”。不过,综观大多数被称为“小品”的作品,仍然有其大体上的特点,它不是表现在对于体裁外在形式的规定,而主要在于其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曰:“小。”即篇幅短小,文辞简约,独抒性灵,而韵味隽永,用晚明人形容晚明小品的话便是:“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
我的研究沿着如下思路进行:第一章,论述晚明小品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土壤;第二章至六章,具体研究晚明著名小品作家和流派;第七章至十一章,研究晚明小品的文体与类型;第十二章至十三章,从整体上研究小品所反映出来的晚明文人心态与习气,研究晚明小品的艺术传统和文体创造;第十四章,分别研究晚明小品在晚明、在清代、在日本,以及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不同影响和命运,从接受眼光来研究晚明小品的历史地位。这种研究力求做到微观与宏观并重,在文化背景下研究文学本体,从个别的、具体的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然而,“非知之难,行之惟难”。研究方法容易说得冠冕堂皇,操翰搦管却往往力不从心。由于自己学识浅陋,研究思路与具体写作之间不免存在差距,而且研究思路和学术观点本身也不一定正确,因此,书中必定还有许多讹误之处,希望得到学界前辈、同道与读者的批评。
晚明风华:文人性情与士林生活的多维审视 晚明,一个承载着辉煌与转型、繁华与隐忧的时代。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禁回首那个文人璀璨、士林活跃的时代,去探寻隐藏在文学创作、艺术活动、社会交往之下的深层脉络。本书并非直接梳理晚明小品的创作流派或名家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场域,尝试从文人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的物质与精神构成、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透视晚明士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文人之“心”:精神世界与价值困境 晚明士人,身处一个由传统儒家思想主导,却又受到域外思潮、市井文化冲击的复杂时代。他们的内心世界,既承载着对“圣贤之道”的追寻,也饱受着世俗功名、个人情感的纠缠。 “理”与“欲”的辩证: 晚明士人普遍面临着儒家“理学”对个人“欲念”的压抑与规范。然而,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个体欲望的释放有了更多的可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书将不聚焦于具体的哲学辩论,而是从晚明士人的书信、日记、诗文创作中,捕捉他们对于“理”与“欲”之间张力的体悟。例如,一些士人如何在坚守儒家伦理的同时,又流露出对物质享受的向往,对男女情爱的眷恋,以及在仕途不如意时的失落与愤慨。我们将分析这种“承认欲望”的心态,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审美趣味的转变,例如对“真性情”的强调,对“奇情”的追求,甚至对一些“非主流”情感的关注。 “出世”与“入世”的摇摆: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在晚明社会依然根深蒂固,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越来越多的士人开始对仕途产生怀疑,选择“退隐江湖”或“寄情山水”。本书将不罗列辞官返乡的名士名单,而是深入探讨这种“退隐”背后的复杂心理。这种退隐,究竟是真正的“精神解脱”,还是对现实的无奈逃避?是“归隐田园”的诗意栖居,还是“埋首故纸”的自我慰藉?我们将从他们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官场蝇营狗苟的批判中,感受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的不断叩问。同时,也关注那些虽然身处庙堂,却仍心怀“致君尧舜”理想的士人,分析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妥协。 “我”的觉醒与个体价值的凸显: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士人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才情和独特性。本书将不分析具体的“个人主义”思潮,而是从文学艺术作品的视角,展现这种“我”的觉醒。例如,那些突破传统范式的诗词歌赋,那些描绘个体细腻情感的散文,以及那些强调艺术家独特“造诣”和“性灵”的论述,都体现了晚明士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将分析这种对“个性”的尊重,如何挑战了过去“齐一化”的审美标准,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士人之“生”:物质与精神的交织 文人的生活,并非总是“清谈误国”、“高卧终日”。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本书将不描述具体的文人轶事,而是从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的角度,展现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致: 晚明商品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士人的物质生活。从精美的服饰、家具,到雅致的茶具、香具,再到各色饮食、园林生活,都体现了当时精致化的生活品味。本书将不列举具体的器物名录,而是从对这些物质细节的描写中,折射出士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物质的“玩物”来寄托情感、消磨时光。例如,对茶道的讲究,对花鸟鱼虫的喜爱,对收藏的痴迷,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情趣的体现。 文化生活的多元与辐射: 晚明时期,印刷术的普及和知识传播的便利,使得文化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小说、戏曲、笔记、画谱等也成为士人重要的阅读对象。本书将不讨论书籍的出版史,而是从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如何渗透到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对戏剧的关注,对小说中人物的议论,都反映了士人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反思。 社交圈子的构建与文化传承: 士人之间的交往,既是个人情感的维系,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文人雅集、诗社唱和,到书画交流、游山玩水,都构建起了一个个紧密的社交网络。本书将不详细介绍具体的雅集活动,而是从这种社交模式,如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创新,如何影响了士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如何在群体互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这种“圈子文化”,既有互相砥砺、共同进步的一面,也可能存在着群体认同的局限性。 三、士人之“域”:社会生态与时代印记 文人的生存,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晚明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经济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士人的生活和创作。 政治气候与士人心态的互动: 晚明政治的动荡与腐败,无疑是笼罩在士人心头的一片阴影。本书将不深入分析朝堂上的政治斗争,而是从士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官场黑暗的嘲讽、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来感受这种政治气候对他们心态的影响。有些士人选择顺应时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有些则选择特立独行,以笔为剑,批判时弊。 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晚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为士人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更多的生活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价值冲击。商业精神的渗透,是否会侵蚀传统的文人气节?市场经济的逻辑,又如何影响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本书将不讨论经济理论,而是从士人作品中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对“市井气”的接受与排斥,来探讨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张力。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晚明时期,随着海禁的松动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传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虽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尚不深远,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士人的关注。本书将不详细介绍传教士的活动,而是从士人的一些著述中,捕捉他们对域外文明的初步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可能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埋下伏笔。 结语 《晚明风华:文人性情与士林生活的多维审视》旨在提供一种审视晚明士人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的独特视角。我们并非试图提供一份详尽的晚明小品“百科全书”,而是希望通过对文人精神、物质生活、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入剖析,勾勒出晚明士人丰富而复杂的心灵图景,以及他们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所经历的困境、所追求的价值、所展现的生命力。本书希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真实心跳,去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去体会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更深切地理解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向往。晚明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交织,文人阶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也是生活美学的实践者。“小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恰好能够承载这些丰富的内容。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他们的交游、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走进他们的书斋,感受他们的笔墨芬芳,品味他们的生活哲学。这本书的“修订本”也让我相信,它一定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能够提供更具价值的洞见,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我对明末社会思潮变迁的兴趣。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都对当时的文人心态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小品”是如何反映这些变化的。是更趋向于个体感受的抒发,还是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是充满了享乐主义的色彩,还是透露出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反思?这本书的“修订本”字样,也让我对其内容有更高的期待,或许是对原有的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严谨的考证,也可能是在新的史料发现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具启发性的解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琐碎的“小品”文章,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晚明社会更深层次的文化面貌和思想动态。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文人的书斋,听他们谈笑风生,品他们杯中之物,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韵味。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个人对古典文学的痴迷,尤其是那些以抒情、记叙为主,篇幅不长的散文作品。晚明时期,正是小品文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文采斐然、意趣盎然的作品。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人物,但市面上许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明末文人如何通过“小品”来展现其独特个性和生活情趣的论述,比如他们是如何描绘自然风光、品评茶酒、谈论友谊,以及如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这本书的“修订本”更让我觉得,它一定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深刻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让人惊喜了!一直对明朝晚期那段历史心怀好奇,尤其是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总觉得其中蕴藏着许多细腻的情感和智慧。拿到《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专注于“小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雅致和亲切。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在文人笔下的点滴生活,体现在他们对身边事物的情感抒发。这本书,我预感一定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更真实、更生动的侧面。我期待它能像一扇小窗,让我透过缝隙,看到晚明文人精致的生活方式,看到他们对风雅的追求,看到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里,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寄托。也许,还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细腻的笔触去观察和记录生活。我猜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非常有品味的人,才能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去挖掘那些被宏大历史洪流所掩盖的珍珠。

评分

拿到《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我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心设计的封面吸引了。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明史的学者,但对那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史书中的文人轶事和诗文随笔,总觉得它们比那些正史记载更加鲜活,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的题目,“小品研究”,恰恰点出了我所追求的那种细腻而深入的视角。我期望它能带领我走进晚明文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持着一份清醒和雅致。我好奇他们如何用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如何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又如何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中,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修订本”也暗示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不断完善,这让我对它的可读性和信息量充满了信心。

评分

京东图书很优惠,活动囤书,有生之年系列

评分

被掩埋的巨人》借奇幻史诗的外衣探讨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民族与个人面对历史宿怨时应当如何在记忆与宽恕间做出抉择,而这个问题恰恰出人意料地紧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民众思潮。中国读者甚至能够比英语世界的一般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思考作品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

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极盛。《晚明小品研究》深入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方面,勾勒出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地评判晚明小品的价值。同时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考察其历史影响。作者把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作者颇重艺术感受,笔下常蕴诗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遥之趣。《晚明小品研究》是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

评分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

评分

曾经心爱的女孩 我却让她擦肩而过

评分

好书。六一八入手一大堆书,慢慢看。

评分

这本书算是一本混合型的讲述类历史书,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实物奏本、廷寄、私人信函等等,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那一段故事,通篇多为文言句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适应,理解起来可能慢一些,总体来说还不错。

评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抉择(精装本)》是一部反贪腐题材的小说。作品中,作者对于腐败现象的尖锐揭露,对于腐败深层原因的深刻思考,对于社会转型中的工人阶级命运的人文关怀,使得小说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小说,曾改编为电影在全国公映,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于2000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评分

买来送朋友的,写得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