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卓有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以及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近期出版有摄影随笔集《人与土地》,微博文集《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单元 望乡的背影
老天出了一道谜题
天地健行者
农妇的优雅
望乡的背影
山里的小姐弟
等戏开锣的孩子
八家将的莫名优雅
沙河上的钟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看海的小女生
从梦中脱身
汪洋前的独脚男子
那夜的裸泳
农夫鞋与老竹凳
小世界的秩序
当心飞机
扛斗笠的人
与神共眠
听那远方的火车辗轨声
第二单元 岁月之矢
戏台下的盼望
迪化街两兄妹的外套
家园的前身
爱河上的栈道
水门外的午睡
农具间的摇篮
大冠鹫的宿命
中山北路的沧桑
田中央的布袋戏工坊
岁月之矢
佛相、人相、庄严相
老田寮的茶、人、狗
随风飘荡的台湾小调
体会到什么叫哀伤
碧侯村的影子
向往天际
几乎被遗忘的山城
书香门第的芬芳
做功课的童年
五位小小摄影师
思乡人
躺在大地怀里
第三单元 必然与偶然
荒芜之境的美丽心地
大地与母亲
等候家人下工
文学家的郊游
在回忆中重游旧地
必然与偶然
奔跑的孩子,隐藏的摄影人
孤独旅者与漂泊人
等到因缘成熟时
穿过时光隧道
爰得其所
有喜、有忧、有淡定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望海的背影、摄影晚辈的近作
码头缆桩与军中岁月
时间长河与海防岗哨
农夫与牵轮仔
永恒的天籁
第四单元 那个时代那些人
召集令与同学会
本貌与初心
天上掉下来的财富
摩托车上的一家人
盐田孩子
在路的尽头望海问苍天
完美的那一刻
两个巴掌的怀抱
不是每个怀抱都柔软
怀抱里有怀抱
庐山温泉的父女
淡水河堤的祖孙
驿站
火车与乡愁
不一样的望春风
归园外的逍遥人
联结天地之气的身影
下工的农妇
故乡的牵罟人
那个时代那些人
回家与离乡的路上
精彩书摘
农妇的优雅
在远处瞥见这位农妇,我就暗暗称奇。她土气十足,仿佛祖先几辈子的劳作积习全压在身上了,而且就这么大剌剌地躺在自家门前,一妇当关,全然不在意旁人怎么看,自在得如同卧佛!
她一派安然,连我突然闯入也惊动不了,整个人什么也不用说,就清清楚楚表明了“这是我家,我在休息。我很舒服,别来打扰”。本来我还想找些话搭讪,但被她瞄了一眼之后,就再也开不了口了。因为她根本就不把我当回事,不到一秒就回到了自己的神游天地,继续轻嚼着含在嘴里的槟榔,细吮汁液,仿佛此时此刻,世上没有比她正在想、正在品尝的东西更美妙、更重要的了。
她粗犷的身材与窄小的长凳有如一体成形,彼此服服帖帖,相依相属。长凳下又有另一把小板凳,八成是农家几代小孩的坐椅兼玩具。很可能这位农妇自己小时候就用过这样的小板凳,而她舒舒服服地横在上面的,应该就是家中长者的专属座位了。岁月在两把板凳间的起起坐坐流逝,小女孩转眼成了老妇,用她的方式宣告着一家之主的身份。
老实说,我还真是被她慑住了。她的身影粗俗吗?在很多西洋画册上,提香、安格尔、戈雅等大画家笔下的宫廷美女,不就特地摆出这样的姿势?我大胆举起相机,猜想会受到她的粗声喝止,却没想到,她依旧无视我的存在。
一幅重新定义优雅的影像于焉曝光。在我看来,本分真诚面对自己、坦然无碍面对他人,就是优雅。
望乡的背影
这位温文儒雅的长者在旅途中小憩。三十年后的今天重看照片,我才终于领会了他当时的心境。
那一回,我们在台湾中北部的两条横贯公路翻山越岭,于重峰叠峦间盘旋数日,不见炊烟。当眼前豁然开朗,现出山谷间的这片田畴时,外景车上的所有同人齐声喊停,大呼此景非取不可。《映象之旅》电视节目开拍之初,我们邀请登山专家邢天正同行,这个背影就是他。访谈在山上已经录好,他闲着没事,独自离队,默默蹲坐在一株被砍倒的老树干上,远眺农村的宁静景致。这次旅行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了。
要书写照片背后的故事时,我上互联网查他的资料。“邢天正(1910─1994),河北武清人,职就粮食局,台湾岳界四大天王之一,是本岛第一位完成攀登百岳之人。著有《台湾山脉棱脉图》、《台湾高山明细表》等书,去世于家乡天津。”
邢天正如同孤鹰,喜欢一人独自入山,在大多数人准备退休的年纪,四十八岁,才开始登山,却是最早完成攀登台湾百岳壮举之人。随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的他,一夕之间与亲人分隔两岸,在台的四十年间始终孑然一身。公余的所有时间、生活所需之外的全部金钱,全花在重重山巅的踽踽独行。1971年,他在担任中央山脉纵走领队时,写下“在沉醉中,我从高山想到太空,想到海洋,想到隔海的远方,不禁凄然"。
那天的邢天正,虽是极目望向埔里盆地,心却早就飞到了隔海的远方故乡。幸好,他终于得以落叶归根。
山里的小姐弟
直到最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村民自救会陈请的报道,我才知道,阿里山乡的来吉村灾情有多严重。2009年,“八八风灾”造成台湾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患,但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多集中于高雄、屏东,连我也只前往了这两个县,记录佛教慈济基金会在当地的救援与重建。
由于地势危险,来吉实已废村,但暂居组合屋的居民们却不愿迁离,一心想在袓先最早落脚的林班地重建家园。看到这里,当年造访来吉村的记忆又扑上心头。
这正是我刚到来吉村的第一眼所见。一位才及学龄的小女孩,怀抱着不足岁的弟弟,由梯田远处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往这一头移动,却在大约十米外犹豫地停了下来,遥遥望向拿着相机的我。整个场景像极了电影运镜的Zoom In(放大)效果,仿佛她从未动过,只是整个画面被拉近了那样。
这个时辰,身穿制服的她本应在课堂,却长姐如母般地担起了呵护婴儿的责任。她的臂力不小,立姿笔挺,具备山里小孩勤于劳动才能有的身手。两个小人儿四周,盘踞山腰、级级而上的梯田生机盎然,绿秧是多么茂盛啊!好个风调雨顺的年头,丰收可期。
我没敢再靠近一步,远远地用长镜头将这浑然天成的景象框入构图。这对邹人小姐弟,如今也有三四十岁了。高山族多半早婚,当年的小姐姐,如今怀抱孙子也不足为奇。电视荧幕上的陈请场面不断重播,我不断用眼搜寻,突然想到,即使人群中有这对姐弟,我也不可能认得出他们了!
……
前言/序言
《失落的优雅》并非一本关于失落的优雅的传记,也不是对某种特定文化或艺术风格衰落的学术探讨。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读者可以窥见人类情感光谱中那些更为细腻、不易察觉的角落。这本书的主题,与其说是一种“优雅”的失落,不如说是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如何悄然遗忘或忽略了某些能够滋养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感知世界更为丰盈、与他人建立更深层联结的特质。 这本书并非描绘宏大的历史画卷,也没有宏伟的叙事线索。它的叙事,更像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个碎片,是一些被遗忘的角落里闪烁的光芒,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作者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曾经如此自然流淌,如今却变得稀缺的东西。 首先,它触及的是关于“慢”的哲学。在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时代,“慢”似乎成了一种被遗弃的品质。然而,《失落的优雅》深入探究的,正是这种“慢”所蕴含的丰富性。它描绘的是那些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一杯茶的温度、去静心观察一朵花开的过程、去耐心倾听一段旋律的情境。这种“慢”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沉浸,一种对当下瞬间的全然体验。书中会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一位老裁缝在日落时分,慢条斯理地一针一线缝制一件衣服,每一处针脚都凝聚着他的专注和心意;又或者是一个家庭,在晚餐时放下手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中的点滴,没有喧哗,只有温暖的交流。这些场景并非刻意营造的诗意,而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些曾经在人们行为方式中普遍存在的,如今却愈发罕见的“慢”的痕迹。 其次,这本书探讨了“细致”的力量。在追求简洁和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倾向于简化,有时候甚至是粗糙化。而“细致”,则是一种对事物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认真。在《失落的优雅》中,“细致”体现在对材质的尊重,对工艺的打磨,对情感的体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维护。比如,书中会描绘一个古老的书店,店主如何小心翼翼地抚摸每一本书的封面,仿佛在与书对话;又或者是在一个久别重逢的聚会中,有人注意到朋友脸上细微的变化,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而非仅仅是寒暄。这种细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它让平凡的生活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让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温度和意义。它不是一种刻意的表演,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再者,书中也描绘了“情感的联结”的深度。在社交媒体发达,人际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的今天,我们对情感的表达和感知,似乎也变得浅尝辄止。《失落的优雅》所呈现的,是那种不依赖于即时通讯,不追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而是建立在真实互动和深度理解之上的情感纽带。它会描绘朋友之间,即使许久不见,一见面依然能找到共同话题,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不需要任何伪装;它会讲述家人之间,那种无需多言,却能心领神会的默契,那种在困难时刻,彼此给予的坚定支持。这种情感的联结,是一种温润而持久的力量,它让个体不再感到孤单,而是被温暖的群体所环绕。它不仅仅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更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理解和支持的深刻体认。 此外,这本书还涉及了“对无用的热爱”。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似乎一切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回报。然而,《失落的优雅》却鼓励人们去拥抱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那些纯粹因为喜爱而去做的事情。比如,有人花大量时间去收集古老的邮票,虽然没有经济价值,却能从中找到历史的乐趣;有人坚持练习一项已经过时的乐器,只为享受指尖流淌出的美妙旋律。这些“无用”的爱好,恰恰是滋养心灵的沃土,是逃离现实压力的避风港,也是个体独特性的体现。它们让我们在追逐效率和结果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快乐。 《失落的优雅》并非一本励志书,也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重拾“优雅”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放慢脚步,打开感官,去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所描绘的,不是一种可以被学习的技巧,而是一种被遗忘的心境。它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场景,不动声色地提醒我们,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那些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稀释的温情,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视。 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触动人心。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发你的思考。它会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段,那些曾经让你感到温暖、宁静,或是充满力量的时刻。它所触及的“失落”,并非是一种悲观的宣告,而是一种温和的提醒,提醒我们在追逐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了那些滋养我们灵魂的,更为本质的,属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美好。 最终,《失落的优雅》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对真诚、对深层联结的渴望。它让你意识到,在喧嚣的世界里,那些细微之处,那些看似“无用”的情感,那些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恰恰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充实和安宁的力量之源。它是一场关于内在的觉醒,一次关于心灵的回归,一次对被遗忘的,人类本质的美好的温柔寻回。它并非关于“优雅”的消失,而是关于,当我们不再刻意追求外在的“优雅”时,如何让内在的,那种源自真诚、细致、以及深层情感联结的,更为持久和动人的“优雅”,重新在我们生命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