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奖得主 肖复兴 散文集,收入未发表新作。
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我的心头有枚永远拔不出的刺,那便是父亲。
这是肖家的故事,也是千万家庭的缩影。
这是一本感恩至深的散文集。著名作家肖复兴书写自己与父亲、生母、继母、姐弟之间的情感交织。在艰苦岁月中,父母、姐姐用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作者的关爱,而这份爱又透过作者传递给儿子肖铁。作者还在书中回忆了北大荒的知青岁月,记录下特殊岁月中珍贵的友谊,也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肖家的故事,也是千万家庭的缩影。书中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文笔、真诚的自省,打动着读者的心。
肖复兴,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六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凭借《音乐笔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
i | 自 序
001 | 花边饺
004 | 荔 枝
007 | 苦 瓜
009 | 酸 菜
011 | 母亲的月饼
013 | 豆包儿
016 | 腊八蒜
019 | 豆粥从来味最长
022 | 佛手之香
025 | 母亲和莫扎特
027 | 窗前的母亲
030 | 春节写给母亲的信
033 |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035 | 温暖的劈柴
037 | 母亲的学问
040 | 忽然想起了棉花
043 | 母 亲
076 | 蓝围巾
081 | 夜寒雪后独灯红
084 | 丝绵裤小传
087 | 清明忆
090 | 父 亲
140 | 娘的四扇屏
144 | 姐 姐
152 | 独草莓
155 | 今朝有酒
161 | 冷湖之春
168 | 复华断忆
175 | 拥你入睡
179 | 聪明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183 | 麦皮枕头
185 |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189 | 蒙德里安玻璃杯
192 | 搬家记
200 | 儿子的玩具
205 | 有这样两个地方
209 | 重回土城公园
214 | 校园的记忆
218 | 四块玉和三转桥
221 | 剪 纸
224 | 落叶的生命
228 | 金妈妈杏
231 | 五角粽
234 | 加拿大红枫
237 | 母亲节在纳什维尔小镇
240 | 中国姥爷
244 | 雨笔直笔直下着
248 | 理发记
252 | 母亲的画
255 | 女人花
259 | 十字街口的父亲
262 | 重逢仙客来
266 | 年 灯
269 | 二月兰
272 | 超 重
275 | 机场的拥抱
278 | 面包房
284 | 水袖之痛
287 |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292 | 味 道
298 | 人生除以七
302 | 铁木心传
荔 枝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我刚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我站在荔枝摊前,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我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5元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勇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莹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五分或者一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家就这样节俭了一辈子。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贵的东西了。
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也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儿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
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果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像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仿佛跑了多远的路。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这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但是,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的滋味,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自 序
一直想编一本这样的书,写给父亲母亲,也写给自己。
写作的人,心里都有一本自己最想写的书。就像已故作家陈忠实曾经说过的,那是一本“垫棺作枕”的书。
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我心里涌动的感情非常复杂。
五岁的那一年,我的生母去世了。我想不起她的模样,家里唯一珍存她的一张十寸黑白照片,总让我觉得有些陌生。她的样子,只是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尤其难忘的,是她刚刚过世后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常常从我家的后山墙偷偷地爬到我家的房顶上,坐在鱼鳞瓦上,忍不住地想她。望着满天的星星,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爬到房顶,就是为了不让人看见我想她,不让人看见我的流泪。
27岁的那一年,我的父亲去世了。那时候,我还在北大荒。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个深秋的黄昏,我正在地头割大豆,父亲去世的电报,送到了秋收过后枯萎的地头。我连夜赶回北京奔丧,在同仁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了父亲,他的眼睛没有合上,我才第一次知道了,死不瞑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才第一次感到,对于父亲屈辱的后半生,除了时代原因,还有我这个做儿子开脱不掉的干系。内疚的心,那时候才第一次苏醒。
42岁的那一年,我的继母去世。那一天,是个夏日的星期天,我正在家里,她坐在床沿上,突然头朝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对比我的生母和父亲的去世,她的突然离去,让我分外悲伤。因为从五岁开始,我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我和生母一起只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和父亲一起只生活了21年的时间,21岁我去了北大荒,除了中间回北京探亲几次短短的时间,大多时间没有和他在一起。不仅因为和继母生活的时间长,而且是她茹苦含辛地把我和弟弟带大,那是一段最难忘的相依为命的日子,感情的依托重心,情不自禁地倾斜在她这一边。
这一年的年底,我写成了一篇长达两万五千字的散文《母亲》,倾诉我的对她的感情。第二年,孙道临先生找到我,希望我来动手把这篇散文改编成电影剧本。我很难忘记,他望着我,对我讲起读这篇散文时的情景,他那一双沧桑的眼睛里,满含的不是浑浊而是那样晶莹的泪花。《继母》由他导演,由郑振瑶主演,终于搬上了屏幕。看完电影试演回到家的那天晚上,我对着母亲的遗像默默地说:您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让一位有名的大导演拍成了一部电影,您这一辈子值了!
从那时起,我一直也想写写父亲,却几次拿起了笔,又放下了。我才忽然发现,我对父亲的了解其实不多,远不如对相依为命的继母了解得多些。同时,引我踌躇难以下笔的,还有自己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因不了解,又缺乏沟通和交流,以及自私懦弱和自以为是而日渐加深的隔膜,和那个时代一起,双管齐下对父亲的挤压,让他没有合上双眼离开了我们。
一直到去年,我才下决心写成了《父亲》一文。没有想到下笔之后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成三万多字。有了这篇《父亲》,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可以编成《我的父亲母亲》一本薄薄的小书了,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这大半生,如果从1963年初三时写的一篇文章被印成铅字算起,我已经写作了53年的光景了。写作这么长的时间,我最想编成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不过,它确实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去年编选十卷本的《肖复兴文集》的时候,第一次把它编进去,尽管文字这东西从来不以长短论英雄,但还是因匆忙而显得单薄。这一次,新星出版社青睐这本小书,准备单独出版这本小书,编辑王萌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希望能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让这本小书更为充实丰厚一些。王萌的意见打开了我的思路,除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和孩子这些亲人之外,扩充了父亲和母亲的外延,将他人父亲和母亲的相关文字一并列入,让我自己,也让读者看到更为广阔而丰富的人生,以及父母给予我们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面对他们时多一些自省。新补充的这些篇章,大约有六万余字,让这本小书压在手心里沉甸甸的,存放在心里暖暖的。
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感情,比如友情、爱情等等,但是,没有一种可以抵得上亲情的,尤其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我曾经这样想,如果说友情是脚上走出的泡,爱情是瓶中开放的花,那么,亲情则是心上流淌的血。如果说友情是靠生活的时间磨炼出来的,爱情是由肌肤之亲和思念与想象交融而成的,那么亲情则上天然与生俱来的,它给予我们的更多是琐碎的点点滴滴的回忆。雨落下的时候,有一把伞为你准备着;雪飘来的时候,有一件羽绒服为你送去了;晚归 的时候,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有一杯热茶为你候着……这就是亲情,让你永远回忆,只要一想到它,心里就会微微一颤。
或许,这就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都有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有一天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和我们父亲母亲之间的亲情,都会永远地荡漾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便是文字,在你,亲爱的读者朋友,就是你们绵长的回忆。
2016年岁末写于北京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本令人意想不到的书。在如今充斥着快餐文化和浮华叙事的时代,这样一本回归本真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用极其耐心和细致的笔触,挖掘出埋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关于亲情的原生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瞬间,诸如父亲一次不易察觉的叹息,母亲手中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甚至是餐桌上那碗冒着热气的家常菜,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泛黄的老相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居所,而是心灵的港湾,是爱与温暖的汇聚之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设置戏剧性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冷静、克制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情感的力量更加醇厚,更加悠长。合上书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仿佛我不仅仅是一个读者,更像是参与了一场盛大的生命回溯,与书中那些鲜活的生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评分《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感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所裹挟,很少有机会去沉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那些最根本的情感联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契机。作者用一种近乎冥想的语调,缓缓地叙述着关于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曾经发生过,但我们可能从未像作者这样,去认真地捕捉和记录。我特别喜欢书中的那种氛围,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沉的爱,还有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体悟。它不是那种能够给你带来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是让你在平静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力量,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我甚至能在某些章节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与父母之间那些相似的互动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父母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人,他们本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独立个体。他们的生命轨迹,他们的选择,他们的遗憾,都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刻去联系父母,但心中却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去更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亲情”的真正含义。
评分“父亲母亲”这四个字,自带一种厚重的分量,而《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恰恰将这份厚重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真挚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潸然泪下的故事,而是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在你品尝之后,会在身体里慢慢地渗透,留下淡淡的清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绪,只有最朴实、最直接的文字。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才显得如此动人。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能量,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亲情,是岁月雕刻下的痕迹。它让我思考,我们究竟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身上的那些特质,那些习惯,那些看问题的角度,又是从何而来?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维度,让我看到了父母身上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优点,那些默默为我付出的努力。它不是一味地歌颂,也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呈现了父母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那些曾经存在的隔阂,似乎也因此消融了不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
评分《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朴实无华的姿态,闯入了我的阅读世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甚至连一个所谓的“主题”都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种“模糊”,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真实的原貌。作者就像一位记录者,用最冷静的目光,捕捉着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普通人身上最本真的情感流露。我能从中看到父亲的坚毅,那是对家庭的责任;我能从中看到母亲的温柔,那是对孩子的无私;我更能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个体,在岁月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爱,往往不是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日常的行动里,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它让我反思,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是否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是否因为年轻时的叛逆和不理解,而错过了与父母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机会?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将如何去爱他们。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某些角落,也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是那种会让你立刻产生共鸣的作品,但它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日后的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那些文字,然后会心一笑,或是在某个瞬间,突然释然。
评分初翻开《我的父亲母亲》,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关于“家”的碎片化记忆,那些曾经被忽略,又或是刻意遗忘的,都在书页的翻动间次第清晰。我并非是一个轻易为情感所动的人,但这部作品却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切割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父母最寻常的生活轨迹,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只是在细微之处,将那些普通人家的温情、隐忍、牺牲,展露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父亲,那个在沉默中承担一切的背影,也看到了我的母亲,那个在琐碎中撑起整个家的身影。他们的爱,不像小说里轰轰烈烈的情感宣言,而是渗透在每一次的唠叨、每一次的叮咛、每一次的付出之中。读着读着,我不禁会心一笑,又或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眼眶微微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能让文字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真实,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才如此触动人心。它让我想起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滴,那些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回想起来,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我的父亲母亲”,更是关于所有人的父亲母亲,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我们每个人来时和去时的那条隐秘而温暖的归途。
评分非常好很喜欢,装帧非常美
评分了解中东历史文化用的
评分6.18下单的,买的较多,还没有拆封,包装还行吧,途中没有损坏!
评分价格还是可以的,值得购买。
评分双十一囤的,再不买以后就涨价了,
评分很让人感动也很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反思的一本书,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多么幸运和值得我们感恩啊!
评分习惯了京东买买买模式,方便快捷,送货到家!
评分别人推荐了,很好的书,刚好是在做活动,所以就买了
评分书质量不错,速度也很快。关键是京东给送到家。这一点就很感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