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带着一种沉静的质感,触感上佳。封面采用了素雅的色调,搭配着精心排布的字体,透着一股古典又现代的韵味,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译者在版式设计上似乎也下足了功夫,让汉藏对照的部分显得清晰明了,这对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尊重。无论是用于日常研习还是陈列于书架,都能彰显出主人不凡的品味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评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部译本的质量非常高。我个人对藏文的掌握尚处于中级水平,以往阅读一些古老的宗教文本时,总会因为措辞古奥或句式复杂而感到吃力。这本书提供的汉藏对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比学习平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译者是如何将藏文的特定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巧妙地转化为流畅且符合现代汉语阅读习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具有强烈地域或文化色彩的表达时,没有一味追求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兼顾了文化意境的传达,这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对藏传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照,我不仅巩固了词汇,更重要的是,我对藏文的表达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代佛教学术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注意到,它所辑录的“新译本”部分,似乎参考了当前学界最新的一些文献校勘成果,这使得其内容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领先于市面上许多流传已久的旧译本。这种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非常值得肯定。无论是想进行宗教学史研究的学者,还是希望了解藏传佛教仪轨在当代演变情况的硕士或博士生,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扎实的原始资料和可靠的参考译文。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得后来的研究者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基础文本的梳理和比对,可以直接进入更高层次的比较分析阶段,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试探的心态购买这本书,毕竟涉及到密宗仪轨的翻译,水分总是难免的。然而,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那些需要在实际修持中参考仪轨的同修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注释的详尽程度几乎可以充当一本小型的手册。比如,在描述观想和手印的部分,译者不仅给出了文字描述,还配上了清晰的参考图示(虽然我手头的版本中图示的清晰度有待提高,但其意图是好的),这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这种“知行合一”的编纂思路,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实修者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
评分我对这类专注于特定宗教仪轨的文本的研究性阅读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严密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将原始文本生硬地翻译过来,而是辅以了大量的校注和背景说明,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仪轨步骤变得清晰可循。作者在引言部分对该仪轨的历史渊源、在藏传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与相关曼荼罗艺术的关联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种深度的学术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处理上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难以找到完美对应词汇的梵文或藏文专有名词,译者给出了详尽的注释和解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这对于真正想理解仪轨内涵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
评分多罗菩萨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像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众生之母”、“度诸穷苦中之母”等等。密号则是“悲生金刚(由大悲观世音菩萨所生之意)”、“行愿金刚”。
评分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评分不过,禅的止观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线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诗:“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它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许多的妄念在这个境界里,虽然象现在的蚊子飞来飞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这些蚊子赶快逃了,没有落脚处的。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你们现在有些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影子了。影子也不错唷!能够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个主人。就怕你连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评分修习救度母法门,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增长福德和智慧,汇聚顺缘条件、消除违缘障碍,在能获得世间安乐的基础上增进道业,使有暇人生具有意义。救度母四曼荼罗法结合了救度母三十一礼赞与供漫荼罗法,是格鲁派继承阿底峡传规的殊胜法要之一,很多佛教大德都十分重视这一法门。
评分确保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以便能够顺利做好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如果此次你打算去野外爬山,那么你在出发前的数周时间里,就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爬山训练,同时给自己备一双质量好、穿着舒服的登山靴。你可以背上装有沙子的背包,步行上班和下班,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肌肉,让自己比较有耐力。
评分不过,禅的止观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线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诗:“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它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许多的妄念在这个境界里,虽然象现在的蚊子飞来飞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这些蚊子赶快逃了,没有落脚处的。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你们现在有些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影子了。影子也不错唷!能够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个主人。就怕你连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评分多研究当地人,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禁忌?在那里,什么设施可以使用?能够食用的植物有哪些?当地人怎么食用那些食物?
评分在诸佛的身、口、意、功德、事业当中,多罗菩萨代表诸佛的事业,但实际也还是包括了诸佛的身、口、意、功德。而且多罗菩萨的本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般若佛母),即指多罗菩萨的本质就是般若智慧之意。
评分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你看!这种境界多美,多高,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据说药山禅师有时跑到山上去长啸一声,声闻数十里。气功好得很,在武侠小说看来,那不得了!尤其从前面李翱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药山禅师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鹤一样,所以才说他“练得身形似鹤形”,真是仙风道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