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福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新诗
  • 诗歌史
  • 文学史
  • 现代诗
  • 诗歌研究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诗人
  • 文化
  • 编年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2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523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1543
套装数量:2
字数:265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特点:
  1.填补空白之作。迄今为止国内外新出版的《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
  2.资料量大面广,翔实可靠。
  3.突出问题意识,是一部问题史。
  5.作者一人独立完成的大型著作,三十年的学术积累。
  6,《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是国家图书出版基金项目。
  当代诗坛重要诗人和诗评家牛汉、郑敏、谢冕、孙玉石、骆寒超、李怡等共同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所述为1917年1月至2000年12月发生的有关中国新诗创作、出版、活动等史事。总字数约300万字。《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所述文字分为详略两种,一般史事略记,重要事项详述。详述文字主要有:1.重要、优秀的诗集出版,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当时的批评、广告,版本的变化等。2.重要的诗论著作出版,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及主要论点等。3.重要的诗刊诗报创刊、改刊、停刊,内容包括创刊综旨,改刊停刊原因,刊物基本情况等。4.诗坛重要的活动、事件、论争,内容包括起因、过程、主要参与者和当时的反映等。5.重要、优秀及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的发表,内容包括作者自述、当时的批评等。6.重要的诗歌论文、文献摘要。7.重要诗人的行踪,包括去世等。

作者简介

  刘福春,长期从事中国新诗史研究和新诗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韩国东亚大学招聘教授。出版有《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新诗卷》、《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寻诗散录》等学术著作,编有《中国现代诗论》、《西方现代诗论》、《新诗名家手稿》、《冯至全集》(诗歌卷)等。他是国内外学者中最适合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的人选。

精彩书评

  刘福春研究员致力于中国新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几十年,被新诗研究界誉为这方面有发言权的学者,已出版《新诗纪事》等著作,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新世纪以来,他根据这些资料编撰成一部《中国新诗编年史》,这是一项规模极大的工程。全稿从1917年开始,到2000年止,把这一期间新诗每年所发生的大事,包括新诗运动、社团流派活动、诗人行迹、重要诗集的出版和诗作的发表,以及诗学理论、新诗批评的言论集粹,都纳入了一个逻辑系统中,致使百年新诗方方面面的情况被一网打尽。可以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资料全面翔实、史迹确切可信的中国新诗史长编。我作为一个研究新诗几十年的人,这部长编中不少资料都还是见到,所以可以预见:《中国新诗编年史》的出版,对推动中国新诗的研究、新诗史的编写、高校新文学史的教学和新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都会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此,我特作推荐,望能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立项。
  ——骆寒超(诗歌评论家、浙江大学教授)
  
  在我看来,刘福春先生的《中国新诗编年史》就是中国新诗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一部真正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的著作,刘福春先生是中国新诗研究的有心人,这“有心”是指他很早就把握了新诗研究的问题,并以自己长期的默默无闻的努力从事着这些基础也重要的史料收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关乎中国新诗一个世纪真相的工作就是不折不扣的“世纪性工程”,在此之前,他已经为我们奉献了《中国新诗书刊总目》等大量史料性著作,这都是本书写作的坚实基础。本书部分篇章先期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杂志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现在能够有机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将是学术界的一件重要成果。
  ——李怡(诗歌评论家、浙江大学教授)

目录

凡例

上卷(1918-1965年)

下卷(1966-2000年)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 第一卷:从朦胧到觉醒——五四至二十世纪末的新诗图景 引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新诗无疑是最具时代气息、最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民族的觉醒,承载着时代的呐喊,映射着个体灵魂的律动。《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以编年体的宏大叙事, meticulously 梳理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诗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套史诗级的巨著,不仅是一部详尽的诗歌史,更是一部折射中国社会变迁、思想演进和文化复兴的史书。它汇聚了数代诗人的心血与才情,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时代画卷,揭示了中国新诗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终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上册:烽火与耕耘——五四新诗的奠基与探索(1917-1949) 本卷聚焦于中国新诗最为 formative 的一个时期,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时期,新诗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它以白话取代理念,以自由体打破格律束缚,以个人情感取代宏大叙事,为中国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序章:破晓的呐喊——五四新诗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时代背景: 深入剖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先驱的足迹: 详细梳理胡适、陈独秀、刘半农等先行者如何以“文学革命”的旗帜,倡导“言文合一”,推广白话文,并初步尝试自由诗体。 《新青年》的启蒙: 聚焦《新青年》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学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早期新诗创作的摇篮。 早期诗人的声音: 介绍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等早期新诗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特色。分析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徐志摩“新月派”的优雅与格律探索,戴望舒“雨巷诗人”的意境营造,以及冯至“沉钟社”的冷静与哲思。 流派的纷呈: 展现这一时期新诗流派的初步形成,如“新月派”、“现代派”等,分析其核心主张、艺术追求及对新诗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章:时代的脉搏——左翼新诗与抗战时期的呐喊(1930s-1949) 左翼文学的兴起: 探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如何影响新诗创作,及其在揭露社会黑暗、争取民族解放中的作用。 现实主义的深化: 关注艾青、田间(牛汉)、陈梦家等诗人的创作,分析他们如何将对现实的关注与诗歌艺术相结合,展现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抗战的诗篇: 集中展现抗战时期新诗的总体面貌,包括军旅诗、乡土诗、救亡诗等,分析其如何成为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强大力量。 抗战诗人的群像: 介绍戴爱莲、贺敬之、臧克家等在抗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如何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的抗战情怀。 诗歌的地域性与民间性: 探索抗战时期新诗在不同地域(如沦陷区、解放区)的特色,以及民间歌谣、戏曲等对新诗创作的积极影响。 第二章:心灵的深处——个人化抒情与现代主义的探索(1930s-1949) 现代主义的潮汐: 深入分析中国新诗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发展,尤其是在意象、象征、意识流等方面的借鉴与创新。 “现代派”的成就: 详细阐述戴望舒、李金发、穆旦(查良铮)等“现代派”诗人在语言、意象、情感表达上的探索与突破。分析他们如何追求诗歌的纯粹性与艺术品格。 “骆驼队”的传奇: 介绍“骆驼队”诗刊及其诗人,如陈梦家、卞之琳、何其芳等,分析他们如何以理性、克制、精致的笔触,展现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与生命感悟。 乡愁与存在: 探讨这一时期新诗中涌现的乡愁主题,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分析何其芳、李广田等诗人作品中对乡土的眷恋与对人生的追问。 女性诗人的声音: 关注这一时期涌现的女性诗人,如丁玲、萧红、张爱玲(虽然以小说闻名,但其诗歌亦具独特价值),分析她们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如何表达女性的生存经验与情感世界。 上册总结: 从五四的雄壮宣言到抗战的悲壮史诗,再到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上册《中国新诗编年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它展现了新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如何承载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同时也展现了新诗在吸收外来养分,探索艺术边界,追求个体抒情和精神自由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一时期的新诗,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精神与艺术遗产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下册:百花齐放与时代回响——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新诗探索(1949-21世纪初) 本卷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着重展现了在不同社会语境下,中国新诗如何经历曲折、碰撞,最终走向更加多元、自由的创作格局。 第一章:建设的旋律与时代的绝响——十七年时期的新诗(1949-1966) 新中国的成立与新诗的使命: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新诗如何围绕“歌颂新时代、建设新中国”的主题展开创作。 现实主义的强化: 介绍何其芳、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分析他们如何以宏大的叙事、抒情的笔调,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图景。 民歌体的复兴与发展: 探讨“大跃进”时期民歌体新诗的兴盛,及其在群众性诗歌创作中的影响。 抒情与叙事的结合: 关注这一时期新诗在叙事性抒情和抒情性叙事方面的尝试,以及诗歌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融合。 “红色经典”的形成: 分析《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绣金匾》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沉寂中的孕育——“文革”时期的新诗(1966-1976) 政治的压抑与艺术的沉默: 深入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新诗创作造成的巨大冲击,诗歌创作的空间如何被极大压缩。 “样板戏”的时代回声: 探讨“样板戏”的台词、唱词如何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载体,分析其程式化、概念化的特点。 地下诗歌的萌芽: 关注在严酷环境下,一些“地下诗歌”的出现,及其对后来的朦胧诗运动产生的潜在影响。 “地下诗人”的微弱抗争: 介绍一些隐匿的诗歌创作,分析其如何在压抑中保持对个体情感和独立思考的微弱守望。 第三章:觉醒的时代——朦胧诗与新诗的复苏(1970s末-1980s) “朦胧诗”的出现与争议: 详细梳理朦胧诗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当时政治和文化氛围的冲击。 代表诗人的探索: 重点介绍北岛、舒婷、顾城、江河、多多、杨炼等朦胧诗派的核心诗人及其代表作,分析其“朦胧”背后的深刻内涵,如对个人价值的追寻、对个体情感的重塑、对历史的反思等。 “朦胧”的多种解读: 探讨“朦胧诗”引发的社会争论,以及对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不同评价。 “重新出发”的时代声音: 分析朦胧诗如何打破旧有的创作模式,为新诗的复苏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今天派”的探索: 介绍“今天”诗刊及其诗人,分析其在打破禁忌、倡导自由创作方面的努力。 第四章:多元与分化——后朦胧诗与九十年代新诗(1980s中-1990s) “后朦胧诗”的追寻: 关注在朦胧诗之后,诗人如何在继承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 “莽汉派”、“他们派”等群体的涌现: 介绍这一时期涌现的各种诗歌流派和社团,分析其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及对新诗格局的影响。 “第三代”诗人的崛起: 重点介绍以于坚、韩东、柏桦、臧棣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分析他们如何倡导“口语诗”、“日常性”,挑战传统诗歌的崇高感和精英主义。 女性诗歌的独立潮: 关注这一时期女性诗人的创作,分析她们如何以更强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诗歌领域发出独特的声音。 诗歌的市场化与民间化: 探讨九十年代诗歌创作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变化,以及民间诗歌的兴盛。 第五章:新世纪的召唤——21世纪初的新诗景观(21世纪初) 互联网时代的诗歌传播: 分析互联网对新诗创作、传播和交流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新世纪诗歌”的关键词: 探讨新世纪诗歌创作呈现出的多元化、碎片化、个体化等特征。 网络诗歌的兴衰: 梳理网络诗歌的出现、繁荣与挑战,分析其对传统诗歌体制的冲击。 诗歌理论的再审视: 关注新世纪以来,对诗歌本体、诗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与探讨。 新生代诗人的接力: 介绍新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诗人,分析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新诗的未来展望: 展望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在传承与创新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册总结: 下册《中国新诗编年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时代。从建设时期的宏大叙事,到“文革”的沉寂,再到朦胧诗的觉醒,以及九十年代的多元与分化,直至新世纪的互联网浪潮,新诗的每一次转变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它展现了新诗在历经政治风雨和思想解放后,如何突破束缚,回归个体,探索语言的极限,拥抱现实生活,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不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空间。 全书概览: 《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新诗发展脉络的权威读本。它不仅收录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更辅以详尽的背景介绍、诗人传记、流派分析和评论文章,力求展现新诗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重要节点、每一个重要人物、每一次重要变革。 这套史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本身,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灵史。它记录了诗人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文字为舟,以情感为桨, navigates 了历史的迷雾,捕捉了时代的瞬间,抒发了民族的悲欢。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传统与未来。 阅读这套《中国新诗编年史》,我们不仅能品味到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篇,更能深刻理解中国新诗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澎湃的激情、深沉的思考和不屈的追求,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新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首诗,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中去理解。以往我可能只关注某位诗人的个别作品,觉得很有意境,但却不知道它们为何会那样写,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新诗发展全景的大门。 我惊叹于作者梳理的精细程度,几乎覆盖了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最初模仿西方诗歌形式的尝试,还是在民族解放浪潮中的呐喊,又或者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涌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微型纪录片,将当时的社会氛围、文化思潮以及诗人们的创作状态,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编年体的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新诗是如何一步步摆脱束缚,找到自己的声音,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特别是对中国现代诗歌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无疑是一份厚重的馈赠。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必须了解它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以一种极为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呈现了中国新诗百余年的波澜壮阔。 书中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诗人的创作心路历程。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借鉴西方艺术,又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我感受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彷徨,以及他们用诗歌传递的情感与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轨迹的缩影。它让我对那些在时代变革中依然坚持创作的灵魂,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新诗”这个概念,我的认知都有些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宽泛的标签,涵盖了太多风格迥异的诗人。但《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彻底颠覆了我这种碎片化的印象。它以一种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将中国新诗的发展史徐徐展开,从鲁迅、郭沫若等早期先驱的探索,到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浪漫主义,再到艾青、穆旦等人的现实主义,乃至后来朦胧诗的出现,每一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征。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诗派和重要诗人作品的解读,那些看似艰涩晦涩的诗句,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诗人笔下的世界,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呐喊,体会到诗歌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这套书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明白,每一首新诗,都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风云变幻下的缩影。

评分

在阅读《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之前,我对中国新诗的认识,就像是隔着一层朦胧的纱,有些模糊,有些零散。但这本书,却像是拂去了层层迷雾,让我看到了中国新诗那清晰而完整的成长轨迹。我从来没有想过,从最初的白话诗萌芽,到后来的各种流派纷呈,再到不同历史时期诗歌所承载的独特使命,这一切都能被如此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并没有生硬地将诗人或作品归类,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张力。那些看似独立存在的诗歌,在这套书的编织下,都汇聚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现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何用文字来记录他们的时代印记。这套书让我对“编年史”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历史的沉淀和精神的传承。

评分

这套《中国新诗编年史》(套装上下册)简直是让我对中国新诗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我脑海中的新诗,或者说我接触到的新诗,总是零散的,像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光芒闪耀却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然而,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浩大的叙事,从最初的萌芽,那些带着西方气息的探索,到后来的百花齐放,再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变革,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诗歌发展脉络的精妙勾勒,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诗歌流派的形成原因、演变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碰撞。这种编年体的形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新诗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生长和演变,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微之处,如今都变得豁然开朗。书中的引证翔实,论述严谨,但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既能获得学术上的满足,又能沉浸在诗歌本身的魅力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