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工艺性”上的考究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扎染和蜡染部分的内容,作者没有使用那种模糊不清的描述,而是精准地标注了所使用的天然染料的来源和固定方法。图片的分辨率高到令人惊叹,即便是微小的纤维纹理和染色不均造成的“瑕疵”,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并且作者赋予了这些“瑕疵”以美学价值,称之为“时间在布料上留下的笔触”。这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今天所说的“完美”,在古代其实是无法企及的奢望,而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构成了手工制品的独一无二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图像说话,让色彩的“制作过程”跃然纸上。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巧妙地避开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刻板印象,比如大红大绿的宫廷配色,而是将视角深入到日常器物、山川纹理乃至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用品之中。比如其中对“秘色”瓷器釉色的细致描摹,那种介于青与绿之间的微妙过渡,光影流转间便能看到窑火的脾气和匠人的心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静态的图像展示,而是通过极富文学性的文字,将每一种颜色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读到关于某一特定矿物颜料的采集和提炼过程,那种艰辛与执着,简直让人肃然起敬。它不是简单的色彩辞典,更像是一部流动的、有温度的中国文化侧写史,让我对“风雅”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是关于“存在感”的重新定义。过去我对中国传统色多是感性认知,比如“江南烟雨”,但《中国颜色》提供了一种近乎科学的维度去解析这种感性。它通过光线分析和色谱还原,告诉我“江南烟雨”的蓝灰色调中,究竟含有多少比例的赭石和群青。这种“数据化”的处理并没有削弱色彩的诗意,反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为那些飘渺的意象找到了坚实的根基。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颜色背后,都凝结着数千年来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摸索和利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却又无处不在的色彩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编年式的结构,反而更像是一首由不同色彩构成的交响乐。有时候,它会突然从一个高亢的篇章(比如描述敦煌壁画的浓烈色彩)猛地切入到一个极其舒缓的乐章(比如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灰)。这种跳跃性,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脱,但多读几遍后,我才体会到这是作者故意为之,旨在模拟人脑记忆中色彩片段的闪现。它强迫读者放下线性的思维习惯,去感受色彩之间的对话和共鸣。比如,它可能将唐三彩的华丽与宋徽宗瘦金体的淡雅放在相邻的篇幅,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出不同时代精神气质的巨大差异。这种非传统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中国颜色》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粗粝的麻布质感,配上烫印的金色字体,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仿佛一捧从古老瓷器上拂去的尘埃。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呈现上的克制与精准,内页的纸张选择了一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这种基调为书中描绘的那些斑斓色彩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背景板,使得那些朱红、靛蓝、孔雀绿不再是简单的色块堆砌,而是被赋予了灵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触觉和视觉的协同体验,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呼吸。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颜色”这个主题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我甚至会特意找个光线极好的午后,小心翼翼地摊开它,只是静静地欣赏那些排版留白的艺术,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极具深意的边距,似乎都在讲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当黑”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是对“美”的一种宣言。
评分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内容不错的,不过配图似乎差了些,色彩都不大对。
评分对颜色新的理解 很满意
评分对颜色的解读,平时的闲书,喜欢
评分精致的书拿到手上总是种享受,无论用纸、印刷、装订还是美工设计,此书无一可挑剔。内容方面自然见仁见智,我自然觉得很好,第一次分得清那么多相近的色彩,且了解到那些颜色厚重的历史意象及其传承。较有可读性,文字平易近人,不拽文采却也利落明了,透过色彩看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后心中有饱满之感,不觉空虚。
评分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评分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以文化解读颜色,用镜头表现生活。9大色系,100种颜色,200多张图片,推荐给喜好文化、历史、旅游、摄影、设计的生活美学家。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中国颜色》搜罗了九大类、一百种中国颜色,配上精彩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风景和意义。“红”,贯穿整部华夏历史的深厚底色,象征吉祥、喜庆、婚嫁与热闹。“玄黄”,华夏先民最早认定为盘古初开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也代表了严肃、隆重、正面的涵义。“蓝”,是中国庶民阶级的色彩。“绿”,大自然里充满了恣意比例调和的绿,在汉民族色彩史中,却曾经属于贱色。“紫”,曾经为龙袍所专用,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中国颜色尽在生活中。
评分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评分可以看看,可以增加对颜色的了解,和搭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