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通群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社会学
  • 民国史
  • 高等教育
  • 教育思想
  • 文化史
  • 学术史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1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5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欲以专门书而兼通俗之用,既可充当专门大学的教科用书,亦便于一般学生的参考。书中语言力求简切明了,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线索井然,是早期中国学者们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上的重要专著,且至今依然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宝贵遗产。

内容简介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从体系上分为“原理篇”和“应用篇”两大部分。其中“原理篇”主要论述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社会进化与团体的分类,以及社会团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教育与诸种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应用篇”主要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际问题,归到社会学上解决,进行具体分析。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是早期中国学人在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上所提出的认识,书中内容兼顾理论与实用两方面,在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定位、体系的架构,以及教育社会学的中国化等方面,发表了颇有价值的看法,为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开拓出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

  雷通群(1888—?),字振夫,广东台山人,我国著名教育史专家。清末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本科英语部;毕业后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在专攻教育学之余,对于经济、商业等学科也有所涉猎,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政府教育部视学兼编审、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师等。1927年,他曾任国立音乐学院讲师,讲授“西洋文化史”,后任北京《益世报》主编、美国《金山时报》主编。1930年,雷通群到厦门大学教育学院任教,讲授“教育社会学”、“教育史”、“乡村教育”等课程。其主要著作除本书外,另有《西洋教育通史》《中国新乡村教育》《新兴的世界教育思潮》《教学发达史大纲》等。

精彩书评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最早提出“中国化”且加以实践的学者。
  ——胡金平
  
  教育社会学自欧美传入后,其“中国化”一直是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雷通群即为最早倡导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学者之一,他根据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社会学”授课讲义而编撰的《教育社会学》一书,是中国率先冠以“教育社会学”名称的著作。
  ——肖朗、许刘英

前言/序言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 内容梗概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是一部深入剖析民国时期教育发展及其社会背景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教育政策,而是将视角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之中,探讨教育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图景。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呈现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民国教育社会学画卷,揭示了那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动力、挑战、成就与局限,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编:时代浪潮与教育的萌芽 本编聚焦于民国肇始之际,清末新政以来教育改革的初步实践及其社会根基。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教育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提供了政治土壤。作者详细梳理了民国初期废除科举、创办新学堂的过程,分析了从传统学制向现代学制的转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机遇。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和人才需求。作者深入考察了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以及这些机构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深刻质疑,倡导科学与民主,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书籍深入分析了白话文运动、白话教育的推广,以及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二编:教育的多元探索与社会分化 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思想最活跃、最多元的时期之一。本编将重点剖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教育思潮,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早期留学归国学者带来的西方教育理论,到本土学者基于中国国情的教育探索,本书详细介绍了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孟禄主义教育、中华复兴主义教育等不同学派的主张,并考察了这些思潮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得到实践,以及它们在社会不同阶层中产生的不同影响。 作者着重分析了民国时期教育的社会分化现象。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存在巨大鸿沟,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学校(如官办、私立、教会学校)在教育质量、培养目标、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书通过对这些教育实践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教育如何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因素的载体。 第三编:教育制度的建构与国家整合 国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维度。本编深入探讨了民国政府在教育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与困境。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系如何建立,教育法规如何制定,再到国民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规划,本书都进行了详实的梳理。作者特别关注了教育在国家整合中的角色,即教育如何被用来塑造国民意识、推广国家理念、培养合格公民。 然而,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并非一帆风顺。内战、军阀割据、日寇侵略等外部因素,以及财政的拮据、官僚体系的低效等内部因素,都给教育制度的推行带来了巨大挑战。本书客观分析了这些不利因素对教育发展造成的阻碍,以及政府在动荡局势下如何努力维持教育体系的运转。例如,作者详细考察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的民族脊梁精神,这不仅是教育成就,更是教育精神的体现。 第四编: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本编将教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考察教育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深入分析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革新、思想解放等方面的作用。例如,教育如何培养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活跃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如何促进了女性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反向影响。例如,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政治动荡如何导致教育的周期性中断;思想解放如何推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作者还探讨了教育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这种不平衡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相互印证。 第五编:教育的文化意蕴与价值重塑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价值的塑造。本编聚焦于民国时期教育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取向的转变。作者深入分析了教育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试图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同时,如何处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当时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探讨了各种教育模式中如何融入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教育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尽管教育旨在促进社会流动,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暴露了社会深层的不公。本书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经历的考察,揭示了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性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潜在诱因。 结语 《民国大学丛书:教育社会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现象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那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多维度视角。本书强调,民国时期的教育并非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要素密不可分。通过对这些复杂互动关系的揭示,本书旨在勾勒出民国教育的历史轨迹,提炼其经验教训,并为我们今天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本书内容扎实,分析透彻,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史实细节,是研究民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社会学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清晰得让人感到无比舒畅。全书的章节划分逻辑严密,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每一个部分都紧密地咬合在一起,推动着整体叙事的进程。作者似乎对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或进行小结,确保读者不会在中途迷失方向。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侧写和专题分析,这些“插曲”非但没有打断主线,反而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和深度。每一次阅读的结束,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得益于作者在全局掌控上的高明布局。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一历史片段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上的条理性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感到非常惊喜,它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引用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让人读来深信不疑。我特别佩服作者那种宏观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能够将纷繁复杂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到位,即便是那些历史上的边缘人物,也被赋予了丰满的血肉和复杂的思想挣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精妙的论断,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拿出笔记本来记录那些闪光的观点。这种深度的思考过程,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它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意。作者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历史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我被书中那些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理想主义深深打动。那种在困顿中依然对教育抱持的近乎虔诚的热情,那种在战乱中依然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我当代人相对安逸的心灵。这本书没有采用煽情的手法,但其客观记录的事实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让人反思:在看似更便利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某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次合上书本,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戳我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稳的书卷气吸引住了,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处理的匠心,比如书脊的处理,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很有年代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温度。封面设计也很有格调,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效果,配上那个隽秀的书名,一下子就将人带入到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的氛围中。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觉得是在和历史进行一场安静的对话,那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奠定了高雅的基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不乏现代白话的流畅和犀利。他善于运用排比和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实描述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比如,某处描写某个学府鼎盛时期的场景,那种层层递进的描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琅琅书声和操场上的喧闹。与市面上一些故作成熟或过于口语化的历史读物相比,这本书的语言保持了一种令人愉悦的平衡感——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亲近。这种文字魅力,是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愿意抽时间沉浸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