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翻译丛书: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新辑译本(藏、汉)

藏汉翻译丛书: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新辑译本(藏、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妙音胜慧 编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救度母
  • 仪轨
  • 曼荼罗
  • 藏汉对照
  • 翻译
  • 密宗
  • 佛教
  • 修行
  • 藏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5892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9203
品牌:天利38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藏汉翻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正文语种:中文,藏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修习救度母法门,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增长福德和智慧,汇聚顺缘条件、消除违缘障碍,在能获得世间安乐的基础上增进道业,使有暇人生具有意义。救度母四曼荼罗法结合了救度母三十一礼赞与供漫荼罗法,是格鲁派继承阿底峡传规的殊胜法要之一,很多佛教大德都十分重视这一法门。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辑译缘起
二 法本与作者介绍
三 仪轨科判
四 正文
前行
第一部曼荼罗
第二部曼茶罗
第三部曼茶罗
第四部曼茶罗
结行
五 附录
附录一 归依发心偈颂异文厘定及新译
附录二 《七堆曼茶罗文》(新译九言)
附录三 救度母二十一礼赞(八言)
附录四 仪轨结行中若无像时请返修法
六 专文
《救度母二十一礼赞新译说明》
《二十三堆曼茶罗供法》
《三十七堆曼茶罗》新辑译本

精彩书摘

  如上所述,本次《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项目并非一次简单地重译,而是在翻译之前首先对藏文法本进行了辑定和补全的工作。仪轨原文长度似极简略(仅藏文长条经三页)而且标题为“极略轨”,但其内容实际上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作者依传统做法省略了大部分“常用”的包括前行、《二十一礼赞》和《曼荼罗供法》等全文,而仅给出首末句。引导文字也是极其简要地说明此处应作如何如何,这对于没有受过经院训练或对经文不熟习及缺乏记诵者而言不啻为登天。为提供一部能够据以诵持的译本,我们不畏烦琐,找寻和厘定全部藏文文句,并在力求权威文本的同时提供详妥译文。凡仪轨原文未明确何种文句之处,均就教上师而作抉择。
  此四曼荼罗仪轨法本的作者是江隆班智达·阿旺洛桑丹贝坚参,其仪轨本身并未明确使用何种供曼荼罗法,但以1943年汤芗铭居士的首次译介法本为证,可知当时在北京菩提学会传法时上师指定的是遵照宗喀巴大师所修的二十三堆曼荼罗规范。因此我们也遵循这一传统,以二十三堆曼荼罗供法为正文,以三十七堆曼荼罗供法为选修。在汇集文本过程中,我们发现藏文二十三堆曼荼罗有两种不同念诵法,基本差异在于是否带有(保留)梵文种字及生起咒。其中见于宗喀巴大师文集之《密集广轨》中的方法是先诵各事物之梵文种字及生起咒再诵相应藏文名称;而另一念诵法则省却了梵文种字生起咒(除第一二句外)。我们就此求教上师举麦堪素仁波切,仁波切建议使用省却梵文种字生起咒的念诵法,并说明这也是目前的主流修法。我们重译所据藏文原文文本有二:(1)宗噶·吉美丹确嘉措文集本;(2)帕邦喀大师文集本。(关于二十三堆曼荼罗不同念诵法详情,请见《二十三堆曼茶罗供法》一文。)
  以上诸法本的三位作者均为在晚近格鲁派教法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大德,他们的著述和讲修至今仍在西藏佛教特别是格鲁派教法中有着深刻影响。许多包括我们诸恩师在内的藏传佛教大德都与他们有直接或间接的法源继承关系。本篇《仪轨》虽然在江隆班智达七函百五十七部的文集中仅占三页,但因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大德在北京正是以此为法本,传授了从阿底峡到甘丹派直传的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以及二十三堆曼荼罗规范。
  ……

前言/序言


藏汉翻译丛书: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新辑译本(藏、汉) 内容简介 本书籍《藏汉翻译丛书: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新辑译本(藏、汉)》是一部珍贵的佛学经典文献,由藏汉两种文字对照编撰而成,专注于阐述救度母四曼荼罗的仪轨修持。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救度母这一重要佛教本尊的深度挖掘,更在于其严谨的翻译和对复杂仪轨的清晰呈现,为汉传佛教界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实践救度母修法的宝贵途径。 一、 救度母及其重要性 救度母(Tara),梵文意为“救度者”、“度母”,是藏传佛教中极其重要的女性菩萨,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眼泪化现,具有救度一切众生于八难(即八种苦难)的功德。她以慈悲、智慧和强大的力量而闻名,能够迅速回应祈祷,化解障碍,赐予加持,指引众生走向解脱。救度母有多尊化身,其中最常见和广受欢迎的是二十一度母,而本书所侧重的“四曼荼罗救度母”则代表了救度母一种特殊的观修和仪轨形式。 在佛教修持体系中,曼荼罗(Mandala)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宇宙万物的缩影,更是诸佛菩萨的净土和智慧的象征。通过观修曼荼罗,修行者得以与本尊的智慧和功德相应,净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最终证悟菩提。救度母的四曼荼罗,通常是指以四种不同的方式或层面来观修救度母,这可能涉及到救度母的四种功德、四种智慧、四种事业,或者四种不同的观想姿态。本书的新辑译本,将为我们揭示这四种观修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 仪轨的精髓与实践 仪轨(Sadhana)是佛教修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一套规范化的、具有特定程序和内容的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与本尊相应,获得加持,达成修行目标。救度母四曼荼罗的仪轨,无疑包含了复杂的观想、念诵、手印、供养等元素。 本书的“新辑译本”意味着它可能是在现有译本的基础上进行校订、补充或重新翻译,力求更为准确、流畅,并更贴近原文的意涵。这对于理解和实践仪轨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修行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发心(Bodhicitta):修习任何仪轨的起点,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将自身修行功德回向给所有受苦的众生。 2. 皈依(Refuge):归投三宝,接受佛、法、僧的庇护和指引。 3. 观想本尊(Visualization of Tara):这是仪轨的核心部分。修行者需要通过精细的观想,在心中清晰地呈现出救度母的形象,包括她的颜色、姿态、手印、所持法器,以及她身处的净土。四曼荼罗的观修,将特别强调救度母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每一面都蕴含着独特的功德和象征意义。例如,一曼荼罗可能代表度母的降伏事业,另一曼荼罗可能代表其息灾事业,再者是增益事业,最后是怀摄事业,四种不同面向的功德,体现了度母全方位的救度能力。 4. 念诵本尊心咒(Recitation of Tara’s Mantra):救度母拥有强大的心咒,如“嗡·达列·都达列·都列·娑哈”(Om Tare Tuttare Ture Soha)。持诵心咒是与本尊能量连接的重要方式,可以净化身心,积累功德。本书对心咒的翻译和解读,将有助于修行者准确发音和理解其深层含义。 5. 供养(Offerings):包括外部供养(如花、香、灯、食等)和内在供养(如将自身化为供品)。供养是表达虔诚、积累福德的方式。 6. 仪轨程序(Ritual Procedures):仪轨会详细规定念诵的次第、手印的结法、观想的转换、以及相应的回向。例如,在观修不同曼荼罗时,可能需要转换特定的观想焦点,或配合不同的观想颜色和意象,以激活度母的相应功德。 7. 回向(Dedication):将修行所积累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他们早日成佛。 三、 藏汉对照的价值 本书采用藏汉对照的形式,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准确性保障:藏文是原始经典语言,直接从藏文翻译成汉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精确性和深层含义,避免因转译而产生的误差。对于佛学研究者而言,这种对照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本支持。 理解深度: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述习惯和文化背景。通过藏汉对照,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同一概念在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中的差异与联系,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一些在藏语中具有特定宗教内涵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需要通过较长的解释才能到位,本书的对照翻译将有助于消除这种理解障碍。 促进交流:对于汉藏佛教界的文化交流,本书无疑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它使得汉传佛教的信徒和研究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藏传佛教的经典文献,反之亦然。这种直接的接触有助于减少误解,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学习辅助:对于学习藏文或汉文的佛学爱好者来说,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材料。通过对照阅读,不仅可以学习佛法,还能同时提升语言能力。 四、 新辑译本的意义 “新辑译本”的提出,暗示着该书可能具备以下特点: 校勘精细:可能对现有的藏文版本和汉文译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修正了以往译本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遗漏或不准确之处。 释义详尽: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仪轨的内涵,新译本可能增加了更为详尽的注释和阐释,解释了仪轨中的关键术语、象征意义以及修持要点。 现代审校:译文可能经过了现代语言审校,力求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使语言更加流畅、易于理解,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编排优化:在排版和编排上,新译本可能进行了优化,使得藏汉对照更加清晰明了,方便读者查阅和比较。 五、 读者群体与修持引导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藏传佛教修行者:希望深入学习和实践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的藏传佛教信徒。 汉传佛教研究者:对藏传佛教经典感兴趣,希望了解救度母修法体系的佛学研究者。 对藏汉文化交流感兴趣者:对跨文化宗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感兴趣的读者。 瑜伽与冥想爱好者:对通过观想和特定仪轨达到身心合一、智慧增长感兴趣的读者。 对于希望进行救度母四曼荼罗修持的读者,本书将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指南。然而,也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深入的佛法修持,尤其涉及仪轨的部分,最好能在具德上师的指导下进行。上师的口传和指点,能够帮助修行者避免误入歧途,确保修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书虽然提供了详细的文本内容,但它更应被视为一种辅助和参考,而非完全脱离指导的孤立修行手册。 结语 《藏汉翻译丛书:救度母四曼荼罗仪轨新辑译本(藏、汉)》的出版,无疑为救度母修法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部宝贵的文献,更是一扇连接藏汉佛教文化、促进智慧交流的窗口。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实践,相信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救度母的慈悲与力量,并在其加持下,逐渐化解内外的障碍,增长智慧与福德,最终走向觉悟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带着一种沉静的质感,触感上佳。封面采用了素雅的色调,搭配着精心排布的字体,透着一股古典又现代的韵味,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译者在版式设计上似乎也下足了功夫,让汉藏对照的部分显得清晰明了,这对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尊重。无论是用于日常研习还是陈列于书架,都能彰显出主人不凡的品味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评分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部译本的质量非常高。我个人对藏文的掌握尚处于中级水平,以往阅读一些古老的宗教文本时,总会因为措辞古奥或句式复杂而感到吃力。这本书提供的汉藏对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对比学习平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译者是如何将藏文的特定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巧妙地转化为流畅且符合现代汉语阅读习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具有强烈地域或文化色彩的表达时,没有一味追求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兼顾了文化意境的传达,这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对藏传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照,我不仅巩固了词汇,更重要的是,我对藏文的表达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代佛教学术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注意到,它所辑录的“新译本”部分,似乎参考了当前学界最新的一些文献校勘成果,这使得其内容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领先于市面上许多流传已久的旧译本。这种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非常值得肯定。无论是想进行宗教学史研究的学者,还是希望了解藏传佛教仪轨在当代演变情况的硕士或博士生,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扎实的原始资料和可靠的参考译文。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得后来的研究者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基础文本的梳理和比对,可以直接进入更高层次的比较分析阶段,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试探的心态购买这本书,毕竟涉及到密宗仪轨的翻译,水分总是难免的。然而,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那些需要在实际修持中参考仪轨的同修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注释的详尽程度几乎可以充当一本小型的手册。比如,在描述观想和手印的部分,译者不仅给出了文字描述,还配上了清晰的参考图示(虽然我手头的版本中图示的清晰度有待提高,但其意图是好的),这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这种“知行合一”的编纂思路,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实修者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

评分

我对这类专注于特定宗教仪轨的文本的研究性阅读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严密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将原始文本生硬地翻译过来,而是辅以了大量的校注和背景说明,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仪轨步骤变得清晰可循。作者在引言部分对该仪轨的历史渊源、在藏传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与相关曼荼罗艺术的关联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种深度的学术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处理上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难以找到完美对应词汇的梵文或藏文专有名词,译者给出了详尽的注释和解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这对于真正想理解仪轨内涵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障。

评分

多罗菩萨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像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众生之母”、“度诸穷苦中之母”等等。密号则是“悲生金刚(由大悲观世音菩萨所生之意)”、“行愿金刚”。

评分

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评分

不过,禅的止观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线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诗:“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它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许多的妄念在这个境界里,虽然象现在的蚊子飞来飞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这些蚊子赶快逃了,没有落脚处的。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你们现在有些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影子了。影子也不错唷!能够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个主人。就怕你连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评分

修习救度母法门,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增长福德和智慧,汇聚顺缘条件、消除违缘障碍,在能获得世间安乐的基础上增进道业,使有暇人生具有意义。救度母四曼荼罗法结合了救度母三十一礼赞与供漫荼罗法,是格鲁派继承阿底峡传规的殊胜法要之一,很多佛教大德都十分重视这一法门。

评分

确保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以便能够顺利做好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如果此次你打算去野外爬山,那么你在出发前的数周时间里,就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爬山训练,同时给自己备一双质量好、穿着舒服的登山靴。你可以背上装有沙子的背包,步行上班和下班,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肌肉,让自己比较有耐力。

评分

不过,禅的止观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线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诗:“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它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许多的妄念在这个境界里,虽然象现在的蚊子飞来飞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这些蚊子赶快逃了,没有落脚处的。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你们现在有些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影子了。影子也不错唷!能够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个主人。就怕你连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评分

多研究当地人,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禁忌?在那里,什么设施可以使用?能够食用的植物有哪些?当地人怎么食用那些食物?

评分

在诸佛的身、口、意、功德、事业当中,多罗菩萨代表诸佛的事业,但实际也还是包括了诸佛的身、口、意、功德。而且多罗菩萨的本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般若佛母),即指多罗菩萨的本质就是般若智慧之意。

评分

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你看!这种境界多美,多高,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据说药山禅师有时跑到山上去长啸一声,声闻数十里。气功好得很,在武侠小说看来,那不得了!尤其从前面李翱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药山禅师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鹤一样,所以才说他“练得身形似鹤形”,真是仙风道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