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翻阅《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我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叶嘉莹先生的叙述,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她将自己的人生故事,编织进一个个关于诗词的篇章里,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我喜欢她那种温润如玉的讲述方式,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她对生命中一些重要时刻的回忆,与她对诗歌的感悟,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学者,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她不仅仅是在谈论诗词,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慰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教会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是我近来读到的最令人心动的作品之一。
评分《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静静地分享人生智慧。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充满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对诗词的敬畏与热爱。她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诗词如何陪伴她走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尤其被她关于“传承”的思考所打动。她不仅仅是诗词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是将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延续下去的守护者。她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对中国古典文学未来的忧虑,都让我感同身受。她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温厚的底蕴和深沉的关怀。我读到她对一些经典诗句的重新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曾经熟悉的诗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问,是与人生紧密相连的,是能够滋养我们心灵,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触动灵魂、启发思考的。《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叶嘉莹先生用她那温婉而有力的笔触,带领我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诗人对话,感受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我读到她讲述自己童年时对诗词的启蒙,那种纯粹而热烈的爱,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年少时第一次被文学作品深深吸引的瞬间。接着,她的笔锋一转,描绘了动荡年代的颠沛流离,以及在逆境中,诗词如何成为她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支撑。我仿佛亲历了她的困苦,也体会到了她从诗歌中汲取的强大力量。她对词的细致分析,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投入。我特别喜欢她对《红楼梦》中诗词的解读,那种细腻入微的体察,让我看到了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物命运的写照。这本书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丰盈,是对生命更深沉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我们情感的共鸣,是我们生命体验的延伸。
评分每当夜深人静,我便会捧起《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沉浸在叶嘉莹先生的诗意世界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叶先生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讲述着她与诗词的不解之缘。我读到她讲述在台湾的教学生涯,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常,在她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她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如何将古人的情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切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特别欣赏她对于“情”的理解。她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能够表达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还是离愁。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展现出来,而诗词,便是点染这些画作的色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优雅,也让我看到了诗词在普通人生命中的深刻意义。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我们与世界、与内心对话的桥梁。
评分当翻开《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诗意的芬芳。叶嘉莹先生,这位享有盛誉的古典诗词大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对诗词的感悟娓娓道来。她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读她的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读到的、似懂非懂的诗句,在她的解读下,仿佛获得了生命,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看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也感受到了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悲怆。更让我着迷的是,叶先生如何将这些古老的诗句,与自己的人生际遇巧妙地融合。她的童年,她的求学之路,她的迁徙流离,每一个片段都闪烁着诗的光芒。我惊叹于她对诗词的深厚情感,更被她的人生智慧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词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感人史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诗词的关系,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难得一见的传世好诗书
评分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评分象形字的特征:一是简约性。象形字“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创造书写符号,是写词,摹写客观实体时,只勾勒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二是典型性,即注重突出客观实体的典型特征,以增强象形字写词表意的区别功能。
评分《红蕖留梦》是南开大学历史系校友张候萍女士为叶嘉莹写的一册访谈记录。此书由动议至成书先后已历时有十年之久,此盖由于在开始时,叶嘉莹对此事并不热心。固正如候萍在《后记》中所言,当她于2000年首次提出要为叶嘉莹写一册《口述自传》吋,曾被叶嘉莹断然拒绝。叶嘉莹拒绝的原因有三:自觉个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热爱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一生无可称述,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一;再则我讲起古人的诗词来虽然兴致颇高,但我自己则其实天性羞怯并不习惯于把自己展露出来做毫无假借的陈述,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二;三则我对于现实中一切外表之事物都并不萦心,时移事往就只剩下影像如烟,并不能如我所爱赏的一些其他作家们那样可以把往事记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此其不适于做访谈对象的原因之三。不过虽有此种种不适合之原因,而最终却仍留下了这一册访谈记录,这可以说完全是出于一种偶然性的人际因缘。原来就在我拒绝了候萍为我写《口述自传》的第二年,有一位澳门的实业家沈秉和先生给南开大学才成立不久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赠了一笔巨款作为推广古典诗词教学之用。当时大家都以为要想重新振起古典诗词的传承,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于是遂于2001年暑期由南开大学主办了一个培训诗词教师的暑期讲习班。
评分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评分三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3、保留下来的汉字小篆形体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由隶变后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评分两个小时的讲座,八十六岁的叶嘉莹一直站着,她的谈吐,她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着诗词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人格的魅力。那种人道合一,真的很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