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初接触这类史料笔记时,我的阅读策略是抱持着极大的耐心的,毕竟信息是碎片化的,需要自己去拼凑逻辑线索。然而,这部《丛刊》的编排,意外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它似乎知道读者需要怎样的引导,在不同笔记之间的衔接和主题的划分上做了细致的考量,使得阅读体验保持了极佳的连贯性。我不再需要为了一个模糊的背景知识,就中断阅读去查阅其他典籍。相反,笔记本身提供的背景注释和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特别是那些关于外国事物传闻的记录部分,其内容之丰富和想象之奇特,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早期科幻小说,为我理解清代人如何认知外部世界提供了绝佳的窗口。这是一套真正能让人“读进去”的书,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感觉会变得更为立体和复杂。
评分我对这套丛刊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原本以为这类汇编性质的书籍,内容会显得零散乃至芜杂,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在史料的选取和编排上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似乎在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清代社会图景。我尤其欣赏那些涉及地方风土人情和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记载,这些内容往往是研究社会史、文化史最宝贵的“活化石”。读到一篇关于江南士绅生活习惯的文字,其精细程度甚至可以媲美当时的风俗志,但又多了几分文人独有的洞察和笔法。这种混合了纪实性与文学性的文字,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如同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咂摸,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年代风味和人文温度。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历史框架,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那个复杂的帝国。
评分这套丛刊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尺寸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密度。作为一名对清代中后期治理体系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为其中关于地方财政、漕运、盐税等具体操作层面的记录感到振奋。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流程描述,在笔记作者的笔下,往往伴随着对弊端的深刻剖析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种结合了“技术操作”与“人文关怀”的记载,远比抽象的制度论述来得有力得多。我甚至能想象出抄写这些文字的古代文人,他们或许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对世事的感慨,将这些珍贵信息记录下来的。这种历史的温度和书写的真诚,是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冰冷的史料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自从拿到了这套清代史料笔记集,我的夜读时光便有了新的寄托。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考古”。那些泛黄的墨迹,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记述,背后隐藏着构建历史真实性的巨大能量。我发现很多历史事件的“梗”和“爆点”,其实都源于这些不曾被主流教科书收录的角落。比如某位地方大员的日记片段,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宫廷斗争的暗流涌动,那种紧张感,隔着两百多年依然能让人心头一紧。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的“非官方”属性,它提供了另一种声音,一种对权力中心保持距离,却又不得不与之共处的知识分子的视角。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在清扫历史的积尘,总能发现闪光的金沙。它对于拓宽史料视野的启发性,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部汇集了清代珍贵史料的笔记丛刊,简直是一部时光机!我翻开它时,立刻被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生动的记载,那些我们从官方史书中难以窥见的民间轶事、官员私下的笔谈,甚至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面貌,都跃然纸上。比如,关于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侧面描绘,那些来自亲历者或知情人的零散记录,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些笔记的过程,就像是与历史的幽灵进行了一场私密的对话,时而震惊于人性的幽微,时而感叹于时代的洪流。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古朴典雅,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沉浸,完全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些“旧闻”的珍视与敬意。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深入探究清代社会肌理的史学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是案头必备的宝藏,随便翻开哪一篇,都能挖掘出值得反复咀嚼的干货。
评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海国四说
评分知寿的日子平淡之极,如老屋前的列车,该来的就来,不该来的来了又走。她是从流的小人,是最不起眼的大众。知寿在车站打工,有时会羡慕坐在电车里急匆匆赶向某个目的地的上班族,但自己是不是想成为OL,却需要反问几遍。知寿从老太太那里学到的有用知识,若讲出来,只是锅盖翻过来上面可以再放一个锅。知寿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瞬间变老,变成用尽了烦恼和空虚、熬过了爱和恨、然后在七十高龄谈恋爱、情人节去买巧克力的老太太?知寿在短短三季的寄宿生活里,仿佛从陌生的老人身上吸取了营养,是被她自身的年轻散淡稀释后的苍凉。这样的少女,谓之单纯亦可,谓之懒惰亦可,你却无法否认她在内心底丰富地活着。
评分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然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即换句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世界”,而且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象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评分1简介
评分书的内容是好,但拿到书时倍有失望之感。与其它书不同,此书贴了朔料封皮,细看书下边有水?迹,揭开封皮看到书的封底,封面折角外有大量水?迹。书的其它处虽无恙,又拿封皮贴住痕迹,但失望之感顿生,此书不应发,不知你们以为如何?虽然还是决定收下了,希望以后不会再遇到此类之事。
评分1简介
评分《海国四说》是梁廷枏以“筹海防夷”为目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部书合编而成。这四部书于1844年后陆续撰成,合刊于1846年。作者在书中历述了美、英、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利是图等特性。该书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合省国即美利坚合众国,兰仑国即英国首都伦敦此处泛指英国。《合省国说》和《兰仑国说》就是对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简要记叙,而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有助于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广东顺德人,道光副贡,道光、咸丰年间广东的名儒和学者,也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开眼看世界、积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位爱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鸦片战争前,梁廷枏先后历任澄海县训导、广州越华、越秀书院院监、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等。鸦片战争期间,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道动和反侵略战争,积极反对和揭露当局的卖国投降活动。而后,应聘入粤督祁坟、徐广缙幕府,并以爱国土绅的身份参加和领导了19世纪40年代广东人民的反侵略、反投降斗争,与冯桂芬、郑观应、郭嵩焘、曾纪泽等,介绍国外科技及其社会发展趋势,提倡借鉴西方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科学知识等。因筹办洋务有功,于咸丰元年(1851年)获授内阁中书衔,后又加侍读衔。梁廷枏精研史学,兼擅诗文戏曲,著有《海国四说》、《粤海关志》、《夷氛闻记》、《广东海防汇览》、《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越五主传》和曲本《断缘梦》、《江梅梦》、《昙花梦》、《圆香梦》及《藤花亭曲话》等。梁廷枏是藏书家,嘉庆十九年(1814年),于广州购获拓本商周铜器铭如《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考古图》、《啸堂集古录》、《积古斋钟鼎彝款式》等书百余种,有一半以上为家藏所无。收藏的书画和书画评论文集亦可观,有唐以来书画家作品,合官私刻本无虑数十种。经数十年收藏积累,及告老归养之时,而卷轴夹册,褒然可观。曾以南汉几十年间事迹,根据正史、通鉴、地理诸书,旁及说部金石,编撰《南汉书》18卷。一生锐意聚书,所收唐代以来关于论述书画著作,达数十种,金石碑帖亦富,藏于“藤花亭”中,其父所藏之书,被其全部继承,并益购之。
评分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或许,无论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都因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文学创作,才有了这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明初,郑和返命,内臣接踵而往。费氏《天心纪行》、吴氏《朝贡》两录出,张氏《东西洋考》继之。而后,海西岛屿略有称名。其时,舟航梭织,所经复有亚非利驾亦云利未亚地,即今之所称曰第三洲,合大浪山迤西,别为一区者也。万历以后,西人遵海远求荒僻,又得亚墨利加之北,移人实之;既又沿溯而得其南,终更冒险以抵极南生火之地。虽不可居,而墨瓦腊泥加之名,缘是起焉。然当利玛窦之来,礼臣据《会典》,但知有西洋琐里,尚未知有大西洋。陈氏之《录海国闻见》,在我朝定鼎之初,图绘大地全形,犹不越前三方者,盖明末纪网失驭,无以柔远,贡国日少,声教不通。陈氏采掇之疏,厥端有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