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

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福春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新詩
  • 詩歌史
  • 文學史
  • 現代詩
  • 詩歌研究
  • 文學研究
  • 中國文學
  • 詩人
  • 文化
  • 編年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0924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4523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頁數:1543
套裝數量:2
字數:265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特點:
  1.填補空白之作。迄今為止國內外新齣版的《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
  2.資料量大麵廣,翔實可靠。
  3.突齣問題意識,是一部問題史。
  5.作者一人獨立完成的大型著作,三十年的學術積纍。
  6,《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是國傢圖書齣版基金項目。
  當代詩壇重要詩人和詩評傢牛漢、鄭敏、謝冕、孫玉石、駱寒超、李怡等共同推薦。

內容簡介

  《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所述為1917年1月至2000年12月發生的有關中國新詩創作、齣版、活動等史事。總字數約300萬字。《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所述文字分為詳略兩種,一般史事略記,重要事項詳述。詳述文字主要有:1.重要、優秀的詩集齣版,內容包括內容提要,當時的批評、廣告,版本的變化等。2.重要的詩論著作齣版,內容包括內容提要及主要論點等。3.重要的詩刊詩報創刊、改刊、停刊,內容包括創刊綜旨,改刊停刊原因,刊物基本情況等。4.詩壇重要的活動、事件、論爭,內容包括起因、過程、主要參與者和當時的反映等。5.重要、優秀及當時具有代錶性的新詩作品的發錶,內容包括作者自述、當時的批評等。6.重要的詩歌論文、文獻摘要。7.重要詩人的行蹤,包括去世等。

作者簡介

  劉福春,長期從事中國新詩史研究和新詩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曾任韓國東亞大學招聘教授。齣版有《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新詩捲》、《新詩紀事》、《中國當代新詩編年史(1966-1976)》、《中國新詩書刊總目》、《尋詩散錄》等學術著作,編有《中國現代詩論》、《西方現代詩論》、《新詩名傢手稿》、《馮至全集》(詩歌捲)等。他是國內外學者中最適閤撰著《中國新詩編年史》的人選。

精彩書評

  劉福春研究員緻力於中國新詩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幾十年,被新詩研究界譽為這方麵有發言權的學者,已齣版《新詩紀事》等著作,在海內外影響很大。新世紀以來,他根據這些資料編撰成一部《中國新詩編年史》,這是一項規模極大的工程。全稿從1917年開始,到2000年止,把這一期間新詩每年所發生的大事,包括新詩運動、社團流派活動、詩人行跡、重要詩集的齣版和詩作的發錶,以及詩學理論、新詩批評的言論集粹,都納入瞭一個邏輯係統中,緻使百年新詩方方麵麵的情況被一網打盡。可以說,這是一部迄今為止資料全麵翔實、史跡確切可信的中國新詩史長編。我作為一個研究新詩幾十年的人,這部長編中不少資料都還是見到,所以可以預見:《中國新詩編年史》的齣版,對推動中國新詩的研究、新詩史的編寫、高校新文學史的教學和新詩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都會有重要參考價值。為此,我特作推薦,望能作為重大科研項目立項。
  ——駱寒超(詩歌評論傢、浙江大學教授)
  
  在我看來,劉福春先生的《中國新詩編年史》就是中國新詩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基礎——一部真正讓我們迴到曆史現場的著作,劉福春先生是中國新詩研究的有心人,這“有心”是指他很早就把握瞭新詩研究的問題,並以自己長期的默默無聞的努力從事著這些基礎也重要的史料收集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關乎中國新詩一個世紀真相的工作就是不摺不扣的“世紀性工程”,在此之前,他已經為我們奉獻瞭《中國新詩書刊總目》等大量史料性著作,這都是本書寫作的堅實基礎。本書部分篇章先期在《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等雜誌發錶後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現在能夠有機會在人民文學齣版社推齣,將是學術界的一件重要成果。
  ——李怡(詩歌評論傢、浙江大學教授)

目錄

凡例

上捲(1918-1965年)

下捲(1966-2000年)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 第一捲:從朦朧到覺醒——五四至二十世紀末的新詩圖景 引言: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浩瀚星河中,新詩無疑是最具時代氣息、最富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伴隨著民族的覺醒,承載著時代的呐喊,映射著個體靈魂的律動。《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以編年體的宏大敘事, meticulously 梳理瞭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新詩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這套史詩級的巨著,不僅是一部詳盡的詩歌史,更是一部摺射中國社會變遷、思想演進和文化復興的史書。它匯聚瞭數代詩人的心血與纔情,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時代畫捲,揭示瞭中國新詩如何從模仿走嚮創新,從邊緣走嚮中心,最終成為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上冊:烽火與耕耘——五四新詩的奠基與探索(1917-1949) 本捲聚焦於中國新詩最為 formative 的一個時期,即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一時期,新詩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文化革命,它以白話取代理念,以自由體打破格律束縛,以個人情感取代宏大敘事,為中國文學注入瞭前所未有的活力。 序章:破曉的呐喊——五四新詩的誕生與早期探索 時代背景: 深入剖析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所麵臨的內憂外患,以及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 先驅的足跡: 詳細梳理鬍適、陳獨秀、劉半農等先行者如何以“文學革命”的旗幟,倡導“言文閤一”,推廣白話文,並初步嘗試自由詩體。 《新青年》的啓濛: 聚焦《新青年》雜誌在傳播新思想、新文學方麵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早期新詩創作的搖籃。 早期詩人的聲音: 介紹郭沫若、徐誌摩、戴望舒、馮至、卞之琳等早期新詩代錶人物及其創作特色。分析郭沫若早期浪漫主義的激情澎湃,徐誌摩“新月派”的優雅與格律探索,戴望舒“雨巷詩人”的意境營造,以及馮至“沉鍾社”的冷靜與哲思。 流派的紛呈: 展現這一時期新詩流派的初步形成,如“新月派”、“現代派”等,分析其核心主張、藝術追求及對新詩發展的貢獻與局限。 第一章:時代的脈搏——左翼新詩與抗戰時期的呐喊(1930s-1949) 左翼文學的興起: 探討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思潮如何影響新詩創作,及其在揭露社會黑暗、爭取民族解放中的作用。 現實主義的深化: 關注艾青、田間(牛漢)、陳夢傢等詩人的創作,分析他們如何將對現實的關注與詩歌藝術相結閤,展現人民的苦難與抗爭。 抗戰的詩篇: 集中展現抗戰時期新詩的總體麵貌,包括軍旅詩、鄉土詩、救亡詩等,分析其如何成為鼓舞士氣、凝聚民心的強大力量。 抗戰詩人的群像: 介紹戴愛蓮、賀敬之、臧剋傢等在抗戰時期具有代錶性的詩人及其作品,分析他們的創作如何反映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的抗戰情懷。 詩歌的地域性與民間性: 探索抗戰時期新詩在不同地域(如淪陷區、解放區)的特色,以及民間歌謠、戲麯等對新詩創作的積極影響。 第二章:心靈的深處——個人化抒情與現代主義的探索(1930s-1949) 現代主義的潮汐: 深入分析中國新詩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影響下的發展,尤其是在意象、象徵、意識流等方麵的藉鑒與創新。 “現代派”的成就: 詳細闡述戴望舒、李金發、穆旦(查良錚)等“現代派”詩人在語言、意象、情感錶達上的探索與突破。分析他們如何追求詩歌的純粹性與藝術品格。 “駱駝隊”的傳奇: 介紹“駱駝隊”詩刊及其詩人,如陳夢傢、卞之琳、何其芳等,分析他們如何以理性、剋製、精緻的筆觸,展現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與生命感悟。 鄉愁與存在: 探討這一時期新詩中湧現的鄉愁主題,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考。分析何其芳、李廣田等詩人作品中對鄉土的眷戀與對人生的追問。 女性詩人的聲音: 關注這一時期湧現的女性詩人,如丁玲、蕭紅、張愛玲(雖然以小說聞名,但其詩歌亦具獨特價值),分析她們在男性主導的文壇中如何錶達女性的生存經驗與情感世界。 上冊總結: 從五四的雄壯宣言到抗戰的悲壯史詩,再到三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內心獨白,上冊《中國新詩編年史》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它展現瞭新詩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如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如何承載起救亡圖存的重任;同時也展現瞭新詩在吸收外來養分,探索藝術邊界,追求個體抒情和精神自由方麵的獨特魅力。這一時期的新詩,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其精神與藝術遺産至今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下冊:百花齊放與時代迴響——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新詩探索(1949-21世紀初) 本捲跨越瞭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個重要曆史時期,著重展現瞭在不同社會語境下,中國新詩如何經曆麯摺、碰撞,最終走嚮更加多元、自由的創作格局。 第一章:建設的鏇律與時代的絕響——十七年時期的新詩(1949-1966) 新中國的成立與新詩的使命: 分析新中國成立後,新詩如何圍繞“歌頌新時代、建設新中國”的主題展開創作。 現實主義的強化: 介紹何其芳、郭小川、賀敬之等詩人在這一時期的代錶作,分析他們如何以宏大的敘事、抒情的筆調,描繪社會主義建設的圖景。 民歌體的復興與發展: 探討“大躍進”時期民歌體新詩的興盛,及其在群眾性詩歌創作中的影響。 抒情與敘事的結閤: 關注這一時期新詩在敘事性抒情和抒情性敘事方麵的嘗試,以及詩歌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融閤。 “紅色經典”的形成: 分析《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綉金匾》等具有代錶性的“紅色經典”詩歌的藝術特徵與社會影響。 第二章:沉寂中的孕育——“文革”時期的新詩(1966-1976) 政治的壓抑與藝術的沉默: 深入分析“文化大革命”對新詩創作造成的巨大衝擊,詩歌創作的空間如何被極大壓縮。 “樣闆戲”的時代迴聲: 探討“樣闆戲”的颱詞、唱詞如何成為這一時期“詩歌”的重要載體,分析其程式化、概念化的特點。 地下詩歌的萌芽: 關注在嚴酷環境下,一些“地下詩歌”的齣現,及其對後來的朦朧詩運動産生的潛在影響。 “地下詩人”的微弱抗爭: 介紹一些隱匿的詩歌創作,分析其如何在壓抑中保持對個體情感和獨立思考的微弱守望。 第三章:覺醒的時代——朦朧詩與新詩的復蘇(1970s末-1980s) “朦朧詩”的齣現與爭議: 詳細梳理朦朧詩齣現的社會背景,及其對當時政治和文化氛圍的衝擊。 代錶詩人的探索: 重點介紹北島、舒婷、顧城、江河、多多、楊煉等朦朧詩派的核心詩人及其代錶作,分析其“朦朧”背後的深刻內涵,如對個人價值的追尋、對個體情感的重塑、對曆史的反思等。 “朦朧”的多種解讀: 探討“朦朧詩”引發的社會爭論,以及對其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不同評價。 “重新齣發”的時代聲音: 分析朦朧詩如何打破舊有的創作模式,為新詩的復蘇和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 “今天派”的探索: 介紹“今天”詩刊及其詩人,分析其在打破禁忌、倡導自由創作方麵的努力。 第四章:多元與分化——後朦朧詩與九十年代新詩(1980s中-1990s) “後朦朧詩”的追尋: 關注在朦朧詩之後,詩人如何在繼承和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新的詩歌語言和錶達方式。 “莽漢派”、“他們派”等群體的湧現: 介紹這一時期湧現的各種詩歌流派和社團,分析其創作理念、藝術風格及對新詩格局的影響。 “第三代”詩人的崛起: 重點介紹以於堅、韓東、柏樺、臧棣等為代錶的“第三代”詩人,分析他們如何倡導“口語詩”、“日常性”,挑戰傳統詩歌的崇高感和精英主義。 女性詩歌的獨立潮: 關注這一時期女性詩人的創作,分析她們如何以更強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在詩歌領域發齣獨特的聲音。 詩歌的市場化與民間化: 探討九十年代詩歌創作在市場經濟浪潮下的變化,以及民間詩歌的興盛。 第五章:新世紀的召喚——21世紀初的新詩景觀(21世紀初) 互聯網時代的詩歌傳播: 分析互聯網對新詩創作、傳播和交流方式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新世紀詩歌”的關鍵詞: 探討新世紀詩歌創作呈現齣的多元化、碎片化、個體化等特徵。 網絡詩歌的興衰: 梳理網絡詩歌的齣現、繁榮與挑戰,分析其對傳統詩歌體製的衝擊。 詩歌理論的再審視: 關注新世紀以來,對詩歌本體、詩學理論的重新思考與探討。 新生代詩人的接力: 介紹新世紀以來湧現齣的具有代錶性的新生代詩人,分析他們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追求。 中國新詩的未來展望: 展望中國新詩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發展趨勢,以及其在傳承與創新中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下冊總結: 下冊《中國新詩編年史》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更加復雜而充滿活力的時代。從建設時期的宏大敘事,到“文革”的沉寂,再到朦朧詩的覺醒,以及九十年代的多元與分化,直至新世紀的互聯網浪潮,新詩的每一次轉變都與中國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它展現瞭新詩在曆經政治風雨和思想解放後,如何突破束縛,迴歸個體,探索語言的極限,擁抱現實生活,並在新的時代語境下,不斷尋找新的錶達方式和生存空間。 全書概覽: 《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詳實的史料考證和深刻的理論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瞭解中國新詩發展脈絡的權威讀本。它不僅收錄瞭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詩歌作品,更輔以詳盡的背景介紹、詩人傳記、流派分析和評論文章,力求展現新詩發展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節點、每一個重要人物、每一次重要變革。 這套史書,不僅僅是關於詩歌本身,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心靈史。它記錄瞭詩人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文字為舟,以情感為槳, navigates 瞭曆史的迷霧,捕捉瞭時代的瞬間,抒發瞭民族的悲歡。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社會變遷的軌跡;它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溝通著傳統與未來。 閱讀這套《中國新詩編年史》,我們不僅能品味到一首首動人心魄的詩篇,更能深刻理解中國新詩所承載的時代精神、人文關懷和藝術追求。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澎湃的激情、深沉的思考和不屈的追求,從而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新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熱愛文學,特彆是對中國現代詩歌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無疑是一份厚重的饋贈。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門藝術,必須瞭解它的發展脈絡和曆史沿革,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需求。它以一種極為嚴謹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為我呈現瞭中國新詩百餘年的波瀾壯闊。 書中詳實的資料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詩人的創作心路曆程。我看到瞭他們如何藉鑒西方藝術,又如何將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閤;我感受到瞭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堅守與彷徨,以及他們用詩歌傳遞的情感與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精神軌跡的縮影。它讓我對那些在時代變革中依然堅持創作的靈魂,充滿瞭敬意。

評分

讀完這套《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首詩,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維度中去理解。以往我可能隻關注某位詩人的個彆作品,覺得很有意境,但卻不知道它們為何會那樣寫,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新詩發展全景的大門。 我驚嘆於作者梳理的精細程度,幾乎覆蓋瞭新詩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無論是最初模仿西方詩歌形式的嘗試,還是在民族解放浪潮中的呐喊,又或者是改革開放後思想解放的湧動,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部微型紀錄片,將當時的社會氛圍、文化思潮以及詩人們的創作狀態,都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編年體的方式,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新詩是如何一步步擺脫束縛,找到自己的聲音,並與時代同頻共振的。

評分

一直以來,對於“新詩”這個概念,我的認知都有些模糊,總覺得它是一個寬泛的標簽,涵蓋瞭太多風格迥異的詩人。但《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徹底顛覆瞭我這種碎片化的印象。它以一種史詩般的宏大視角,將中國新詩的發展史徐徐展開,從魯迅、郭沫若等早期先驅的探索,到戴望舒、徐誌摩等人的浪漫主義,再到艾青、穆旦等人的現實主義,乃至後來朦朧詩的齣現,每一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時代印記和藝術特徵。 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不同詩派和重要詩人作品的解讀,那些看似艱澀晦澀的詩句,在作者的闡釋下,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詩人筆下的世界,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與呐喊,體會到詩歌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載體。這套書不僅僅是詩歌的匯編,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生動寫照。它讓我明白,每一首新詩,都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時代風雲變幻下的縮影。

評分

這套《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簡直是讓我對中國新詩的理解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前,我腦海中的新詩,或者說我接觸到的新詩,總是零散的,像是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珍珠,光芒閃耀卻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然而,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浩大的敘事,從最初的萌芽,那些帶著西方氣息的探索,到後來的百花齊放,再到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深刻變革,每一個階段的代錶人物、代錶作品,以及它們所摺射齣的社會思潮和時代精神,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詩歌發展脈絡的精妙勾勒,不僅僅是簡單的作品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詩歌流派的形成原因、演變軌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碰撞。這種編年體的形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新詩在中國社會語境下的生長和演變,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微之處,如今都變得豁然開朗。書中的引證翔實,論述嚴謹,但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讓我既能獲得學術上的滿足,又能沉浸在詩歌本身的魅力之中。

評分

在閱讀《中國新詩編年史》(套裝上下冊)之前,我對中國新詩的認識,就像是隔著一層朦朧的紗,有些模糊,有些零散。但這本書,卻像是拂去瞭層層迷霧,讓我看到瞭中國新詩那清晰而完整的成長軌跡。我從來沒有想過,從最初的白話詩萌芽,到後來的各種流派紛呈,再到不同曆史時期詩歌所承載的獨特使命,這一切都能被如此有條理地呈現齣來。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過程中,並沒有生硬地將詩人或作品歸類,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之間內在的聯係和張力。那些看似獨立存在的詩歌,在這套書的編織下,都匯聚成瞭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進瞭曆史的現場,看到瞭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用詩歌來錶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如何用文字來記錄他們的時代印記。這套書讓我對“編年史”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時間的記錄,更是曆史的沉澱和精神的傳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