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

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春秋] 曾参,[春秋] 孔伋 著,辜鸿铭 译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国学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英汉对照
  • 先秦
  • 文化
  • 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302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启智慧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等方式,及时的从经典中吸取丰富的五德能量,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用道德的能量开启、保持心脑之间的慧性通道,成就具有道德心灵和智慧头脑的栋梁之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国古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精彩书评

  他是具备才智的人,而且重要的是他有见识和深度,不是这时代中的人能有的。
  ——林语堂

  辜氏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中国之心炽,而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
  ——吴宓

  我想,如果说这位怪人还有些贡献,他的贡献就在于,在举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时候,他肯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
  ——张中行

  这里还住着一位哲学家——辜鸿铭;拜会这位哲学家,是我这次艰苦跋涉的旅途目的之一。他是中国儒学代表。他研究西方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佐证他一以贯之的观点,即儒家学说已经囊括了所有的智慧。这使得所有的西方学问变得毫无价值。
  ——毛姆

前言/序言

  英译《论语》序[1]
  自从理雅各博士开始发表关于“中国经典”翻译的最初部分[2],迄今已40年了。现在,任何人,哪怕是对中国语言一窍不通的人,只要反复耐心地翻阅理雅各博士的译文,都将禁不住感到它多么令人不满意。因为理雅各博士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他自始至终都表明他只不过是个大汉学家,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对中国经书具有死知识的博学的权威而已。我们遗憾地得知这位大汉学家最近刚刚去世,但为了公正地纪念他,必须指出,尽管他的工作尽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完全严谨的,但他却没能克服其极其僵硬和狭隘的头脑之限制,这是他的性情气质造成的结果。
  对于一个能够以哲学和文学的敏锐去研究像理雅各博士所译的“中国经典”这样的巨帙的笃实学生来说,无疑会对那种道德文化,或者称之为中国人文明的东西有所洞察,透见其真相。但对于绝大多数英国读者而言,我们却不能不认为,理雅各博士在其译著中所展示的中国人之智识和道德的装备,正如同在普通英国人眼中中国人的穿着和外表一样,必定会使其产生稀奇古怪的感觉。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翻译这本小书。我们相信,在所有用中文写成的著作中,正是这本书给了中国人一般英国人可以理解的智识和道德的装备。因此,我们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此外,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我们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最后,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所帮助。借此机会,我们还想表达对一个英国人阿查立爵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转引自《辜鸿铭文集》,黄兴涛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
  [2]指先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的部分,不是指成书出版的“ChineseClassics”。
  他在不同时期曾发表过关于本书许多部分的老练的译文。十年以前在广东的时候,我们曾怂恿他去认真从事中国经书的翻译工作。因为我们都不满意于理雅各博士的译著。但是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说他对于中国经书和文学的知识太为有限,此外也不是一个“文人”。因此,他挨个地劝我们去从事这项事业。现在,十年过去了,正当我们听从他的劝告完成这第一步的时候,却传来了令人感伤的消息,他,这个对我们的小书会有些兴趣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们认为,正是这本蕴涵着孔子及其弟子一贯之道的言论集——阿诺德将称之为“生活评论”的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之内的馈赠——是一本给予了中国人智识和道德装备的书。在此,我们并不打算对这一装备的性质和价值发表评论,我们只是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愿望: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们这本译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
  辜鸿铭
  于武昌湖广总督衙门
  1898年8月1日


《孔子三书:仁学之源,治世之道》 洞悉儒家思想的基石,领悟中华文明的精髓 简介: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中,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无疑是构建中华文明精神骨架的关键。本书所辑录的《论语》、《大学》、《中庸》,正是孔子及其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儒家思想源头、探究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体悟人生价值追求的不二法门。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清晰准确的英汉对照,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提供一个通往孔子智慧世界的便捷桥梁。 《论语》:孔子言行录,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二十篇,语言精练,内容涵盖了孔子关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的思想。它并非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而是孔子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对话的片段集合,如同一部生动的人生哲学教科书,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论语》的核心,在于“仁”。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将“仁”视为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护与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对待人生和事务的不同心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格。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严刑峻法,强调统治者应以德行感化民众,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打破阶级界限,鼓励因材施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更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如何在为人处世中遵循礼仪,如何在修身养性中提升自我。通过研读《论语》,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以更成熟、更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其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反复品读中获得启发,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成书,与《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它系统阐述了儒家学说的政治抱负和实践纲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 《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其核心思想的概括。“明明德”是指发扬光明的德行,是个人修养的首要目标;“亲民”是指使民众爱戴、革新民众,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止于至善”则是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境界,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大学》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三纲八目”的修身治国理论。“三纲”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八目”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治国”、“平天下”。这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现了儒家从个人到社会的理想蓝图: 格物: 探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致知: 明白事物道理之后,进一步达到真知,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诚意: 意念真诚,不虚伪,不自欺。这是道德修养的基础,要求内心真实无妄。 正心: 使自己的心意端正,不受私欲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公正。 修身: 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这是实现个人道德完善的关键。 齐家: 家族成员和睦,家风良好。这是个人修养的延伸,也是社会治理的起点。 治国: 有效地管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实现世界和平。 “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诚意正心”的道德自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独特魅力。《大学》不仅是古代政治家的治国宝典,更是现代人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指导。它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道德,才能最终对家庭、社会乃至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庸》:天人之道,至中至正的智慧 《中庸》同样源自《礼记》,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与《大学》的政治抱负不同,《中庸》更侧重于探讨人性的根本、宇宙的规律以及实现人生最高境界的方法。它以“中庸”为核心概念,揭示了一种哲学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艺术,一种生命的态度。 “中庸”并非平庸,而是“执中”、“用中”,即适度、适时、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深刻地揭示了“中庸”作为一种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万物得以和谐生长的基础。 《中庸》深入探讨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哲学命题。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受之于天,遵循本性即是“道”,而修养本性,便是“教”。这体现了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的个体生命置于宏大的宇宙秩序之中,强调人应顺应天道,体悟天命,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境界。 《中庸》还论述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中庸”之道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君子能够持守中庸之道,使其言行适度,情感合理,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小人则往往走向极端,或过或不及,难以把握平衡。 《中庸》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高远的价值追求,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意义、价值实现以及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智慧。它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激进或保守,而是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理解并践行“中庸”之道,对于保持内心的稳定,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及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特色: 原汁原味: 本书力求忠实原文,保留了《论语》、《大学》、《中庸》三部经典的原文风貌。 精良翻译: 采用严谨准确的英汉对照翻译,力求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兼顾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 体系完整: 将三部被誉为“儒家入门”的经典汇集一处,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孔子及其后学思想的演进脉络。 启迪智慧: 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领悟儒家思想的精髓,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应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 结语: 《论语》、《大学》、《中庸》这三部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所蕴含的关于仁爱、诚信、道德、智慧、治世的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阅读体验。让我们一同走进孔子及其后学的智慧殿堂,在经典的熏陶中,汲取养分,启迪心灵,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非常感兴趣,但苦于自己的中文理解能力尚有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文生义,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直到我入手了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情况才有了彻底的改变。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打开第一页,我就看到了《论语》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照英文翻译,我注意到不同的译者在“温故”和“知新”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有的侧重于“reviewing the old and knowing the new”,有的则更强调“reviewing the past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这种双语对照的学习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今对话的现场。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比较、去思考。当我读到《中庸》中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英文翻译将“天命”解释为“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Nature”,将“率性”翻译为“following Nature is called the Way”,将“修道”译为“cultivating the Way is called Education”。这些翻译,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了这些概念的核心意义,避免了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误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东西方智慧的桥梁,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去体验这些不朽的思想。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东方哲学充满好奇的西方学生,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经典文本感到好奇,但苦于语言的隔阂,只能通过二手资料来了解。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时,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典雅的外观和周到的编排所吸引。我先从《论语》开始阅读,我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英文的翻译是“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这种直接而清晰的翻译,让我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 随后,我翻到了《大学》部分。我对其中关于“诚意”的论述特别感兴趣,英文翻译将其解释为“sincerity of purpose”和“authenticity”。这种对“意”字的细致解读,让我理解到,不仅仅是行为,连内心的意念,也需要保持真诚。在阅读《中庸》时,我尝试着去理解“诚者,天之道也”。英文的翻译将“诚”译为“sincerity”或“truthfulness”,将“天之道”解释为“the Way of Heaven”。这让我对“诚”与“天道”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一位古老智者,通过这本书,在和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深层智慧的窗户,我非常期待能继续深入地阅读和探索。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更轻松地接触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读物,这本《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收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论语》。那些熟悉的、但又总是觉得有几分难以捉摸的句子,在英汉对照的模式下,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当读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英文翻译将“君子”译为“the superior man”或“the noble man”,将“小人”译为“the small man”或“the petty man”。同时,将“坦荡荡”翻译为“magnanimous and at ease”,将“长戚戚”翻译为“full of disquietude”。 这种对照阅读,让我对“君子”和“小人”在古代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涵盖了心胸、气度、以及面对事物时的态度。我随后翻到了《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在英文翻译的辅助下,变得更加条理分明。英文中对“齐家”的解释,不仅仅是“regulate the family”,还包含了“harmonize the family”等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经典并非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它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评分

这部《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简直是给像我这样,既想读懂中国古代智慧,又苦于中文阅读能力有限的“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收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大学》的部分。之前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总觉得有些抽象,但有了英文对照,尤其是看到“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that the regulation of the attainment of perfect virtue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per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renewal of the people.”这样的翻译,我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它将“明明德”解释为“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per moral qualities”,将“亲民”翻译为“the renewal of the people”,这些直观的表述,一下子就把那些古朴的字眼变得生动具体起来。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排版方式,汉字和英文并列,阅读的时候目光可以轻松地在两者之间游走,遇到不理解的汉字词语,立刻就能在英文中找到注释,反之亦然。这就像有一个随身的翻译官,随时解答我的疑惑。我尝试着将《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部分,对照着英文译文细细品读。英文中对“格物”的解释,有的将其翻译为“investigation of things”,有的则更侧重于“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by the examination of things”。这种细微的差别,让我对“格物”的理解更加立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更从容地去探索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充满兴趣,尤其对儒家经典情有独钟。在众多版本中,《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对照)》以其双语呈现的特点,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深入学习机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汉字和与之对应的英文翻译,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我这样非传统中文专业的读者来说,能够对照着原文和译文来理解孔子、曾子、子思等先哲的智慧,实在是太方便了。 我尝试着先从《论语》开始阅读,选取了一段我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阅读英文对照时,我发现不同的译者对于“学”和“习”的理解,以及“悦”、“乐”、“君子”这些概念的翻译,都存在微妙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如此经典的文字,其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和翻译中展现出多样的面向。这种对比阅读的过程,不仅深化了我对原意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语言翻译艺术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是一次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思想旅行,让我得以更全面地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版本不行,还没看十页,居然就有好几处印刷谬误

评分

英汉对照,论语大学中庸。

评分

英汉对照,论语大学中庸。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好的版本,配送也很快

评分

包装质量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总体不错,比较好的。

评分

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