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新书溯源笺证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钱易 著
图书标签:
  • 方志
  • 地方文献
  • 历史地理
  • 谱牒
  • 民俗
  • 文化史
  • 古籍
  • 善本
  • 版本目录学
  • 文献编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5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049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4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是宋人钱易的笔记小说,记唐时士大夫轶事,间及五代。其内容驳杂,来源不一,摘自文集、实录、正史、太平广记等书居多,真伪难辨。《南部新书溯源笺证》即是将书中所收各条目的来源、真伪等一一详加考证辨析,考镜源流,以利学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正文

南部新書甲
南部新書乙
南部新書丙
南部新書丁
南部新書戍
南部新書己
南部新書庚
南部新書聿
南部新書壬
南部新書癸
附錄
《宋史·錢易傳》箋證
附:錢易的籍貫和初舉之年
佚文
題跋
引用書目

精彩书摘

  南部新書甲
  1 自武德至長安四年以前,尚書左右僕射並是正宰相。初,豆盧欽望拜左僕射,不言同中書門下三品,不敢參議朝政。數日後,始有詔加知軍國重事。至景雲二年,韋安石除僕射,不帶同二品〔一。自後空除僕射不是宰相,遂為故事。
  《唐會要》卷五七《左右僕射》:“尚書左右僕射,自武德至長安四年已前,並是正宰相。初,豆盧欽望自開府儀同三司拜左僕射,既不言同中書門下三品,不敢參議政事。數日後,始有詔加知軍國重事。至景雲二年十月,韋安石除左僕射、東都留守,不帶同一品。自後空除僕射不是宰相,遂為故事。”(u61)引文“不帶同一品”,據《玉海》卷一二〇所引《會要》(26B),乃“不帶同三品”之誤。
  2 至德二年,宰相直主政事筆,每人知十日。至貞元十年,又分每人輪一日執筆。《唐會要》卷五一《中書令》:“至德二載三月,宰相分直主政事執筆,每一人知十曰。至貞元十年五月八日,又分每曰一人執筆。”(1036)
  3 尚書諸廳,歷者有壁記,入相則以朱點之。元和後,唯膳部廳持國柄者最多,時省中謂之“朱點廳”。
  4 韋夏卿與弟正卿,大曆中,同日登制科。皆曰:“今日盛事,全歸二雞之手。”《舊唐書.韋夏卿傳》:“夏卿苦學,大曆中,與弟正卿俱應制舉,同時策入高等。”(165/4297)吕温《韋夏卿神道碑》:“釋褐太子正字。與仲弟正卿,以賢良偕徵,策入異等。冥鴻雙舉,當代榮之。”(《文苑英華》卷九〇一8A)“二難”:《世說新語》卷一《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6)意為兄弟皆佳,難分高下。此代指兄弟。
  5 韓昆,大曆中為制科第三等勅頭,代皇異之,詔下日,坐以采輿翠籠,命近臣持采杖鞭之,厚錫繒帛,以示殊澤。《元和姓纂》卷四上平聲寒韻“韓”:“河東《狀》云:本自穎川徙焉。唐給事中韓液、右補闕韓昆,並家蒲坂。”(15B)
  6 常衮自禮部侍郎人相,時潘炎為舍人引麻,因戲之曰:“留取破麻鞋著。”及衮視事不浹旬,果除之。《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十二年“夏四月,壬午,以朝議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國史楊綰為中書侍郎,尚書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常衮為門下侍郎,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癸未,以右庶子潘炎為禮部侍郎。”(11/3u)按:此月壬午朔,癸未為初二日。也就是,常衮拜相的次日,潘炎即已接替常衮為禮部侍郎,不待“浹旬”也。宋.王讜傭語林》卷八:“神龍元年已来,累為主司者:……常衮三,大曆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潘炎再,大曆十三年、十四年。”(719)潘炎,《新唐書》附見其子《潘孟陽傳》:“潘孟陽,史亡何所人。父炎,大曆末宫右庶子,為元載所惡,久不遷。載誅,進禮部侍郎。以病免。方劉晏任權,炎乃其婿,雖書疏報答,来嘗輒關,時稱有古人節。晏得罪,坐貶澧州司馬,時輿疾上道,不自言。
  ……

前言/序言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 历史的涓涓细流,思想的深度回响 这是一部致力于梳理和考订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股重要思潮——“南部新书”——发轫、演变与影响的学术力作。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文献功底,对“南部新书”这一概念的提出、内涵界定、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以及它在晚清民初中国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全书旨在填补学界在这一特定领域研究的空白,为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力的支撑。 第一章:概念的廓清与研究的旨趣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南部新书”这一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为何称之为“南部新书”?它又与当时其他新思潮有何异同?作者认为,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涌现的政治激进主义思潮,“南部新书”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温和、渐进、注重实效的改革倾向,其核心思想往往与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社会改良等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作者指出,传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往往聚焦于那些更为激进或影响更为广泛的思潮,而“南部新书”的出现,则揭示了近代中国思想光谱的丰富性,反映了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所孕育出的多元化改革路径。 作者进一步阐释了研究“南部新书”的必要性与价值。他认为,对“南部新书”的深入挖掘,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认知,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地方性知识和区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种研究,旨在打破以往以宏大叙事为主导的治史模式,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略但却具有深刻意义的涓涓细流。通过对“南部新书”的溯源与考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的变革并非单向度的、单一模式的推进,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特色、多元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 第二章:溯源的艰难——“南部新书”的孕育之地与早期萌芽 本章是本书的重头戏之一,作者将视角聚焦于“南部新书”的地理源头和早期思想的萌芽。他通过对大量地方文献、私人信札、报刊文章以及相关人物的生平资料进行细致梳理,力图还原“南部新书”最初的生长土壤。作者特别关注了清末民初,中国南方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商业活动活跃、对外交流更为频繁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苏等地,这些地区在吸收西方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作者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包括列强入侵带来的民族危机、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以及新型经济模式的兴起等,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催生了新的思想观念。他指出,“南部新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过程。从早期对西方科技、政治制度的零星介绍,到逐渐形成系统性的改革主张,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作者通过对具体人物的个案研究,如某位地方官员的教育改良实践,或某位商人的经济革新尝试,来印证“南部新书”思想的早期形态。这些个案研究,不仅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细节,更彰显了作者强大的文献考订能力。 第三章:思想的织锦——“南部新书”的核心内涵与主要流派 在厘清了“南部新书”的溯源与萌芽后,本章将深入剖析其核心思想内涵。作者认为,“南部新书”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体,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面向。他尝试将“南部新书”内部的思想进行分类与梳理,例如: 经济改良派: 强调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教育启蒙派: 关注普及教育,改革传统教育内容,培养具有新思想、新技能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社会风俗改革派: 提倡移风易俗,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理性,关注民生疾苦,致力于改善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 地方自治与区域发展派: 强调地方自主性,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当时的报刊言论、著作片段,以及相关学者的观点,来详细阐释这些流派的思想特点、论证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南部新书”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温和,但其内在的改革勇气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思想,虽然不像某些激进思潮那样具有爆炸性,却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章:人物的星辰——“南部新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南部新书”主要代表人物的考察。作者认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传播,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精心挑选了一批在“南部新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对其生平事迹、著作思想、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来展现“南部新书”的思想活力。 这些人物,可能并非像孙中山、康有为那般家喻户晓,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贡献了力量。作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背景分析: 这些人物的出身、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 思想梳理: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 实践探索: 他们在教育、经济、社会改良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具体的实践?这些实践的效果如何? 影响评价: 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 通过对这些“星辰”的描绘,作者力求呈现出“南部新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思想的深度。 第五章:时空的印痕——“南部新书”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 思想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传播与影响上。本章将着重考察“南部新书”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开来的,以及它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南部新书”的主要传播渠道,如地方性报刊、学术社团、出版物、以及口耳相传等。他指出,“南部新书”的传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其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对更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启迪。 在社会影响方面,作者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 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南部新书”中的一些改革理念,是否被当时的政府所采纳?对地方行政和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对社会精英的影响: “南部新书”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商人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 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南部新书”中的一些普及性教育和民生改良思想,是否触及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与主流思潮的互动: “南部新书”的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其他主流思潮(如革命派、改良派等)进行对话、碰撞与融合的? 作者强调,对“南部新书”社会影响的评估,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应关注其细微之处,那些被历史记录但又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正是这些微小的涟漪,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宏大图景。 第六章:历史的回响——“南部新书”研究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对“南部新书”进行全面溯源、考订与评价之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升华到对该研究的当代价值的探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作者认为,对“南部新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丰富近代思想史研究: 填补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空白,展现了思想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深化区域史研究: 强调了地方性知识和区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了区域史与思想史的交叉研究。 重塑历史叙事: 打破了单一的宏大叙事,更加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和“被遮蔽的角落”,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与立体感。 实践意义: 为当代发展提供启示: “南部新书”中蕴含的务实精神、创新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挖掘和梳理本土的优秀思想资源,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后,作者对“南部新书”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若干设想。他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地域范围,深化对某一具体人物或某一类思想的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对话,并关注“南部新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影响。 结语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是一部充满学术勇气与人文关怀的力作。它以精湛的考证,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近代中国思想图景。通过对“南部新书”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复杂历程,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智慧,照亮当下的发展之路。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宣告某个重大发现,而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对思想脉络的梳理,以及对被遮蔽的角落的关注,它如同一位耐心细致的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废墟中,发掘出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碎片,并将其 meticulously 地重塑,呈现给世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我便被它那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探寻根源的劲头,仿佛要带领读者潜入历史的长河,去挖掘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珍贵宝藏。我虽非专攻此领域的学者,但对地方文献和历史文化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于“溯源”和“笺证”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对某个时期“新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侦探工作,通过文献的梳理、考订,力图还原事物最真实的面貌。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非只是机械地搬弄史料,而是带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将繁杂的材料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与作者一同在泛黄的书页间穿梭,辨识着字里行间的微小差异,解读着被隐藏的密码。每一次的“笺证”,都像是揭开了一层面纱,让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出版传播,乃至社会文化风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书”的信息,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治学之道,一种对待历史文献的敬畏之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评分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是一本令人惊喜的书。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地方文献的研究都至关重要,它如同城市的记忆,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变迁。《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深入挖掘了南部地区在某个时期“新书”的起源与流变。我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寻根问底的学术精神,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书目和著者的简单介绍,更注重对其“溯源”和“笺证”的过程,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考据方法所折服。每一次的“笺证”,都如同一次细致的解剖,将某一文献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与其他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其价值,辨析其真伪,考量其影响。这种治学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靠,也让我对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充满了信任。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敏锐的侦探,在历史的迷雾中,循着蛛丝马迹,一点点拼凑出真相。即使我对某些具体的内容了解不深,但这种严谨的论证逻辑和清晰的思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入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无疑为我们了解南部地区的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视角。

评分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文献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细致,这绝非易事。想象一下,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古籍,要从中找出与“南部新书”相关的线索,并一一进行辨析考证,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扎实的功底。读这本书,我仿佛化身为一位辛勤的园丁,在历史的土壤里,一点点地刨挖、梳理,将那些零散的、被误解的、被湮没的史料,重新整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作者并没有回避研究中的困难和争议,反而将其作为学术讨论的契机,展现了不同观点的交锋与融合。这种开放性的学术讨论,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静态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场动态的智识交流。我尤其被其中一些“笺证”部分所吸引,作者往往会针对某一本书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差异,甚至是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严密。这样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新书”,背后可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历史文献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对历史文献的“显微镜”式的观察。我并非文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一直对文献研究如何还原历史保持着好奇。这本书,让我近距离地体验了这一过程。作者在“溯源”和“笺证”上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文本背后可能蕴含的无数细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找书”和“介绍书”,而是对书籍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传播途径,甚至是一些版本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笺证”的部分,它们就像是学术研究中的“手术刀”,将模糊不清的史料切开,露出其最真实的肌理。作者往往会针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版本,进行反复的考量,引述大量的旁证材料,层层递进,最终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文献的产生,都可能伴随着复杂的历史过程。这本书的价值,我想,更多地体现在它所展示的“研究方法”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读历史文献的范式,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新书”,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评分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所呈现的,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学术精神。我一直认为,对任何一个地区文化史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聚焦于“南部新书”的“溯源”与“笺证”,这是一种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作者严谨治学态度的感染。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书目,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辨析,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对不同观点的审视,力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每一次的“笺证”,都如同一次考古挖掘,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发掘出被遗忘的宝藏,并对其进行精心的修复和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审慎,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通过充分的论证,引导读者一同思考。这种研究方法,让我觉得非常踏实,也让我对书中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信服。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对待文献的态度,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微小的史料,在经过严谨的考证之后,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种学术精神的体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评分

195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自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调入前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1986年评为教授。1999年退休。

评分

治学严谨,内容很有意思,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评分

6 常衮自禮部侍郎人相,時潘炎為舍人引麻,因戲之曰:“留取破麻鞋著。”及衮視事不浹旬,果除之。《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十二年“夏四月,壬午,以朝議大夫、守太

评分

《南部新书》是宋人钱易的笔记,主要记述唐时士大夫诸人的轶闻佚事,间及五代。是一部以选录前人现成著述为主写成的笔记,主要有以下来源:国史、《太平广记》所收笔记、唐人文集。《南部新书溯源笺证》即是对《南部新书》内容来源及真实性、文字正误的考证、笺释和辨析,其源渊所自,皆引出原文,或视需要,引出其上下文,以资参考。底本与之若有出入,或明显有误,径予指明,并酌情校改正文。书中所涉及的人物,若正史无传,则征引有关资料,对该人详加疏证。篇末附有《宋史·钱易传》笺证及钱易的籍贯和初举之年、《南部新书》佚文辑证及历代书目所著录的《南部新书》题跋。

评分

治学严谨,内容很有意思,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评分

但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去踢这一个任意球。我很有信心,很冷静,也很坚决。我知道我会搞定的。尽管那场比赛我已经罚了好几个都没成功,但我的信心仍然高上云宵。而且就算到了伤停补时阶段,我依然精力充沛。

评分

质量不错,但不如三毛流浪记和从军记好看

评分

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书非常好

评分

《南部新書》的内容,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皆記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多錄軼聞瑣語,而朝章國典,因革損益,亦雜載其中。故雖小說家言,而不似他書之侈談迂怪,於考證尚屬有裨。”②因此,其史料價值早被唐代文史研究者所關注。但除此之外,《南部新書》對於整理唐代文獻,尤其是小說文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南部新書》是在採擷唐代小說、雜傳、雜史以及正史、會要等書的基礎之上編撰而成的,其性質和後來的《唐語林》接近,其大部分内容可以找到在唐代傳世小說中的相應記載。有些唐代小說雖已亡佚,但通過其他綫索可以找到它們保存于《南部新書》中的佚文。因此,探求書中各條文字在唐代典籍中的原始出處,不僅有益於唐代文史研究,也有助於唐代小說文獻研究,如搜集唐代小説佚本之殘文,補充唐代小説傳本輯本之缺遺,校正唐代小説傳本之訛謬等。唐代小說數量巨大,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收錄志怪小說和傳奇約二百二十餘部(篇),我統計軼事小說約一百二十餘部。這大約三百五十餘種的小說,今天有較完整傳本的不到三分之一,而在《南部新書》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久佚的唐代小說的片段。總之,由於《南部新書》的內容大部分來源于唐代小說,它對唐代小說的輯佚和校勘,對於唐代小說文獻的整理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除此之外,《南部新書》中還有些文字來源於《舊唐書》、《舊五代史》、《唐會要》等史書,也偶有可校正這些史書的地方。但是,要想充分利用《南部新書》的這一價值,就需要尋找書中每條文字的出處,或找到其他相近的記載作為印證。《南部新書》本身的整理和校勘與唐代小說的整理是可以也應該同步進行的研究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