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衛·赫爾典以他母親的聲音,講述瞭母親孩提時的故事。小女孩塞隆的幸福童年不幸上世紀最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打斷。她齣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傢庭,但1915年,土耳其政府對亞美尼亞人展開瞭徹底的摧毀行動。八歲的塞隆在長達八年的輾轉流離中,居無定所,目睹殘暴,痛失親人,但她仍然堅忍地帶著悲傷、充滿希望地成長和生活。
作者簡介
大衛·赫爾典(David Kherdian),美國著名作傢。1931 年齣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拉辛,曾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哲學。已經齣版作品六十多本,包括小說、迴憶錄、傳記、詩文集、兒童圖畫書、翻譯等,但他最喜歡寫詩。小說傢威廉?薩洛揚稱他是一位有真正聲音和風格的詩人,具有世界魅力。詩集有《緻父親》等。《離傢的路》是其根據自己母親童年的經曆寫成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1907~1913年
第二章 1914年
第三章 1915年(一)
第四章 1915年(二)
第五章 1915年(三)
第六章 1915年(四)
第七章 1915~1916年
第八章 1916年(一)
第九章 1916年(二)
第十章 1916年(三)
第十一章 1917年(一)
第十二章 1917年(二)
第十三章 1917~1919年
第十四章 1919年
第十五章 1919~1921年
第十六章 1921年
第十七章 1921~1922年
第十八章 1922年(一)
第十九章 1922年(二)
第二十章 1922年(三)
第二十一章 1922年(四)
第二十二章 1922~1923年
第二十三章 1923~1924年
第二十四章 1924年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1907~1913年
自從我能認齣天空與雲朵起,我們就住在土耳其阿茲亞的亞美尼亞人區。但傢族遭遇滅頂之災如天堂之穹頂坍塌,我們的生活濛上瞭陰影,從此陽光拋棄瞭我們,我們像種子一樣隨風吹散在阿拉伯沙漠裏,除瞭我,無一人歸傢。而我的阿茲亞和我那寶貴的傢因此衰落不堪,現在也從我生命中永遠消失瞭。
我爸爸在阿菲永時認識瞭他的新娘。我的奶奶過去常說:“他把咱們的新娘從阿菲永接迴來後,我們一個星期都載歌載舞地慶祝。為瞭那場婚禮,我做瞭三十五大盤油糕,還有三十大盤甜餅。”
奶奶的朋友——有土耳其人、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都說:“你在哪兒找到這個女孩的啊?她看起來就跟鄉下女人似的,又高又壯,臉上還有兩坨土土的紅色。”
我媽媽天生手巧,身體也很健壯。除瞭會做傢務,擅長照顧園子裏的蔬菜、鮮花,她還是個編織好手。
我記得媽媽以前是怎麼用罌粟籽來做罌粟籽醬的。她先將罌粟籽放在平底鍋裏炒一下,再用一塊特彆的石頭碾磨,做成罌粟籽醬——這是我們常吃的調味品。媽媽熱情好客,每做好一批新鮮罌粟籽醬,都會邀請她的女性朋友來吃午飯。她總是非常開心。因為爸爸總是在外忙生意,媽媽便常常邀請朋友來傢中做客。
因為嬸嬸的緣故,傢裏的每個人都特彆喜歡媽媽。嬸嬸是另一個嫁到奶奶傢的新娘。她身材縴細瘦弱,乾不瞭重活,大多數時間都在生病。所以那時人們總感慨:“哎,哎,我們男孩這輩子算是倒黴瞭,這新娘來瞭根本不頂用啊!”
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人們認為迎娶到一個病怏怏的新娘是最糟糕的事。那時我們一大傢子——包括爺爺、奶奶、叔叔、嬸嬸——都住在同一屋簷下。直到我五歲時我們纔搬傢,帶著病怏怏的嬸嬸,和叔叔、堂妹一起,搬到瞭新亞美尼亞人區。在那兒,我們有好幾英畝的地可用來種植罌粟。爸爸的生意就是收割罌粟,再賣用於製造鴉片的罌粟膏,那時正做得風生水起。
在還與奶奶住在一起時,媽媽與嬸嬸就彼此投緣。新傢是一棟聯排式房屋,我們搬進去後,媽媽就開始照顧嬸嬸。她們年齡相仿,都曾是“嫁到奶奶傢的新娘”。人們那麼稱呼她們和老傳統有關:新娘——一旦嫁到當地,就會永遠被稱呼為“哈斯”A——必須離開娘傢,和新郎住在一起。四代人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現象並不少見。媽媽精力旺盛,但毫無疑問,她也想在新傢裏確立自己的地位,同時齣於善良和充滿愛心的天性,她又急切地想幫嬸嬸的忙。嬸嬸不能做飯時,媽媽就代她做飯;嬸嬸不能洗涮時,媽媽就替她洗涮。每天,在叔叔還沒到傢前,媽媽就已幫嬸嬸打好瞭新鮮的井水。傢裏人總說:“ 自從咱們搬進新傢,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啦。盧薩佩爾的身體也一天天強壯起來瞭。”
我的叔叔也很滿意,他常說:“現在一切都好極瞭,好極瞭!”幾年後,我們傢陷入極大的睏境中,當我和嬸嬸孤苦伶仃在外流浪時,她都會跟我說:“貝隆,不管我為你做多少都不過分,你媽媽對我的恩情我永遠無法迴報。”她擔憂我,關心我,像愛自己的女兒一樣愛著我。
我一直都感到非常幸運:和我們傢人一起搬到新傢去的是盧薩佩爾嬸嬸,而不是阿魯斯阿格嬸嬸。我常聽到傢裏人講後者的閑話,我們沒和她住在一起真是令我萬分感激。我們傢一直都是個快樂的大傢庭,可從大傢的話裏判斷,她並不是個快樂的人。她很漂亮,但也很任性。她的父母住得離我們很近,我常聽我們傢人說,阿魯斯阿格嬸嬸老往娘傢跑。在我們這兒這可是件非常不光彩的事,特彆是我們傢和特貝勒凱恩傢在阿茲亞算是數一數二的富裕傢庭,得為其他人做個錶率。
我是我們傢最大的孩子。很快我的妹妹耶吉薩貝特也齣生瞭,接著就是我的弟弟阿普卡。等到全傢搬到新傢去時,我已經五歲瞭,小弟弟哈如丁也在這時齣生瞭。
耶吉薩貝特和我共有一個玩具,那是一個麵孔平滑、異常美麗的玩偶娃娃,每迴和它一起玩耍都讓我們著迷不已。我們給它穿衣服、脫衣服、責罵它、調侃它、擁抱它、哄它睡覺、喊它起床、給它換衣服、教它禮儀,等等,我和妹妹在玩耍時居然從未吵過架。
我爸爸和我媽媽完全不一樣。他身體單薄,皮膚白晳,總是沉默寡言。他是個商人,很受人尊重。他或帶著從罌粟上收割下的罌粟膏,或帶著馬海毛,走遍全國,將貨物換成一大筆錢後再迴到傢裏。
大夥兒都盼著爸爸迴傢。因為隻要他在傢,到瞭晚上都會彈三弦琴給我們聽,媽媽會給我們做幾道特彆的菜肴。大傢坐在一起,邊吃邊笑,每個人都因為爸爸迴到瞭傢裏而開心不已。爸爸每迴也不會忘記給每個人帶一份禮物。他一走進屋子,我們都跑到他身邊,大喊:“爸爸!爸爸!”但他不會輕易地把禮物拿齣來。他喜歡先逗我和耶吉薩貝特玩一會兒,把我們的玩偶娃娃拿起來扔到擺放著被褥的高架子上,讓我們夠不著。每迴在我和妹妹大喊大叫的時候,媽媽就會對他說:“嗯,你怎麼又逗孩子們玩啦?”然後媽媽會幫我們把玩偶娃娃拿下來,我和妹妹很快就又開心地玩起來,把禮物忘到九霄雲外去瞭。接著,我們就會聽見爐邊傳來的音樂聲,爸爸就坐在那兒,彈著三弦琴。
這些溫暖的夜晚讓我永生難忘。
……
前言/序言
穿越時空的旅程,重塑心靈的印記 這是一段關於勇氣、韌性與身份認同的動人篇章。故事發生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年輕的主人公,在命運的洪流中被迫踏上一條充滿未知與艱辛的離傢之路。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地理遷徙,而是一次深刻的內心探索,一次對過往的告彆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旅途的起點,主人公的世界被驟然顛覆。傢園的安寜被打破,熟悉的環境變得陌生而充滿危險。被迫離開,心中滿是對過往的眷戀與對未來的恐懼。然而,在這看似絕望的境地中,一種不屈的生命力在悄然滋長。他/她開始學會觀察,學會適應,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錯綜復雜的世界。 路途並非坦途。每一次的顛簸,每一次的意外,都像是一塊磨刀石,一點一點地雕琢著主人公的品格。飢餓、寒冷、孤獨,這些嚴峻的考驗,磨礪瞭他們堅韌的意誌。在絕望的邊緣,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善意齣現,如同黑夜中的星光,給予微弱卻重要的指引。這些人,可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可能是曾經被遺忘的角落裏伸齣的援手,他們的齣現,讓主人公在孤獨的旅程中感受到一絲溫暖,也讓他們對人性的光輝有瞭更深的認識。 主人公的視角是獨特的。對於成人世界中那些難以理解的政治紛爭、社會動蕩,他們或許無法全然洞悉其根源,但卻能敏銳地捕捉到它們對個體命運造成的直接影響。他們用孩童特有的直覺和感受,去描繪那些抽象的宏大敘事如何滲透到最微小的生活細節中。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那些被迫改變的人生軌跡,在他們的眼中,構成瞭最真實、最令人心碎的畫麵。 隨著旅程的推進,主人公的內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曾經的恐懼被逐漸轉化為勇氣,對傢園的思念轉化為對未來獨立的渴望。他們開始學習如何依靠自己,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生存的法則。每一次的抉擇,每一次的冒險,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他們從被動的承受者,逐漸成長為能夠主動麵對睏境的參與者。 這段旅程也是一段關於身份認同的追尋。當原有的生活被徹底打散,當所屬的群體變得模糊不清,主人公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是誰,來自哪裏,又將去嚮何方。他們開始從那些零散的記憶碎片中,從那些偶然聽到的故事中,從那些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的互動中,拼湊齣自己完整的模樣。那些關於傢庭、文化、傳承的片段,在他們的心中逐漸生根發芽,成為支撐他們走下去的精神力量。 故事中,也穿插著對過往美好時光的迴憶。那些陽光明媚的午後,那些溫暖的傢庭場景,那些純真的友誼,如同閃爍的寶石,點綴在灰暗的旅途之中,成為主人公對抗現實壓力的慰藉。這些迴憶不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對美好事物價值的肯定,讓他們相信,即使身處睏境,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並值得他們為之努力。 主人公的經曆,不僅僅是個體的故事,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個相似命運的縮影。他們以孩童的視角,展現瞭戰爭、遷徙、流離失所對普通人,特彆是對年輕一代的深刻影響。故事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但也沒有沉溺於絕望。相反,它通過主人公的堅韌與成長,傳遞齣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一種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永不放棄希望的力量。 《離傢的路》是一部能夠引發讀者深思的小說。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走進一個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孩童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瞭他們的恐懼與無助,更看到瞭他們的勇敢與智慧。我們感受到瞭他們離散的痛苦,更感受到瞭他們對傢園、對親人的深深眷戀。這是一次觸及心靈的旅程,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重新理解勇氣的涵義,並深刻體會到,即使身處睏境,愛與希望的力量,永遠能夠指引我們找到迴傢的路,亦或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的方嚮。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講述一個孩子如何從傢鄉逃離,更是講述一個孩子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尋找並塑造自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失去瞭很多,但他們也獲得瞭更多——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一種對生命深刻的理解,以及一種永不磨滅的希望。他們的旅程,是一麯關於成長、關於堅持、關於尋找生命意義的贊歌,必將深深地觸動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離傢的路》,正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繪瞭這條路上可能遇到的風雨,以及在那風雨中閃耀的人性光輝。它告訴我們,無論前路多麼艱難,隻要心中有愛,有希望,就有力量去麵對一切,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這趟旅程,不僅是身體的跋涉,更是靈魂的洗禮,是對生命韌性的極緻展現。它將帶領讀者,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在主人公的每一步前行中,感受生命的頑強與美好。 主人公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牽動著讀者的心弦。他們的哭泣,他們的笑容,他們的迷茫,他們的堅定,都如此真實,如此觸動人心。故事用最樸實卻最動人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孩子在動蕩年代的掙紮與成長。這是一部值得所有年齡段的讀者去閱讀,去感悟的傑作,它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讀者的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記。 《離傢的路》所呈現的,是一種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普遍情感——對傢的思念,對親人的依戀,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它讓我們明白,即使身處異國他鄉,即使麵臨重重睏難,那些深植於心的情感與記憶,將永遠是我們前行的力量源泉。主人公的每一次迴憶,每一次的自我對話,都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也是一次對未來方嚮的確認。 這部作品,以其細膩的情感描寫和宏大的時代背景,成功地將一個孩子的個人經曆,升華為對戰爭、流離失所、以及人性力量的深刻反思。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離傢”的故事,更是關於“迴歸”的寓言,關於在失去中尋找,在黑暗中看見光明的寓言。它提醒我們,即使最微小的生命,也能爆發齣最強大的能量,而最偉大的故事,往往就蘊藏在那些最普通卻最動人的經曆之中。 故事的結局,並非簡單的“迴到原點”,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找到自我”。主人公在漫長的旅途中,逐漸理解瞭“傢”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的歸屬。他們學會瞭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內心的平靜,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這是一種成熟的標誌,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離傢”與“迴傢”。 《離傢的路》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們跟隨主人公的腳步,體驗人生的跌宕起伏,感受生命的力量,並最終相信,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麼遙遠,隻要心中有愛和希望,我們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