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哲学讲演录

科学与哲学讲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恩斯特·马赫 著,庞晓光,李醒民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33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与哲学讲演隶》由于其预先设定的知识和所处的时期,因而只能提供少量的教育。为此意图,它们必须选择容易的题目,并把自身限制在阐明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点上。不过,借助内容的恰当选择,它们能够传达研究的魅力和诗意。只是有必要陈述问题的有吸引力的和迷人的特征,表明通过个别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要害的解决辐射出的光辉,能够照亮事实的广阔领域。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初版序
英译者第三版说明
恩斯特·马赫和夸克
一 液体的形状
二 科尔蒂神经纤维
三 论和声的原因
四 光速
五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
六 论对称
七 论静电学的基本概念
八 论能量守恒原理
九 物理探究的经济本性
十 论科学思想中的变化和适应
十一 论物理学中的比较原理
十二 偶然事件在发明和发现中扮演的角色
十三 论取向感觉
十四 论伴随射弹飞行的一些现象
十五 论古典著作和科学的教育
附录
(一)声学史稿
(二)评空间视觉理论
索引
中译者附录·马赫——伟大的超级哲人科学家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费耶阿本德的呐喊不无道理。因为马赫的生命是“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尽管他本人早已作古;因为马赫的思想是“生活的真正珍珠”,它“能够被唤起和结果实”,尽管它现在已不存在于波普尔的“世界2(马赫的大脑)而仅存在于“世界3”。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读马赫的著作还能产生意义共鸣和获得思想启迪的原因。
  “回到马赫去!”并不是要回到马赫的激进经验论去。因为经验论和理性论的古老对立,实在论与观念论的传统相背,正在新的探索中逐渐渗透、消融,并失去其绝对僵硬的意义。
  “回到马赫去!”也不是要回到马赫的要素一元论去。尽管要素说中的“天人合一”真谛仍待人们去发掘、去认识,但是诚如马赫所说,它毕竟只适应于当时的“知识总和”,它并“不自命为万古不灭的哲学”,并“随时准备”“让位于更好的见解”。
  那么,“回到马赫去!”,究竟要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要像马赫那样,把认识提高到科学实践的高度来研究,把科学的新鲜气息注入认识论。当年“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争论的“哲学广播操”对此根本无济于事,现今沿用的几对陈旧的、干巴巴的概念的排列组合,对此也无能为力。认识论研究的勃兴只能寄希望于科学的认知理论。
  这就要像马赫那样,把科学与哲学密切结合,让古老的哲学焕发青春的活力,让科学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哲学才能汲取科学的营养,成为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和科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的哲学。
  ……

用户评价

评分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i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没的i这就是我们今天读马赫的著作还能产生意义共鸣和获得思想启迪的原因i

评分

序言

评分

马赫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哲学家,他也绝决任何把它纳入某一体系的观点,但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哲学、心理学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马赫是认识论的现象论者,他把知识限制于观念和感觉,认为我们只能知道(或经验、或确信)观念和感觉,他也是本体论的现象论者,他把实在限定于观念和感觉内,并用关系的实在扩充它,他还是指称现象论者,他认为有意义的指称是被有意识地经验的或能够被有意识地经验的东西,即指称隐含实在,至少隐含感觉的存在或现象的存在,但马赫不是内在现象论者,他通常不认为在意识中显示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他十分不情愿容许在科学中谈论未意识到的感觉,例如他反对赫兹诉诸潜运动作为物理学的合理进路:马赫现象论的科学目的概念复活了贝拉明(C.Bellarmine)的现象论立场。马赫的现象论主要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中,而充满在他的科学研究纲领和科学观中。按照马赫的观点,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外观(appearance,亦可译显现、现象)或现象(phenomena),他拒斥超现象的推理或推测。他说:“我坚持的一件事就是,在自然研究中,我们仅处理外观相互关联的知识。我们想象在外观背后的东西仅存在于我们的理解中,对我们来说仅具有记忆技巧或公式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任意的和不相关的,所以它的形式随我们文化的立场而改变。” 以此出发,他把空间和时间不是视为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现象相互依赖的形式,他的质量定义也是竭力建立现象的相互依赖和消除形而上学朦胧的结果。马赫认为,要是“否定整个现象世界”,科学“将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人为的世界图解,我们在这个世界图解中几乎辨认不到实在”;对于否定者来说,“正巧熟悉的感觉世界突然在他们眼中变成了最大的‘世界之谜’。”

评分

  “回到马赫去!”也不是要回到马赫的要素一元论去i尽管要素说中的“天人合一”真谛仍待人们去发掘、去认识i但是诚如马赫所说i它毕竟只适应于当时的“知识总和”i它并“不自命为万古不灭的哲学”i并“随时准备”“让位于更好的见解”i

评分

  这就是要像马赫那样i把认识提高到科学实践的高度来研究i把科学的新鲜气息注入认识论i当年“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争论的“哲学广播操”对此根本无济于事i现今沿用的几对陈旧的、干巴巴的概念的排列组合i对此也无能为力i认识论研究的勃兴只能寄希望于科学的认知理论i

评分

包含了许多关于科学的哲学思考,观点独特,立论精辟,角度新款,适合经典阅读。

评分

商务印书馆的人文书籍大多是经典。满意。几十本书啊,这种评价方式累死人啊!

评分

马赫的科学与哲学相关思考的结集,内容较为专业,思想独立性强,多读有益。

评分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曾求学 于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西部天主教大学。先后任教于特拉华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L. 伯滕威泽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在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三系同时任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社会学研究学会、比较研究学会特约会员,密歇根大学、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鹿特丹大学、日内瓦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魁北克大学、克里特大学等校荣誉博士,并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阿尔伯特•O. 赫希曼奖、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政治学会卡尔•多伊奇奖以及美国社会学会、社会问题学会和美国政治学会民主化专业委员会的年度最佳著作奖等荣誉。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观社会变迁与抗争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欧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评论。他的《从动员到革命》被美国社会学会选为1970–1995年最具影响的十七部著作之一,《从动员到革命》和《斗争的动力》均跻身社会学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蒂利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