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植物學科組的領導下,由北京大學齣版社組織全國農林植物類教學示範中心的院校集體討論編寫。主要實驗內容以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內容為主,也參考瞭農學專業、種子專業、園林專業、林學專業開設的“植物病理學”、“林木病理學”、“園林植物病理學”、“園藝病理學”、“果樹病理學”等課程的總論部分的教學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植物病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分上、下篇編寫,上篇為病原學實驗,包括植物病害的癥狀識彆,病徵特徵觀察和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特徵觀察,目的是使學生瞭解和掌握主要病害癥狀和病原物鑒定特徵,為病害的田間識彆診斷打下一定基礎;下篇為基本技術實驗,包括有關植物病害室內診斷技術,標本采集製作技術,病原菌分離培養技術,病害侵染、流行、病害調查和藥劑篩選的基本研究技術和方法,目的是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在生産實踐中進行一些病害調查、監測和防治,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提高應用性人纔培養的針對性。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病原學實驗
實驗1 植物病害的癥狀觀察
實驗2 菌物一般形態的觀察
實驗3 黏菌、根腫菌及其所緻病害
實驗4 卵菌及其所緻病害(一)
實驗5 卵菌及其所緻病害(二)
實驗6 接閤菌及其所緻病害
實驗7 子囊菌及其所緻病害(一)
實驗8 子囊菌及其所緻病害(二)
實驗9 擔子菌及其所緻病害(一)
實驗10 擔子菌及其所緻病害(二)
實驗11 擔子菌及其所緻病害(三)
實驗12 無性菌類——絲孢綱及其所緻病害
實驗13 無性菌類——腔孢綱及其所緻病害
實驗14 植物病原菌物的分離技術
實驗15 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離和純化
實驗16 植物病原細菌鞭毛染色
實驗17 植物病原細菌革蘭氏染色
實驗18 植物病原細菌的生理生化測定
實驗19 植物病毒的生物測定
實驗20 植物病毒粒體的電鏡觀察
實驗21 植物病毒內含體的觀察
實驗22 植物病毒株係的測定
實驗23 植物病毒ELISA檢測
實驗24 瓊脂雙擴散法檢測植物病毒
實驗25 植物病毒的分子檢測
實驗26 植物病原綫蟲的形態觀察
實驗27 植物病原綫蟲的分離
實驗28 植物病原綫蟲的接種技術
實驗29 寄生性種子植物
下篇 基本技術實驗
實驗30 生物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31 培養基的製作與滅菌
實驗32 植物病害標本的采集與製作
實驗33 植物病理玻片製作技術
實驗34 顯微計測和顯微描繪
實驗35 植物病害田間調查
實驗36 病原菌生理小種的鑒定
實驗37 溫度對植物病害流行的影響
實驗38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後防禦酶活性測定
實驗39 寄主抗病性測定
實驗40 種子帶菌檢驗方法
實驗41 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
實驗42 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植物病原鑒定中的應用
實驗43 RAPD技術在植物病原學研究中的應用
附錄 植物病理學實驗常用培養基、溶液和緩衝液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作為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植物學科係列實驗教材的一部,其主要實驗內容以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內容為主,也參考瞭農學專業、種子專業、園林專業、林學專業開設的“植物病理學”、“林木病理學”、“園林植物病理學”、“園藝病理學”、“果樹病理學”等課程的總論部分的教學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植物病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分上、下篇編寫,上篇為病原學實驗,包括植物病害的癥狀識彆,病徵特徵觀察和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特徵觀察,目的是使學生瞭解和掌握主要病害癥狀和病原物鑒定特徵,為病害的田間識彆診斷打下一定基礎;下篇為基本技術實驗,包括有關植物病害室內診斷技術,標本采集製作技術,病原菌分離培養技術,病害侵染、流行、病害調查和藥劑篩選的基本研究技術和方法,目的是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在生産實踐中進行一些病害調查、監測和防治,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提高應用性人纔培養的針對性。
  隨著本科專業教學計劃、教學時數的不斷改革調整及全國南北種植製度和病害的主要種類的差異,各校、各專業的課堂教學也都各有側重。隨著生物科學的不斷深入研究,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斷改進。許多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不斷被應用到植物病理學的研究領域,初學者不但要認真學好和掌握植物病理學實驗所需的基本功,還應該瞭解和掌握一些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以便在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工作中得心應手,因此本實驗中也介紹瞭電子顯微鏡(掃描)在植物病理學中的應用,PCR等基本分子生物學手段在植物病理學中的應用等新技術。有條件的院校可在本科教學中進行實驗,沒有條件的可以供感興趣的同學參考。因此本指導書可以作為研究生學習期間參考和今後走上工作崗位的一本主要手冊。列入書中的實驗項目和實習材料也較多,各校可根據教學計劃和上課專業選擇閤適的實驗內容進行教學。
  本書是在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植物學科組的領導下,由北京大學齣版社組織全國農林植物類教學示範中心的院校集體討論編寫。感謝甘肅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院校領導、教務處、教學示範中心及學校老師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謝本書編輯北京大學齣版社的張敏老師對本書組織編寫、審讀加工所付齣的辛勤勞動。全書共包括43個實驗項目,其中:前言,實驗1,9~11,30,32,33,40,42,43由甘肅農業大學王生榮編寫;實驗12~13由甘甘肅農業大學李煥宇編寫;實驗6~8由河北農大李會平編寫,15,16由河北農大甄誌先編寫,17,18,31由河北農業大學冉隆賢編寫;實驗26~28由東北農大劉大偉編寫,實驗19~25,36~38由東北農大張俊華編寫;實驗2~5,29由湖南農業大學易圖永編寫;實驗14,34,35,39,41由東北農業大學張鉉哲、楊明秀和李永傑編寫。全書最後由王生榮統稿,彩色照片均由王生榮提供。
  實驗內容和插圖參考瞭大量文獻和前人的論著,引用文獻在本書參考文獻一欄中逐一進行瞭收列,在這裏再次錶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行和讀者提齣寶貴意見,以期進一步修改完善。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  圖書簡介  本書是在“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植物學科係列實驗教材”的宏大框架下,專為高等院校植物保護、農學、園藝、生物科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精心編寫的實驗教材。它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係統、深入、實踐性強的學習平颱,以理解和掌握植物病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本書內容緊密結閤現代植物病理學的發展趨勢,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精神。  一、 核心目標與定位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  1.  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實驗,深刻理解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傳播、緻病機製以及病原體的生命活動規律。 2.  掌握關鍵的實驗技術: 熟練掌握植物病原體的分離、培養、鑒定、接種,植物病害的診斷、預測、防治等一係列核心實驗操作。 3.  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學會在實驗過程中進行科學設計、數據收集、結果分析和結論推導,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4.  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分析和解決實際農業生産中的植物病害問題。  本書的定位是作為一本內容全麵、實用性強、導嚮性鮮明的實驗教材,既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基本需求,也能為學生的畢業論文、科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它區彆於理論教材,更側重於“做中學”,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可感。  二、 內容體係與特色  本書的實驗內容涵蓋瞭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核心領域,並進行瞭精心的設計與組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1.  植物病原生物學與緻病機理     真菌病原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目的: 學習從受感染的植物組織中分離、純化真菌病原體的方法,掌握真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特性,以及通過形態學特徵進行初步鑒定的技術。        實驗內容:            病原真菌的分離: 選取不同病癥的植物材料(如葉斑、枯萎、銹病等),學習解剖、消毒、切片、接種於 PDA 培養基等步驟。            真菌的培養: 瞭解不同培養基對真菌生長的影響,學習控製培養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            菌落觀察與初步鑒定: 學習觀察真菌菌落的顔色、形狀、邊緣、質地等特徵,並在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孢子(大孢子、小孢子)、分生孢子梗、厚垣孢子、菌核等結構,學習使用圖譜或簡易檢索錶進行初步鑒定。        特色: 實驗材料選擇多樣,涵蓋常見植物病害,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病原分離場景。鼓勵學生記錄詳細的培養過程和形態觀察結果。     細菌病原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目的: 掌握從植物組織中分離、純化細菌病原體,學習細菌在液體和固體培養基上的生長特徵,以及通過培養特性和形態學進行初步鑒定的方法。        實驗內容:            病原細菌的分離: 針對細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軟腐病、葉枯病等),學習消毒、勻漿、梯度稀釋、塗布平闆等操作。            細菌的培養: 瞭解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等常用細菌培養基的配製與使用,學習控製培養溫度和時間。            菌落觀察與初步鑒定: 觀察細菌菌落的形態(形狀、邊緣、錶麵、顔色、透明度、粘稠度等),學習革蘭氏染色法,並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的形態(球狀、杆狀、螺鏇狀)和排列方式。        特色: 強調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細菌微觀世界的認識。     病毒病原的檢測與初步診斷:        目的: 瞭解植物病毒病的特點,學習通過癥狀學、生物測定、電子顯微鏡初步觀察以及抗原抗體反應等方法檢測和初步診斷植物病毒病。        實驗內容:            癥狀學觀察: 學習識彆各種典型的病毒病癥狀,如花葉、黃化、畸形、矮化、條紋、壞死等,並與真菌、細菌病害的癥狀進行區分。            指示植物接種法: 學習選擇閤適的指示植物,通過機械接種(汁液摩擦)或嫁接等方式,誘導指示植物齣現典型的病毒病癥狀,從而確認病毒的存在。            ELISA(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初步體驗: (可選,可結閤實際條件)介紹 ELISA 的基本原理,讓學生瞭解如何利用抗體檢測特定病毒的存在。        特色: 突齣病毒病害的隱蔽性和檢測的特殊性,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檢測方法的適用性。     綫蟲病原的采集、觀察與鑒定:        目的: 學習從土壤、植物根係中采集植物寄生性綫蟲,掌握在顯微鏡下觀察綫蟲形態特徵並進行初步鑒定的方法。        實驗內容:            綫蟲的采集: 學習使用篩網法、浮集法從土壤和根係中提取綫蟲。            綫蟲的製片與觀察: 學習將采集到的綫蟲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體型、口針、食道球、生殖孔、尾部形態等,並學習使用綫蟲檢索錶進行分類。        特色: 引入另一類重要的植物病原——綫蟲,拓寬學生的病原菌視野。  2.  植物病害的發生與發展     植物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規律:        目的: 通過模擬實驗或實地考察,理解溫度、濕度、光照、降雨等環境因子對植物病害發生和流行的影響。        實驗內容:            環境因子對病原菌生長(或孢子萌發、侵染)的影響: 設置不同溫度、濕度等條件,觀察病原菌的生長情況或孢子萌發率,分析環境因子的最適範圍和閾值。            植物抗性與病原菌毒力關係: (可結閤具體例子)觀察不同品種植物對同一病害的感病程度,瞭解遺傳因素在病害發生中的作用。        特色: 強調生態學在植物病理學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從環境和生物互作的角度思考病害問題。     植物病害的診斷與鑒定:        目的: 學習綜閤運用癥狀學、病原學、生態學等多方麵信息,準確診斷植物病害。        實驗內容:            綜閤病害診斷案例分析: 提供一組包含不同病癥、生長環境、發病曆史的植物材料,讓學生分組進行診斷,並提交診斷報告,包括可能的病原、發生原因、防治建議。            田間病害調查與診斷: (如條件允許)組織學生到農田或溫室進行實地病害調查,練習識彆不同作物上的病害,並學習記錄田間信息。        特色: 強化學生的綜閤分析和判斷能力,模擬真實農業生産中的病害診斷場景。  3.  植物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治:        目的: 瞭解不同類型殺菌劑的作用機製,學習閤理配製和使用殺菌劑,並評估其防治效果。        實驗內容:            殺菌劑室內藥效測定: 使用培養皿上的病原菌生長抑製實驗,比較不同濃度、不同種類殺菌劑的抑菌效果。            模擬田間藥劑噴灑與效果評估: (可設模型)模擬噴灑農藥,觀察藥劑在植物錶麵的附著性、持效性,並評估其對病害的控製效果。        特色: 關注農藥的安全使用和環境保護,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防治的局限性。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目的: 瞭解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學習分離和應用拮抗微生物。        實驗內容:            拮抗微生物的篩選與分離: 從土壤、健康植物根係等環境中分離具有拮抗病原菌能力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木黴菌等)。            拮抗試驗: 在培養皿上進行拮抗實驗,觀察拮抗微生物對病原菌生長的抑製作用。            生物製劑的應用初步: (如條件允許)介紹和體驗一些現有的生物防治産品。        特色: 響應綠色農業發展趨勢,突齣生物防治的生態友好性。     植物抗病育種與無公害防治技術:        目的: 瞭解植物抗性育種的基本原理,初步接觸植物抗病機製的研究方法。        實驗內容:            不同抗性品種的比較觀察: 觀察不同抗性等級的同一作物品種在感染病害時的錶現差異。            植物抗性誘導劑的應用體驗: (可選)嘗試使用一些可以誘導植物産生抗性的物質,並觀察其效果。        特色: 引導學生關注從源頭解決病害問題的策略,培養對現代育種技術的認識。  三、 實驗設計與教學方法  1.  科學的實驗設計: 每個實驗都遵循“目的明確、原理清晰、操作簡便、結果直觀”的原則,並設置對照組,確保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重復性。 2.  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 實驗內容由淺入深,從基礎的病原微生物分離鑒定,到病害的發生規律,再到綜閤防治技術,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 3.  強調動手實踐: 鼓勵學生獨立或小組閤作完成實驗,並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詳細的記錄、觀察和思考。 4.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每個實驗開始前,都進行詳細的實驗預習和理論知識講解;實驗結束後,組織學生進行結果分析、討論,並與理論知識進行對照。 5.  鼓勵創新與探究: 在完成基本實驗任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進行一些拓展性實驗或研究性課題。 6.  注重安全與規範: 強調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操作規程,如無菌操作、化學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廢棄物處理等,培養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 7.  圖文並茂的呈現: 教材中配有大量高清圖片、圖錶和流程圖,直觀地展示實驗器材、操作步驟、病原形態、病害癥狀等,幫助學生理解。  四、 價值與意義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的齣版,不僅為高等院校植物保護等相關專業的教學提供瞭堅實的實驗教材支撐,更重要的是:     提升人纔培養質量: 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植物病理學的核心理論和實驗技能,為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纔奠定基礎。    促進科學研究: 通過實驗訓練,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其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為未來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決農業生産中的病害問題,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豐富實驗教學資源: 作為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係列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瞭國傢在植物保護實驗教學領域的投入和成果。  總之,本書是一本集科學性、實踐性、係統性於一體的優秀實驗教材,將成為廣大植物保護專業師生進行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和學習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