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渡海方程辑注(繁体版)》辑录的汉文古籍至1912年前止。所录古籍内容均加标点。凡原著或旧编者的注文用()表示;本次编辑新加的标注用[]表示。针路往来国家、地区的名称均用古代的称谓或自然地理名称,不涉及现代国家的疆域。上编针路主要地名集中注释,以拼音为序,附于该编之后。对全书所辑内容中有关的专业词汇、历史人事及文字校勘等,以脚注的形式作必要解释。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编 汉文古籍所载的海道针经
·罗盘导航初载
·东洋针路
一 往来日本
二 往来琉球
三 往来菲律宾、马鲁古等羣岛
四 往来文莱
·西洋针路
五 往来安南、占城
六 往来柬埔寨、暹罗等
七 往来马来半岛
八 往来爪哇、苏门答腊、帝汶等
九 往来锡兰山、印度、溜山
十 往来阿拉伯海、波斯湾、非洲
十一 民间《更路簿》所载外洋针路
[古代针路主要地名注释]
下编 吴朴及《渡海方程》资料
·明、清载籍所记的吴朴及《渡海方程》
一 明董谷《碧里杂存》(1553)推介的《渡海方程》(1537)
二 明林希元《<龙飞纪略>序》(1544)
三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1562)所引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四 明郑若曾《郑开阳杂着,使倭针经图说》(1562)所引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五 明郑舜功《日本一鉴》(约1567)所引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六 明佚名《<顺风相送>序》(约1593前)[摘录]
七 明郑钟《筹海重编,使倭针经图说》(约1592后)引《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八 明何乔远(1558-1632)《闽书》与《名山藏》
九 明黄虞稷(1629-1691)《千顷堂书目》
十 清顾炎武(1613-1682)《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引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
十 一清佚名《<指南正法>序》(约1685)[摘录]
十 二清康熙《诏安县志,人物志,文学》(1691)
·吴朴《龙飞纪略》的中外陆海交通史料
·现代书刊论述的吴朴及《渡海方程》
一 刘铭恕《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1943)
二 向达《两种海道针经》校注(1961)
三 韩振华《我国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1980)
四 田汝康《<渡海方程>——中国第一本刻印的水路簿》(1982)
五 章巽《明初我国通使日本的主要针路——<使倭针经图说>考释》(1986)
……
精彩书摘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朝地方志书辑录。明亡后,炎武游苏、杭、两淮,十谒明陵,足迹遍及神州,一路考察山川、民俗及疾苦利病,然后投入撰着。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再取二十一史,参互考之,所阅志书千余部,辑成《别录》。晚年再将此书一分为二:“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第一部书名《肇域志》,第二部即《天下郡国利病书》。故后者重在政治,约可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分,以郡国利病考察贯穿全书。该书约自崇祯十二年(1639)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文集及奏疏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经对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元年(1662)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该书共一百二十卷,约二百万字。全书卷一为舆地山川总论,最后六卷为边备、河套、西域、交趾、海外诸蕃及互市。其余各卷则记载各省疆域、沿革、山川、形势、农田水利、赋役、户口、马政、盐田、矿产、交通要隘、郊聚、要塞、兵防等情况,数据非常丰富。其《福建,洋税考》提及《航海针经》;《九边四夷》转载了《渡海方程·航海针经》的太仓、福建往日本的针路。
《天下郡国利病书》过去通行的有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1955年,中华书局也有刊行。1996年,台南庄严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百七十二册收入。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亦然。本书引文即据后者。近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了《顾炎武全集》(全二十二册),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负责整理。其一二至一七册,即《天下郡国利病书》(一至六),可以参考。
……
前言/序言
渡海方程辑注(繁体版) 卷一:溯源篇 《渡海方程辑注》卷一,名曰“溯源篇”,乃是辑录古今中外,历代先贤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诸多科学领域所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程”及其相关的“注疏”之集合。本书旨在梳理科学思想的演进脉络,揭示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石的关键性数学表述,并对其形成背景、推导过程、内在逻辑及后续影响进行详尽的阐释与考辨。 “方程”,简而言之,便是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等式。在科学探索的漫长旅途中,正是这些简洁而强大的等式,如同一扇扇窗口,为我们洞察宇宙奥秘、理解自然规律打开了通路。从古巴比伦泥板上的线性方程,到古希腊阿基米德对曲线与面积关系的几何表述,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乃至现代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每一个方程的诞生,都凝聚了无数智慧的火花,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重大飞跃。 “溯源篇”的编纂,首要任务便是追溯这些“方程”的源头。我们将从早期文明的萌芽时期开始,考察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等文明在代数、几何等基础数学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地丈量、天文观测)催生出最初的数学模型。例如,古埃及人如何处理一次方程以分配农田,古巴比伦人如何通过勾股定理的雏形来解决工程问题,这些看似朴素的探索,实则是方程思想的雏形。 继而,本书将聚焦于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古代数学巨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方程求解方法,如“开方术”、“更相减损术”、“约分术”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在代数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例如,书中关于“盈不足术”的阐述,实质上就是对一次不定方程组的巧妙处理,其思想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些古老方程的求解思路,并探讨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数学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费马、笛卡尔、帕斯卡等数学家的贡献,将代数与几何紧密地结合起来,孕育出解析几何,从而为描述运动和变化的方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本书将重点介绍笛卡尔的坐标系,它是如何将几何图形转化为代数方程,使研究曲线的性质变得更加系统和简便。费马在数论领域的探索,也为后来的高斯、丢番图等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其中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虽然其证明历经数百年,但其背后所涉及的方程研究,本身就充满了数学的魅力。 物理学领域的方程更是科学革命的璀璨明珠。“溯源篇”将浓墨重彩地描绘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划时代的方程,以简洁优美的形式,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运动规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宏大秩序。我们将深入剖析牛顿如何从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的观察中提炼出这一方程,并解释其在天体力学、航海导航等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 在热力学、电磁学等领域,我们也将梳理出一系列重要的方程。例如,焦耳-楞次定律如何揭示电流的功率与电阻、电流的关系,麦克斯韦方程组如何统一了电、磁、光这三种看似独立的现象,将人类对电磁世界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力求清晰地解释这些方程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指导了后来的技术革新,如发电机、无线电通信的发明。 化学领域的方程,特别是化学反应方程,是描述物质转化过程的核心工具。本书将阐述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配平化学方程式来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进程。例如,经典的燃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都通过方程的形式得到了精确的描述。我们将探讨这些方程如何帮助化学家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推动了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天文学中的方程,更是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有力武器。从古代的历法计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数学模型,再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每一项进展都离不开精密的数学方程。本书将详细介绍开普勒方程,它如何精确地描述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以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何解释了这些轨道形成的原因。我们还将触及一些天体测量学中的方程,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测量星体的距离、运动速度,甚至推断宇宙的年龄和尺度。 “溯源篇”的特色在于其“辑注”的性质。我们不仅呈现方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细致的“注疏”。这里的“注疏”并非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背景考证: 深入探究方程产生的历史、社会、技术背景,分析当时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面临的挑战。 推导过程: 尽可能详细地呈现方程的推导过程,无论是基于几何论证、代数运算,还是物理实验观测,力求让读者理解方程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内在逻辑: 揭示方程内部的数学结构和逻辑联系,解释方程中每一个变量、常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念辨析: 对于方程中涉及的关键数学、物理、化学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和辨析,避免模糊和误解。 应用阐释: 详述方程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应用,以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想演进: 展现方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指出后继者如何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或创造新的方程,形成科学思想的“方程树”。 文化印记: 探讨方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接受程度,例如东西方数学在方程处理上的差异与融合。 通过“溯源篇”的编纂,本书期望能够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科学思想长卷,让读者在领略数学语言的严谨与优美之余,更能深刻理解那些支配着自然界运行的基本法则,以及人类认识这些法则的艰辛与辉煌历程。本书旨在成为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著作,无论对于科学爱好者、学生,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从而更好地“渡海”于科学的广阔海洋。 卷二:演绎篇 《渡海方程辑注》卷二,名曰“演绎篇”,是在“溯源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各类方程的性质、解法、推广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卷将重点关注方程的“演绎”过程,即如何从已知的方程出发,通过数学工具和逻辑推理,导出新的结论,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进一步拓展方程的应用边界。 “演绎”,在科学上,是指通过逻辑推理,从一般原理导出个别结论的过程。对于方程而言,演绎的体现尤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一个已知方程出发,通过变量代换、积分、微分、线性代数变换等手段,推导出其特解、通解,或是其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解。这些演绎过程,不仅是对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更是对方程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 “演绎篇”的首个重点将是经典方程的解法集锦。我们将选取一些在科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方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系统地介绍其经典的求解方法。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将回顾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等,并探讨其在代数几何、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作为描述变化率的数学语言,在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无处不在。“演绎篇”将投入大量篇幅来介绍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解法。我们将从最简单的指数增长模型、阻尼振动模型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如热传导方程、波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等。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微分方程,本书将尽可能地阐述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并介绍格林函数法、分离变量法、特征线法、有限元法等现代数值求解技术,展示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例如,对于描述流体运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我们将不仅仅呈现方程本身,更会详细阐述其推导过程,以及它在天气预报、飞机设计、湍流研究等领域的关键作用。本书将强调,虽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析解极为稀少,但正是通过数值模拟和近似解法,我们才得以窥探复杂流体行为的奥秘。 除了方程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方程的性质分析。“演绎篇”将关注方程的稳定性、周期性、混沌性等特性。例如,在研究非线性动力学时,我们将解释为什么简单的非线性方程也能产生极其复杂和不可预测的“混沌”行为,并介绍相空间、李雅普诺夫指数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对混沌方程的研究来理解天气系统、金融市场等复杂系统的演化。 方程的推广与统一也是“演绎篇”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展示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对现有方程的推广,构建更普适的理论框架。例如,牛顿力学方程在洛伦兹变换下的不协变性,直接促成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诞生,而狭义相对论的方程又进一步被推广到广义相对论,成功地描述了引力现象。本书将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方程的推广过程是如何体现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的。 “演绎篇”还将重点介绍方程在现代科学前沿领域的应用。量子力学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我们将介绍薛定谔方程,它如何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演化,以及玻恩法则如何赋予方程解以概率解释。本书将阐述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正是建立在对量子方程的深刻理解之上。 在统计物理学领域,玻尔兹曼方程、主方程等,是描述大量粒子系统宏观性质的有力工具。我们将解释这些方程如何将微观粒子行为与宏观热力学性质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相变、临界现象等复杂物理过程。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也离不开方程的驱动。本书将触及一些在机器学习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方程,例如用于模型优化的梯度下降算法,用于概率建模的贝叶斯方程,以及在深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矩阵运算和激活函数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方程如何使得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解决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任务。 “演绎篇”的“注疏”将侧重于: 解法原理: 详细解析各种方程解法的数学原理和逻辑依据。 算法设计: 介绍求解方程的常用算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性质分析: 深入探讨方程的数学性质,如收敛性、稳定性、奇点等。 模型构建: 阐述如何根据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构建相应的方程模型。 应用拓展: 展示方程如何被应用于解决新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理论联系: 强调不同方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科学体系。 前沿展望: 探讨当前在方程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演绎篇”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展现方程作为科学语言的强大生命力。方程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更是动态的工具,通过演绎,我们可以不断挖掘其潜在的价值,解决层出不穷的科学难题,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运用方程的坚实平台,从而更好地“渡海”于科学的无垠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