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公權先生序
自序
迴歸序
緒論
第一章 共和建設之道——梁啓超的政治理論基礎
一 擁護共和
二 強有力的政府:中央集權與保育政策
三 中堅階級領導:政黨內閣與二院製
第二章 政黨政治——梁啓超與進步黨和國民黨
一 進步黨之組成與興衰
二 進步黨與國民黨之隔閡和衝突
第三章 中堅領導——梁啓超與袁世凱及北洋軍人的關係
一 從聯袁到討袁:維護共和
二 研究係與北洋派之關係
第四章 國務大臣——梁啓超與民初之財政、司法及外交
一 財政總長
二 司法總長
三 對德外交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梁啓超退齣政壇後的動嚮
一 引論
二 介紹新知的學會活動
三 春風化雨
第六章 社會主義與發展實業——梁啓超歐遊之後思想的變化
一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二 發展實業——中國走嚮現代化之道
第七章 協同動作——梁啓超退齣官場後的政治生活
一 五四運動
二 國民製憲運動
三 聯省自治運動
第八章 師友之間——梁啓超的人際關係
一 康梁異趨與萬木同學之纍
二 青齣於藍的後起之秀
第九章 言論依歸——梁啓超在民國之言論影響
一 《庸言》、《大中華》
二 《國民公報》、《晨報》
三 《時事新報》、《改造》雜誌
結論
參考書目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梁啓超這個人,他身上有著一種非常“現代”的特質,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是如此。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梁啓超的“變”,他的思想的“流變”。從最初的維新變法,到後來的擁護共和,再到對國傢治理的各種建言獻策,他似乎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反思、調整。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難能可貴。不像很多曆史人物,其思想和政治立場相對固定,梁啓超的這種“流動性”,恰恰反映瞭他對時代變遷的敏感和對國傢前途的焦慮。我特彆想知道,是什麼促使他在政治立場上做齣如此重大的轉變?是外部環境的倒逼,還是內心思想的進化?書中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思想傢和政治傢的矛盾與掙紮。他既追求理想中的現代化國傢,又不得不麵對現實的殘酷。我對他在袁世凱稱帝時期的態度,尤其感到好奇。作為曾經的改革者,他是如何看待袁世凱這種行為的?他又是如何在新舊勢力之間斡鏇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有人性化的梁啓超,一個不是簡單符號化的曆史人物。
評分說實話,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作者對那個時代背景的描繪。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梁啓超本人的敘述,而是花瞭相當的篇幅去鋪墊晚清民初那個復雜動蕩的政治土壤。這種鋪陳,我個人覺得非常到位,因為脫離瞭時代背景,任何人物的活動都顯得蒼白無力。書中對於當時各種政治派彆、思想潮流的梳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寫得相當細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康梁變法失敗後的梁啓超,是如何在一個充滿壓抑和無奈的政治環境中,繼續尋找救國圖存的齣路的。他從日本流亡,接觸瞭更廣泛的西方思想,這種經曆對他後續的思想轉變和政治理念的形成,到底有多大的影響?書中對此的闡釋,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共和”概念剛剛被引入,但其內涵和實踐都充滿爭議的時代,梁啓超的“共和”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形態?是照搬西方模式,還是有所改良?他對中國國情的認知,又如何體現在他對政治製度的設計上?這本書,我認為在這方麵給瞭我很多思考的空間,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政治人物,絕不能僅僅看他說瞭什麼,更要看他在什麼環境下,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評分讀《梁啓超與民國政治》,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民國初年的政治大舞颱,親眼見證瞭無數次的角力與妥協。作者在敘述中,展現瞭梁啓超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政治人物的互動,以及他在權力漩渦中的周鏇。這不僅僅是個人傳記,更是一幅生動的民國政治畫捲。我被書中對梁啓超參與製憲、推動教育改革等具體事件的描寫所吸引。他並非一個空談理論的學者,而是積極地試圖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然而,在那個缺乏成熟政治土壤的環境下,他的許多努力似乎都遭遇瞭難以逾越的障礙。這讓我不禁思考,一個真正有遠見的政治傢,在缺乏根基的社會中,應該如何施展抱負?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梁啓超的局限性,也看到瞭那個時代變革的艱辛。我特彆關注他在“護國運動”期間的角色,以及他對北洋政府的態度。他對共和的理解,究竟是側重於形式上的共和,還是更強調實質上的民主?書中對這些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的不僅僅是對梁啓超個人政治生涯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我對民國初期政治發展的脈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以梁啓超的視角,串聯起瞭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從共和初期的政治動蕩,到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再到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梁啓超作為其中的一位關鍵人物,他的思考和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摺射齣瞭那個時代的普遍睏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梁啓超思想的分析,他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梁啓超思想的演變,並將其與當時的政治現實聯係起來。比如,他對“政黨政治”的看法,以及他對國傢主權的擔憂,都體現瞭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那個變革的年代,知識分子在政治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是多麼重要,但也多麼艱難。他們既要引領思想,又要參與實踐,還要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保持清醒。我對書中關於梁啓超對憲政的理解,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視,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巨變的縮影,也看到瞭梁啓超這位曆史人物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梁啓超與民國政治》的書,我拿到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我對梁啓超這個人,一直都有著模糊的印象,知道他是近代中國一位非常重要的啓濛思想傢,對新文化運動和後來的政治格局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但具體到他對民國政治的參與和塑造,我總覺得隔瞭一層紗,看得不太真切。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核心,讓我覺得非常有希望能夠深入瞭解這位曆史人物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我對民國初期的那段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既有改革的呼聲,也有舊勢力的羈絆,充滿瞭各種矛盾和可能性。我想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梁啓超這位集學者、政客、改革傢於一身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曆史舞颱的中央,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去試圖影響那個時代的走嚮的。他對共和的理解,他對君主立憲的態度轉變,他對民主的探索,這些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梁啓超,一個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一個活生生參與到國傢命運洪流中的個體。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他的個人選擇和政治抱負之間,是如何權衡和抉擇的,他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又産生瞭怎樣的碰撞。
評分一 從聯袁到討袁:維護共和
評分二 青齣於藍的後起之秀
評分價值觀對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嚮和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嚮的性質。價值觀的作用大緻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評分②培養獨立性。一個人必須避免依賴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諦應從自我中體驗。
評分二 強有力的政府:中央集權與保育政策
評分第二級、部落型:這種類型的人依賴成性,服從於傳統習慣和權勢。
評分羅基奇的價值調查錶中所包含的這18項終極性價值和18項工具性價值,每種價值後都有一段簡短的描述。施測時,讓被試按其對自身的重要性程度對兩類價值分彆排序,將最重要的排在第1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類推,最不重要的就排在第18位。用這個量錶可以測得不同的價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或相對重要性程度。羅基奇的量錶的優點在於,它是在一定的理論框架指導下編製而成的,其中包括的價值項目較多且簡單明瞭,便於被試掌握,施測也容易。並且,這種研究方法是把各種價值觀放在整個係統中進行的,因此更體現瞭價值觀的係統性和整體性的作用。
評分第一級、反應型:這種類型的人並不意識自己和周圍的人類是作為人類而存在的。他們可是照著自己基本的生理需要做齣反應,而不顧其他任何條件。這種人非常少見,實際等於嬰兒。
評分一 引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