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必须是合乎道德和正义的。如果人们相当广泛地认为这一社会严重不合乎正义、或是基本不合乎道德,改革乃至革命的时候就要来临。
——何怀宏
《沉思录》译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忧国之作!
为中国社会的平稳过渡进言为未来长治久安的社会之道德根基提供设想!
内容简介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较大变动的前夕,这一大变动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什么?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中国是会陷入一种持久的激荡或者僵化的停滞,还是能够走向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对此作者的忧虑与希望并存。
为了寻找出路,他对传统的三纲赋予新的涵义: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又对五常重新定义,将之分为两部分:五常伦,即五种经常性的需要人来处理的社会关系;五常德,即人应当具有的五种持久性的德性。
通过这样的阐释,作者希望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中道力量能够兴起且成为稳固的主流,如此,观点的差异乃至比较极端的观点对立也就不足惧,而且是必要的。而他本人也希望《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的探讨能为中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尽一点力量,甚至进而言之,成为未来长治久安的社会之道德根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设想。
作者简介
何怀宏,北京大学教授。其著作《良心论》被学界认为“对传统哲学所做的工作是有突破性的”,于1998年11月获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珍重生命》获1998年全国青少年读物一等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和《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对中国近三千年传统社会的历史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解释,在学界产生震动,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是“非常精彩的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为什么重提纲常?
一 “纲常”是什么?
二 传统“纲常”的形成
三 “纲常”后面的基本价值
四 “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
五 今天的中国社会亟须重建纲常
第二章 为什么提新纲常?
一 传统社会对“纲常”的反省与坚持
二 近代以来对“纲常”的批判
三 新的社会需要新的伦理
四 新伦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第三章 新三纲
一 民为政纲
二 义为人纲
三 生为物纲
四 新三纲总说
第四章 新五常
一 五常伦
(一)天人和
(二)族群宁
(三)群己公
(四)人我正
(五)亲友睦
二 五常德
(一)仁
(二)义
(三)礼
(四)智
(五)信
第五章 新信仰
一敬天
二亲地
三怀国
四孝亲
五尊师
第六章 新正名
一 官官
二 民民
三 人人
四 物物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二)义(羞恶、勇敢、坚持)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里一是点出了义的基本性质,一是点出了“羞耻”,即义首先是一种对恶的禁令,是对犯恶的羞耻。如果说“恻隐”是德行的正面引发动力,“羞耻”则是德行的反面刺激动力,在有些人那里,后一种动甚至能超过前一种动力。
“羞恶”是“羞”人之恶,也是“羞”己之恶—如果自己面对他人的、社会的恶完全漠视、不予制止的话。当然,最优先的还是自己不主动犯恶,不管利诱再大也“羞恶”而不为。所以,顾亭林说,士人君子的道德修行先不用说那么高远,而不妨就从“行己有耻”开始。而孟子也早就说过,最大耻是无耻。如果一个人堕落到了一点羞耻心都没有的地步,那对他的确也就可能没什么指望了,除非他哪一天重新开始萌生“知耻”之心。
“知耻”是因为有“义”的标准在,是用“义”的标准衡量而觉其“不正”而感到羞愧。但仅仅有羞愧可能对“改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践行“义”的勇气。尤其是在纠正他人和社会的恶的时候,更需要一种充满正义精神的勇敢。勇敢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循义而行的大义凛然,一个正义者的勇敢其实是来自绝对地服从正义,或者说是来自老子所说的首先“勇于不敢”,即不敢僭越,视正义为绝不可违背的真理,故此她/ 他方能够有勇气“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且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
在“义”的德性方面,我想首先举出一位女性。当她挺身而出的时候,她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她就是林昭。当一次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席卷而来的时候,本来并没有冲击到她,她不难旁观过去,然而她的良心却让她看不下无中生有、伤害无辜,看不过对年轻学生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于是她在1957 年夏天一个闷热夜晚的斗争大会上,站出来维护与自己一起编《红楼》杂志、被斗争的同学张元勋,在群情汹涌的质问下她昂然报出自己的姓名:“我是林昭!……你记下来:双木之‘林’、‘刀在口上之日’的‘昭’!”而且,她正像遇罗克所说的那样一种人,“开始勇敢,最后仍勇敢”,在后来的日子里,她不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迫害和摧残却依然不断抗争,直到她入狱,直到她被投入死囚大牢,直到她最后被处死,只活了36 岁。她是一个感情细腻的美丽才女,有对自己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为了一种正义的信念,她可以接受种种不可思议的折磨和侮辱,“虽千万人”而不顾,即便“九死而不悔”。
而当林昭被监禁在上海狱中的1966 年,又有她当年维护的张元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以“未婚夫”的名义去悄悄看她,张元勋此时也是刚从被判刑八年的狱中出来,在河北的一个劳改农场。而张元勋也的确为这次探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通过他的一次面见记述,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本来无法得知的,林昭在狱中坚贞不屈的形象。多年后,张元勋的一位同窗邓萌柯如此写道:
张元勋千里迢迢去探视狱中的林昭,不是为了爱情,也不是亲情,说是为了友谊还不足以概括这件事的原因、结果和价值。我思考了很久,认为是为了被中国人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义”字。张元勋也把这个“义”字张扬到极其高不可攀的高度。在那个时代,朋友之间反目成仇,亲兄弟形同陌路,夫妻相互揭发,……为了生存,人们抛弃了“义”,实在是无可厚非。正因为可以原谅某些“不义”的弱者,而更不应该忽视“大义”的强者。像张元勋这样,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不计成破利钝,丝毫没有私利的考虑,做好了一切最坏的打算,准备付出最大的牺牲,他也确确实实承受了第二波打击,这绝不是一般芸芸众生能做出的事情。是仗义豪侠,是义薄云天,是替天行道,是可以和程婴、公孙杵臼相比的义举。
张元勋的这次探视所体现的,的确主要还是一个“义”字,虽然还是会有惺惺惜惺惺、在苦难中相濡以沫的友情,甚至心底还是会有一种哀伤温婉的亲情,包括对当年林昭以一少女之躯,不惜以卵击石来维护他的勇敢当涌泉相报的“情义”。
这是一些最基本的情义,或者说,这里的“义”正是为了维护这些最基本的人之常情、亲情和友情的“义”,这里的“义”正是为了抵制让“朋友之间反目成仇,亲兄弟形同陌路,夫妻相互揭发”的反常政治之“义”。我这里首先想特别强调林昭最初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同学、维护真情和真相的道义,那时她还没有达到她后来的那种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和信仰回归,甚至可以说她那时基本还是相信当时的政治教义和组织的,故而还感到“良心与组织性”的矛盾,但是,她不能忍受这种教义和群体对最基本的道德的侵犯,比如说言行不一、无中生有地伤害无辜,尤其是伤害年轻人,出于最基本的同情心,同学情谊和对真相的尊重她就挺身而出。其次则是她的大义凛然的坚持,在当时那样一种从上到下、弥漫社会的高压下,一般人是很难如此坚持的,一般人做出一定的调整、顺应或妥协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林昭却决不屈服,绝不妥协,而她的精神和思想也更加深化和丰富了,她开始认识到这一切迫害和压制的根源,她重新开始了对真正的美善和正义的追求,于是,从一种最基本的道义始,至一种圣洁的精神止,最初的道义在她那里焕发出至巨的行动力量和至高的精神光辉。
……
前言/序言
引言
本书是要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当代中国社会是我关注的中心。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有几千年自身独立演进的文化传统的社会,又是一个必不可免的卷入现代世界,近年更主动走向现代化、取得经济佳绩的社会。因其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社会,作为一种必要的传承,所以以昔日“纲常”为名来重建社会的道德基础;因其是必不可免、且正在大步走向现代的社会,所以提出“新”的“纲常”。“纲常”之必要与内容的论证大半来自社会本身,即社会本身的存续与发展之所需;而“纲常”之“新”意则主要来自现代社会,即来自时代的要求。
继之要说明的是:本书要探讨的是社会的“道德根基”。这隐含了一个观念的前提,即认为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的基础一定要是合乎道德或合乎正义的。而这里说“根基”而不简单地说“基础”,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我还希望探寻和传承中国社会道德基础的文化之“根”,要让时代的道德要求也接上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让本来就包含在这传统中的持久普遍的道德原则与理由更加彰显。总之,这个社会的主要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主要制度一定是要有某种道德理据的,而不管这种理据是否能够被人们全都自觉地认识到。正是这种道德性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依据,正是人们认为这一社会是合乎或基本合乎道德的信念,才能使人们有意愿去维护和支持这个社会。而如果人们相当广泛地认为这一社会严重不合乎正义,或者基本不合乎道德,改革乃至革命的时候就将来临。
这一“社会的道德根基”的主要内容是指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正义的基本原则规范。但我在这里不说“原则规范”而说“根基”,是因为它还包括了能够支持这些原则规范的价值信仰和德性的内容。另外,作为社会“根基”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它的“理据”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说明一种地位,后者则是要证明原则之所以成立的“理由”。本书不是以后者为主题的,但是也涉及对原则的论证,这种论证主要是基于社会,是指社会需要这些道德原则作为“根基”,如此,社会才能存在、延续和发展。
奉书的确是尝试从一种道德体系的角度来构建这一社会的“道德根基”,即力求完整和周延地阐述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原则、价值信仰和实践途径,但它无论如何还只是一种探讨,甚至只是一种构想。还可以有其他的系统探讨,只是作者的确深信,不管表述和论点有何不同,本书所阐述的一些基本要素会同样存在于各种各样合理的探讨之中的。
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挺好的,一个精装小薄本,原来五花推荐过,买来看看一些新的观点。
评分
☆☆☆☆☆
通过这样的阐释,作者希望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中道力量能够兴起且成为稳固的主流,如此,观点的差异乃至比较极端的观点对立也就不足惧,而且是必要的。而他本人也希望《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的探讨能为中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尽一点力量,甚至进而言之,成为未来长治久安的社会之道德根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设想。
评分
☆☆☆☆☆
三个头目,没人手下都有六七十号人,分成三拨对峙了起来,手里拿着什么的都有,ak步枪,轻机枪,冲锋枪,手枪。。。
评分
☆☆☆☆☆
评分
☆☆☆☆☆
北京大学教授。其著作《良心论》被学界认为“对传统哲学所做的工作是有突破性的”,于1998年11月获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珍重生命》获1998年全国青少年读物一等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和《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对中国近三千年传统社会的历史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解释,在学界产生震动,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是“非常精彩的书”。
评分
☆☆☆☆☆
快递给力一直信赖京东的服务
评分
☆☆☆☆☆
评分
☆☆☆☆☆
快递给力一直信赖京东的服务
评分
☆☆☆☆☆
书籍内容非常好,运输很快,谢谢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