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非常感兴趣,但苦于自己的中文理解能力尚有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文生义,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直到我入手了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情况才有了彻底的改变。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打开第一页,我就看到了《论语》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照英文翻译,我注意到不同的译者在“温故”和“知新”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有的侧重于“reviewing the old and knowing the new”,有的则更强调“reviewing the past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这种双语对照的学习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今对话的现场。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比较、去思考。当我读到《中庸》中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英文翻译将“天命”解释为“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Nature”,将“率性”翻译为“following Nature is called the Way”,将“修道”译为“cultivating the Way is called Education”。这些翻译,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了这些概念的核心意义,避免了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误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东西方智慧的桥梁,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去体验这些不朽的思想。
评分我是一名对东方哲学充满好奇的西方学生,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经典文本感到好奇,但苦于语言的隔阂,只能通过二手资料来了解。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时,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典雅的外观和周到的编排所吸引。我先从《论语》开始阅读,我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英文的翻译是“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这种直接而清晰的翻译,让我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 随后,我翻到了《大学》部分。我对其中关于“诚意”的论述特别感兴趣,英文翻译将其解释为“sincerity of purpose”和“authenticity”。这种对“意”字的细致解读,让我理解到,不仅仅是行为,连内心的意念,也需要保持真诚。在阅读《中庸》时,我尝试着去理解“诚者,天之道也”。英文的翻译将“诚”译为“sincerity”或“truthfulness”,将“天之道”解释为“the Way of Heaven”。这让我对“诚”与“天道”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一位古老智者,通过这本书,在和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深层智慧的窗户,我非常期待能继续深入地阅读和探索。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更轻松地接触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读物,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收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论语》。那些熟悉的、但又总是觉得有几分难以捉摸的句子,在英汉对照的模式下,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当读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英文翻译将“君子”译为“the superior man”或“the noble man”,将“小人”译为“the small man”或“the petty man”。同时,将“坦荡荡”翻译为“magnanimous and at ease”,将“长戚戚”翻译为“full of disquietude”。 这种对照阅读,让我对“君子”和“小人”在古代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涵盖了心胸、气度、以及面对事物时的态度。我随后翻到了《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在英文翻译的辅助下,变得更加条理分明。英文中对“齐家”的解释,不仅仅是“regulate the family”,还包含了“harmonize the family”等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经典并非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它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部《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简直是给像我这样,既想读懂中国古代智慧,又苦于中文阅读能力有限的“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收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大学》的部分。之前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总觉得有些抽象,但有了英文对照,尤其是看到“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that the regulation of the attainment of perfect virtue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per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renewal of the people.”这样的翻译,我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它将“明明德”解释为“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per moral qualities”,将“亲民”翻译为“the renewal of the people”,这些直观的表述,一下子就把那些古朴的字眼变得生动具体起来。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排版方式,汉字和英文并列,阅读的时候目光可以轻松地在两者之间游走,遇到不理解的汉字词语,立刻就能在英文中找到注释,反之亦然。这就像有一个随身的翻译官,随时解答我的疑惑。我尝试着将《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部分,对照着英文译文细细品读。英文中对“格物”的解释,有的将其翻译为“investigation of things”,有的则更侧重于“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by the examination of things”。这种细微的差别,让我对“格物”的理解更加立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更从容地去探索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充满兴趣,尤其对儒家经典情有独钟。在众多版本中,《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以其双语呈现的特点,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深入学习机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汉字和与之对应的英文翻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我这样非传统中文专业的读者来说,能够对照着原文和译文来理解孔子、曾子、子思等先哲的智慧,实在是太方便了。 我尝试着先从《论语》开始阅读,选取了一段我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阅读英文对照时,我发现不同的译者对于“学”和“习”的理解,以及“悦”、“乐”、“君子”这些概念的翻译,都存在微妙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如此经典的文字,其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和翻译中展现出多样的面向。这种对比阅读的过程,不仅深化了我对原意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语言翻译艺术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是一次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思想旅行,让我得以更全面地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版本不行,还没看十页,居然就有好几处印刷谬误
评分英汉对照,论语大学中庸。
评分英汉对照,论语大学中庸。
评分满意
评分很好的版本,配送也很快
评分包装质量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总体不错,比较好的。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