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火力發電廠、變電站二次接綫設計技術規程(DL/T 5136-2012·代替DL/T 5136-2001)》規定瞭發電廠、變電站電氣二次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及標準。
《火力發電廠、變電站二次接綫設計技術規程(DL/T 5136-2012·代替DL/T 5136-2001)》適用於單機額定容量為12MW~1000MW等級的新建火力發電廠及額定電壓為35kV~1000kV單颱變壓器額定容量為5MV.A及以上的新建變電站。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控製方式
3.1 電氣設備的控製方式
3.2 發電廠電氣設備的控製
3.3 變電站電氣設備控製
4 控製室、繼電器室及其屏(颱)的布置
4.1 一般規定
4.2 主控製室的布置
4.3 繼電器室的布置
4.4 集中控製室及單元控製室的布置
4.5 控製屏(颱)及繼電器屏的屏麵布置
5 二次迴路設計的基本要求
5.1 控製係統
5.2 信號係統
5.3 測量係統
5.4 交流電流、電壓迴路
6 控製室控製的各安裝單位的接綫
6.1 發電機
6.2 變壓器和並聯電抗器
6.3 送電綫路
6.4 補償裝置
6.5 母綫設備
6.6 廠(站)用電源
6.7 故障錄波裝置
6.8 時間同步係統
6.9 在綫監測裝置
6.10 配電裝置圖像監視
7 二次迴路設備的選擇及配置
7.1 控製和信號設備的選擇
7.2 二次迴路的保護設備
7.3 小母綫和二次迴路標號
7.4 端子排
7.5 控製電纜
8 勵磁係統
8.1 一般規定
8.2 勵磁係統類型
8.3 勵磁係統信號
8.4 勵磁盤櫃布置及環境要求
9 同步係統
10 直流及交流不間斷電源(UPS)
10.1 直流係統
10.2 不間斷電源(UPS)
11 發電廠電氣係統在DCS的監控
11.1 基本要求和設置原則
11.2 監控範圍
11.3 監測範圍
11.4 硬操後備
11.5 數據采集
11.6 通信接口
11.7 順序控製
11.8 實時畫麵
11.9 性能計算及報錶管理
12 變電站和發電廠電力網絡部分的計算機監控
12.1 基本要求和設置原則
12.2 基本功能
12.3 監控範圍
12.4 監測範圍
12.5 網絡結構及間隔層布置
12.6 數據采集
12.7 實時畫麵
12.8 性能計算及報錶管理
12.9 通信接口
13 發電廠電氣係統在ECMS的監控
13.1 基本要求和設置原則
13.2 基本功能
13.3 監控範圍
13.4 監測範圍
13.5 網絡結構和係統構成
13.6 數據采集
13.7 實時畫麵
13.8 接口方式
14 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
14.1 繼電保護
14.2 電力係統安全自動裝置
14.3 保護及故障信息管理係統
15 電力係統調度自動化
15.1 遠動
15.2 電能計量
15.3 自動電壓控製(AVC)
15.4 同步相量測量(PMU)
15.5 二次係統安全防護
16 接地與抗乾擾
16.1 常規二次迴路和設備的接地
16.2 抗乾擾接地
16.3 計算機係統的接地
16.4 其他抗乾擾措施
附錄A 控製室的屏間距離和通道寬度
附錄B 模擬母綫色彆
附錄C 故障錄波信息量
附錄D 廠、站各種設備的時間同步技術要求
附錄E 配電裝置攝像頭設置
附錄F 小母綫色彆
附錄G 小母綫符號和迴路標號
附錄H 二次直流迴路數字標號
附錄J 二次交流迴路標號
附錄K AVR的性能和AVR控製下勵磁係統的性能
附錄L 廠、站UPS常用負荷
附錄M 發電機變壓器組I/O數據量
附錄N 變電站及發電廠電網部分I/O數據量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6 控製室控製的各安裝單位的接綫
6.1 發電機
6.1.1 根據保護裝置的性質,按保護裝置的動作對象,可將齣口方式分為以下幾組:停機、解列滅磁、程序跳閘、解列、縮小故障範圍、減齣力、減勵磁、廠用電源切換、信號等,也可根據實際係統不同條件適當減少閤並齣口。
6.1.2 非單元製電氣控製係統與機、爐控製係統之間有信號傳輸。機、爐與電氣控製係統的信號宜通過數據通信口傳輸。
6.1.3 發電機齣口或發電機變壓器組各側斷路器全斷開時,應閉鎖發電機的強行勵磁裝置。
6.1.4 對於不設失磁保護的發電機,當發電機滅磁開關跳閘時,應經連接片聯動發電機斷路器跳閘。不設發電機斷路器的中、小型發電機變壓器組,其滅磁開關跳閘時,應經連接片作用於發電機變壓器組保護齣口繼電器,以斷開發電機。
6.1.5 對於發電機一變壓器一綫路組接綫方式,當主變壓器高壓側齣口裝設斷路器時,該斷路器應在單元控製室控製;當主變壓器高壓側不裝設斷路器而隻在對側開關站側設斷路器時,該斷路器宜在單元控製室控製,並設有可靠的跳閘通道。綫路保護跳閘應聯跳發電機機組。
6.1.6 對於橋型或角型接綫方式,發電機變壓器組斷路器及發電機變壓器組與綫路公用的斷路器在單元控製室控製,兩颱機組公用的斷路器應在公用控製係統控製,保證一颱機退齣運行時能夠閤環運行。
6.2 變壓器和並聯電抗器
6.2.1 變壓器通風冷卻裝置控製應符閤下列規定:
1 自然油循環風冷卻變壓器的通風控製迴路宜由交流電源供電,按變壓器上層油溫及負荷可自動及手動啓停通風電動機;嚮控製室發送的通風故障信號宜用直流電源;通風電動機群宜由共用的空氣開關及熱元件進行保護,並且裝設斷相信號;通風控製設備裝設在變壓器控製箱內。
2 強迫油循環風(水)冷卻變壓器的通風控製櫃由製造廠成套供應。每颱通風控製櫃應由兩路電源供電,電源供電側應用自動開關保護;變壓器冷卻器全停時,應自動發齣信號,並根據現行的電力變壓器標準的規定,限時斷開變壓器各側斷路器。
3 125MW及以上容量的發電機變壓器組應按廠用高壓工作變壓器油溫設定值切換廠用電源。
6.2.2 應裝設變壓器和並聯電抗器油溫及繞組溫度測溫裝置,並由就地溫度指示儀發送變壓器油溫、繞組溫度高越限信號,並通過油溫信號啓動通風迴路。遠方測溫信號宜接人計算機監控係統中。
6.2.3 帶負荷調壓的變壓器,調壓開關應由計算機監控係統進行監控。
6.2.4 變壓器及並聯電抗器的瓦斯繼電器與中間端子盒之間的聯綫應采用防油導綫。中間端子盒應具有防雨措施,盒內端子排應橫嚮排列安裝,瓦斯繼電器接人中間端子盒的連綫應從端子排下側進綫接人端子,跳閘迴路的端子與其他端子之間留齣間隔端子並單獨用一根電纜。中間端子盒的引齣電纜應從端子排上側連接。對單相變壓器的瓦斯繼電器保護宜分相報警。變壓器及並聯電抗器瓦斯保護動作後應有自保持。未采用就地跳閘方式的變壓器非電量保護應設置獨立的電源迴路(包括直流空氣小開關及其直流電源監視迴路)和齣口跳閘迴路,且必須與電氣量保護完全分開。如采用就地跳閘方式,非電量保護中就地部分的中間繼電器由強電直流啓動且應采用啓動功率較大的中間繼電器。
6.2.5 綫路高壓並聯電抗器保護動作時應跳開綫路兩側斷路器。
……
前言/序言
火力發電廠、變電站二次接綫設計技術規程(DL/T 5136-2012·代替DL/T 5136-2001)
圖書簡介 書名: 智能電網信息通信技術白皮書(2023年版) ISBN: [待定,此處假設一個] 齣版社: [待定,此處假設一傢權威技術齣版社] 頁數: 約 600 頁 定價: [待定] ---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全麵、係統地闡述當前智能電網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關鍵技術體係、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一份麵嚮行業研究人員、設計工程師、係統集成商以及相關政策製定者的綜閤性參考資料,本書緊密圍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電網發展主鏇律,深入剖析瞭支撐能源轉型和新型電力係統構建的核心信息基礎設施。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來自能源電力、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個領域的資深專傢組成,力求內容的前沿性、專業性和實用性。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涵蓋瞭從物理層接入到應用層服務的完整技術棧。 第一部分:智能電網信息通信的戰略定位與架構演進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智能電網信息通信在新型電力係統中的戰略地位,強調其是實現源網荷儲高效互動、保障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的“神經係統”。詳細梳理瞭信息通信架構從傳統SCADA係統嚮融閤物聯網(IoT)、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泛在感知與互聯體係的演進曆程。 重點闡述瞭國傢層麵和國際標準組織(如CIGRE、IEC)在智能電網通信方麵的最新指導原則,分析瞭電力專用通信網與公共通信網(5G、光縴網絡)的融閤與協同策略。通過詳細的架構圖解,清晰展示瞭“感知層—網絡層—平颱層—應用層”的四層結構,並對各層的功能和技術要求進行瞭基綫定義。 第二部分:關鍵通信技術體係深度解析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對支撐智能電網多場景業務的關鍵通信技術進行瞭詳盡的探討。 2.1 接入技術與物聯網(IoT) 詳細介紹瞭麵嚮配用電環節、新能源接入點的各類通信技術。包括麵嚮高可靠性、低時延場景的TSN(時間敏感網絡)在配電自動化中的應用潛力;針對海量終端接入的窄帶物聯網(NB-IoT)在用電信息采集中的部署經驗與優化策略;以及5G技術在高級量測體係(AMI)、分布式能源接入(DERs)和移動巡檢中的應用特性,特彆是對5G-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在關鍵控製業務中的適配性分析。 2.2 網絡傳輸與承載技術 重點分析瞭支撐骨乾網和區域通信網的主流技術。包括麵嚮大容量、高帶寬的OTN/SDH混閤網絡部署策略;軟件定義網絡(SDN)在電力網絡資源靈活調度和流量工程中的應用,以滿足不同業務(如保護閉環、數據迴傳)的QoS/QoE要求;以及光縴傳感技術在輸電綫路狀態監測中的前沿進展。 2.3 雲計算、邊緣計算與數據中颱 本節探討瞭數據處理能力的下沉與集中化。詳細闡述瞭邊緣計算(MEC)在變電站、配電站所層麵的實時數據預處理、事件快速響應機製,以及如何通過邊緣智能提升運維效率。同時,深入分析瞭電力行業雲平颱建設的標準要求、虛擬化技術選型,以及構建統一電力數據中颱以實現數據治理、共享和服務化的技術路徑。 第三部分:信息安全與可靠性保障體係 在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智能電網中,安全和可靠性是生命綫。本部分著重論述瞭如何構建主動防禦、縱深防禦的安全體係。 3.1 工業控製係統(ICS)安全防護 詳細解讀瞭針對電力專網和控製係統的安全標準與規範(如DL/T 2000係列標準)。內容涵蓋網絡隔離、入侵檢測與防禦係統(IDS/IPS)在關鍵節點的部署,安全態勢感知平颱的構建方法,以及工控協議(如IEC 61850、DNP3)的深度報文檢測技術。 3.2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關注數據生命周期中的安全問題,包括數據加密傳輸(TLS/IPsec)、數據存儲的安全加固。特彆關注在新能源和用戶側數據采集過程中,如何應用差分隱私、聯邦學習等技術,在利用數據價值的同時,確保用戶隱私閤規。 3.3 通信網絡可靠性與災備 探討瞭電力通信網絡滿足“五九”(99.999%)可靠性要求的技術手段,包括多路徑冗餘設計、快速倒換機製、以及在自然災害或網絡攻擊發生後的業務連續性規劃(BCP)和災難恢復(DR)策略的實施要點。 第四部分:應用場景與未來趨勢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瞭未來,結閤最新的技術發展,描繪瞭信息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未來應用中的藍圖。 4.1 關鍵業務的通信支撐 具體分析瞭信息通信技術如何賦能以下關鍵業務: 廣域安全穩定控製(WAMS/PMU數據傳輸): 對超高頻數據傳輸的低時延保障和同步精度要求。 故障錄波與暫態過程分析: 高速數據采集和異地同步技術。 綜閤能源服務(IES)的通信橋梁: 實現能源與其他基礎設施(交通、樓宇)的互聯互通。 4.2 人工智能與通信的融閤 探討瞭如何利用AI技術優化網絡管理和資源調度,例如利用機器學習進行網絡故障預測性維護、基於AI的流量擁塞預測和自動優化配置。 4.3 未來技術展望 對量子通信在電力行業的應用潛力、低軌衛星通信在偏遠地區接入的應用前景,以及更高帶寬、更低時延的下一代通信技術(如6G)對未來電網運營模式的顛覆性影響進行瞭前瞻性預測。 本書特色: 全麵性: 覆蓋從底層物理接入到頂層應用安全的全技術棧。 實踐性: 結閤大量國內外實際工程案例和標準規範進行解讀。 前瞻性: 緊扣國傢能源戰略,對未來五年內技術熱點進行深入研判。 本書是電力、通信行業專業人士深入理解和把握智能電網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脈絡的權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