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货币论(上卷)》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提出了一种货币理论基本问题的新研究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找出一种方法,不但可以用来描述静态平衡的性质,而且可以用来描述不平衡的性质,同时还要发现货币体系从一种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动力规律。这就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货币论(上卷)》上卷关于“货币的纯理论”中的主体。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卷 货币的纯理论
第一篇 货币的性质
第一章 货币的分类
一、货币与计算货币
二、正式货币与银行货币
三、表征货币
四、货币的形式
五、流通货币
六、历史例证
七、管理货币的发展
第二章 银行货币
一、银行货币的“创造”
二、流通货币主要是银行货币
第三章 银行货币的分析
一、收入存款、营业存款与储蓄存款
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
三、存款与透支
四、相对于交易额的存款量
第二篇 货币的价值
第四章 货币的购买力
一、购买力的意义
二、货币购买力或消费本位
三、货币的劳动支配力或报酬本位
四、工人阶级指数
第五章 次级物价水准
一、批发物价本位
二、国际贸易本位
第六章 通货本位
一、现金交易本位与现金差额本位
二、“一般物价客观平均变化”是否存在?
第七章 物价水准的分布
第八章 关于购买力比较的理论
一、购买力比较的意义
二、近似法
第三篇 货币的基本方程式
第九章 某些定义
一、收入,利润、储蓄和投资
二、可用产品和不可用产品
三、资本的分类
四、对外收支差额和对外贸易差额
第十章 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
一、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
二、利润的性质
三、新投资品的物价水准
四、物价水准与货币量的关系
第十一章 平衡的条件
一、零利润的条件
二、利率或银行利率
三、膨胀与紧缩
四、变化的因果方向
五、企业家的行为
六、对外平衡的条件
七、由于报酬的“自发”变化而产生的物价水准变化
第十二章 再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区别
一、储蓄与投资
二、一个例证
三、关于过度储蓄的理论
四、上述说法的总结
第十三章 银行利串率“作用方式”
一、传统学说
二、银行利率的一般理论
三、银行利率的某些特殊方面
四、银行利率对于对外平衡的作用
五、银行利率与货币量的关系
第十四章 基本方程式的其他形式
一、“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
二、“剑桥”数量方程式
三、“费雪”数量方程式
四、“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五、“费雪”方程式与第十章的基本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 物价水准的动力学
第十五章 工业流通与金融流通
一、工业与金融的区别与定义
二、决定工业流通量的因素
三、决定金融流通量的因素
第十六章 货币购买力不平衡原因的分类
一、货币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二、投资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三、工业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第十七章 货币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一、货币供应改变在工业方面所产生的后果
二、存款总量的变化在不同种类的存款之间的分布
三、移转问题
第十八章 投资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一、信用循环的定义
二、信用循环的创生与生命史
第十九章 信用循环的某些特殊方面
一、商品膨胀的“辩护”
二、商品膨胀的发生
三、信用循环的正常道路
第二十章 信用循环纯粹理论中的一个练习
一、标准情形
二、八条结语
三、一般化的情形
第二十一章 国际不平衡所造成的变化
一、作为货币不平衡原因的相对物价水准和相对利率
二、对外投资收付差额和黄金流动之间的关系
三、对外投资的净国家利益
四、国际因素所造成的变化难局
五、金汇兑管理下的同类现象
六、国际贸易本位不存在时的同类现象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分类
一、货币与计算货币
计算货币是表示债务、物价与一般购买力的货币,这种货币是货币理论中的原始概念。
计算货币是和债务以及价目单一起诞生的,债务是延期支付的契约,价目单则是购销时约定的货价。这种债务和价目单不论是用口传还是在烧制的砖块或纸载的文件上做成账面记录,都只能以计算货币表示。
货币本身是交割后可清付债务契约和价目契约的东西,而且也是储存一般购买力的形式。它的性质是从它与计算货币的关系中得来的,因为债务和价目首先必须用计算货币表示。仅仅在现货交易中用作方便的交易媒介的东西可能接近于货币,因为这种东西可能代表储存一般购买力的手段。但如果全部情形就是这样的话,我们便还没有超出实物交换的阶段。正式货币就其充分的意义来说,只能相应于计算货币而存在。
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货币与计算货币之间的区别,即计算货币是表征和名义,而货币则是相应于这种表征的实物。如果同一种实物永远只相应于同一种表征,那么这种区别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但如果实物可变,而表征则保持不变,这种区别就有很大的意义。其间的不同之处正像英国的国王(不论当国王的人是谁)和乔治王之间的区别一样。如果有一种契约规定在十年后支付重量等于英王体重的黄金,而另一种契约则规定支付当今皇上乔治王的体重那样多的黄金,那么这两种契约便是不相同的。前一种契约到时候还要等国家宣布谁来当英国的国王才能支付。
提到契约和定价,我们就引入了它们借以强制实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换句话说,这样就引入了国家和社会的因素。此外,货币契约还有一个特征是,国家或社会不但强制实现其交割,而且还会决定以合法或合乎习惯的方式清偿按计算货币订立的契约时必须交割什么东西。因此,国家首先是作为法律当局出现,强制支付符合契约所载的名义或表征的东西。但当它除了这种强制作用而外,还要求有权决定并宣布哪种东西符合于这一名义;在有权不时改变其宣布的内容时,也就是说,当它要求具有修订品类规定的权利时,便会起双重作用。所有的现代国家都要求这种权利,而且至少从四千年以来,国家就有这种要求。只有当货币发展过程达到这一阶段后,克纳普氏的货币国定说(主张货币是国家特有产物的学说)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
前言/序言
我在这本书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提出了一种货币理论基本问题的新研究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找出一种方法,不但可以用来描述静态平衡的性质,而且可以用来描述不平衡的性质,同时还要发现货币体系从一种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动力规律。这就是本书上卷关于“货币的纯理论”中的主体。在下卷关于“货币的应用理论”中,我力图将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对于所讨论的量值的量级尽可能地善加估计,所根据的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现存事实。在本卷中,我也叙述了现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主要特点,并讨论了实际领域中的货币管理的方法与目标。
当我校阅本书清样时,深感其中大有缺点存在。原先写作时,一边在做旁的工作,前后共费去好几年的工夫。我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发展和改变,结果是各部分相互之间并不完全协调。结束时和起始时的看法相去很远。我恐怕这样的结果就会使本书中有很大一部分代表着我抛弃已往惯有的观念和寻求现有观念的过程。有许多已被摒弃的余物仍然掺杂在字里行间。因此,我要是把这书重新写过的话,就可以写得更好、更简短得多。我感到自己很像一个在丛莽中用力钻的人。现在我已经钻出来了,并看到自己本来可以采取一条更直的捷径;原先在途中困扰我的问题与疑难对我说来和当初所认为的意义已经不完全一样了。但我仍然希望能适当地把这本书就其现阶段的价值贡献给全世界,纵使这只代表着一种资料汇编而不代表一本完成的作品,也在所不计。
其次,我还设法把这一兼具纯粹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系统论文和许多可以独立成为专论的专题讨论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也许是不聪明的。这些半离题的讨论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指数的第二篇和关于投资率变动的第六篇。其中尤其是第二篇,使本书第三篇和第四篇中的基本理论探讨的主要进程推后了许多页,有些读者也许会宁愿跳过这几章,或者先跳过去然后再回头来看。
我的另一个不利之处是没有任何规范足资借鉴,以便正确地安排和整理不同的论题。阐述这类问题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家的经验才能渐次地发现。不过,我的研究范围虽然是世界各大学都开课的问题,但十分奇特的是:据我所知,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没有印行过任何论文,对于现代世界所存在的表征货币的理论与事实作系统而彻底的研究。我希望能利用我现在已经得到的经验,以较小的规模提供一些东西,尝试着发现解释这一问题的最佳道路。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货币论(上卷)》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交锋:一部深入探讨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学核心议题的宏伟著作 书名:《西方政治经济学批判: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演变与制度构建》(暂定)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或实际的,专注于思想史领域的学者姓名,例如:阿瑟·范德堡] 译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资深译者姓名,例如:李文翰] 丛书系列: 《现代思想史精粹译丛》(强调思想的跨时代意义,而非货币理论本身) --- 导言:时代洪流中的经济理性觉醒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经济活动始终是驱动社会变迁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对“财富”的理解,对“价值”的衡量,以及对“国家”在经济领域应扮演角色的界定,却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充满张力的思想革命。本书,《西方政治经济学批判: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演变与制度构建》,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剖析,而是旨在提供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追溯自中世纪晚期商业复苏,至亚当·斯密及其追随者确立经典经济学范式期间,西方社会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逐步构建起现代经济理性框架的全过程。 本书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当封建的旧秩序开始瓦解,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清晰,全球贸易的航线日益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何为国家之富强”、“如何调配资源”、“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何在”等根本性问题,催生了无数激烈的争论。 第一部分:重商主义的实践逻辑与内在矛盾(约占全书篇幅的30%)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欧洲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体系——重商主义。我们不会停留在对“重商主义者主张积累金银”的简单标签化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国家安全逻辑与相对稀缺性认知。 我们将详尽考察早期英国、法国及西班牙等国如何通过积极干预经济活动来强化王权。这包括对出口的激励、对进口的限制(关税与禁令),以及通过殖民地体系建立起对原材料的垄断。重点分析了如托马斯·孟(Thomas Mun)等人如何为这种干预主义提供理论辩护,论证贸易顺差是国家财富的直接体现。 然而,这种理论的内在张力亦是本书批判性考察的重点。我们分析了不同“学派”内部的分歧,例如“重金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侧重不同。更关键的是,我们揭示了当各国普遍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时,全球贸易体系必然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这种基于存量思维的经济观,如何与日益增长的跨国商业活动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下一阶段的理论革新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早期反思与自然秩序的萌芽(约占全书篇幅的20%) 在重商主义的铁幕开始松动之际,一系列针对国家过度干预的反思之声浮现。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法国的重农主义(Physiocrats)。我们详细考察了弗朗索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如何试图将经济活动视为一个可被观察和量化的“自然体系”,并将其与自然法哲学相连接。重农主义者将土地视为财富的唯一真正来源,提出了著名的“纯产品”概念,并倡导“重农抑商”以及“让渡自由”(Laissez-faire, Laissez-passer)的原则。 本书会细致对比重农主义的贡献——即首次尝试构建一个循环流动模型——与其实际局限性,尤其是其对农业的过度偏爱,以及对工业和服务业的价值创造潜力的忽视。我们还会简要回顾启蒙运动对经济自由思想的哲学铺垫,探讨洛克、休谟等思想家在财产权和政治权力限制方面的观点如何为经济思想的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财富的本质与生产力的解放(约占全书篇幅的40%)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心,集中探讨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理论突破。我们着重分析了斯密如何彻底颠覆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将国民的年产物(Product),而非金银储备,定义为真正的国家财富。 (一)分工与效率的革命: 我们深入解析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展示了它如何成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最终扩大市场规模的根本动力。这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改进,更是一种对人类协作潜能的深刻洞察。 (二)价值理论的初步构建: 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古典学派在价值理论上的探索历程。这不是对货币的专题研究,而是对劳动投入与市场交换价值之间关系的早期哲学尝试。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试图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并努力寻找一种稳定的价值尺度。 (三)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与制度基础: 我们将重点剖析“看不见的手”的深刻内涵——它并非简单的自由放任,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制度假设之上的:清晰的产权保护、有效的契约执行、以及有限的政府干预(主要集中在国防、司法和公共工程)。 此外,本部分还将涵盖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发展,例如李嘉图对比较优势的精妙阐释,以及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悲观预测,展示古典学派内部观点的多元性和紧张性。 第四部分:从经济学到社会科学的拓宽:对古典体系的继承与延伸(约占全书篇幅的10%) 最后一章将视野略微拓宽,关注古典经济学在确立自身地位后,如何开始被用于分析更广阔的社会问题,并孕育出后续的分支。 我们讨论了古典经济学如何开始探讨收入分配问题(工资、利润、地租),以及这些要素在动态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展望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古典经济学所面临的新挑战——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迹象,这些都预示着,尽管古典学派为现代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经济现象的本质”的理解,仍将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新审视和挑战。 结语:思想的遗产与批判的视野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清晰地描绘出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从经验主义(重商主义)向理性化、系统化(古典学派)转型的艰难历程。它关注的是思想的框架构建,是关于财富、价值和国家角色的认识论演变,而非对特定经济工具(如货币发行、利率机制)的深入技术分析。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今日所习以为常的经济概念,是经过数百年激烈辩论与深刻反思才最终定型的。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政治哲学、经济史和思想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的著作,它邀请我们跨越历史的鸿沟,审视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根本性经济信念是如何诞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