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福轩,韩泉欣 著
图书标签:
  • 社科基金
  • 赋论
  • 历代
  • 汇编
  • 中国古代文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文献
  • 历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3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5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6
套装数量:2
字数:10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赋论作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与诗话、文话、词话、曲话、四六话一起构建起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料的宝库。本书汇辑历代赋论(包括各种善本、孤本、抄本),分赋论专书、集部文献赋论、史部文献赋论和子部文献赋论四类,类下分赋话、单篇赋序论(含赋专集序)、赋总集序跋(及凡例、评注)、赋赋、论文书牍以及史传、类书、子书中赋论等十目。赋论之前,冠以作者简介,兼及有关著述之版本源流。各篇之末,注明原文所据版本。

目录

《历代赋论汇编》 目录
序(許結)
前 言
凡 例
上 編 賦論專書
劉 勰
文心雕龍
佚 名
賦譜
鄭起潛
聲律關鍵
祝 堯
古賦辯體
李調元
賦話
浦 銑
歷代賦話
復小齋賦話
王芑孫
讀賦卮言
……
林聯桂
見星廬賦話
江含春
楞園賦説
姜學漸
味竹軒賦話
戴綸喆
漢魏六朝賦摘艷譜説(節録)
劉熙載
藝概?賦概
姜國伊
尹人賦話
中 編 集部賦論
一 序 跋
(一)單篇賦序(論)
班 固
兩都賦序
皇甫謐
三都賦序
……
(二)賦集序跋、凡例、總評
王禹偁
律賦序
范仲淹
賦林衡鑒序
晁補之
離騷新序
續楚辭序
變離騷序
……
二 賦 賦
白居易
賦賦
劉 攽
雕蟲小技壯夫不爲賦
……
三 詩文評
任 昉
文章緣起(節録)
摯 虞
文章流別志論(節録)
劉克莊
後村詩話(節録)
……
下 编 史部子部賦論
一 史傳
……
二 書目
……
三 類書
……
四 子書
……
徵引書目

精彩书摘

  《历代赋论汇编》上编
  賦學指南卷二
  刻劃
  題面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爲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宫教美人戰賦》
  窄袖蠻靴,排出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鍾馗圖賦》
  招蝙蝠以隨身,却類豚魚向化;合妖邪而作僕,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雨時賦》
  累累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天地人而起數。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秋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依茸草;遠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於沉晦。點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正就本題字面,拈出點醒之;一曰借點,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借以點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出;笙簧是叶,竹原編簡之餘。
  王濤《秋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秋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爌《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云護;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穀《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類釀花之候,寒氣初回。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餘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泒,定教流入方塘。(以上借點法)
  陪襯
  題之正面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面着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借他題陪出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面,總以雅切爲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致喧客奪主。
  李宗澣《柿葉肄書賦》
  團團可玩,休誇日本松皮;采采難窮,不費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頭,頻年覊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昇。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門臨秋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郗氏堂中,徒誇紅嘴;詎羨唐家宫裡,競號緑衣。
  王德茂《晚松賦》
  生機天末,不争櫻筍之厨;曠味山中,誰結蒪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旗《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句反襯)
  胡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欲認書中之蠧;遇清臣之退直,曾聯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遊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託
  烘託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面煊染,而題之正面自見。如畫家畫月,只在四面煊染云色,而月自見。所謂烘雲託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城《秋雲似羅賦》
  回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餘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游向恢恢,襯之以餘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汎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於丙穴,曲折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回入望。
  陸以誠《痀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網。《烘託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卷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卧。
  ……

前言/序言

  《历代赋论汇编》序
  賦論作爲中國文學批評中的重要範疇,處境很奇特,也頗尷尬。因爲作爲第一代冠以“文學”之名的辭賦家,對其作品的評論,自然屬於最早的純文學批評,然而最早的賦學批評產生於漢代,漢人最權威的賦論應該就是“《詩》之諷諫”、“不歌而誦”與“古詩之流”,賦顯然隸屬於《詩》爲流裔,或附庸,於是歷代的賦論似乎受到“出身論”的影響,亦多依附於詩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量詩話中論賦,而直到清人始有獨立的“賦話”出現。
  很早以前我就試想,如何看待賦論,首先是要落實到一種文體的批評,這就必須彰顯其獨立性,要想彰顯其獨立性,又必須在古代大量的“依附性”的材料中將其勾稽而出,彙集成編,所以也就有了輯録歷代賦論的想法。然而這萌蘖於初的想念,又與幾次類似的大型編纂擦肩而過,以致消逝。第一次是約二十年前,四川萬光治先生已著手主持此項工作,也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或許在我的期待中萬先生興趣轉移,開始並卓有成就地進行民歌的採集與研究,原先的計畫也漸漸淡忘。第二次是湖南葉幼明先生輯録成《歷代賦話叢編》,大約也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所謂“賦話”,實際上也有諸多賦論文獻,他的成果已交出版社,出版社友人還請我幫助審讀與補益,後因葉先生旅居美國多年,竟然不了了之,據説書稿仍沉睡在編輯室的抽屜裏。第三次是偶然接到北京圖書館王冠先生的電話,要我爲她以影印方式編輯的《賦話廣聚》作序,見其目録,也超出賦話而兼及賦論,當時我也有所建言,書出後堪稱目前所見份量最重的賦論彙編,無“米”之炊,或可聊補。有此幾番經歷,我編輯賦論的勇氣雖已消減,然其懸想與期待,却時縈心間。
  令人欣慰的是,三年前孫福軒博士曾函詢於我,得知其正在編纂《歷代賦論彙編》,不逾千日,宏願已成,鉅帙新編,令人瞠目而曠視。書分四部十目,援材知類,剔抉爬梳,既爲當今搜羅最全的賦論庫存,又可作未來賦學研究之津筏。至於賦論與他體評論之關系,賦論伴隨創作的發展史跡,以及文獻整理於理論批評的重要作用,福軒博士書首“前言”業已闡明,無需贅述。我想補充的仍是賦學批評中的諸多疑慮,即賦論的特色何在?……這些問題,皆彰顯於古代賦論之中,如何認知,如何質疑,如何探尋,首在對浩如煙海之文獻的輯録、梳理與考辨,福軒博士是書之編,其功德嘉惠於學界,於此可見一斑。
  福軒博士治賦多年,卓有成就,書成之際,囑我爲序,誠不敢違命,因述舊事與疑慮,與之商量並共勉。
  許結於南京大學
  《历代赋论汇编》前言
  賦論作爲古代文論的重要内容,與詩話、文話、詞話、曲話、四六話一起構築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資料的寶庫。詩話、詞話和文話均起源於宋代。……相比較而言,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辭賦的認識偏見和受到庸俗社會學的影響,辭賦研究和賦學資料的整理却没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辭賦創作、辭賦研究和批評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賦論資料整理也出現了徐志嘯的《歷代賦論輯要》(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高光復的《歷代賦論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陳良運、王以憲等《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何沛雄的《賦話六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王冠的《賦話廣聚》(北京圖書舘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許結的《中華大典·文學典·文學理論分典》的“騷賦論部”(鳳凰出版社二○○八年版)。此外還有單部賦話的校證本,如《雨村賦話校證》(詹杭倫,臺灣新文豐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歷代賦話校證》(何新文、路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版)、《見星廬賦話校證》(何新文、佘斯大、蹤凡,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等。在一些賦論的有關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賦話出現,如詹杭倫先生《唐宋賦學新論》中有對《聲律關鍵》的整理和校注等。然緣於體例選擇(如校證)和資料收集的不便,至今仍然没有一本集大成的賦論資料彙編,這與辭賦在古代文學史上的隆尊地位和當下的研究盛況是極不相稱的,由此,編纂一部資料翔實的賦話類輯之作可以説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一
  中國古代的賦學批評伴隨著辭賦創作而展開,考察歷代賦學發展的歷史,大致可分爲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及近代五個時段。……
  二
  古代賦學批評“與詩畫境”,真正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當在清代乾嘉時期,以第一部賦話(浦銑的《歷代賦話》)的出現爲標誌。此前的賦論,大多散見於史傳、序跋、筆記、詩話、文話和選本評點之中,並没有完全的自立意識,即使是元代祝堯的《古賦辨體》,也還是以賦選的形式和面貌出現的。而考察古代賦學的批評形式,和詩話、文話一樣,形態紛然,學者對賦論的分類也各有不同。程章燦先生在《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脉絡以六朝賦話爲中心》中即提出需要注意五個方面的來源:(一)專論和附論,(二)賦序,(三)箋注,(四)史傳,(五)筆記小説與其他子書。在《歷代賦彙》(鳳凰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序言中則又細化爲別集、總集、詩文話、賦話、史傳、書目、諸子、筆記、類書、出土文獻等十類;冷衛國在《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一文中則認爲,賦論資料可能來自史傳、文學批評專論、子書、類書、筆記、書信、賦序、賦作正文、詔書、奏議、詩歌、批註、碑文、字書、佛教典籍等十五個方面。游適宏在《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的緒論中則把賦論資料分爲三大類別:(甲)賦學專門著作,包括賦學專論、賦選、賦話、賦格、賦篇序跋、論賦的文學作品、賦篇評點等;(乙)其他文學著作,包括綜合文論中論賦部分、詩文話中論賦部分、文學選集、辨體文選等;(丙)其他,包括史著中涉及賦學者、子書中涉及賦學者、類書等。詹杭倫在《清代賦論研究》中則按照其在賦文獻中的不同存在方式分成八類:單篇賦論文章、詩話文話中的賦話、類書中的賦論賦話、賦話賦格專書、以賦論賦的作品、賦選序跋凡例作法評點、書目提要以及其他學術專著中的賦論等。總括各家所言,賦論可以約略分爲以下四種類型:一是頗見體系性和理論性的賦論專著,這當然要以祝堯的《古賦辨體》爲標誌,雖然祝氏依然採取的是賦選結合賦論的形式,但把每卷前面的賦論集合起來,顯然構成一部簡明扼要的賦論史,且具有明確的體類意識。此後清代浦銑的《歷代賦話》、《復小齋賦話》,李調元的《賦話》,林聯桂的《見星廬賦話》、余丙照的《賦學指南》等,體裁嚴整,已初具規模;二是受到詩話、詞話等形式的影響,具有隨筆、説部性質的賦學著作,這類著作,多是隨口而發,内容博泛叢雜,多記載一些佚聞趣事,如孫奎的《春暉園賦苑卮言》和一些筆記中的賦論即是,大都漫筆而成,於理論性和體系性有所不足;三是輯纂歷代賦論之作,述而不作,如各種類書,即是把前代有關賦的評述和判斷雜輯起來,不加任何按語,如《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淵鑒類函》等即是;四是有評點的辭賦選本。賦集之選始於魏晉以後,唐宋沿承,元明清三代洋洋大觀,汗牛充棟,成爲賦學批評的最爲重要的形式。尤其是清代更是如此,幾乎重要的賦選均有賦家的品評,或三言兩語,或長篇大論,於細微處見精神,往往於賦之結構、風格和用詞用語頗有會心,亦多獨到之見。……
  三
  資料整理是理論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本叢編在傳統四分法的基礎上,參考諸位學者的分類,把歷代賦論文獻分爲四大類,即賦論專書、集部文獻賦論、史部文獻賦論和子部文獻賦論,類下分目爲十:賦話、賦集序跋、賦賦、詩文評、論文書牘以及史傳、類書、子書中賦論等。作爲對賦學資料初步的收集與整理,頗有一些傳本較爲稀見,如《尹人賦話》僅見於上海圖書舘,《味竹軒賦話》僅見於南京圖書舘,《漢魏六朝賦摘艷譜説》僅見於四川圖書舘等。兹一並集録,爲學者全面觀照中國古代賦學理論史提供較爲全面的資料支撑。
  兹次編校,業師韓泉欣、孫敏强先生給予了鼎力協助,對全書的編纂宗旨和體例多番斟酌,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全書由孫福軒擇選篇目並録入初稿。初稿的校訂工作由眾位師友合作完成:黃敏雪負責上編“賦論專書”劉勰《文心雕龍(節録》至孫奎《春暉園賦苑卮言》;王晨負責上編余丙照《賦學指南》和林聯桂《見星廬賦話》;孫福軒負責上編江含春《楞園賦説》至中編“集部·賦賦”;熊湘、閆旭負責集部“詩文評”和“論文書牘”;徐盛暉負責下編“史部子部賦論”,二稿校訂工作由孫福軒負責,最後由孫福軒、韓泉欣統稿。
  在編校過程中,許結、何新文、曹虹、徐宗文、王德華、踪訓國、潘務正、趙俊波、彭安湘,臺灣簡宗梧、許東海、廖國棟、游適宏,日本谷口洋,新加坡蘇瑞隆諸先生或就體例提出寶貴意見,或惠寄賦論資料,北京、上海、南京和浙江圖書舘也給予了不少幫助,在這裏謹表示衷心的感謝。在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時,曹虹、伏俊璉和業師韓泉欣等先生不辭辛苦爲我撰寫推薦書,獎掖之情,讓人感動。匿名評審專家和評審組專家也對本書作出了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書稿完成之後,我請許結先生作序,先生慨然應允,其情其義,讓人感銘不已。是編通過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結題驗收後,確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負責出版,這也是我們心所向往的。出版社重點項目編輯部王海波先生和責編葛雲波先生爲本書的及早出版傾注了大量心血,其敏鋭的學術眼光和敬業精神,着實讓我們衷心感佩。好友呂雙偉、查明昊、陳小林、孫寶諸君以及各位賦學界同仁也時時關注本書的進度,這裏謹向諸位先生表達最誠摯的謝意。至於本書存在的不足和缺失之處,也真誠地期盼着讀者的批評和指正。如能教我,則不勝感激之至。
  編者


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洞见千年文脉,探寻赋之演进 “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宏大叙事、铺陈描摹、铺叙排比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屈原的《离骚》开创先河,到汉代大赋的辉煌,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辞赋转型,直至唐宋的文赋与宋元明清的散体赋,赋的发展历程本身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史。而要透彻理解“赋”这一文体的渊源、流变、特色及其在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演变,离不开对其创作理论与批评实践的深入研究。 《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系统梳理、集纳、考辨历代有关赋的创作理论、批评主张、文学评论以及赋体研究成果的权威性文献集成。它不局限于单一朝代的论述,而是力图展现从先秦到明清,长达两千余年间,文人墨客、学者大家围绕“赋”这一文学样式所展开的持续性探讨与深刻洞见。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赋体文学的必备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今贤达一同对话,体悟中国古典文心之美的思想盛宴。 本书的上册,侧重于赋体研究的早期发展与奠基。 先秦至汉代的理论萌芽与发展: 追溯“赋”这一概念的源头,考辨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雏形,重点梳理汉代学者对《诗经》、楚辞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对屈原、宋玉作品的解读,这些早期的批评性言论,虽不直接使用“赋论”之名,却为后来的赋论奠定了基础。内容将涵盖早期文学观念对叙事、描摹、抒情等元素的早期认知,以及对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汉代大赋的理论梳理与范式确立: 深入分析汉代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为代表的大赋作家及其作品,并着重梳理历代学者(包括同期及后世)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赏析与批评。这部分内容将考察汉代文人对“大赋”体式特征的认知,如其宏大结构、辞藻华美、铺陈排比的风格,以及对赋的社会功用(如讽喻、讽议)的理解。我们将呈现当时流行的赋论观点,例如对赋的“铺陈”“夸饰”手法的辩析,对辞藻与义理关系的讨论,以及对赋体叙事与抒情功能的评价。 魏晋南北朝赋论的转型与新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活跃,文体嬗变迅速,赋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从汉代铺张宏大的“大赋”转向了更为精巧、贴近个人情志的“小赋”或“辞赋”。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重要的赋论家和批评家,如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他们对赋的体式、风格、创作方法提出的新见解。尤其会深入研究刘勰《文心雕龙》中关于“赋”的篇章,这被视为赋论史上的里程碑,其中对赋的起源、演变、体式、风格、创作要领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会辑录钟嵘《诗品》中提及的与赋相关的一些评价,以展现当时文坛对赋体艺术的关注。 本书的下册,则进一步拓展了赋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涵盖了唐宋及以后时期的赋论发展。 唐宋文赋的兴盛与理论深化: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得“文赋”成为赋体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赋更加注重理性、议论与人情。本书将汇集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大家对赋的论述,以及宋代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大家对赋体创作的见解。我们会关注他们如何从古文运动的理念出发,重新审视赋的意义与功能,强调赋的“道”“义”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对赋的“铺叙”手法进行更为精炼的解读。同时,也会收录宋代学者对前代赋作的评论,以及对赋体在散文化趋势下的得失进行的讨论。 宋元明清的赋论延续与创新: 尽管宋元以后,赋的地位有所变化,但关于赋的讨论从未停止。本书将搜集这一时期重要的赋论材料,包括学者对赋体演变的总结,对散体赋、文赋的创作心得,以及对赋在诗、文、词中的作用的思考。例如,明代方孝孺、李梦阳等人的赋论,清代王士祯、袁枚、姚鼐等人在赋学上的观点,都会被纳入其中。这部分内容将展现赋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 历代赋论的辨析与考证: 除了按时段梳理赋论,本书还特别注重对历代赋论的辨析与考证。对于一些重要的赋论著作,如《文心雕龙》中的赋论部分,我们将呈现不同的校注本、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争议性的观点进行阐述。对于零散的赋论材料,本书会进行细致的考订,确定其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这部分工作,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为严谨、可靠的赋论研究基础。 赋论研究方法与学术史梳理: 在全面辑录历代赋论材料的同时,本书的编纂团队也对赋论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书的附录或导言部分,可能会包含对赋论研究学术史的回顾,梳理历代赋论研究的脉络、主要流派、代表性学者及其贡献,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所辑录材料的历史语境与学术价值。 《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料的完备性与权威性: 本书汇集了历代关于赋的文献,力求全面、系统,避免遗珠。编纂团队经过严谨的考证与筛选,确保所收录文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按照时间顺序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既展现了赋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又突出了不同时期赋论的特点与创新,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赋论研究体系。 3. 深度的学术性与思想性: 本书不仅是文献的汇编,更包含了对历代赋论的深入分析与解读,引导读者理解古人在赋的创作、批评、理论构建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以及他们对文学本质、审美规律的探索。 4. 价值的传承性与启示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刻理解“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艺术魅力,洞察中国古典文人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滋养和创作灵感。对于当代文学研究者、创作者乃至普通文学爱好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这套《历代赋论汇编》(套装上下册),凝聚了编纂者多年的心血与智慧,旨在为中国赋体文学研究开辟一条更为清晰、更为深刻的道路。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学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的赋学探索历程;它是一座桥,连接起古今学者的智慧,让我们得以与先贤对话,共品文学的醇厚;它更是一座宝库,蕴藏着无尽的学术矿藏,等待着有识之士前来挖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学中的“赋”情有独钟,那种铺陈排比、辞藻华美的风格,既能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又能抒发深沉细腻的情感,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展现才华的重要载体。然而,关于赋的研究,往往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零散不成系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想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着实不易。当我偶然间看到这套《历代赋论汇编》时,内心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期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部赋的选本,更是一部对历代赋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汇集的力作。我设想,它应该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赋体文学从萌芽到成熟,再到繁荣与衰落的整个发展脉络,并且能够汇集历代学者对赋的创作、批评、理论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理解赋的艺术特质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找到对赋的定义、分类、创作技巧、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也能看到历代文论家们在评价赋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学术争鸣。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与中国文学史进行深度交流的契机。

评分

当拿到这套《历代赋论汇编》时,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包装盒上的烫金字迹,古朴典雅,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预示着里面蕴藏着的是一场关于中国文学瑰宝的深度探索。我是一个对古典诗词文赋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尤其痴迷于赋这种体裁,它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文的意境,是古人抒发情怀、描绘景物、彰显才华的绝佳方式。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历代赋论发展的著作,能够将历代学者对赋的理解、评价、创作技巧分析等集结在一起,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入地理解赋的演变轨迹和艺术魅力。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圆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卷,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目录的编排,就让我感受到了编者严谨的态度和学术的深度。对历代重要赋家及其代表作的简要介绍,以及历代赋论名家的生平与学术贡献的梳理,都为我后续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赋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以及历代文人如何围绕赋的创作与评论展开智慧的碰撞。

评分

我最近开始研究古代散文的创作,特别是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的文体。在众多文体中,我对“赋”的兴趣尤为浓厚。它介于诗与文之间,既有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又有散文的叙事性和议论性,是古代文人表达复杂情感、描绘宏大场面、阐述深刻道理的独特方式。然而,如何系统地理解历代赋的演变,以及历代学者对赋的认识和评价,一直是我感到头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只能零散地从一些文论专著中窥得一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这套《历代赋论汇编》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够像一部详尽的地图,为我绘制出中国赋学史的清晰脉络。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看到历代文人对赋的创作理念、艺术特征、优劣得失的详细论述,也能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赋的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我想,通过研读这套书,我不仅能深入理解赋的艺术魅力,也能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赋”情有独钟,它那气势磅礴、辞藻华丽的风格,总能带给我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享受。然而,对于赋的理论研究,我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每当我翻阅古籍,看到对赋的零散评价时,都会渴望有一本能够将历代关于赋的论述汇集起来,让我能够一站式地了解历代文人对赋的理解和发展。这套《历代赋论汇编》,光听名字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它应该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能够将历代重要的赋论文献进行整理、汇集,并且进行科学的编排。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从先秦时期对赋的初步认识,到汉代赋的鼎盛与理论探索,再到魏晋南北朝的风格演变,直至唐宋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赋论得以呈现。我想,通过这样一部著作,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赋体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历代学者们如何围绕赋的创作、批评、理论等方面展开智慧的激荡,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赋的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濃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赋”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情有独钟。它以其铺陈叙事、藻丽辞章的特点,在古代文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对历代赋的理论评价和学术探讨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梳理。很多时候,我只能零散地在一些文学史著作或文论选集中接触到关于赋的只言片语,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认知。因此,当我得知有《历代赋论汇编》这套书的存在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像一部巨型的文献库,将历代学者对赋的各种评论、分析、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赋学研究深邃殿堂的大门。我期待着,能够在这套书中,看到对赋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的详细阐释,也能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赋的,他们的观点有哪些异同,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相信,通过对这套书的阅读,我能够对赋这一文体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脉络。

评分

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不过近期买书太多来不及细看,万一有装订质量问题请给予调换啊!

评分

店庆活动四折买入其实根本看不过来领到好券不用感觉错过一个亿

评分

有关赋的理论的首次大规模汇编,价格虽有点偏贵,但功莫大焉。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一直京东购物,很好,有活动就更好了

评分

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不过近期买书太多来不及细看,万一有装订质量问题请给予调换啊!

评分

古典文献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已经囤积的太多了

评分

有关赋的理论的首次大规模汇编,价格虽有点偏贵,但功莫大焉。

评分

经典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